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現代第317章 新的可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科技入侵現代 >>科技入侵現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7章 新的可能

第317章 新的可能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07日  作者:鴉的碎碎念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鴉的碎碎念 | 科技入侵現代 


“難以置信!我小時候看科幻電影,以為這種技術要幾百年后才能實現,華國把未來帶到了現在。”

“作為一名物理學博士生,我可以告訴你,這個超導線圈的設計是革命性的,利用永久陰影區簡直是天才的想法,但散熱是個大問題,希望能看到更多技術細節。”

“阿美莉卡在干什么?我們在月球上建個旗子,華國卻在建高速公路,這還叫太空競賽嗎?感覺我們已經被甩在后面了。”

“太棒了!這才是真正的太空探索!希望能看到更多國家加入進來,而不是只在地球上打嘴仗。”

“技術是雙刃劍。我既為人類的進步感到驕傲,又為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感到擔憂。”

“我感覺看到了未來的樣子,以后去月球旅行,是不是就像坐高鐵一樣?”

“厲害了我的國!這才是真正的大國擔當!但我想說的是,未來的太空探索,印度不會缺席!”

“我覺得這很有可能,我們必須要想辦法遏制華國,他們的進度有點太快了。”

下面有非常多的評論。

霓虹和高麗普遍不敢哈氣。

華國和阿美莉卡聯手殺雞儆猴是一方面,華國夸張的技術進展則是另外一方面。

過去大家一直在強調陸基核威懾、海基核威懾,華國在后者上其實是不足的。

因為華國在核潛艇領域的技術還是相對薄弱,很容易就暴露位置,加上天空中密密麻麻的衛星,海基威懾相當乏力。

但月球電磁軌道讓世界意識到了一種新的可能,太空核威懾。

雖然華國沒有這么做,但華國的列表里首次出現了這樣的選項。

他們至少能選啊,其他國家想選都不能。

只是林燃還真會選,也真把這個當成一個常規考慮。

“大家好,我后臺一直有人讓我開直播,開直播講講。

包括我身邊同事都和我說,教授,你很久沒開直播了,這次正式測試的大日子,還是得直播講講。

你來直播,觀看人數就會暴漲一大截。

我說好吧,我想著還是來直播和大家好好聊聊,順便正好帶大家看看,我們發射前的控制中心。”

測試時間,阿波羅科技早早就公布了,是在8月29日的下午五點,作為提前的獻禮。

林燃則提前兩個小時悄無聲息的開直播。

沒發通知,確實是悄無聲息,但實際上,他開直播,詞條馬上被安排在了微博、抖音和b站熱搜榜的榜首,根本沒有辦法做到悄無聲息。

“這次,其實最重要的是測試。

正式的軌道得有足足20公里,我們這次才5公里,發射的也不是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宇宙飛船,它是一個縮小版的樣機。

主要是測試,月球電磁軌道,有沒有什么問題,我們要不要進行調整。

大家知道發射瞬間會有巨大熱量,這巨大熱量要散發。

畢竟月球是真空,熱量只能通過輻射散發。

雖然你們看不到,但實際上我們在軌道兩側,構建了巨大的黑色翅膀,那些黑色翅膀都是精心設計角度的輻射散熱器!

它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中。

包括熱管在下面插入到月壤中。

但我們不能確定,從理論上可行的方案,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可行。

同時我們也不能確定,這樣的發射,對于軌道的低溫超導材料,能不能按照預想的那樣順利運行。

總之這次是測試。

我知道大家很激動,我也同樣激動,畢竟這次意義重大。

有很多自媒體都給大家解讀了意義,我就一個搓火箭的,我懂個屁的意義啊。

我就不在這里做過多贅述。

我今天主打一個閑聊。

本來也是無人測試,阿波羅科技的官方直播間,會給宇航員們畫面。

失敗成功都問題不大,失敗就收集數據,看看有哪些地方要調整,成功的話,我們就會在今年剩下時間,把軌道給鋪完,加快基建,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新宇宙飛船的測試。

新宇宙飛船叫什么?能不能別那么土,每次都沒有名字,能不能好好讓華為的營銷團隊來給你們取名,雖然大家再怎么吐槽一輛華為車,半部山海經,但也比阿波羅科技沒有名字或者直接什么燃燒一號燃燒二號的取名要好。”

