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216章 摸底小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6章 摸底小測

第216章 摸底小測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30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實際上,趙抃認為宋庠能教陸北顧,是有判斷依據的。

在文章上,很多歷史級別的大家,都是屬于那種“會寫不會教”的狀態,對于李白、蘇軾這種人來說,有靈感提筆就是千古名篇,這東西怎么教?

歐陽修的理論體系更全面,倒是稍微好點,但也好的有限。

原因很簡單,歐陽修要是真會教學生,曾鞏為啥這么多年都沒考上啊?

別說什么西昆體,從慶歷興學以來,西昆體就已經開始逐漸式微了。

雖然科舉文風還沒徹底改變過來,但這十幾年來,大宋科舉的文風就是在向古文體這個方向演變的,甚至在這兩年過了頭,弄出了“比古文體更古文體”的太學體。

所以,會寫,真不等于會教。

而宋庠的文名雖然比歐陽修稍遜一籌,但同樣是文壇宗師,同時,宋庠的科舉水平,是絕對高于歐陽修的。

畢竟,歐陽修考科舉可是連續落榜兩次來著。

除了宋庠科舉水平更高、更會教人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賦閑在家的宋庠正好有空啊!

你讓歐陽修教人,歐陽修有這空閑時間嗎?

官家催著交稿的《新唐書》要不要修?自己私著的《新五代史》要不要修?再加上本來也不算輕省的日常工作,以及與眾多朋友、門生們交流文學一天下來從早忙到晚,哪有空教學生啊?

而且說實話,光是張方平的一封推薦信,力度也沒到這份上,同樣是青松社成員也不行。

張方平只是跟歐陽修有點交情,還不算有多好,而青松社成員在開封更是多了去了,歐陽修的朋友們都是。

所以,陸北顧在歐陽修那里,或許能得到偶爾的指點,也有資格參加青松社的集會。

但指望歐陽修每天全心全意地教他準備科舉,從時間和交情上來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宋庠這里就不一樣了,趙抃的面子能不給,他親弟弟的面子能不給嗎?家書里特意提一個外人的名字,還讓這個外人過來給他送信,什么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正如那句俗話講的,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現在賦閑在家,宋庠除了讀書,正無事可做呢!

而對宋庠來講,讀書雖然有樂趣,但也不能天天從早讀到晚不是?教個學生,就當調劑一下生活了。

“老夫既受子京家書,又見故友之薦,對你便不能僅以尋常后輩視之,自當略盡心意。”

宋庠捻須說道:“省試在即,經義文章、策論詩賦,皆是根本,老夫不清楚你科舉功底到底如何,你把這份卷子答了,老夫再依你水平制定課業。”

說罷,宋庠從書架里翻找出了一份發黃的試卷。

這是景祐元年宋庠還是知制誥的時候,負責主持制科考試,所出的試卷。

之所以拿這份試卷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題目是宋庠自己出的,所以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景祐元年距今已有二十二年之久,現在的年輕人平時訓練用的都是慶歷興學之后的卷子,所以肯定沒做過這份試卷。

如此一來,宋庠才能通過這份自己最熟悉的答卷,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陸北顧的真實水平。

來了!

陸北顧精神陡然一振,心中既緊張又隱隱興奮。

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他接過卷子,在書房的桌前坐下。

紙張邊緣已有些許脆化的痕跡,墨色也因年深日久而略顯沉暗。

陸北顧強迫自己躁動的心緒沉靜下來,他并未急于落筆,而是凝神屏息,逐字逐句地審閱題目。

宋庠則踱步至窗邊,目光看似落在池塘錦鯉之上,實則眼角余光始終關注著書案前那個年輕的身影。

他端起一盞清茶,呷了一口,心里想道:“四川非是文教興旺之地,不過既然是一州解元,想來水平也不會特別差如今距離禮部省試尚有百天,只要有個中人之姿,也足夠教到進士末尾了。”

