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鎮世地仙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府觀禮,北方戰局(5K字,章尾附勢力分布圖,求月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蜀山鎮世地仙 >>蜀山鎮世地仙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府觀禮,北方戰局(5K字,章尾附勢力分布圖,求月票)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府觀禮,北方戰局(5K字,章尾附勢力分布圖,求月票)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26日  作者:東海鎮守  分類: 仙俠 | 古典仙俠 | 東海鎮守 | 蜀山鎮世地仙 


神州遼闊,法統萬千,但也正因如此,免不了便有地域門戶之見。

天傾東南,神州東沃而西瘠,南富而北貧,于是自東北向西南,以室韋山—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南嶺一線為界,正道占了東方,邪魔被驅逐到西方,正邪自然不兩立。

只不過在西方有一個例外,造化神秀,在險山惡水中孕育出一個都廣之野,于是道門在此蓬勃發展。自唐后,此地改道為玄,并把西方一分為二,分隔南北,在南的被稱為南派魔教,在北的被稱作北派魔教。

至于東方,盡管都是正道,但因為地形與法統的緣故,在漫長的時間中,也自然而然劃分了門庭。

淮河以南,即為口頭上常說的東方道門,以浩然盟與正一盟為領袖。淮河以北,即為北方道門,以全真盟為領袖。當然,這種叫法只是因為當前神州道興而佛衰,要是放在有唐一朝,那就是南禪北禪的叫法了。

而且歷代道門興盛之時,東方道門都是以龍虎山為宗主,如果需要齊心協力結盟,來誅魔渡劫,甚至是與北道、西玄或是禪宗相爭,結的盟都是叫正一盟。只是近幾十年來,龍虎山大小天師毫無作為,昏招頻出,東方諸道礙著龍虎山先賢的面子,有些事不愿意宣揚出來,但是也不想再奉龍虎山為宗主。于是這次魔劫起時,幾個仙宗一商量,便喊出了浩然盟的口號,也算是獨立于正一盟之外了。

當時浩然盟出世,北道也是驚詫非常。

不過分家這種事,也不是只有東道干,北道亦不能免俗,而且要更早、更徹底。

北道全真盟諸宗,以燕山為界,分作淮北全真和遼東全真,前者往往因為是全真發源地的緣故而直接被簡稱為北全真,也即口頭上常說的北道,后者則是因專修龍門法被又稱作龍門全真。

燕山以北,即遼東黑山白水之鄉,三面都是蠻荒絕靈之地,把燕山一鎖,便自成一國,比群山環繞的都廣之野還要來得自固。而且遼東物資豐饒,高山臨海,沛水沃土,這里的人喜歡這里,不怎么與外面的人打交道,龍門全真在這里發揚光大,有時候也直接自稱遼東派。

所以,東方的遼東,便如同西方的吐蕃,超然世外太久,以至于人們都常常忘記了這兩個地方。前者自立于北道東道之外,而后者也從不摻和到北派南派中去。

神州遼闊,因為山水迥異的緣故,自然劃分出了淮南、淮北、遼東、巴蜀、西北、西南、吐蕃這七大地域。當今世道,七大地域的代表門庭便是東道、北道、龍門、西玄、北派、南派、摩訶這七家。

這七家勢力,正魔之間肯定是水火不容、爭斗不休,這不消多說。

然而在正道之中,東道、北道、龍門、西玄這四家,卻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親密無間、同氣連枝,高山闊水對于修行者而言并非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塹,但法統門庭卻是。

東道重符箓、北道重內丹、龍門重煉形、西玄重元神,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這四家逐漸發展成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偶有合力除魔,偶有論道談玄,偶有演法切磋,但都不是常態。

程心瞻在東道里是響當當的名氣,豫章當地的仙宗大派他基本都有登門拜訪,去龍虎山參會,去散原山取經,去閣皂山求援,并且在會稽四明山做過客,在金陵句曲山講過法,在庾陽羅浮山借過宿。

