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穩重點第八百九十一章 自陳州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世子穩重點 >>世子穩重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九十一章 自陳州始

第八百九十一章 自陳州始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04日  作者:賊眉鼠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賊眉鼠眼 | 世子穩重點 
平心而論,華夏歷代王朝里,大宋的中央皇權還算是比較集中的,尤其在兵權方面的把控,更是嚴苛到了極致。

大宋的官制本身就比其他朝代復雜,它最大的妙處在于,早在立國之初,朝廷便把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權力拆分得稀碎。

其他朝代的官制是上下垂直結構,即從皇帝以下,宰相或內閣,接著到六部九卿,再到地方官府。

而大宋不一樣,從宰相這個級別開始,便形成了分權結構,如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接下來才是六部,御史臺。

至于地方上,除了知縣知州知府這些地方首官外,還有各種司,各種使。

如轉運使,提刑司,提舉司等等。

總之就是,如果地方上的首官不服朝廷,一拍桌子說老子要造反,真正敢答應他的人可能只有手下的通判推官這些直屬官吏。

但其他的轉運使,提刑使,提舉使等,立馬會抄起刀把這個豬油蒙了心的首官剁了,最后把碎肉送上朝廷邀功。

大宋中央和地方官制,大概便是這么個結構。

無論中央朝廷,還是地方官府,除了皇帝外,沒有任何人的權力能夠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任何人環顧左右,朝廷總會安排了別的官員制約他的權力。

以前是如此,如今趙孝騫即位后,又將監察權獨立出來,中央朝廷形成了“三府三司”的格局,權力劃分方面更細致了,加諸在官員身上的桎梏也就更多了。

監察府初立,他們連辦公的衙門都還在修建,這個新設立的部門對汴京的朝臣來說,是諱莫如深的存在。

但對地方官員來說,由于消息的滯后性,傳達的誤差性等等,地方官員對它的存在,真正打從心底里害怕的人并不多。

在大多數地方官員心里,所謂的“監察府”,它的職能其實跟御史臺差不多,同樣具有監察百官的權力,也同樣泡在大宋官場這個臭水壇子里,遲早也會跟所有的大宋官署和官員一樣,染得渾身漆黑。

以往御史臺監察地方官員時,下面的人是如何應對的,如今監察府官員下來,照樣如何應對。

只看他們張多大的口,要多少錢,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此而已。

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是“平事”,是花錢消災,自己過了這一關,繼續坐在這個位子上,付出的金錢和利益,再從百姓身上加倍找補回來。

所以此刻的陳州官署內,一眾官員有些人提心吊膽,有些人卻不以為然。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捅了天大的簍子,給錢不就行了。

知州曾叔禮卻有些擔憂,他是陳州的地方首官,從汴京的后臺靠山那里得到的消息,比別人多一些。

從汴京大佬送來的口信里,這個監察府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對付的,它與御史臺不一樣。

“無論如何,咱們先把賬目做平,讓監察府挑不出半點錯處,另外告訴下面的知縣,鄉紳宗族和商賈,最近嘴巴都給我閉緊點兒,下面若有百姓要冒頭,打了殺了都無所謂,總之不能驚了監察府官員的駕。”

曾叔禮的聲音很低沉,此刻的他心里隱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右眼皮跳得厲害,心里沉甸甸的仿佛壓著千斤巨石,半夜睡著了都喘不過氣來。

在座的官員紛紛點頭應了。

今日能聚在這個屋子里的官員,屁股底下都不干凈,當然,錢也沒少掙。

這一次的危機,是所有人的危機,平日里不管如何勾心斗角,但今日大家必須齊心協力,共度難關,不然若還窩里斗,人家要端可就是端一窩了。

曾叔禮正要繼續叮囑幾句,屋外突然聽到有點敲門。

深夜的敲門聲簡直嚇破膽,尤其是屋子里的人個個都干了虧心事,猝不及防的敲門聲剛響了一下,屋里立馬就有官員嚇得尖叫起來。

曾叔禮也嚇了一跳,但畢竟是陳州首官,再害怕也要顧及面子的,于是曾叔禮沉聲問道:“何人?”

屋外有一名差役帶著幾許驚惶道:“稟知州大人,據下面的人稟報,監察府官員已入陳州境內,但他們并未來城池,而是轉了個方向南下,朝轄下的商水縣貢井村而去了。”

屋內眾人悚然一驚,面色蒼白地對視,然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曾叔禮身上。

曾叔禮眼皮猛跳個不停,心中那股不祥的預感越來越強烈了。

貢井村,距陳州城四十余里,不遠也不近。

但監察府官員的做法實在令人心驚膽戰。

到了陳州卻不見他們這些官員,反而無緣無故直奔貢井村,所為何故?

“貢井村?”曾叔禮茫然四顧,語氣帶著幾分焦急:“商水知縣是誰?最近地方上出了什么事,還是有刁民越級告狀了?快說!”

