大宋文豪第315章 歐陽修的決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5章 歐陽修的決心

第315章 歐陽修的決心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08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禮部貢院內。

堆積如山的考卷占據了堂內大半空間,因為人多且相對封閉,空氣里不可避免地彌漫著一股渾濁的氣味。

包括翰林學士王珪、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在內的數十位判卷官身著公服,或圍桌而坐,或伏案而書,人人面上都帶著連日工作的疲憊。

而權知貢舉的歐陽修坐在主位,有些臃腫的裹著一件厚實的貂裘,炭盆離得很遠.幾乎所有座位都是這樣,這么設置的目的是害怕不慎引燃考卷。

他手中正親自拿著一份賦卷,看著看著,眉頭就緊緊地蹙了起來。

歐陽修隨即拿起朱筆,毫不遲疑地在那卷子上畫了一個刺目的標記,又重重寫下兩個遒勁大字。

“丙下!”

“歐陽公。”

翰林學士王珪走了過來,搓了搓有些發僵的手指,看著歐陽修面前那堆被黜落的卷子,語氣帶著憂慮。

“此等‘太學體’,艱深險怪,句讀破碎,視圣賢經義如奇貨,以僻典怪字炫技,確非文章正道。然如此一律黜落,是否過于峻急?恐非議蜂起啊。”

王珪是四川成都人,今年還不到四十歲,作為慶歷二年那一屆的榜眼,中進士之前曾求歐陽修指點過文章,算是半個學生,故而關系很近。

而這也是歐陽修在組建考官團隊的時候,把王珪拉進來的原因。

王珪雖然知曉歐陽修有意改變錄取進士里太學出身之人甚多的現狀,還知道這里面必然有官家的授意,但事先卻并不清楚,歐陽修要搞的這么大。

說實話,如果王珪事先知道歐陽修要把所有“太學體”文風的考生統統黜落,他是絕對不會摻和的。

他只想來給自身的履歷鍍層金,不想蹚渾水。

而王珪的話,其實也是絕大多數判卷官的觀點,所以這話不是他的個人說的,而是在這幾天的私下議論后,代表了大家來跟歐陽修商量。

歐陽修將那份“丙下”的卷子丟到一旁,抽動了一下他的酒糟鼻。

他當然清楚,這些被他連蒙帶騙來的判卷官們,肯定是不愿意得罪太學的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有大量太學學生通過科舉進入了朝廷,與此同時,太學本身在取代了國子監之后,在大宋的學術界、教育界、思想界,均擁有崇高的地位。

不管太學是否愿意承認,太學的老師以及已經入仕的學生,確實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歐陽修的這種行為,明擺著是跟太學對著干,甚至要撅了太學的根,不遭到打擊報復,是不可能的。

他作為文壇盟主,又有相當深厚的廟堂資源,再加上這件事是官家默許的,當然不怕打擊報復.最壞的結果就是貶官嘛,又不是沒貶過。

但下面的這些判卷官,肯定是怕的。

在這件事情上,歐陽修不打算裝糊涂。

而且這幾天他也看出來了,人心日漸不安,如果他不站出來明確地給個準話,肯定是不行的。

“文風之弊,積重難返,非猛藥不可去沉疴!”

歐陽修抬起頭,目光掃過堂內或明或暗投來的視線,高聲說道。

“這些賦作。”他指了指那堆被罷黜的卷子,“看似深奧,實則空洞無物,堆砌辭藻,晦澀難懂,全失文以載道之本旨,此等風氣,若再容其在科場得勢,將誤導多少士子?敗壞多少人心?長此以往,文章將淪為奇技淫巧,士林習氣必趨浮夸虛誕,于國于學,皆遺禍無窮!”

眾人皆是默然。

歐陽修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當然有道理,但很多人想的是,以前干嘛去了?難道“太學體”是今年才興起的嗎?不是吧。

所以,很多人琢磨,這件事說穿了不就是官家覺得太學一家獨大,而且勢力明顯越來越大,若是繼續維持這種“進士出身太學者十有六七”的局面,必然會威脅皇權嗎?

如果不是官家想這么做,主考官的位置未必會落在歐陽修的頭上。

一位來自太學的判卷官終于忍不住開口,他被分到了負責帖經部分的判卷工作,這幾天眼看著所有詩賦策論使用“太學體”的卷子都被黜落,差點都快憋爆炸了。

“歐陽學士,太學諸生用此文體久矣,石介先生當年倡古文,講矯枉需過正,后學效仿其形,或有偏頗,然其中未必沒有真才實學之人,如此一概罷落,豈非因小失大?況太學乃國家育才重地,如此處置,恐寒了太學人心,亦損朝廷體面。”

“取士之道,關乎國本,豈能以‘體面’二字遮掩其非?”

黜落太學體這件事情是官家交給他最重要的任務,歐陽修沒有任何轉圜的余地。

“石介倡古文以矯駢儷,其心可嘉,然其‘怪說’余緒,確已為后學引入歧途,今日黜落‘太學體’,正是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而諸位皆言黜落‘太學體’恐失人才,怨謗叢生,然則何為真才實學?”

歐陽修的聲量很高:“豈是尋章摘句、堆砌奇字、文意破碎、以艱深文淺陋者乎?非也!”

他站起身,從案頭另一摞精心挑選出的優秀試卷的最上方,取出一份賦作。

“真才實學,當如是篇!”

歐陽修隨后將這份賦作遞給身旁的王珪:“禹玉,你來看!看此文是否當得一個‘甲上’之評?”

王珪心頭一凜。

按照歷屆禮部省試的判卷規則,通常來講,判卷官對帖經以外的其他部分,最高只能給到“甲中”的評分,而帖經最高則只能評“甲下”。

而哪怕是帖經以外的部分,其實“甲下”也是正常滿分了,“甲中”則是判卷官特別欣賞,又認為其水平超過正常滿分的卷子,才能給到這個評分。

至于“甲上”的評分,有且只有身負“知貢舉”或者“權知貢舉”差遣的禮部省試主考官,才有這個權限給出。

通常來講,謹慎一點的主考官,怕事后引起爭議,都是不會行使這個權力的。

而一旦有主考官行使這個權力,就意味著這份卷子,是拿出來作為判卷標桿的,下面的判卷官們,都要以此為標準來判。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