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墻映世清徽第052章 等閑識得春百秀 相安無事藏千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馬頭墻映世清徽 >>馬頭墻映世清徽最新章節列表 >> 第052章 等閑識得春百秀 相安無事藏千秋

第052章 等閑識得春百秀 相安無事藏千秋


更新時間:2025年02月22日  作者:慈蓮笙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慈蓮笙 | 馬頭墻映世清徽 
江南的雨停了,青石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也跟著多了起來。做生意的也好,行路的也罷,終于不用藏在屋檐下奔逃。

程衡一個人坐在書房里,東翻翻、西找找,只打算能夠同第一個世界一樣,找到一個與原身身份看起來并不匹配的“細節”,就像是那本《西廂記》,以及夾在《西廂記》里的信……

可一個收下了姑娘家在私塾里的“老古板”,顯然做事會更穩重些,不可能留下那么明顯的把柄給人看。

一場雨洗刷了街道,也將程衡有些混沌的思緒洗得清明——雨里行走的人最知道雨有多大,風有多寒。

想通了,程衡也不再憂慮,全然順著歷史的軌跡向前走,對于自己來講實際上并不難,更算不上自己強行影響這些學生的未來——管殷想必挑不出自己什么來。

“先生,學生在《周易》中看到澤火革與火風鼎,聽聞革故鼎新指的便是由《周易》中的這兩卦衍生出來的,不知道先生能否為學生講講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瞌睡了就有人遞枕頭,程衡原本就在琢磨怎樣不著聲色的夾帶私貨。應盛這一問,問出了“革故鼎新”,也問出了一個時代向前發展的必然。

“火煉金,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木生火,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剛才站起來的應盛此時像是被定在了原地。先生說的話是在認可自己的想法么?還是說先生根本沒有聽明白自己的意思?

“先生,學生的意思是……”

“《周易》中的智慧,以一通十,無論你的意思是什么,《周易》都足以給你一個解釋。”回想起戲校老師在班上說過的話,杜近芳老師當年在和王瑤卿、梅蘭芳兩位老師學戲的時候,兩位老師首先給到的,都是一本《易經》。

程衡也一度認為《周易》是些玄之又玄的東西,直到舞臺上一次次的呈現,終于讓程衡意識到老師為什么一開始就要給學生們講這個故事——到如今,《周易》再一次幫了程衡一把,回避了應盛夾槍帶棒的問題。

像是打太極一樣,把應盛話語中的力量化開,傳遞給了在場的每一個學生。

“坐罷,你自己慢慢就會懂的。”

緩緩坐下身子,應盛此時此刻還在懷疑程衡的目的。更不解的是當應盛自己把疑惑而彷徨的把目光投向應安的時候,后者側過頭去,有意的避開了交流。

看著兩兄妹的反應,程衡頷首,轉過身去的時候,眼尾還掛著沒有來得及消失的笑意。

“你怎么……”

眼看著應盛就要追上走在前面的應安,應安卻先一步站住,言語中的篤定把應盛嚇得一愣:“先生的話是有道理的。”

“你!”面對的妹妹的回應,應盛恨鐵不成鋼的同時只覺得受到了濃濃的背叛。

可應安顯然并不覺得自己的作為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快步奔著家的方向走去,應盛跟在后面,一邊跑著,一邊想要開口的樣子頗有些狼狽。

“應安!”伸出手擋了應安一把,沒輕沒重的動作讓應安吃痛停了下來。

“應盛,你做事能不能不要那么幼稚?”

甩開應盛的手,趁著前者還愣在原地的功夫,應安的身影已經從青石街上消失。等到應盛回過神來,陪伴他的便只有兩側水道里流水的“窸窣”聲。

應盛站在原地,良久沒有挪動半點——方才應安的目光里分明帶著幾分無奈。

分明“背叛”的人是應安,她又憑什么這樣看著自己?

難道說應安有什么難言之隱?如果這樣說,母親和父親之間,是不是也是許多年來的將就?

“應盛。”應盛做事到底莽撞,程衡雖說年紀不算大,可見過的人多了,演過的人多了。只要肯放下自己一腔青春氣,冷靜下來看旁人的時候,心理遠比同齡人成熟得多,更何況是個十幾歲的應盛?