林燃念完彈幕后有些尷尬:“我們做的不是ToC的業務,所以名字不重要啦。

好,我以后好好讓市場部門的同事負責這塊工作,肯定想個響亮的名字好吧。

我們新的宇宙飛船,采用了非常非常激進的設計方案,它沒有傳統的化石燃料發動機,只有霍爾推進器。

它從地球發射靠燃燒一號改,靠霍爾推進器進行變軌,在月球發射則靠電磁軌道提供初始推力。

然后是它的熱盾,大家都知道,宇宙飛行器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因為速度太快會和大氣層產生劇烈的摩擦,摩擦生熱,這是就需要有熱盾來避免飛行器燃燒。

任何飛行器,都需要有隔熱的設計,因為飛行速度快和空氣產生摩擦,你的表面溫度就會開始飆升。

尤其對于需要離開再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因此太空飛行器往往是專門有個熱保護系統,組成熱保護系統的不僅僅是隔熱層,還包括內部同樣需要良好的隔熱效果,因為你內部是有大量化石燃料的,如果熱從表面傳遞到了內部,那就會boom的一下炸開。

我們在月球上會通過自動化裝置和月球南極的超低溫環境,給新型宇宙飛船重新涂隔熱層。”

通過自動化裝置給宇宙飛行器表面涂隔熱層這件事很容易想到,之前阿美利肯和大毛都做過嘗試。

NASA還成功了。

他們設計了一款名為PARSystems的自動噴涂系統,不過他們噴涂不是在表面噴涂隔熱層,而是給火箭的燃料箱噴涂隔熱層。

(剛剛通過PARsystem完成噴涂的液氫罐)

NASA利用這套自動噴涂系統將過去需要數月的過程顯著縮短到幾天。

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將12周時間縮短到了1周

但NASA的自動噴涂系統它去噴涂的是燃料箱,大部分燃料箱都是圓柱體。

從幾何學的角度來說,結構單一。

哪怕體積再龐大,它的結構也是很單一的。

像PAR過去主要用于的火箭液氫罐,它是一個直徑超過27英尺,長度超過200英尺的巨大圓柱。

他們用于噴涂的是特殊的泡沫材料,里面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泡沫材料,然后PAR內部的自動化系統精確計量這些成分,以便將熱保護材料混合到精確的比例。

而阿波羅科技要噴涂的是不規則結構的宇宙飛船,噴涂裝置能夠適應一切體積的飛行器,也就原理一樣。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在于隔熱材料的選擇,我們對隔熱材料選擇是選的復合材料。

主要是采用耐高溫的樹脂結合像二氧化硅、云母粉這些無機填料,以及一些氧化硒和硫化汞的升華物質,共同去做隔熱涂料。

但這些涂料在發射過程中,升華物質就會受到熱而揮發,然后留下的樹脂會形成微孔的碳化層。

也就是說新型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后,表面會有一層難看的黑色物質,那就是隔熱層消耗掉之后留下的痕跡。

