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聲大噪的五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聲大噪的五女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聲大噪的五女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22日  作者:任鳥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任鳥飛 |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決定舉行科舉之后,趙俁跟章惇和已經從鞏義回來的韓忠彥商議了一下具體事宜。

隨后,趙俁就讓韓忠彥負責科舉相關事宜,章惇照例總攬全局。

很快,禮部便在京城的重要場所,如禮部、太學等地張貼公告,公告中會明確科舉考試的時間、地點、科目、報考條件等詳細信息。

與此同時,禮部也派遣官員到各地傳達科舉相關信息,讓地方上的學子知曉。

此外,朝廷還通過官方的邸報來傳播科舉的消息。邸報會分發到各地官員手中,進而使更多人了解到科舉的具體情況。

這些公告的發布,旨在讓天下學子都能及時準確地獲取科舉信息,以便做好應試準備。

洪武元年深秋時分,解試順利舉行。

舉行科舉之前,趙俁特意下圣旨,明說:這科取仕兩千,為歷年之最。

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年參加科舉的人眾多。大量原本不準備參加今年科舉的人,也都選擇了試一試。

隴右都護府也有不少舉子如此。

他們在熙州城通過了解試,洪武二年剛過完年,就紛紛進京準備參加春闈,也就是參加省試。

而李綱就是其中之一。

李綱生于秀州華亭(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松江),今年十九歲,他的父親李夔是元豐三年的進士,元祐二年調任福建松溪縣尉兼主簿,李綱與母親吳氏隨父赴任。

時任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州的呂惠卿,很是賞識李夔的才能。

后來,呂惠卿任鄜延路帥臣,征李夔充任經略安撫司勾當公事。

紹圣三年,李夔抵達延安就職,十四歲的李綱隨侍。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李綱,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勤奮好學,精通詩賦,才氣遠近聞名,更可貴的是李綱自幼有大志,從少年時就很注意關心國家大事,一言一行必遵法度,頗得長輩們的賞識。

李夔的好友陳瓘就曾斷言,李綱日后必成大器。

當時西夏軍入侵,圍城甚急,李綱不愿學各僚屬的子弟假裝登城拒敵,以受封賞,但還是時常“騎繞城上”,表現了自己的勇敢。

前年,趙俁讓呂恵卿坐鎮熙河路為收復西夏做準備,呂惠卿再度征李夔,讓他充任知湟州,李綱再次隨侍。

李綱初到隴右都護府時,這里目之所及是一片凋敝之景。

政治上,當時部落林立,各自為政,毫無秩序可言。為了爭奪牧場、水源,部落間沖突頻發,戰爭的陰霾時刻籠罩。毫無公信的政權,無力平息紛爭,各部落只憑武力行事,民眾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終日。

經濟上,當時更是衰敗不堪。農業技術原始落后,農民使用簡陋粗糙的農具艱難耕種,產量極低,糧食常常匱乏。

商業上,當時除了舊有的絲綢之路,其它地區皆交通閉塞,對外交流甚少,商業活動僅局限于簡單的物物交換,市場上商品種類稀少,交易冷清。

文化教育上,當時這里宛如荒漠。幾乎沒有成體系的教育機構,知識傳承全靠長者口口相傳,難以形成知識積累和廣泛傳播。文字僅在少數上層和宗教人士中使用,普通民眾大多目不識丁,思想愚昧,精神世界極度匱乏。

醫療衛生上,條件極為惡劣,疫病一旦爆發,便迅速蔓延,人們束手無策,只能在病痛與恐懼中苦苦掙扎。

而自從趙俁君臣以雷霆手段拔光這片土地的貴族和豪酋,又移來了一百萬漢民,派來呂恵卿以及大量趙宋王朝的能官干吏治理這里,隴右都護府方得以重煥生機,漸漸有了人煙稠密、文化昌盛之貌。

可以說,李綱是親眼見證了這一變革的艱辛與輝煌。

過程便不贅述了。

只說,經過趙俁君臣的努力,如今在趙宋王朝的治理之下,隴右都護府的政治局面煥然一新。部落被消滅,落后的奴隸制成為歷史,郡縣制取而代之,隨之而來的便是統一的法律與秩序得以確立,民眾終于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安居樂業,各民族的矛盾也在官方的調解下逐漸消融,合作與共贏的理念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經濟上,趙宋王朝引入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尤其是引入了麻曉嬌搞出來的先進工農具和袁傾城搞出來的先進農耕技術),各族民眾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這一切,促使糧食產量大幅提升,這里的人民再也不用為饑餓所困。

