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304章 陸北顧的《中唐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4章 陸北顧的《中唐論》

第304章 陸北顧的《中唐論》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03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雪越下越大,貢院內外一片銀裝素裹,考舍之間的通道被胥吏和巡兵踏成了泥濘的雪徑。

中午休息的時候,因為太冷,陸北顧甚至已經感覺到隨著每一次呼吸,自己的肺腑都有些輕微的刺痛感了。

“估計其他人的情況只會更差吧?”

他把最后一塊胡麻餅一點點地放在嘴里化開、啃完,尋思著。

可以說,這一屆的禮部省試考到現在,已經不單純是在拼科舉實力了,更是在拼身體,拼意志力。

而他視線中那細微的歪斜感,在連續書寫五道時務策后,似乎又加重了幾分,連看那葦簾縫隙透進來的天光都帶著不易察覺的扭曲。

陸北顧用力閉了閉眼,拍打拍打,再睜開,強迫自己聚焦并保持清醒。

這時候已經不能午睡了。

想睡的話考完以后睡多久都可以,但現在如果不保持清醒反而睡過去,能不能再醒來都很成問題。

很快,下午考試時間就到了。

“當——!”

宣告嘉祐二年禮部省試最后一戰的鑼聲響起。

“諸生肅靜——!”

“嘉祐二年禮部省試,論題發卷——!”

胥吏的腳步踩在濕冷的雪泥上,發出“撲哧撲哧”的聲響。

卷紙從葦簾縫隙遞入,陸北顧伸手接過,只覺得考卷紙張冰冷刺骨,顧不得這些,他的目光落在了論題的題目上。

他現在最想知道的是,禮部省試的論題變成了什么。

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大字。

——《中唐論》。

陸北顧舒了口氣,心頭很平靜。

歐陽修正在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以此為題,倒是再正常不過。

而自那日馬季良園文戰之后,《刑賞忠厚之至論》提前現世,他便隱隱預感,這最終的禮部省試論題,怕是要有變數。

蝴蝶扇動翅膀后,風暴終究是來了,這是一道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論題。

這就意味著,可能本屆所有考生的命運,都會因此發生或細微或巨大的轉變。

“中唐.”

陸北顧低聲默念,腦中思緒飛轉。

中唐,也就是安史之亂后的大唐,而在這個時期,繞不開的就是兩個字,藩鎮!

他的腦海中,無數史實翻涌奔騰安祿山范陽起兵,郭子儀、李光弼力挽狂瀾,代宗、德宗對河朔三鎮的無奈姑息,憲宗元和中興的曇花一現,穆宗“銷兵”政策的慘烈失敗,直至唐末朱溫篡唐。

故而論中唐,就必須要寫藩鎮。

坦誠的講,這題目,他并非毫無準備。

宋相公講史論政,于中唐藩鎮之禍多有精辟見解,陸北顧深研史籍,對此亦有深思。

可怎么寫呢?

如果只是單純地羅列史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寫不到點子上。

沉思片刻之后,陸北顧的腦海中忽然靈光一閃。

藩鎮的形成,在于唐廷中樞與地方權力失衡,而中唐藩鎮在此前的歷史上,與之最類似的就是西漢的郡國。

那么同樣是中樞與地方的博弈,為何一勝一敗?這個對比產生的疑問,便足以作為極佳的切入口了。

而再往深里細究,則是基于田制的兵制問題。

陸北顧的筆尖懸于草稿紙上,心中已經醞釀好了文章框架。

隨后,他的筆鋒在草稿紙上落下。

“《中唐論》

中唐之衰,世人多咎于藩鎮跋扈。然肅、代以降,非不欲削之也,削之而叛者愈熾,雖類漢初七國之亂,然漢終能收其權,唐則失其柄,成敗之異安在?竊謂禍源所伏,非始安史,實萌于府兵之隳廢,而府兵之隳廢,又根于田制之敗壞也。

昔貞觀之世,法度粲然。行均田以安畎畝,置府兵以固根本。丁壯受田則自備戎械,簡點入府則番上宿衛。兵農相資,居重馭輕,故高祖、太宗之朝,內無強臣之逼,外絕專閫之虞。斯實三代遺意,長治之良規。