沒人回答,顯然能回答他的人并不在這間屋子里。

曾叔禮終于無法維持他的鎮定了,急得站了起來,猛地一跺腳:“都是廢物!禍事要來了,爾等卻一無所知,死了都不冤!”

說著曾叔禮也不顧此時是深夜,當即便打開了房門,急步朝官署正堂走去,一邊走一邊高聲道:“來人,速速備馬,去貢井村!”

陳州轄下商水縣,一個名叫“貢井村”的村子里。

監察大夫韓忠彥雙手負立,神情冷峻地看著眼前這座村莊的景象。

韓忠彥的身后,一左一右站著呂惠卿和李清臣。

監察府的三位大佬,今日竟齊聚在陳州轄下這片不起眼的村莊,委實神奇。

意識到此案的重要性,又被官家間接敲打斥責后,韓忠彥三人痛定思痛,決定親自出京,來到陳州辦理此案。

監察府設立以來的第一案,三人已拿出了更積極的態度。

三位大佬的身后,還密密麻麻站了一圈人,這些人都是皇城司屬下,勾當公事甄慶赫然也在列。

算上甄慶的話,今日這個名叫貢井村的村莊外,已聚齊了四位大佬,個個都是能讓朝堂晃三晃的大人物。

“監察府收到的一部分百姓越級呈來的訴狀,其中就有不少貢井村的農戶,狀告本地知縣,和陳州知州曾叔禮等一眾官員。”甄慶語氣緩慢地道。

韓忠彥等人出京后選擇的第一站,自然不會是無的放矢。

韓忠彥抬頭看了看天色。

整整一夜艱難趕路,他們騎的馬兒都因星夜趕路而崴腳受傷,終于趕到了貢井村。

此時天色已漸亮,東方現出一抹魚肚白。

韓忠彥神色疲憊,但他的眼神依舊明亮,正借著微亮的光線,打量這座村莊。

貢井村的名字由來已久,傳聞早在唐朝時,此地便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沁脾,據說還有某種治病的功效,于是這口水井出了名,就連遠在長安的皇帝也聽說了。

如同從嶺南給楊貴妃送荔枝一樣,這里的水井也被官府打包送去了長安,久而久之,此地便改名叫“貢井村”。

昔日算是比較出名的貢井村,如今卻顯得頗為蕭條。

村莊大約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田畝百余,按說也算是殷實了。

可此刻韓忠彥看到的,卻是一片荒涼蕭瑟。

坐落在田陌外的二十來戶農家,至少大半已破落,此時已天亮,村子里卻根本沒人出來勞作。

而農戶人家附近的農田,更是一半已荒蕪,只見雜草叢生。

如今已近中秋,正是秋收的季節,農田卻有一半是荒蕪的,而且村子里的人丁顯然非常稀少。

韓忠彥只看了一眼便知道,這座村子,快廢了。

扭頭看著皇城司甄慶,韓忠彥指了指遠處荒蕪的田地,道:“這般荒涼破落的景象,皇城司可知曉?”

甄慶老臉一紅,這話有點誅心了,皇城司還真沒查到這里,他們找到的都是官員的罪證,至少民間的景象,還沒來得及查。

這也是甄慶送上那十二名犯官名單后,官家大發雷霆的原因了。

原來官家很清楚,皇城司查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真正的根子,還是在民間,在這些苦難百姓的身上。

難怪官家對那份名單如此不滿意,因為他知道就算把這十二名犯官全殺了,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百姓的苦難也不會改變。

“多好的農田,都秋收了,卻存在一半荒地,這很不正常。”韓忠彥嘆道:“農戶從來是不懶的,但是這村子的地卻荒了,只有兩個原因……”

“其一,官府盤剝,苛捐雜稅,農戶再辛苦勞作,也沒有活路,不如離開村子,舉家淪為流民。”

“其二,本地官員與地主勾結,用盡各種手段低價圈占了農戶的土地,農戶無地可種,而地主們名下的土地太多,無法顧及,所以一半的土地任由它荒蕪了。”

韓忠彥嘆道:“無論哪一種原因,僅僅只拿問幾個官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皇城司要查,只能從村里的地主查起,順藤摸瓜一路查上去,這大約便是官家的用意。”

甄慶這時已完全明白了,點頭道:“我已遣皇城司的人馬提前到此,查訪村民,應該很快有結果了。”

韓忠彥緩緩道:“這還只是一個村,陳州也只是京畿路其中的一個州,同樣的問題,相信別的地方也差不多。”

“朝廷若無監察,地方官員只會粉飾太平,各種造假,朝廷和官家什么都不知道,以為百姓安居樂業,沒人相信他們已活不下去了。”

韓忠彥眼睛微微瞇起,突然笑了,笑容冰冷。

“官家設立監察府,為的是肅清吏治,那么,便從這陳州開始吧。”

“本地官員造了這么大的孽,如今也該收獲報應了。”


上一章  |  世子穩重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