這是因為這些山門都是屬于東道,在法脈源流越往上越接近,最后合歸于一。平日里各家門派弟子也多有交流往來,高輩們相約開法會,低輩們碰頭探秘境,同在一地,抬頭不見低頭見。

但是一旦過了淮河,似乎便有一道無形的屏障遮住了南北道者的眼,大家就沒有那么放松自在了。

上一次渡劫,程心瞻在鐵槎山待了近三年,這一次,又已經待了半年,但是他從未想過去近在咫尺的嶗山拜訪一下,這就是原因。

他在一境時,初入修行界,還沒有這個感覺。那年他離開西昆侖后,在北方游歷,在西域拜訪了天山劍派,在隴西拜訪了崆峒山,路過晉原時還去了五臺山,到齊魯時他正想去嶗山見一見薛立行,想請他為當時的自己鑄一把劍,卻被人參果一事耽擱。

可自那往后,隨著自己修為越高,眼界越高,便知曉了燕山鎖鑰,遼東龍門早已隱遁,不理世事,又親身經歷了西玄敵對與東道分裂后,他就越能明顯感覺到那堵無形的屏障了。

所以去北道嶗山拜訪薛立行之事,便被他無限期拖延,乃至遺忘。

直到這一刻,記憶被重新喚醒。

“經師,請。”

燕正陽領著程心瞻進了正堂,并將其介紹給眾人。

“眾位,這位便是三清山的萬法經師,受我家主人所邀,在黃海小住,如今在北岸結廬修行。”

這位鎮王說法講究,挑明了是龍君相邀在前,程心瞻占山為后,如果齊魯仙門有所不滿,那看在黃海龍君的面子上也不好說什么。

程心瞻朝眾人做了一揖,

“貧道程心瞻,眾位有禮了。”

眾人回禮。

隨即,燕正陽便又向程心瞻介紹眾人,他率先指向的就是站在薛立行旁邊的一個黑袍道士,這道士身量消瘦,粗眉長須,頭頂一個木冠,看著大概五六十歲的樣貌。

“這位是嶗山副掌教,陽興道長。”

老道笑看程心瞻,也拱手做揖,

“貧道李陽興,道友有禮了,久聞經師大名。”

程心瞻連回禮,

“李教主謬贊,您無量壽。”

嶗山是仙宗大教,總領齊魯全真,沒想到其副教主也會來參加嶗東世子的加冕禮,嶗東王的面子可真夠大的。

“這位是陽興道長的高徒,立行道長,乃是嶗山凝真觀歷代以來最年輕的觀主。”

燕正陽指向薛立行。

薛立行聞言便笑道,

“鎮王有所不知,我與程道友乃是舊相識。”

“哦?”

燕正陽有些詫異,李陽興也有些詫異。

程心瞻笑著接話,

“薛道友,上次還珠樓一別,我們已經有四十多年沒見了吧。”

薛立行也笑著,

“可不是,當年你我還都是一境小修呢。但時過境遷,道友的名聲早已響徹大江南北,而我依舊籍籍無名,實在慚愧。”

程心瞻雖然對北方道門知之甚少,確實未曾聽聞過薛立行的名字。但他起碼知道在嶗山這樣的仙山大宗里執掌一觀,那就不可能是簡單人物,而且觀此人神華內斂,又是副掌教親傳,哪里真的會籍籍無名,只不過是自己不知道罷了,所以他笑道,

“我不過是斗狠贏來的虛名,而道友韞玉懷珠,氣定神閑,分明是自謙過甚了。”

薛立行笑,

“再敘,再敘。”

程心瞻點頭。

于是燕正陽繼續介紹,指向顧逸,雖然他知道顧逸與程心瞻認得,但顧逸地位擺在這,除了來自嶗山的外客,這里就屬這位國舅地位最超然,他不能不管,總是要提一句的,

“承蒙郡王厚愛,也來觀禮了。”

程心瞻和顧逸之間自然不必多說,他拱手見禮,

“伯父。”

顧逸笑著點頭。

隨即,燕正陽指向一個個頭不高,有些瘦小的紫袍官服老頭,

“經師,這位便是我朝的參知政事。”