洎乎高宗、武后,政弛法斁。豪右侵兼并之利,公賦增刻剝之煩。田疇不均則授田之制壞,課丁流亡則府兵之源竭。折沖之府雖存,可執戟者日寡;禁衛之備雖具,能荷戈者實稀。玄宗踐祚,承此積弊,開元初雖欲振刷,然兼并之勢若潰川,府兵之虛如朽索,邊患日亟而兵備難繼矣。

于是罷府兵,興召募。夫召募之卒,市井之徒也,利在廩賜,情疏鄉井。而朝廷憂饋運之弗繼,乃授節帥兼領度支,故節度其始也,假以便宜,克定四夷,拓地萬里,此權宜之效也;其弊也,地廣兵強,形同敵國,朝廷失制馭之樞。而唐之藩鎮較之漢初郡國,其失尤深,彼漢制諸侯,地小勢分,犬牙相錯,推恩可施;唐之藩鎮,則跨州連郡,兵賦專擅,尾大莫掉。

開元之盛,玄宗英斷尚能馭之,故哥舒翰、高仙芝輩,猶效馳驅于絕域;天寶之衰,君荒于上,政紊于下,安祿山、史思明遂憑范陽之勁卒,陷兩京于俄頃。此豈非養募兵之癰,遺專閫之疽乎?

代宗、德宗,雖欲懲創,然方鎮之勢已成磐石。朝廷圖復河朔,則三鎮連衡;謀討淮西,則諸道觀望。府兵之基既隳,禁旅孱弱難恃;租庸之利盡歸強藩,帑藏空虛莫繼。故中唐以藩制藩,猶縱鷹犬搏猛獸,勝則驕戾難制,敗則反噬其主。

甘露之變,中樞威柄日削,唯以姑息羈縻,節鉞濫授。強藩視詔敕如傳舍,利則陽奉,害則陰違。天子號令不出都畿,恩信僅及甸服,四方州郡,仰藩鎮鼻息,財賦割裂,朝廷日瘠而藩鎮日肥,本末倒懸之勢成矣。反觀漢世,七國雖強,然郡縣如砥,賦入太倉,法行海內,制衡之局未破,故能終收斧鉞之效。

嗟乎!后世守器者,欲弭強藩之禍,當鑒中唐之覆轍。

故曰:欲固國本,必正田制。杜漸當在豪強未萌之際,良規貴于阡陌未裂之時。若縱田地盡歸豪右,使耕者無立錐之地,則府兵之隳、藩鎮之禍,雖悔難追矣。”

洋洋灑灑數百字,筆走龍蛇,一氣呵成。

陸北顧的論述如庖丁解牛,層層剝開中唐藩鎮之禍的根源,從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崩壞,以至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興起,再到玄宗權柄下移、朝廷姑息養奸、制衡機制徹底崩壞,最后到藩鎮分流州縣賦稅以自肥,終成“強枝弱干”之局。

而這里面的歷史教訓,說穿了,便是不可使耕者無立錐之地!

此時,持續的寒冷和連續三天的精神高度消耗,已將陸北顧的身體逼至極限,他強撐著精神,把草稿紙上的史論,謄寫到了卷子上,復又檢查了兩遍。

然后,就感覺視線中的歪斜感如同水波紋般擴散,他閉上眼,用力揉著刺痛的太陽穴,方才有所緩解。

沒過多久。

“當!當!當!”

最后一次收卷的鑼聲,如同滾滾悶雷,驟然在空曠的貢院上空炸響。

“時辰已到!停筆——!”

“諸生不得再書一字!”

胥吏們嘶啞而嚴厲的吼聲,伴隨著密集、急促、踏破泥雪的腳步聲,如同催命的鼓點,從四面八方洶涌而來。

“宙字十七!交卷!”

陸北顧沉默地將卷子和草稿紙遞出,那只手一把抓過,沒有絲毫停留,轉身便沖向下一間考舍。

卷子離手的瞬間,陸北顧緊繃了三天三夜的心弦,也徹底松弛下來。

巨大的疲憊感如同潮水般瞬間將他淹沒,他再也支撐不住,身體晃了晃,重重地靠在了冰冷刺骨的磚墻上。

貢院的風雪漸漸有了停息的趨勢,而屬于他陸北顧的嘉祐二年禮部省試,也終于落下了帷幕。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