商業上,由于占據了絲綢之路的要沖,以及交通的改善,使得這里極大地促進了對外交流,商業活動日益繁榮,市場上的商品種類日益豐富,交易熱火朝天。

文化教育方面,趙宋王朝在這里建立了成體系的三舍法和升貢法,知識得以廣泛傳播與積累。各族的孩子得以在學堂中接受系統的教育,學習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漢字在普通民眾中逐漸普及,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明,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醫療衛生條件也隨著《葉詩韻醫典》的傳入,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疫病的爆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們在病痛面前不再束手無策,而是在科學的救治下重獲健康。

這使得李綱從最初的保守派,變成了如今堅定的改革派。他大力支持趙俁搞變法改革,收復西夏。

在李綱看來,只要趙宋王朝能夠收復西夏,再復制隴右都護府的成功,西北就能徹底安穩下來,進而大力發展,用不了幾年,這里的民眾就能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了。

為了更好的報效國家,也為了以實際行動支持趙俁收復西夏,李綱參加了今年的科舉,并一舉就過了解試。

春節一過,李綱就告別了父母,帶著一匹馬、一個隨從、一輛已經開始在西北流行的木頭自行車以及主仆二人一路所需的物資,離開了隴右,前往熙河路。

木自行車的制作材料多為隨處可見的木材,成本較為低廉,自己制作,車架甚至不需要額外花錢(制作木自行車的技術門檻相對不高,只要有基本的木工技能和工具,就可以制作),最大的成本也不過就是買軸承的錢,但一對最好的軸承,也用不了一貫錢。

而馬匹的購買價格可就高了,哪怕是在隴右購買,一匹上好的馬,也得幾十貫,甚至上百貫,并且后續飼養、照料等也需要持續投入成本。

關鍵,木自行車的承載能力出色,一些加大版的木自行車能承載一千斤甚至一千五百斤的重物。而一般的馬匹雖然也能馱運或拉載一定重量的貨物,但與特制的重載木自行車相比,在承載量上可能會稍遜一籌。

另外,木自行車構造簡單,日常保養主要是對木材部分進行檢查和加固,以及對車輪等部件進行維護,不需要像馬匹那樣需要專業的呵護。

還有,木自行車能適應性強,無論是土路、山路還是泥濘道路都能行駛。馬匹在一些極端路況下,可能會因馬蹄受傷等問題而影響行進。

此外,木自行車不會像馬匹一樣受到氣候、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工作能力。

總之,從經濟實用的角度來考慮,木自行車在這個時代是很方便的交通和運輸工具。

也正是因為如此,從兩年多以前,木自行車一經面世,就迅速推廣到趙宋王朝的各個地區。

不過,木自行車哪怕發展了兩年多,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其軸承很容易壞。

另外,沒有減震,騎行時,得靠人的身體減震。

說起此事,麻曉嬌也真是盡力了。

麻曉嬌是具備現代軸承的知識的,她也了解其結構和原理,知道使用合適的材料如鋼鐵來制造軸承的內外圈和滾珠。她已經充分利用這個時期已有的冶鐵、鍛造等技術,通過改進工藝,制造出來了最簡單的滾動軸承。同時,她還根據實際需求,設計出不同類型的軸承,如滑動軸承或滾動軸承,應用于車輛、機械等領域,提高機械的運轉效率和性能。