這些都是能清洗掉的。

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設計,是因為里面很多物質我們都可以在月球上獲取。

也就是說,宇宙飛船的隔熱材料不用從地球上獲取,直接從月球表面來進行采礦和原料加工,加工后直接應用在新型宇宙飛船上作為隔熱涂料。

這樣的話,我們能夠把單次成本進一步降低,降低到百萬rmb的級別。

這里最關鍵的突破是我們的新型霍爾推進器。

傳統的霍爾推進器,推力小,效率高,但通常只用于衛星變軌。

我們的新型推進器,在技術上實現了兩個重大突破。

首先是推力增幅。我們通過優化陽極結構和磁場布局,將離子束的加速效率提升了近一倍,這意味著同等電能下,我們的推力是傳統霍爾推進器的兩倍。

其次是壽命延長。霍爾推進器的關鍵損耗在于陶瓷通道的侵蝕。

我們采用了全新的耐侵蝕陶瓷材料,并優化了離子束的聚焦,大幅減少了對通道的沖擊。這使得我們的推進器能在更長時間內維持高推力輸出。

那么,由化石燃料的火箭提供初始速度,靠霍爾推進器進行變軌,從地球去月球需要花多久?傳統的霍爾推進器,可能需要兩三個月時間。

但我們的新型推進器,可以將這個時間縮短到10到14天。

聽起來很長,對吧?但別忘了,它消耗的燃料極少,幾乎都是氙氣。這使得我們能夠攜帶更多的有效載荷。

從月球返回地球,時間會更短。

因為月球的逃逸速度只有2.4公里每秒,電磁軌道提供了初始推力。

然后,只需要霍爾推進器進行微調,就能進入返回地球的軌道。

這個過程,我們預計在35天內完成。

當然,這里也有很多技術難點。首先是變軌的精確性。

霍爾推進器的推力雖然比傳統化學火箭穩定,但它推力小。

這要求我們的變軌計算必須異常精準,任何一點偏差都可能導致宇宙飛船偏離軌道。

其次是電源系統。

霍爾推進器需要穩定的高壓電,這要求飛船上的核電池必須具備極高的可靠性。

恰好這些都是我們所擅長的。”

林燃的直播間里,彈幕再次瘋狂刷屏,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個充滿想象力的未來世界里。

或者說不是未來,也許明年就能看到。

在看直播的觀眾們心想,10到14天哪里久了?去月球怎么說的好像出一趟遠門一樣。

不過現在,好像確實去月球,跟出趟遠門差不了太多,一百萬rmb一次的月球往返,富裕家庭已經能承擔得起這個路費了。

“我看彈幕里一些懂行的已經在刷新型霍爾推進器打造空中物流無人機和個人飛行器了,只能說短期內成本還降不下來,要等成本降下來才行。

動輒幾千萬的個人飛行器,恐怕和私人飛機比沒有性價比和市場。

空中物流飛行器在無人卡車面前,性價比就更低了。

現實還是物質的世界,大家想的有點遠。

新型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啊,目前內部代號是BY2,奔月2號飛行器。”

直播間的彈幕:

“太難聽了,這么難聽的名字我不買了!”

“你們都覺得難聽,那我也不買了。”

“燃神要是這個名字的話,我想了想,月球旅游我就還是不去了。”

“其實仔細想想倒也不是難聽,就是很沒有創意,燃神明白嗎?就跟月球南極超低溫實驗室一樣,明明可以叫廣寒宮或者什么其他更酷炫的名字,你偏偏叫月球南極超低溫實驗室,沒辦法讓大家浮想聯翩。”

“是啊,我們就傻乎乎叫月球電磁軌道,我看YouTube上的博主把這項目叫做月球上的鋼鐵之龍,這不比月球電磁軌道好聽一萬倍啊!”

彈幕全在吐槽。

林燃不由得苦笑。

時間轉瞬即逝。

“軌道就位,數據鏈正常。”韋旭航的聲音在官方直播間中響起。

他語氣聲音平靜,但華國的觀眾都能感受到語氣中的激動。

其實可能是他們激動,所以覺得韋旭航也激動。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基地外搭檔錢飛、李叢和趙建國正在進行最后的檢查。

此時月球基地上一共有四名宇航員,韋旭航、錢飛、趙建國和李叢,為了這次測試能順利完成,阿波羅科技安排了最精銳、執行任務最多的宇航員到月球上。

地面控制中心,阿波羅科技和華國航天的工程師、專家團隊們都屏住呼吸。

大家知道,今天的測試如果成功,將徹底改寫人類進入太空的歷史。

地面控制中心,林燃說了聲:“直播先到這里,我要去看一下這次測試前的數據情況,這些都得保密,不能給你們看。”

“我不看!”

“千萬別給我看,我看不懂,別給老美看去了!”

“趕快關!”

