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震!
安祿山確實聰明了太多太多,他完美的利用了李隆基種種不得人心的舉動,來給自己披上了圣潔的外衣。
顧氏不愿順他,那他便借顧氏之勢。
李隆基的種種作為擺在這里。
這就已經給了安祿山天然的借口,再加上他之前連續祭祀顧氏多日,種種的舉措下來終是能夠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當然,他們其中自是有著想要投機取巧者。
畢竟安祿山如今的勢頭確實極猛、
但其中最多的,仍是信仰顧氏那一接受顧氏被皇帝如此對待的普通百姓。
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若是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之下重用顧氏,這些人很容易便會被策反。
但安祿山太了解李隆基是什么人了。
讓他在天下人認錯那是不可能的,他已經認定了李隆基不會認錯。
除此之外,安祿山也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他并不指望著這些人能夠幫他攻下多少城池,他此行的核心所在便是抓住一切時機,配合著吐蕃直接拿下整個關中。
只要廢掉了整個大唐的中樞。
那他便無所畏懼了。
這些人并不是精銳,也只能用來幫他造勢。
不過對于如今的安祿山而言。
光是如此,倒也便足夠了!
局勢徹底大亂。
天寶十四年,九月。
安祿山率領麾下精銳騎兵,沿河北道而下,沿永濟渠西側平坦驛道高速南下,直奔黃河下游平緩處而來。
意圖強渡黃河直取關中。
——此舉自是風險極大。
如今的范陽發展雖然遠遠超過了原本歷史,且還有高句麗百濟為其提供糧草。
但問題是此舉的糧道拉得太遠了。
尤其是放棄了河北之地。
這就是一個天大的口子,極有可能讓人直接斷了糧道,讓他們完全成為一支孤軍。
但安祿山又豈能考慮不到這些?
先后收攏的那些百姓在這種時候便起到了作用,他絲毫都不吝嗇于自己的賞賜,就是為了做給整個河北看的。
既有人選擇抵抗他,便同樣也有人會選擇因為利益而幫助他。
尤其是在顧氏遭受到了如此大打擊的情況下!
河北之地局勢瞬間動蕩。
而這恰恰好便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
值得一提的是,顧易并未讓巨鹿顧氏直接出手帶頭來抵抗安祿山,同樣也沒有阻攔其他想要抵抗安祿山的勢力。
于大局而言,此舉自是顯得有些自私。
畢竟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而且以顧氏在河北的聲望,只要顧氏站起來,便一定能夠收攏整個河北的力量來對安祿山進行致命一擊。
可這對于顧氏而言又有什么好處呢?
安祿山若敗——
大唐迅速整頓兵馬,吐蕃亦是不足以再兵進關中,屆時上面站著的仍是已經到了晚年的昏庸李隆基。
如此局面下,顧氏會否重新贏得他的倚重?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以李隆基如今的秉性,短暫的平安之喜過后,他立刻便會警覺到顧氏在河北道日益膨脹的影響力。
甚至此次擅自舉兵之事都會被他當成心中刺。
屆時顧氏不僅不會受寵,反將招致他的深重猜忌與嫉恨。
此乃人性使然,無人能夠幸免。
顧氏并不是圣人。
如今的大唐亦不是昔年能夠將舉國都交給顧氏的大漢。
顧熙能夠一人扛著大漢負重前行,顧琛能夠放棄掉眼前的帝位,包括顧康顧彥等人,甚至是最初的顧嘯。
整個顧氏都與大漢進行了深刻的綁定。
而如今的大唐呢?
雖然顧氏在大唐的地位同樣很超然,但說白了這一切都建立在了顧氏本就已經有了足夠影響力的前提下。
別忘了,李唐建國之初,依仗的便是顧氏的大旗!