老頭頭發都白了,但精神很好,朝程心瞻拱拱手,

“老夫呂有實,經師有禮了。”

“宰輔有禮。”

程心瞻回道。

緊接著,燕正陽又指向另一個,一個壯碩的武人,比燕正陽還要高一些,

“這位是成北王。”

此人沖程心瞻抱拳,笑道

“焦不平,見過經師,經師洞府離我成北路不遠,可常去坐坐。”

程心瞻笑著稱是。

“這位是淮南王。”

燕正陽指向一個身量極為高挑,頭戴碎金絡索的女子。

女子抱拳,嗓音清亮如箏聲,

“龍泓,見過經師。”

程心瞻看著與自己一般高的女子,回禮,

“見過鎮王。”

他有些意外,淮南王在南邊竟然也來了,這是防備東海的鎮王,等下倒是可以要個話螺,找時間聊一聊錢塘海和萬尸海的事。

人都介紹完了,大家便落座暢談。

“我聽聞,經師曾在西蜀落腳十數年,斬魔無數,最后離蜀前還誅殺了作惡多年的五毒天王,真是功德無量,叫人佩服。”

李陽興率先開口,把話題引向程心瞻。

“除魔衛道,我輩職責,至于誅殺五毒天王,也不過只是湊巧而已,此魔破封不久,元氣未復,那時我又有玄門相助,這才成事。”

程心瞻趕緊澄清了一下,這要是傳出去,大家以為自己誅殺四境是平常事,那就鬧笑話了。

在場的都聽說過這個傳聞,而第一反應都是覺得匪夷所思,難以相信。現在,即便是程心瞻強調了原因,但眾人聽他是親口承認了這件事,還是感到震驚非常。

但李陽興問這話,并非是懷疑什么或是吹捧什么,而是為了引出下面這句話,

“經師在西邊落腳許久,又結交了許多玄門人士,不知可否為我們講一講,玄門到底是個怎樣的教派呢?那邊的魔情又是如何呢?”

于是眾人也都望過來。

薛立行也看過來,心里松了一口氣,在這位來之前,在場中人就屬于自己最小,所以話題總是落到自己的身上,而說來說去,也無非就是一些年少有為,長江后浪推前浪之類的話,自己從小到大也早就聽膩了,現在他來了,終于不再盯著自己了。

于是,薛立行便看著程心瞻開始侃侃而談。

但是看著看著,這位天之驕子便感覺到了不對勁,這些人物在與自己交談時,多有贊美期許之詞,自己也沒覺得有什么。但此刻,這些人跟這位年紀與自己相仿的經師交談時,便全然沒有了長輩的口氣,詢問交流都是極為平等的!即便時不時跳出幾句感嘆贊美之詞,但那也是推崇、認可的贊美,而不是欣慰、期許的贊美!

薛立行當然是天資卓越且自信昂揚的,不然他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但是在此刻,他也認識到了和同代魁首之間的差距。

幾人閑談了有兩刻鐘,隨即便有王府管家來提醒時辰快到了,世子與諸禮儀官都準備好了。

于是燕正陽便領著眾人去往正殿觀禮。

黃海國的一眾禮儀都是照搬的北宋宮廷,并且加以簡化,世子加冕禮也一樣。

正殿中央的五色土壇改成了海中的五色珊瑚,陳弓、矢、戈、戟、殳戎路五兵。宰輔呂有實代表龍君為世子加冕,賜冠服,行三加之禮。最后由嶗東王親傳玉圭、飲醴酒。

作為應邀觀禮之人,程心瞻和李陽興師徒立于東側,配青幔座位。兩位鎮王一位郡王立于西側,設高腳胡床。其余王府佐官兵將則是在殿外穿戴整齊,文官持笏,武將束甲,以壯聲威。

整個過程還是十分肅穆莊重的,程心瞻看的也很認真。

等到儀式結束,便是樂舞與宴飲。

也正是等到了這個時候,程心瞻才和薛立行坐到一起,敘起舊來。

“道友修行進步神速,讓我難以望其項背呀!”