但因為缺乏專業的加工設備(麻曉嬌的木鐵機床的精度終究是差點意思),關鍵還是鋼鐵的硬度不夠,這使得目前的軸承還是差了不少。

好在,由于麻曉嬌研究出來了潤滑劑,又經過不斷嘗試和改進,已經研發出滿足一定使用要求的軸承了。

在此基礎上,內侍省開辦了幾家軸承廠,賺到了不少錢。

一些聰明的商人見生產軸承和推廣木自行車有利可圖,也紛紛開辦軸承廠,甚至是直接開設木自行車廠。

很快,軸承廠和木自行車廠就隨著木自行車開到了京兆府,并擴散到了整個西北。

因為開設軸承廠和木自行車廠利潤很不錯,民間的高手也在發展軸承和改進木自行車。

這使得軸承的發展還算順利,也使得木自行車可以推廣開來了。

至于減震,目前可就不好發展了。

彈簧鋼是一種具有高彈性極限、高疲勞強度和良好韌性的合金鋼,其生產需要先進的冶金技術和設備。

而這個時期,雖然冶金技術有了很大發展,能夠生產出各種鐵器和鋼制品,但還無法精確控制鋼的成分和性能,也沒有能力生產出符合彈簧鋼要求的材料。

——這時的煉鋼技術主要是傳統的炒鋼法、灌鋼法等,難以實現對合金元素的精確配比和對鋼材組織結構的精細調控,而這是生產彈簧鋼所必需的。

至于在木制車輪表面纏繞一層橡膠皮墊,由于中國目前沒有橡膠,也肯定做不到。

好在,就算沒有減震,木自行車也能用,無非就是遭點罪,多修幾次車而已。

李綱主仆趕路期間,上坡時,就讓馬拉著木自行車,平路時,人推馬拉,下坡時,木自行車跑得比馬還快,一路順順利利就到了熙河路的治所熙州。

在這里,李綱特意代表父親李夔前來拜見呂恵卿。

呂恵卿告訴李綱,陛下今年之所以擴招,是在為收復西夏儲備人才,他這次好好考,應該能中舉。

告別呂恵卿,李綱主仆二人繼續東進。

在出大散關時,李綱遇到了一個木自行車軸承壞了的舉子。

李綱很熱心地借了一個軸承給這個舉子。

“小弟過嘉陵江時,掉了一個囊,備用軸承皆在那里,又經歷蜀道顛簸,才拋錨至此,忘了自我介紹,小弟宇文黃中,成都府廣都人士,敢問兄長高姓大名?”宇文黃中說。

李綱還禮道:“在下李綱。兄長復姓宇文,又是成都府廣都人士,據小弟所知,唐文宗太和年間,有諫議大夫宇文籍在四川任職,其子遂定居于蜀中,敢問兄長可是北周皇室后裔?”

宇文黃中佩服道:“兄長好見識!小弟聽兄長口音,雖西北味極重,卻帶有很重的無錫音,無錫有一支李氏,乃唐宗室后裔,因任建州刺史,其家遂定居于邵武,后搬居無錫,不知……”

李綱哈哈大笑:“兄長才是好見識,幾句話便摸出小弟跟腳來。”

宇文黃中陪笑道:“是兄長先點破小弟跟腳的。”

兩人一見如故,隨后便閑聊起來。

在這個當口,在李綱的隨從的幫助下,宇文黃中的隨從很熟練的換好了軸承。

接著,兩伙人一路同行。

看到路上的人,很多都跟他們一樣,推著木自行車趕路,其中還有不少商隊,以木自行車為運輸主力。

宇文黃中感慨:“麻皇妃真天縱奇才,竟能創出自行車,往來之人受惠良多。”

李綱說:“何止自行車,我隴右還有眾多工農具,皆出自麻皇妃之手,各有神奇……”

接著,李綱便給宇文黃中講述了麻曉嬌的諸多發明以及其神奇之處:像木牛流馬灌溉車;腳踏式多綜多躡織布機;減少人力和畜力消耗的改進版曲轅犁;能夠同時完成開溝、播種和覆土,節省人力,提高播種效率,尤其適合小麥、粟等作物的耬車;為應對畜力不足,而發明的木牛和代耕架;工兵鏟、刨子、銼刀之類各種各樣的工農具……

宇文黃中聽完,感嘆:“真不知陛下從哪找到的這位奇女子。”

李綱笑道:“哪是一位奇女子,而是五位奇女子,然除了麻皇妃,我只知其中一位葉皇妃及一位袁皇妃,她二人絲毫不輸麻皇妃,至于另外兩位皇妃有何奇異之處,我亦尚未聽聞……”

在李綱的講述下,《葉詩韻醫典》在隴右救人無數,而隴右這兩年之所以連年大豐收,與其說是麻曉嬌的功勞,倒不如說更得感激袁傾城的《傾城農書》。

至于張純和李琳有什么本事,李綱真就不知道了。

聽李綱說完,宇文黃中由衷地說:“此五位皇妃大名,小弟也有所耳聞。只是張皇妃、李皇妃其事跡不顯,葉皇妃及袁皇妃的《葉詩韻醫典》及《傾城農書》朝廷雖也在我廣都推行過,奈何此二書被我地之人所抵制,未能推行,知縣等人還因此被免職,不想此二書竟也如此神奇,我地豪強愚昧無知至極也。”

李綱不無感慨地說:“我隴右若非將吐蕃貴族及豪酋盡數拔除,也必如你那里一般,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大利……”


上一章  |  我和五個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