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二年,正月二十一,閔賢寺。
冬日的陽光透過古柏虬枝,在閔賢寺青石板鋪就的庭院里投下斑駁的光影,而除了樹根處殘留的、混雜了發黑泥土的殘雪,前幾日那場大雪的痕跡似乎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
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燃香味道,這座因明教大師契嵩駐錫而最近在東京聲名鵲起的禪寺,今日更是熱鬧非凡。
寺內專為講經論道而設的“真如堂”早已人滿為患。
不僅蒲團上坐滿了身著各色儒衫的士子,連廊下、窗邊也擠滿了聽眾,人頭攢動,無數低沉的議論聲在肅穆的佛堂內外匯聚成一片“嗡嗡嗡”的背景音。
隨著兩邊辯手的就位。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堂上兩側相對而坐的身影上。
左側,為首的是身披御賜紫方袍的契嵩禪師,也就是明教大師。
他的耳垂很大,面色富態,此時雙目微闔已然入定,神態安詳,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囂都與他無關。
而坐在契嵩身旁的幾位禪師,亦是個個神情莊重。
右側,為首的則是張載。
他身著深色直裰,坐姿端正,眉頭緊鎖。
陸北顧與沈括坐在張載身旁,兩人的神情也格外凝重。
這已經不是張載第一次與明教大師辯經了,之前幾次的交鋒就已然是激烈異常。
張載此前幾次辯經,從《周易》的“精氣為物”辯到《禮記》的“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再辯到他嘔心瀝血構建的“太虛即氣”、“氣化流行”體系,試圖為“氣”之實在,為宇宙的物質性本源奠定堅實的哲學基礎。
不過,對方也自有一套說辭,并不承認張載學說的正確性。
“世間有清濁二氣”
張載這次的開場白,算是對前幾天禪宗內部講經會的回應。
雖然禪宗內部統一了反駁口徑,張載這邊也知道了。
但是此前畢竟是對方內部開會,而張載還在考禮部省試,所以對方既然不是當面辯駁于他,那熱氣球就還是要作為“清濁氣”存在的證據先擺出來。
張載說道:“金水河畔,眾目睽睽之下,那熱氣球憑何升空?正是囊內‘熱氣’輕清升騰,囊外‘冷氣’重濁下壓,二氣交感,矛盾激蕩,遂生托舉之力!此力,此象,昭昭然于萬眾之前!豈非‘氣’充盈天地、運行不息之鐵證?‘太虛’非空,即此氣之本然狀態!”
“所謂‘熱氣球’之升,老衲亦嘆為觀止。”
契嵩先是承認了熱氣球的精妙,不過隨后便話鋒一轉道:“此乃匠作之妙,緣法之奇,然施主以此證‘氣’為宇宙本源,老衲竊以為,尚隔一層。”
接下來,契嵩的說法,跟張載提前聽到的如出一轍。
“此物之升,依何而起?依匠作之巧手,此乃‘工巧緣’;依絹囊、藤骨、炭火諸般材質,此乃‘物緣’;依火候之精微、風勢之緩急,此乃‘時節緣’;依觀者之目、聞者之心識,此乃‘見聞緣’,眾緣和合,暫現此升空之‘相’。”
“然相者,顯也,示也,非其本質。待火熄炭盡,繩索松弛,此物還歸寂滅,升相何存?豈非正合我佛所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妙理?”
很多旁觀者聽完一怔。
——這明教大師,說的好像挺有道理的啊?
契嵩的回應確實如同流水,圓融無礙,不著痕跡地化解了張載的鋒利攻勢。
反正,不管張載舉什么例子,他都能用這套說辭來回應。
或者說,在他的理論下,是可以任意將世間萬事萬物都代入到“法因緣生,法因緣滅”里面去的。
契嵩的目光掃過堂下無數雙或迷茫、或思索、或贊同的眼睛,繼續道:“施主執著于囊中之‘熱氣’、囊外之‘冷氣’,執著于此‘力’、此‘象’,以為實有。殊不知,此‘氣’、此‘力’、此‘象’,亦不過是在特定因緣聚合下,由我等心識所感知、所分別、所命名之‘相’罷了。”
“那禪師言諸法緣起,如露如電,敢問這‘緣’自何而生?”
張載也不傻,他不打算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于是選擇直指對方的理論根本。
隨后,在契嵩思考的時間里,他又追問道:“《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氣之聚散自有其序。依我看來,熱氣球升空非獨因緣和合,實乃清陽上升、濁陰下降之天道使然!釋家說空,豈非抹殺天地生生之德?”
張載想要用經典來攻擊契嵩,從而取得辯經優勢。
但契嵩也不傻,對《易》提及的內容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是轉而以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心識說”來回應張載的問題,并順勢反攻。
“緣自心生,而施主執著于氣,忽略心識,猶執燭照鏡,鏡中光焰雖明,終非真火。”
“非也!”
“氣”是否存在,對于張載來說是原則性問題。
他干脆駁斥道:“若如禪師所言萬象皆空,何以星躔有常軌?何以四時有常序?此非氣之常理乎?”
張載指向殿外殘雪。
“雪融為水,水蒸為氣,氣凝為云,形態幻化而物質不滅,豈非‘太虛即氣’之明證?萬事萬物,總歸是有個實質的!怎么能言萬象皆空呢?”
契嵩從容辯道:“施主見星躔之跡,卻未見緣跡之所由心識而生。譬如目疾見空中花,花雖無實,病眼確見。”
張載咄咄逼人地問道:“然若依此說,病眼所見空花與明眼所見實花,俱是虛妄?則釋家戒律、儒家綱常,莫非俱是空中之花?”
契嵩剎那語滯。
——張載這次有點耍無賴了。
怎么耍無賴呢?不是這個問題,契嵩答不上來,而是這個問題是個送命題。
大宋以儒治國,官家與士大夫共天下。
官家之所以欣賞契嵩,也是因為契嵩寫《輔教編》《正宗記》《禪宗定國圖》等主張“儒釋調和論”的文章,在嘗試用禪宗的某些概念,來將儒家的“忠孝”等觀點融合進去。
所以,契嵩既然以此立身,那便絕對不可駁斥,哪怕他馬上就能找出一萬種反駁方法。
他身旁的禪師們也都回過味來,以前張載可沒這么詭計多端。
“看來有背后有高人指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