顧煜為九州而守邊疆。
顧泉為天下安定而隨李世民出山,后割面相助。
顧靖受托孤,護社稷,為三朝皇帝柱石。
這一切其實都是相輔相成。
而李隆基既已經放棄了顧氏,那便要承受其中的代價。
顧易不能將一切都做的太絕。
畢竟“不涉及皇權”——是顧氏能夠傳承至今仍舊輝煌的最大原因。
至少現在,顧易還不能讓他斷在自己的手里。
當然,自是會有熱血上頭的顧氏子弟,嚷嚷著為了九州萬方去廝殺,但終究是不足以代表整個顧氏。
而且正是因為顧泉昔年的舉動。
這些人哪怕是離家而去,同樣也會選擇隱姓埋名。
對于這一切,顧易亦是無可奈何,但為了整個家族而言,他只能繼續等下去。
天寶十四載,十月。
——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哥舒翰,病逝于前線。
他的壓力確實已至極限。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吐蕃此番傾盡全力,各部貴族皆精銳盡出,攻勢之猛,前所未有。
而哥舒翰本已沉疴纏身。
如此重壓之下,這位名將終是油盡燈枯,倒在了御敵的陣前。
局勢,瞬間崩潰!
哥舒翰坐鎮西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除他之外,無人能在倉促間穩住隴右危局。
這不僅關乎個人才干與經驗,更根植于大唐的制度痼疾。
自李隆基將邊陲軍、政、財權盡付節度使,這些邊軍實質上已成其私兵。
哥舒翰驟然離世,對軍心士氣的打擊,對指揮體系的摧毀,后果不堪設想。
短短月余!
吐蕃大軍便已突破隴右防線,兵鋒直指隆山要塞大震關,關中腹地危在旦夕。
李隆基倉皇之下,只得四處抽調兵馬,以御吐蕃。
此時的玄宗,確已難覓半分英明。
強烈的危機感,讓他近乎病急亂投醫——從各方征調猶嫌不足,竟將目光投向了遠在明州的海軍!
在他眼中,這支耗費巨資打造的艦隊,乃是大唐最為精銳的力量。
關中告急,焉有不用之理?
于是,他不顧群臣激烈諫阻,執意調動海軍北上。
這一決策的連鎖反應立竿見影,原本尚未成勢的海寇趁虛而入,驟然發難,明州海貿,瞬間斷絕!
就連顧易都未曾想到李隆基會做出這種決定。
說到底,顧易還是低估了這位遲暮帝王,在面對生死威脅時,骨子里那份極致的恐懼與昏聵。
他沒有半分身為帝王的睿智與傲骨。
這對于整個大唐的影響太大了。
在海貿蓬勃發展且受到朝廷監管的如今,海貿整體已經占據了大唐稅收的四成。
這乍一看或許還不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
但別忘了,這是什么時代。
當前的大唐可不是現代,仍舊是以農業為根本,但這逼近四成的海貿稅收,本身便是生產力悄然變革的鐵證。
其中所涉及到的行業之多,甚至都遠遠超出了整個朝廷的想象。
而別忘了,明州雖僅為一方口岸,然其扼江海之要沖,實為大唐海貿命脈所系!
而自明州烽煙驟起的那一刻起——
這場原囿于西北的兵燹之災,頃刻間便如狂潮般,席卷了整個江南!
這就是一步錯步步錯。
甚至就連昔年顧靖在動海貿之時,都需要穩扎穩打,更何況是李隆基?
而且最關鍵的是——
可別忘了,如今本就是天下大亂之時!
無數受到影響的百姓,會跟隨著天下間各種傳聞以及各種人推波助瀾之下,毫無任何顧忌的宣泄出對朝廷、對李隆基的不滿。
局勢,徹底失控!
洛陽,皇宮深處。
昏暗的光線下,遍地散落著價值連城的瓷器碎片,斷面折射出冰冷而尖銳的幽光。
據李隆基自言,乃是效法昔年“忠武侯顧嘯”之風。
——顧嘯是打了一輩子的仗,好不容易天下一統了,好好享受享受,他是治了一輩子的國,好不容易迎來了盛世,自是當享盡天下之福。
而昔日這恢弘的一切,在如今看起來卻是如此的諷刺。
江南動亂的消息徹底斷了李隆基的所有念想。
他十分清楚這代表著什么。
一切都已經失控了。
他這個自詡為千古一帝的皇帝,已經徹底毀了大唐。
若不能逆天改命。
他或許將成為第二個隋煬帝,讓一個本還在冉冉升起的王朝,滅亡在自己的手中。
至于逆天改命?