顯然,宋庠并沒有對陸北顧抱以太高的期望。

不過他也不認為,自己教學生,連個進士都教不出來.除非對方是蠢蛋。

但既然弟弟和趙抃都推薦了,那應該已經排除這個可能了。

時間在無聲中流淌,唯有陸北顧翻動試卷的輕微聲響。

他看得極仔細,眉頭時而微蹙,時而舒展,顯然是在腦中飛速地拆解、思索著每一道題目的關節要害。

這份景祐元年的制科題目,果然與慶歷興學后流行的路數頗有不同,墨義部分考的內容更為古奧冷僻,時務策更是只有一道,所涉實務雖非當下最熱門的議題,卻也直指大宋弊病。

終于,陸北顧將整份試卷默讀完畢。

他抬起頭看向宋庠,聲音清晰:“宋公,晚生已閱畢試題,不知可否借用紙筆?”

“自便。”宋庠微微頷首,指了指書案一側早已備好的澄心堂紙與上品湖筆、端硯。

硯池中清水微瀾,一塊松煙墨錠靜靜躺在旁邊。

陸北顧起身,動作沉穩地研起墨來。

墨塊在細膩的硯石上打著旋,發出均勻而低沉的碰撞聲,深黑的墨汁漸漸化開,濃淡合宜。

他選了一支中楷狼毫,在硯邊輕輕掭去多余的墨汁,筆尖飽滿而不滴垂。

隨后,他取過一張紙鋪開,用鎮紙壓好,屏息凝神,再次閉目片刻,將腹稿在心中最后梳理一遍。

再睜眼時,他眼中已無半分猶疑,只有全然的專注。

他提筆蘸墨,手腕懸空,落筆于紙端。

他先答的是那道關于“榷鹽利弊”的時務策。

他沒有用尋常舉子慣用的華麗鋪陳與引經據典的堆砌,開篇便直指核心,點明榷鹽之制本意在于“抑豪強、濟國用”,立意既正且高。

隨即筆鋒一轉,以極其冷靜克制的筆調,條分縷析地列舉其在執行中易滋生的三大弊端:“一曰吏胥苛擾,私販橫行,反傷民利;二曰鹽價騰踴,貧者淡食,怨聲載道;三曰官鹽質劣,民不堪食,徒耗國帑。”

每一條都輔以簡潔有力的推論,邏輯嚴密,層層遞進。

最后,他并未徹底否定榷鹽,而是提出“量地制宜”、“嚴懲貪瀆”、“暢通輸運”三條改良之策,雖無驚人之語,卻務實可行,絲絲入扣,顯示出對基層吏治的洞察。

整篇策論一氣呵成,行文洗練,毫無贅言,字里行間透著一種近乎冷峻的務實精神。

宋庠不知何時已悄然踱回書案不遠處,負手而立,目光落在陸北顧筆走龍蛇的紙上。

他臉上依舊是那副古井無波的神情,但捻著胡須的手指,在讀到那三條弊端與對策時,微微停頓了一下。

陸北顧的水平,比他想象中,要強不少。

但這種水平要想穩中進士,還是有一路要走的。

時間在陸北顧的答題中快速流逝,當他再抬起頭的時候,窗外已經是夕陽西下了。

宋庠拿起試卷,仔細地閱讀著。

陸北顧屏息凝神,感覺自己的心跳聲在這寂靜中被無限放大,手心竟微微沁出了汗意。

眼前這位可是“連中三元”的傳奇人物,其眼光之毒辣,評判之精準,絕非尋常考官可比。

能得到他的指點,哪怕只是一言半語,也足以讓無數舉子夢寐以求。

過了許久,宋庠終于放下,抬眼看向陸北顧。

他的目光中少了幾分審視,多了幾分真正的考量。

“文理尚通,用典亦算得當,但若是想與天下俊才相爭,你現在的水平還不夠。”

陸北顧微微一怔,并沒有流露出下意識的不忿之色,反而目光中極為渴求。

“還請宋公教我!”

宋庠將陸北顧的反應盡收眼底,那渴求的目光讓他想起了當年的自己。

他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贊許。

能聽進逆耳之言,并有求進之心,此子可教。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