網友們沒一個想看的,生怕給老外看去了,這些可是我們的寶貝。

就跟過去華國從國外買技術,老外不讓華國人看他們操作是一個道理。

林燃站在屏幕前,他的眼睛緊盯著墻上的巨大顯示屏,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實時數據流。

此刻,他身上沒有了任何多余的動作。

整個控制中心也安靜了下來,分貝降到最低,大家很清楚,林燃是整個項目的靈魂人物,每一個環節的成敗,都系于他一人。

在這次無人測試前,林燃已經將所有可能的風險點在腦海中預演了無數次,但真正的確認,必須在這一刻完成。

他的聲音通過內部通訊系統,傳達到每一個角落。

沒有激昂的語氣,只有近乎冷酷的指令。

“各部門請注意,現在開始最終確認。倒計時,60分鐘。”

“能源組,核反應堆輸出功率,請確認。”

“教授,核反應堆輸出功率穩定,已達200兆瓦,并已準備好在點火瞬間進行峰值功率輸出。”

這是整個測試的核心,電磁軌道的推力,完全依賴于瞬間釋放的巨大電能。

“散熱組,輻射散熱器溫度,請確認。”

“教授,所有輻射散熱器溫度均在設計范圍內,熱管工作正常,月壤溫度無異常波動。”

林燃的目光落在屏幕上,上面顯示著軌道兩側的溫度曲線圖。

在極低溫環境下,散熱片的效率至關重要,哪怕是微小的溫度波動,都可能影響超導線圈的性能。

這是物理層面上的精確度檢查,容不得半點差錯。

“軌道校準組,五公里軌道直線度、平整度,請再次確認。”

“教授,激光校準系統顯示,一切正常。”

林燃點了點頭。

他知道,在月球重力環境下,要保持這樣的精度是極大的挑戰,這依賴于他們自主研發的月壤3D打印地基和高精度自動鋪設機器人,以及超導軌道鋪設實行的是一人作業,一人校準的模式。

“載荷組,BY2質量、重心、傳感器狀態,請確認。”

“總工,BY2質量1000千克,重心位于設計點,所有姿態控制傳感器和通信系統工作正常。”

盡管這次測試主要驗證電磁軌道,但BY2上的其他關鍵系統也需要確認其初始狀態,他們需要確保,飛船會在三天后順利返回地球。

“變軌推進組,霍爾推進器氙氣儲量、推力室狀態,請確認。”

“總工,霍爾推進器氙氣儲量100,推力室已完成預熱。”

“熱防護組,隔熱涂層厚度、均勻度,請確認。”

“教授,機器人噴涂系統已完成對BY2的二次噴涂,隔熱涂層厚度、均勻度均滿足設計要求。”

林燃在腦海中復盤了整個過程。

在月球的永久陰影區,他們利用自動化噴涂系統,為飛船增加了一層隔熱層。

林燃點了點頭。

“宇航員們,請確認所有系統就緒。”

“能源系統準備就緒。”

“BY2已連接。”

“軌道校準完成,無任何偏差。”

“收到,倒計時開始。”

隨著倒計時歸零,沒有火箭發射時的巨大轟鳴聲,也沒有震天動地的火焰。

軌道上的超導線圈瞬間通電,強大的電磁力將BY2向前猛推。

BY2底部,強大的磁場與軌道線圈產生行波,如同一個看不見的手,將BY2推向高空。

它在軌道上迅速加速,速度從每小時幾十公里,到數百公里,最終達到月球的逃逸速度。

“速度2.38公里每秒,正在脫離軌道!”

宇航員們都回到了月球基地,看著顯示器里的數據。

大家的聲音里充滿了激動。

飛船在軌道末端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沖入漆黑的宇宙。

宇航員們緊盯著屏幕,直到BY2的信號進入預定的月球軌道。

“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直播畫面中,四名宇航員兩兩把手牽在一起慶祝。

雖說還沒有成功返回地球,但光是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已經是一大步了。

錢飛很是感慨,從入選到今天,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親自參與到如此的宏偉工程中。

當天晚上,國際媒體的頭版頭條都被華國的月球電磁軌道發射測試占據。

《紐約時報》評論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突破,而是一次戰略性的勝利,華國正在將月球變成人類進入深空的跳板。”

《衛報》評論道:“在國際關系緊張的背景下,這次成功的測試,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華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太空強國。”

而在華國的社交媒體上,更是跟炸開鍋一樣。

月球軌道測試,確實和工資三千沒關系,但華國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能讓rmb更具有購買力。


上一章  |  科技入侵現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