李隆基不由得苦澀一笑,滿是自嘲。
他沒有這樣的勇氣。
李隆基曾不止一次地想過御駕親征,但這個念頭最終皆是會被恐懼給壓下去。
他已經沒有了半分的膽氣!
“報——!”
這時,一聲聲急切的吶喊聲從宮外傳來,“陛下,楊丞相送來了急信!”
聽到這話,李隆基的表情瞬間便是一變,甚至就連身體都有些開始顫抖了起來,通紅的雙眼僵硬的看向了宮外。
難不成又是什么戰敗的戰報?
還是說.敵軍已經要殺過來了?
無數的思緒讓他控制不住的顫抖,甚至就連親自去看書信的勇氣都沒有,只能讓內官將書信念誦出來。
還好,并不是敗報。
但消息也并沒有好到哪去。
楊國忠在書信之中和他講明白了當前的利弊,在最后勸他離開洛陽,移駕川蜀險地,暫避鋒芒,以圖后計。
聽著內官那略顯顫抖的聲音,李隆基整個人的表情瞬間愣住。
放棄關中,遠遁蜀地?
他深知此舉意味著什么。
縱使他日能重整旗鼓,率王師蕩平叛逆,重返長安,但無論是關中民心之離散,亦或是青史刀筆之誅心,必將成為他帝王生涯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烙印!
若是換做以往的他,是寧可死去都不可能做出這種選擇的。
包括現在的他同樣也是如此。
第一反應仍是感覺到被羞辱了,有些憤怒。
但僅僅下一瞬間,他便又再次冷靜了下來。
除此之外,他還有別的選擇嘛?
就連哥舒翰都死了,他臨時派去的將領,真的能擋得住吐蕃的大軍嘛?
而只要吐蕃大軍越過了隆山。
那整個關中之地便是一馬平川,再無任何險地可守。
就算能暫不顧西邊,那安祿山呢?
江南的亂軍呢?
“且不如暫避蜀中天險,整軍經武,徐圖后舉!”
下一瞬,一個念頭便在李隆基的腦海之中升了上來,并且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
人就是如此。
當自身處于險地之時,總會不受控制的去抓住一切,縱使他明白這樣做了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也控制不住。
甚至他自身還會給自己找理由。
如今的李隆基就是如此。
“蜀地天險,無論是安祿山的騎兵也好,亦或是吐蕃的那些蠻子們也罷,都不可能越的過劍閣。”
“只要守住了劍閣,我便有機會整兵秣馬。”
“我大唐威勢仍在。”
“屆時以我之能,定能率領大軍再現昔年太宗榮光!”
李隆基不斷在心中告誡著自己。
就這么頃刻之間,他似乎便已經做出了某種決定。
次日,冠軍侯府。
“兄長!”顧輝步履帶風地闖入,臉上煥發著異樣的神采,“宮中有消息了!”
“陛下決意御駕親征,誓要廓清寰宇,蕩平群賊!”
聞聽此言,顧易心中猛地一沉。
他沉默地望向皇宮方向,目光深邃而凝重。
竟已昏聵至斯?
在原本歷史之中,李隆基還是在潼關告破之時才逃出了長安。
雖然如今的局勢相比原本歷史確實要差了不少。
但身為帝王,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顧易操控著顧軒,幾不可聞地輕嘆一聲,目光轉向猶自振奮的顧輝,平靜問道:“你信么?”
“兄長此言何意?”顧輝臉上的興奮瞬間凝固,眼中閃過一絲驚疑與困惑,“陛下.陛下豈會以此等軍國大事作玩笑?”
顧易并未多做解釋,只是擺了擺手讓顧輝離去,轉而便喚來了顧軒的貼身護衛,目光沉凝,對著護衛,字字清晰的說道:“速去東宮,問太子殿下——”
“青史昭昭,可曾有棄國而遁的天子?!”
“再稟太子——”
“社稷危如累卵,請殿下速斷!”
他無需多言什么,十分確定李亨會做出如何選擇。
這是他必須要做的。
涉及到皇權這種事,必須要讓李家人自己做出決斷,而顧氏所面對的始終都只能是這九州萬方!.
(Ps:跪求月票,求兄弟們多多支持,說一下哈,起點是每200字才收費,本書的史記內容幾乎都是不收費的而且放在作家有話說里會有人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