熟悉的聲音響起,應盛并不知道先生為什么會跟著自己兩個人走出來,可‘小不忍則亂大謀’,私塾里一個月少了兩個學生,應盛特地在新式學堂門口蹲了蹲,果然見到了他們的身影。

這就足夠了,應盛對自己很滿意。

“先生。”

看見眼前這孩子不冷不熱的一聲稱呼,程衡早將人心里琢磨的事兒猜了個大概——誰沒有上過學?這種應付式的回應,早就是程衡當年玩剩下的。

“詩三百,后面一句你可記得?”

應盛不知道先生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卻還是耐著性子接了下去:“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氓》這一篇你可還記得?”那時候程衡見到應安一個小姑娘坐在私塾里的時候,當天就把《氓》講了一遍,生怕小姑娘輕易就被哪個混小子的“信誓旦旦”給騙了去。

如今程衡來提,應盛當然想得起,腦海里迅速回憶了一遍整篇文章里的內容,等著前者繼續提問。

出乎應盛意料的,程衡并沒有問什么句子,也沒有讓應盛說說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而是無端提起自己的長輩來:“那你覺得能夠把藥鋪做得那么好,守著一句‘戒欺’的人,會違背自己的誓言?還是內外打理的井井有條的人,能不知道及時回頭?”

“你要相信身邊的人,才能放開步子走更遠的路。”

應盛張口,想要問問先生到底想和自己說些什么的時候,程衡已經轉過身準備離開。

轉過身去的程衡心中暗喜自己的“功成身退”,但愿自己能夠借此讓應盛放下對于父母一輩愛情的探究。

江南是離不開雨的,無論是煙雨江南,還是水墨江南,沒有了水汽,也就失去了大半的靈氣,變得泯然眾人了。

于是,不大的青石街又一次被雨沖刷著。這一次,應盛連著三天沒有來私塾上學,就在程衡以為應盛已經如愿去了新式學堂里的時候,應盛又來了……

江南的雨來了又去,私塾里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以至于程衡越來越多的日子里開始枯坐在院子,望著天,回想自己來到這方天地里的第一個春天。

第一個春天之后的夏天,程衡去找了學堂里唯一一個姑娘,找到了應安,也找到了原身和應雪誠、寧瑤沉夫婦之間早就心照不宣的一段舊事。

“辛苦先生了。”應安的第一句話就像是程衡那一句句給應盛帶來的震驚一樣,讓程衡有些摸不到頭腦。

“我有什么好辛苦……”

“先生要讓他們滿意,還要讓我們看到更大的天地,可不是辛苦了。”

程衡沒有想到,此時才十四五歲的應安竟然已經把一切看得如此通透。可是程衡并不打算承認。

“先生不必自謙。”

“先生犧牲自己,安穩住了那些尚且活在過去的人。又讓我們知道什么是我們該做的……先生大義,當得上那句‘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熟悉的句子從這樣一個年紀不大的姑娘口中吐出來,忽然有了重量,落在程衡身上,程衡覺得自己擔不起。

“不過是借著先賢的話說一說,算得上什么辛苦?”或許原身真的就在犧牲自己,沒有文字的記載,程衡并不敢確定曾經那個‘老古板’到底在做著什么。

可是現在應安的話似乎成為了這樣一個人曾經存在,并將那些圣賢書真正讀到了心里的證明——不是什么滿口的“之乎者也”,也不是什么“知行合一”的道理。

而是真的用自己,來換一個村子的平靜安穩,換來一群學生能夠在蔭蔽之下慢慢成長,知道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追求是什么。

“如果把現代思想灌輸給他們,又怎么不像是童養媳?”程衡在口中反復咀嚼著這句自己剛才想明白的話,“這樣不就像是我們討厭的‘填鴨式’教學?”

