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201章 成為知州的終南捷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1章 成為知州的終南捷徑

第201章 成為知州的終南捷徑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27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王陶這話當然是開玩笑。

這幫人就是中了進士,正常來講沒有個二十年,根本爬不到知州的位置,可再過二十年,王陶若是仕途順利,沒準都穿紫袍了,到底是誰提攜誰?

若是不順利,二十年后的王陶大概率也是資歷知州,在各州之間調來調去,同級之間,又談得上什么提攜呢?

至于再往后,按宋代人的平均壽命來講,不用提攜了,能不能活到那時候都很難說。

眾人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你們不信?”

王陶也樂了,他是個趣人,這時候喝上頭了,話也敞開了說:“我給你們這些年輕人指一條馬上就能當知州的終南捷徑,聽不聽?”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愣了。

還有這等捷徑?從來沒聽說過啊!

“王判官請講。”呂惠卿趕緊說道。

王陶這時候反而賣了個關子,問道:“今年朝中都發生了哪些大事,知道嗎?”

事關朝政,其實他們這些年輕人是不太敢講的,倒不是朝廷不允許講.在如今的仁宗朝,因為廟堂風氣寬松,士大夫議論朝政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因言治罪的情況。

就是包拯那種當著仁宗面狂噴,吐沫星子都飛仁宗臉上了,仁宗都沒把包拯怎么著。

至于私下議論則更為尋常,上到廟堂諸公,下到市井小民,都在津津樂道宮廷廟堂的這些事情。

他們純粹是不敢在王陶這個官員面前講,但曾鞏不同。

曾鞏一看就跟王陶以前沒少議論時政,干脆道:“是官家中風?還是狄青被罷了樞密?亦或是請立儲君?”

“都是啊,這三件事情是互相關聯的。”

王陶借著酒勁兒說道:“官家中風是引子,我聽說的是,年初中風以后,官家在禁中神智不清,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語極紛錯,引發惶恐,還是皇后站出來把事情平息了下來。”

這件事情是禁中的一件大事,根源就是帝后之間的利益因為立儲之事已經截然不同了,以至于仁宗現在極度不信任曹皇后和她的親信宦官們,甚至在神志不清的時候,直接把臆想出的場景當眾喊了出來。

“而等到康復,官家御延和殿召見群臣,記憶其實就明顯時常出現偏差了,還曾誤認了遼國使者。”

年輕的曾布,這時候愣頭愣腦地插話問道:“那官家中風跟狄青被罷樞密使有什么關系?我聽說狄樞密素來忠誠,此次是無故被罷。”

“正是因為官家中風,所以狄青才必然會被罷樞密使,不明白嗎?”

王陶給這個曾鞏的族弟額外解釋了一句:“否則真有萬一,狄青手里有調兵權,又得軍中將士擁戴,黃袍加身了怎么辦?不要覺得不可能,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車之鑒還少嗎?真出現這種情況,誰能擔得起江山翻覆的責任?”

曾布的醉意瞬間驚醒,他年輕,乍一看看不清這里面的門道很正常,但不代表他傻。

畢竟,五代十國也剛過去百年,那段歷史大家都還是很清楚的。

別說什么“忠誠”之類的話,在黃袍加身的誘惑面前,就不存在“忠誠”這兩個字。

再者說,郭威沒頂住,趙大也沒頂住,憑什么現在指望狄青能頂得住呢?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文臣攻擊狄青的理由看起來都很荒謬,狄青也確實得仁宗喜愛,但最后還是罷了樞密使。

因為沒人敢擔再來一次黃袍加身這個“萬一”的責任,更沒人敢去賭人心,仁宗自己也不敢。

——趙宋怎么得天下的,別人可以當不知道,趙宋官家還可以當不知道嗎?

曾布回過味來:“所以才要急著立儲君?”

“正是如此。”

王陶微微頷首,又喝了一杯酒:“有了儲君才有國本,有了國本,國家才不會輕易動搖,只是官家暫時還不愿意立儲罷了。”

他后面沒說的話,大家自然也懂。

全天下,如今只有官家不愿意立儲君罷了。

對于文臣們來講,誰當儲君甚至誰當皇帝都不重要,他們還是當官,而對曹皇后來講,誰當儲君甚至也不太重要.按照禮法,不管是誰當皇帝,跟她是否有血緣關系,她都是太后。

所以,唯一覺得“儲君是不是親兒子很重要”的仁宗,此時其實是隱約有“孤家寡人”之感的。

只不過,此時的仁宗身體終究還沒有徹底垮掉,還有精力用權術勉強維系各方勢力之間的平衡。

而在這位享國日久、威信極高的官家面前,終究也沒有誰真敢逼著他馬上就立儲。

這件事情,也就這么暫時僵持了下來。

而立儲這件事情,唯一的轉機,自然就是官家這幾年,能不能有個親兒子。

雖然官家現在年紀大了,概率不太高,但這種事情誰也不能肯定就是了.畢竟,官家十幾年前是陸續有過三個親兒子的,只可惜都夭折了。

呂惠卿追問道:“但這些與判官講的‘終南捷徑’有什么關系?我們也沒能力和機會去往儲君上面靠吧,這可危險的很。”

這是實話,畢竟未來的事情,誰都說不準。

要是將來有一天,官家老來得子,那現在往濮王趙宗實身邊提前靠攏的人是什么下場,就不必多說了。

“當然危險,但還有不危險的路啊。”

王陶跟幾人又喝了一杯,放下酒杯指點道:“不久前官家剛擢曹佾知青州、李端懿知鄆州,均帶安撫使職,殿中侍御史趙抃上疏說這倆外戚才謀不足請求官家撤回成命,但官家未理會,這就能看出風向了啊眼下官家覺得外人都靠不住,只有沾親帶故的自家人才放心,尤其是那種權力只來自于官家的‘自家人’。”

曹佾是曹皇后的弟弟,李端懿是李太后的侄子,兩個廢物被驟然提拔到了知州的位置上。

仁宗因為文官集團內部對于立儲這件事情沒有任何分歧,所以竟然想通過扶持外戚,來給自己維系朝局平衡增加籌碼。

這種超乎尋常的拔擢,只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仁宗是真的急了。

那王陶這話語里面有沒有點酸溜溜的意思呢?其實也是有的。

對于進士來講,走到知州這位置,平均時間是二十年。

王陶是慶歷二年那一榜的,正經進士出身,到現在可還沒做到知州呢!

而跟他同一榜的王安石何等大才?如今宦海沉浮二十年,也只是知州而已。

眾人面面相覷,那跟他們有什么關系?

他們又不是外戚,這種優勢,出生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了,又不可能現在去認曹皇后、李太后當親戚。

王陶看出了年輕人們的疑惑,干脆點明:“福康公主啊!”

福康公主,宋仁宗長女,也是如今仁宗身邊唯一一個成年的女兒,極受仁宗信任寵愛。

而這種寵愛也是有理由的,福康公主自幼便機敏聰慧,極盡孝道,仁宗生病時,日夜服侍在身邊,并且赤足散發向天禱告,愿以身代替父親。

如今仁宗無子,大病一場后身體不好,宮廷內外又都逼著他立儲君。

所以既不信任皇后,也不信任文臣的仁宗,身邊能信任的人唯有這個寶貝閨女.甚至信任到了將他在禁中一切起居飲食事務,都要交給福康公主負責管理才放心的地步。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