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梅堯臣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輕咳。
而旁邊的晏幾道是典型的貴族子弟心態,他并不關心這些哲學命題,但涉及到廟堂之事,他就頗感興趣了。
因此晏幾道此時嘴角勾起一絲笑意,端起茶盞卻并未啜飲,只是看著盞中漂浮的茶沫,等待著陸北顧的回答。
陸北顧很清楚,這個問題不僅關乎他個人在青松社的地位,在歐陽修等人眼中的分量,更關乎他能否將自己帶來的思想火花,真正楔入這個時代最迫切、最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
“子固兄問得好!此問,正是‘矛盾’之說由虛入實、由玄思入世用的關鍵!”
陸北顧的聲音很沉穩,沒有絲毫慌亂:“歐陽公當面學生本不該妄言,然學生以為,慶歷新政之夭折,其根本癥結,恰恰在于未能清晰辨識、妥善處理當時國勢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轉化之勢!”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座眾人,將聲音提高了幾分,字句清晰。
“何為當下大宋之積弊?表象是‘三冗’,是民疲國弱。然究其根源,此‘三冗’、此‘民疲國弱’,并非并列之弊,而是層層遞進、互為因果之矛盾鏈!”
“其根本矛盾。”陸北顧斬釘截鐵地說道,“在于承平日久、制度僵化所導致的國家事體與日益困窘的賦稅基礎之間日益尖銳的沖突!”
“此一根本矛盾,衍生出兩大關鍵矛盾。”
“其一,為維持龐大國家事體運轉而產生的沉重賦役需求與百姓承受能力極限的矛盾,此矛盾激化,便是‘民疲’,民怨沸騰,則根基動搖。”
“其二,為文武臣僚為固化自身所得,擴大蔭補、寄祿官等特權的需求,與國庫收入日益不足的矛盾,此矛盾激化,便是‘冗官’,耗蠹國庫、效率低下,同時貪墨滋生。”
“至于‘冗費’,實乃前兩者矛盾激化之必然結果。至于北虜西賊之患,則是此兩大關鍵矛盾激化后,內部矛盾由外部環境所引發的次生矛盾,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力量不足。”
陸北顧的剖析,如同鋒利的解剖刀,將大宋沉疴層層剝開,將其內在的肌理與病灶赤裸裸地展現在眾人面前!
他不再空談陰陽矛盾,而是直指國家事體、賦稅基礎、士大夫特權這些現實問題。
曾鞏的神情開始變得鄭重了起來,此前在來開封的路上,他只知道陸北顧這人確實有才華,也有范公所謂的“古仁人之心”,并不是一個只知道建功立業,而不懂民生疾苦的熱血書生。
但對于廟堂之事,陸北顧其實在船上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聽曾鞏和呂惠卿談論,并不怎么發言。
這一次,曾鞏方才真正見識到陸北顧對于政事的見解。
“至于范公新政,其志可昭日月!”
陸北顧繼續道:“然其敗,學生淺見,在于未能精準把握此矛盾的主次。”
歐陽修挺直了身子,沉聲道:“細細說來。”
作為慶歷新政的當事人,在被貶謫的十余年里,歐陽修無數次地反思過當年為何而失敗。
歐陽修當然懊悔于自己那篇另類意義上的“千古名篇”《朋黨論》給呂夷簡遞了刀子,但那不是根本原因,只是結果罷了。
可慶歷新政究竟為何而失敗,其實歐陽修一直不能徹底想透徹,他想了很多,可都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覺.這就如同一個心結一樣,始終讓他覺得非常別扭。
而今天的青松社聚會,眼前的這個年輕人,竟然能從另一種獨特的角度來分析慶歷新政的成敗,這就不得不讓歐陽修認真起來了。
“慶歷新政諸策,如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可謂面面俱到,直指諸多積弊。”
“然其推行,一則求全求速,試圖同時解決多個矛盾,力量分散,反使反對者易于集結;二則未能有效區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未能集中力量于最根本、最緊迫的‘國與民’負擔過重之上。”
“試想,若當時能清晰辨明,‘國與民’負擔過重是主要矛盾,則新政當首先集中力量于燃眉之急,穩固根本。待此主要矛盾有所緩解,國家根基稍固,再徐圖更深層次的新政舉措,此即‘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突破,帶動次要矛盾轉化’之理!”
陸北顧的語速不快,但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砸在眾人心坎上。
他不僅指出了問題,更給出了一個基于“矛盾論”的,極具操作性的戰略推演,這可不是空談,而是指向具體施政方略的深刻洞見。
實際上,歷朝歷代新政,絕大多數原因,都是舊的體制維持不下去了。
而舊的體制維持不下去,根源就在于財政壓力。
“至于王霸之辨。”陸北顧看向曾鞏,目光坦蕩,“王道、霸道,非截然對立,實為手段之別、緩急之策!王道仁政,乃調和矛盾、長治久安之根本大道;霸道峻法,乃于矛盾激化、生死存亡之際,不得不行之猛藥!二者皆需審時度勢,明辨矛盾主次緩急而擇一用之。”
“當今日之大宋,根本矛盾已至爆發臨界,如江河將潰堤,此時若一味拘泥于王道之‘徐徐圖之’,恐錯失時機,釀成滔天大禍。”
“范公‘先憂后樂’之精神,正在于敢為天下先,行非常之事,然‘行非常之事’,更需‘用非常之智’,此智,即洞察矛盾,把握關鍵之智!”
“唯有以王道為體,以必要的、雷霆的霸道手段為用,集中力量,破除阻礙解決主要矛盾的關鍵障礙,方能真正緩解‘國與民’之重負,為大宋贏得喘息之機,為后續更深入的王道仁政鋪平道路。”
陸北顧最后對著歐陽修說道。
“故而學生以為‘矛盾’之說,非為玄談,其用正在于洞察世事紛繁表象下之根本脈絡,辨明主次,把握轉化之機,從而為經世濟民、治國安邦,提供一條清晰可循、行之有效的路徑此即學生淺見,或許于國計民生有微末裨益。”
話音落下,松濤閣陷入了一片沉寂。
沒有人說話,點燃著的燈火,將每個人的影子拉長、扭曲,投在墻壁上。
歐陽修的手,不知何時已緊緊攥住了身下坐墊的邊緣,指節微微發白。
他的目光牢牢地盯著陸北顧,眼眸里翻涌著難以言喻的震驚。
眼前這個俊朗少年,竟能將玄奧的哲理如此精準地切入大宋最沉痛的痼疾,其剖析之深刻、邏輯之嚴密、見解之犀利,遠超其年齡!
這已非尋常才子,而是國士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