薛立行感嘆道。

“道友太謙虛了。”

程心瞻回著。

薛立行仍舊感嘆,

“真是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方才聽了道友所言,才知道西蜀以一野之地,還是在南北兩派魔教的夾縫之中,竟也發展成今日之玄門。雖說玄門不修真性,在行事作風上過于偏激,乃至混淆善惡,我道門應該引以為戒,但是他們的這種進取之心,也是我們該學習的。”

程心瞻點頭,

“道友高見。”

隨后,他又問,

“我偏居東南一隅,雖游歷康蜀之地,粗略知曉了西方魔情,但卻不知現在北方魔情又是如何,不知道友可否為我解惑?”

聞言,薛立行也是頗為惆悵和苦惱,

“魔潮洶涌,也是叫人疲于應對。”

程心瞻面色凝重,沉聲道,

“愿聞其詳。”

薛立行想了想,應該是在組織從何說起,沉思片刻后,他才道,

“北派現在很不一樣。”

“如何不一樣?”

程心瞻問。

“魔教,既不修命,也不修性,嗜血好殺,見識淺薄。小聰明有,虛偽狡詐,這在單打獨斗時或許有用,甚至可以說好用,但他們向來是沒什么大局觀的。

“而在如今的正魔之爭中,調兵遣將都是橫跨數個地域的。說實話,在這個時候,我們道門內部調度起來都是各方掣肘,力有不逮,按理來說,魔道更應該是一盤散沙才是。

“往年也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只要一開始圍追堵截,殺雞儆猴,圍三闕一,就這么幾個老套的計謀一使,魔教自然潰散敗逃。但這次不一樣,他們開始穩扎穩打起來了!道友,魔教,魔教居然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了!”

薛立行提高了聲調。

“現在局勢如何,前線在哪里?”

程心瞻問。

淮南戰局不容樂觀。東側倒還好,雖然海外魔教實力強橫,但目前除了萬尸海不甘現狀,其余海域依舊平靜,東方海岸線暫時無虞。但在西方,南派東進,三湘與庾陽已經各失半境,目前還在僵持中。

巴蜀戰局尚可,在力保巴蜀本土不失的前提下,雖然玄門放棄了西康北境,但是在南境有所建樹,尤其是拿下了顓頊龍洞后,玄門進一步南下滇文,兵鋒直指哀牢山。

不知淮北局勢又是如何?

“已經到了晉原和河洛,隴西的崆峒山已經選擇封山自保。隴東的華山和終南山守望相助,還在勉勵支撐,但也應該堅持不了太久了。”

薛立行沉聲道。

程心瞻聽著也是心一沉。

薛立行繼續道,

“這次最讓人措手不及的是河洛的北邙山,徐氏鬼國向來安分守己,已經多年不曾劫掠生魂,我等都以為冥圣要改魔歸旁,但這一次,卻悄無聲息投了北派,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當我們把精力放在北邙山時,兩隴之地的道門便遭到了突襲,損失慘重。”

“北派現在以晉原的畫皮宗和河洛的北邙山為前驅,兩隴為中軍,漠北為側翼,還有河潢為后援增兵,步步為營,進退有序,實在叫人感到陌生!”

注(重要,需看):

附神州全境疆域圖與勢力分布于此章末尾(這幾天就是忙這個去了),有些勢力在正文中還未正式提及,但是為了避免出現大片空白,以至于誤導了書友們誤判了形勢,還是選擇先填了上去,但依舊并非全部。

另外,各地域的名字全部以此版地圖上所標注的為準,從本章行文開始就按最新的來,前面章節的我會慢慢改過來。比如取消西塞,新增西涼,隴右改為隴西,關中改為隴東,北疆改為西域,這主要是為了配合地形,使書友們一看就知道大致方位在哪,我想書友們配合著地圖一看就明白改動的好了。另外因為西海可能會造成陸上西海與四海之西海的混淆,故改陸上西海為河潢。

地名的改動都是因為我之前考慮不周導致,請原諒,地圖見此句評論區。


上一章  |  蜀山鎮世地仙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