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還在繼續,接下來是常務副市長肖如水匯報民生工作。
他推了推眼鏡,拿出一份《民生工程進度表》,看著眾人開口說道:“城西老舊小區改造,目前已完成外墻保溫和窗戶更換,水管改造從今天開始動工,預計十一月底完工,能覆蓋八百七十戶居民。明遠小學的地基澆筑已完成,正在搭鋼架,按計劃明年六月封頂,九月開學沒問題。”
他頓了頓,語氣有些猶豫:“剩下的就是供暖問題,今年煤價上漲,咱們的供暖補貼可能要多準備三千萬,需要跟財政局再對接。”
“供暖是大事,不能讓老百姓挨凍。”
沈青云的語氣很堅決,直接說道:“讓財政局先調劑,不夠的話從市里的維穩基金里面出。另外,要提前排查管網,去年香房區有幾棟樓停暖三天,今年絕不能再發生。”
“好的。”
肖如水連忙點頭:“已經安排了,從昨天開始,熱力公司每天排查二十公里管網,發現漏點當場維修,十月底前能排查完。”
隨后,市委組織部長張銀峰、宣傳部長楚俊生、政法委書記孫健依次匯報。
張銀峰提到下季度要開展“干部實績考核”,重點看“民生項目推進”、“信訪積案化解”,不再唯報表數據論。
楚俊生計劃圍繞明遠小學做系列宣傳,挖掘基層干部的實干故事,避免形式主義。
孫健則匯報了國慶期間的治安情況,全市零重大案件,接下來會配合紀委做好辦案期間的安保,同時推進掃黑除惡回頭看。
沈青云聽得很認真,每聽到關鍵處,就停下記筆記。
當聽到張銀峰說干部調整的時候,他突然問道:“這次民政系統出了問題,干部隊伍肯定要調整,你們有沒有考慮德才兼備的標準?比如派到基層的干部,能不能優先選那些在反腐、民生一線表現突出的?”
作為市委書記,這是他非常關心的事情,之前的干部不是自己任上提拔的,沈青云不在意,但如果自己如今已經成為市委書記了,還提拔一批有問題的干部,那就不能推卸責任了。
“已經在篩選了。”
張銀峰拿出干部名冊,對沈青云說道:“我們組織部梳理了近三年的考核結果,有十二名干部在拆遷、信訪這些硬任務里表現不錯,計劃下季度派到香房區、平房區的街道辦任職,同時從民政系統調出八名不作為的干部,安排到黨校學習。”
“學習不是避風港。”
沈青云強調道:“要制定考核標準,學不好、改不了的,該調整就調整,不能讓老實人吃虧,讓投機者鉆空子。”
會議開到了中午十一點,秘書長錢明遠看時間差不多了,便悄悄提醒沈青云:“書記,該吃飯了。”
“再談談吧,把下個季度的工作安排完了再說。”
沈青云淡淡地擺擺手道。
眾人面面相覷,也只能聽他的,這位沈書記看樣子是今天要有大動作啊!
只見沈青云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列了四條,直接說道:“第一,繼續配合省紀委辦好何晨光的案子,同時推進作風整治,十一月底前完成基層民政系統整改。第二,抓好經濟,這個月二十號前開好銀企對接會,十一月完成綠源玉米的認證,年底前落地兩個招商項目。第三,民生工程,十一月底前完成老舊小區水管改造,這個月底前排查完供暖管網,明遠小學按計劃推進。第四,干部隊伍,十二月前完成基層干部調整,開展實績考核。”
說完之后,他看向眾人,淡淡地說道:“大家看看,這四條有沒有遺漏,或者需要補充的?”
熊楊第一個發言:“民政案后續可能會牽扯出更多人,我建議成立維穩專班,避免引發輿情。”
“我同意。”
劉彥昌接著說道:“銀企對接會之后,能不能跟蹤回訪?防止銀行貸后不管,企業資金鏈再出問題。”
“這兩條都加上。”
沈青云讓錢明遠記錄下來,嚴肅的說道:“維穩專班由孫健同志牽頭,跟蹤回訪由劉市長負責。還有沒有其他意見?”
