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婚嫁還不像后世早早的就起來忙碌,知青所里正常吃過早飯之后,姜榆才開始為黃妙妙梳妝。
劉嬸和大隊長的老婆胖嬸以及婦女主任程秋前后趕到,見她們四個年輕女知青有條不紊的,眼底都露出贊賞的表情。
“結婚還是得戴這種紅花,咱們安和鄉公社好久都沒這么漂亮的新娘子了!”
黃妙妙本來長得就不差,以前在城里的時候也是一直被人恭維,不然不能養成這副嬌縱的模樣,只是和姜榆比起遜色些。
今日姜榆特意為她梳妝,修了眉毛,畫了口紅,又重新盤了頭發,戴上紅色的玫瑰花,整個人越發明媚靚麗。
吉時一到,鞭炮聲響起,村民簇擁著馮斌來到知青所。
胖嬸和劉嬸一左一右扶著黃妙妙出門,笑著打趣:“馮斌,你看你福氣多好,新娘子多漂亮。”
黃妙妙含羞帶怯的看馮斌一眼,可惜得到的是對方漠然的神情。
她呼吸一窒,告訴自己沒關系,她本來要的只是人,只是一個未來。
可到底是新婚,多少有些不甘心,指甲嵌進肉里。
馮斌環視一眼,沒見到想見的人,后悔和恨意滋生。
那天的事就像一根刺一樣扎在他心里,如果沒有一開始的算計,是不是還有機會?
同時又覺得黃妙妙穿姜榆衣服的時機太巧合了,仔細回想,那天黃妙妙從始至終都沒有轉身,也很可疑。
但是他無處訴說,也無法去調查,因為如果他不放蛇,就不會有現在的結果,便是調查清楚,也只會讓所有人知道,他才是那個小人。
沒有他媽一開始的哭鬧,逼迫著“姜榆”嫁過來,他也不用迫不得已的娶黃妙妙。
甚至在村里人的口中,黃妙妙還成為了那個不嫌棄他傷腿的知恩圖報的好媳婦。
此時馮斌的內心就像吃了黃連一樣苦,挑挑選選的等待那么多年,終身大事竟然變成這樣。
“新娘子上車羅!”
安和鄉公社以前因為道路不通,所以也沒人買自行車,馮斌拉來的是公社的板車,黃妙妙側身坐上,婦女主任再將她的所有行李全部放上去。
一個大箱子,再加一床被子,看著其實有些寒酸,但所有人還是覺得這場婚事是馮家賺了。
畢竟馮斌傷了腿,也沒給人家姑娘彩禮,黃妙妙能無怨無悔的嫁過來已經很大度寬容。
實則這內里的憋屈,只有馮家人自己咽下去。
馮艷看著昔日的好朋友變成自己嫂子,不僅不為她開心,眼神反而像淬了毒一樣冰冷。
她這么好的哥哥,竟這么便宜了黃妙妙這個廢物!
她滿是嫌棄,殊不知自己的表現盡數落在了旁人的眼里。
“這馮艷怎么這般不懂事,一個小姑娘,對自己嫂子這么不客氣。”
“還好以前求娶的時候她不嫁,這要是娶進了屋,指定是個不省心的。”
“以后黃妙妙估計有的氣受,可憐她一個北方知青,孤零零的嫁我們安和鄉,馮全喜和廖玉珍也不說教育自己女兒。”
本來這場婚事馮家就辦的不情不愿,各種議論聲襲來,廖玉珍還怎么笑的出,怎么有心思去管其他。
以前看不上這個看不上那個的,結果娶進來一個又懶又無依無靠的,以后親家的力是一點都借不上。
不順心的婚事,馮家也沒付出精力去準備。
不僅婚房潦草,連酒席都是普普通通,甚至敬酒的時候,只有黃妙妙一個人帶著勉強的笑,村里人私下又是一陣編排,馮家的名聲也是一落千丈。
馮家不上心是覺得自家憋屈,卻沒想到這么做首先打的是自己臉。
他們覺得黃妙妙配不上馮斌,在外人看來,卻是黃妙妙重情重義。
如此行為,導致以往非常受歡迎的馮艷,竟突然之間沒了人相看、說親。
馮艷不以為意,因為她的目標只有楚宵。
但楚宵不是忙著去省城的銷售酸筍,就是上山下水的給姜榆尋覓各類美食,她連碰面的機會都沒有。
“她以為她是誰,好像她看上楚宵就能手到擒來一樣。”黃妙妙嫁人之后,反倒和姜榆他們親近起來,趁著送竹筍的功夫和幾人閑聊。
姜榆一想還真是,兄妹兩人都是一脈相承的自信。
自打知道自己被馮斌算計,那一絲好感全無,家具設計的生意她也沒有再做。
邢思敏擔憂的看著黃妙妙:“你在馮家過的還好吧?”
黃妙妙臉色一僵,眼神有些落寞,但更多的是堅韌不拔。
“就那樣,沒多大事。”
看在她為自己擋了一災的份上,姜榆終究是不忍:“空閑時間多來學習怎么做酸筍吧,等楚宵談成下一樁生意,酸筍廠還要加人。”
黃妙妙怔然,側頭抹了下眼淚,內心酸澀萬分,她從來沒幻想過,對她幫助最大的居然是曾經惡意針對過的姜榆。
“謝謝。”
所以她這輩子也不算做錯吧?畢竟馮斌是真的配不上姜榆。
相處這么些天,她發現馮斌根本不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踏實、沉穩,偶爾露出的眼神,會讓她有種心悸害怕的感覺。
而姜榆是這樣的風光霽月,便是不靠男人,也能闖出一片天。
正想著,大隊長送來的信,又肯定她的判斷。
“姜榆,文匯報寄來的,是不是又上報了?”
幾人湊攏過來,即便已經上報兩次,大家還是覺得稀奇。
要知道同樣是知青,同樣是高中畢業,程建輝也投稿幾次,就沒一次成功的。
黃妙妙忍不住將目光投向許紅霞,上輩子許紅霞嫁給這人,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要不是娘家給力,說不定和她下場差不多。
不過姜榆上輩子嫁給馮斌之后,好像就沒再聽說過在文學上還有什么成就。
“這篇文章的風格怎么和之前的不一樣?我怎么瞧著還沒寫完的樣子?”
面對眾人疑惑的目光,姜榆有些雀躍的解釋:“是還沒登完,寫的是一篇小說,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分下一期文匯報會繼續刊登。”
她沒想到,文匯報不僅錄用了她的小說,還采取了她的建議!
而且這次給的稿費,比之前兩次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