推己及人的時候,程衡終于意識到有些先生的智慧,是真的擔得起一句“先生”。

哪怕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了“我”,可“我”知道我自己是為了什么,為了誰。或許“老古板”也有過后悔,看著私塾里學生一個個減少的時候,心里是喜是憂?程衡無比的想要問一問原身,可他卻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就像自己都不能真正和自己筆下的人物完整的對白……程衡只能默默的感受這位從未謀面的“老古板”有多少自己想象不到的智慧與大義。

“是啊,為往圣繼絕學,這才是為往圣繼絕學。”

立身、立心、立言、立命,都是一個人的自我堅守,本就不算容易。

“為萬世開太平”對于絕大多數人更像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可是“為往圣繼絕學”對于教書先生,對于教師來講,他們得天獨厚的條件,似乎天生賦予了他們這個使命!

賦予了他們承前啟后,推陳出新的使命。

程衡忽然很想見見管殷,告訴她怎樣才是做一個老師該有的樣子——無論管殷懂不懂,程衡此時此刻覺得自己倒是明白了。

“先生,我要離開了,北上。”不知何時,程衡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時,應安已經敲門走了進來。

“北上?”

“嗯,我覺得是時候去看看了。”

“那我這私塾里,便只剩下三兩個人了。”程衡笑笑,在應安的目光里看到了確切與堅定,這一刻,他覺得原身那個“老古板”在看到私塾里的人越來越少的時候,應當是高興的。

“我會給先生寫信的。”

“等我安頓下來,我肯定會給先生寫信的……”應安在程衡身上看到了莫名的期待,這種期待像是篤定了自己會做出什么選擇一樣。

“好,但愿我到時候還能看得到。”

原本以為故事的主角是應盛,卻沒想到是應安,程衡想明白的時候,覺得或許自己應當是時候離開了。

信到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是原身那個“老古板”在看……

“先生要去哪里?”問了一半的話,應安似乎沒有期待得到先生的答復,反而是后面的話,讓前者變成了一句明知故問的反問,“先生放心,應安會盡快安頓好自己的。”

“照顧好自己便好。”程衡顯然也沒有回答的意思。

“先生,學生走之后,學生那個哥哥……他實在是有些幼稚。”應盛似乎存了不把私塾里所有的學生都耗走便不肯走的決心,到現在也不知道應安私底下已經做了多少,“還要勞煩先生費心。”

“那是自然。”哦,還有這個釘子戶沒有解決,想起應盛,程衡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這孩子竟是把自己當初說給他聽的話原原本本的問了應雪信和寧瑤笙。

虧得兩個人兩小無猜又在一起了這么多年,把不懂事的兒子收拾了一頓之后,應盛對于父母婚姻這一鬧,也終于算是有了個了結。

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撒在臉上,程衡靠在椅子上,微斂起眸子——如今私塾僅剩的兩三個學生里,大半還是無心學習的,應盛還在等什么?

程衡有些擔心,擔心應盛是不是在這幾個漫長的春秋里徹底放棄了自己原本的一腔熱血。

天又有些陰了,青石街兩側響起人聲。收攏衣服的、整理鋪面的,夾雜著慌亂的喧鬧傳到屋子里來,程衡有些坐立不安。

三個春秋已經足以讓程衡摸清了自己所處的年代。山雨欲來,江河泣血,應盛不該繼續等下去了……

程衡站起身來,忽然感受到原身這幅身子的老態,踉蹌了半步,扶著旁邊的柱子才勉強站穩。

下雨了,程衡沒有忙著收攏還在天井下擺著的花和椅子,而是匆匆的找著傘,覺得自己或許該去看個病。

也好借著看病的由頭,看看應盛。

天上的云悶了許久,直到被籠在其間的遠山從云繚霧繞的仙境變得陰森森的,好像要吞沒整個村莊的時候,程衡終于從角落里翻出一把發霉的傘。

“嘖。”好像一切都和程衡預示著應盛曾經的理想也已經發霉。

桐油的紙面已經有些粘連,程衡嘗試把傘撐開,才發現傘沒有發霉的部分似乎變得脆脆的,“嘎巴嘎巴”的一陣響動過后,傘勉強被撐開了。

放心的推開門,雨在程衡走出門的瞬間傾瀉下來,接觸到傘的剎那,一股水流順著傘把流到了程衡虎口。


上一章  |  馬頭墻映世清徽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