會議室里沒人再說話。沈青云合上筆記本,站起身:“那就按這個重點來,每個常委分管的任務,每周報一次進度,我要親自督辦。”
他看了眼表,淡淡地說道:“今天就到這兒,下午大家把任務分解下去,別耽誤了進度。”
常委們陸續離開,熊楊和劉彥昌卻被沈青云叫住。
“民政系統的案子要注意保密,別讓消息提前泄露,影響辦案。”
他對熊楊說道,又轉向劉彥昌說道:“供暖補貼的事,下午市長你跟財政局碰個頭,務必落實到位,我下周要去熱力公司調研。”
兩人點頭應下,走出會議室時,正好遇到前來送文件的秘書張耀祖。
沈青云接過文件,卻沒立刻翻看,而是走到窗前。
窗外的銀杏葉又落了一層,陽光透過枝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他想起顧青山之前說的話,他告訴自己,濱州的反腐和發展要兩手抓,不能偏廢,心里突然覺得沉甸甸的。
反腐倡廉是塊硬骨頭,經濟發展是慢功夫,民生工程又容不得半點馬虎。
自己身上的擔子還真是有點重。
搖搖頭,沈青云讓自己的心情穩定下來,下午還要跟財政局開會,供暖補貼的事,他得親自盯著。
畢竟,老百姓的冷暖,比什么都重要。
下午的時候,沈青云去參加了財政局的會議,發表了一番講話,又視察了財政局的一些部門。
回到市委大院的時候,都已經是晚上六點了。
他又批閱了幾份文件,下班走出辦公樓,晚風卷著銀杏葉落在肩頭,帶著秋末的涼意。
司機周大偉早已把車停在甬道旁,見他出來連忙下車開門:“書記,回家么?”
“別回家折騰了,找個清靜的小館子。”
沈青云拉開車門,想起周雪中午說冰箱空了,又補充道,“吃完順便給靜靜帶份糖醋排骨,她念叨好幾天了。”
秘書張耀祖抱著文件包跟在后面,聞言立刻拿出手機,開始搜附近的家常菜館。
很快,車子拐出市委大院,沿著松花江大街向西開了十分鐘,停在一家掛著“老濱州菜館”招牌的小店前。
店面不大,玻璃門上貼著紅底黃字的“手工水餃”,里面只擺了六張桌子,正冒著熱氣的灶臺在門口支著,老板系著油污的圍裙,正彎腰搟面皮。
“就這兒吧。”
沈青云率先下車,走進店里時,老板笑著問道:“您好,吃點什么?”
很顯然,對方并不認識沈青云。
其實這也很正常,并不是每個老百姓都認識市委書記的,不要說市委書記,就算是省委書記,對于普通的群眾來說,也太遙遠了一些。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事實。
“來三碗米飯。”
沈青云笑著對老板說道:“一個溜肉段,一個尖椒干豆腐,一個血腸,一個尖椒護心肉。”
“好嘞。”
老板連忙點頭答應著。
沈青云選了靠窗邊的桌子坐下,抬頭就能看見斜對面的江灣大飯店。
那是濱州最豪華的飯店之一,水晶吊燈從三層樓高的天花板垂下來,門口停滿了各式轎車,服務員穿著筆挺的西裝,正引著客人往里走。
這個時候,沈青云的目光落在江灣大飯店門口,看著一輛掛著市政府車牌的黑色轎車停下,下來兩個穿夾克的男人,手里夾著公文包,熟門熟路地走進飯店。
“這飯店生意倒是好,工作日晚上也這么多人。”
他隨口說了一句,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茶杯邊緣。
鄰桌的兩個中年男人聞言,對視了一眼,其中一個壓低聲音吐槽:“好啥啊,都是沖公家錢來的。你沒看門口的車?一半以上是公車,天天晚上這么熱鬧,哪有私人消費能撐得起的?”
另一個人連忙拉了拉他的袖子,眼神往沈青云這邊瞟了瞟:“別亂說話,小心被聽見。上個月區里的老王,就因為在這兒說這話,被人舉報說造謠,還寫了檢討。”
聽到這句話,沈青云端著茶杯的手猛地一頓,溫熱的茶水差點濺出來。
他抬眼看向周大偉,兩人眼神一對,周大偉立刻起身往門口走,假裝整理外套,實則在清點停車場的車輛。
張耀祖也聽出了不對勁,手里的菜單捏得發皺,小聲問:“沈書記,要不要……”
“把車牌號都記下來。”
沈青云的聲音冷得像窗外的晚風,指尖在桌沿上輕輕敲擊:“一輛都別漏,包括那些停在路邊的。”
他想起前幾天常委會上熊楊提到的“作風整治”,當時還覺得有成效,現在看來,基層的歪風邪氣根本沒剎住。
公款吃喝不僅浪費財政資金,更是在透支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這幫人肯定不會花自己的錢吃飯,都是政府部門買單的,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