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445章、 上國鋒芒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5章、 上國鋒芒

第445章、 上國鋒芒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12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這么說,一國一城令實際是德川家康要求的?”

清水城內,年少的宗義成跪伏于廳堂之中。他的家臣里,只有被俘的柳川調興和另一個老臣跪在他身后,其余人則都在屋外。

剛剛來到這對馬島上的田樂與麻貴之子麻承訓、金景瑞則高坐上位。

田樂發現東瀛如今的情況又多了不少細節。

“各地大名不敢不遵。”代替回答的是另一個宗義成的家臣,“一國一城令之外,元和令又定下了十三條。譬如參勤交代,去年便是調興桑代替大人前往,這還是由于大人年幼,幕府又早就聽聞天朝將來征討。要不然,每年四月,各地大名都應該到江戶參勤一次……”

田樂所知的新細節,當然就是江戶幕府實際出臺了許多控制地方大名的法子。而這些法子,并不是初掌實權的德川秀忠推行的,實則出于德川家康的手筆。

“五百石以上的大船,都被幕府收走了?”田樂再次確認了一下。

“禁教鎖國之后,就已經都收走了……”

麻承訓的眼神不由得躍躍欲試,看了看田樂。

這可是好消息啊!

田樂卻凝神思索著。

按他們所說,那元和令十三條不僅再次強調了一國一城令,而且對地方大名的控制力度很高:既要求他們每年都要去江戶參勤交待,還要他們自行承擔旅途費用,旅途當中還必須嚴格按照自己的身份布置排場。不能向上逾制,也不能向下敷衍節省。

締結姻親都要報幕府允許。

“各地所謂大名,不敢不遵守?”田樂問道。

“像對馬這樣的外樣大名,哪里敢不遵守?幕府領地外,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占據的領地更多、更好……”

從他們的交代里,既然出自德川家康本人的手筆,又有原本就與幕府結了姻親的親藩大名和江戶幕府“開府勛臣”的譜代大名的支持,這件事的推進其實比較迅速。

“柳川調興是吧?你去年去江戶又回來,據你所知,如今本州島西面的山城,還剩下多少?”

柳川調興如今的身份比宗義成和其他家臣更不如,他是想逃回本州島途中和那些幕府特遣武士一起被堵住俘獲的。

這樣力求得到更大發展空間的人,此時成為階下囚,諂媚神色最濃厚。

“回稟天朝大將軍,西國原先有三千余城,現在已經不到千城了……”

“……拆得如此之快?”田樂不禁愕然,這不是才一兩年時間嗎?

麻承訓眼中期待的情緒更加高漲。

“哼!就像這小子一樣,不知多少大名麾下都有像這樣野心勃勃的叛徒。讓他們占據著支城,當然不如把那些家臣為城守的支城拆掉!”

聽了另一個宗義成家臣一邊鄙視柳川調興一邊回答的話,田樂慢慢理解了一切。

今非昔比了。

雖然前有豐臣秀吉也堪稱一代梟雄,但江戶幕府似乎有了更強的手腕。

一方面通過親自掌控著最大領地,把利益分給了自己的姻親和嫡系,另一方面也抓住了亂戰時期各地大名的一個痛點:這東瀛所謂下克上的傳統。

亂戰時期,各地大名當然要靠家臣、武士。但如今的江戶幕府既然已經穩固,那么幫助大明掌控領地權力的家臣們,至少是部分家臣們就需要提防了。

一國一城令固然是幕府控制各個大名的方式,讓他們如果有異心則少險可守。但對大名們來說,反正亂戰時期已經結束,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幕府承認,一國一城令倒能讓他們更易于掌控住家臣們。

至少他們沒有占據著某些支臣抗拒大名的底氣。

田樂幽幽看著這柳川調興:這種情況下,他更想去做幕府幕臣而非家臣,恐怕是此刻東瀛諸多地方大明家臣的想法。

想象一下,如果各地大名每年還需要去江戶“參勤交代”,地方事務誰來打理?

這小子只怕實際上已經看明白了:幕府的長期目標是把地方大名們架空,把地方都交給倒向幕府的幕臣來實際打理。

“依你看,如今天兵已至,對馬臣服。你口中西國諸多大名還會繼續把城拆下去嗎?”

田樂問出了關鍵問題。

所謂西國、東國,是他們本地的稱謂。京都附近的近畿五國之外,東面諸國被統稱為東國,反之是西國。

他們有所謂五畿七道諸令制國的說法,古早時期只有六十六國。按照一國一城的說法,豈非舉國只留下不到百座城?

但如今實則割得更細了,已經有兩百余個藩領。

有的大名并不完整占據一個令制國,所以他們在新規矩下甚至沒有資格單獨擁有一城。

這也是一兩年時間里拆城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實力較為強大的地方大名,有充足動力把那些沒有筑城資格的鄰居大名的城先拆了。

這里面的許多矛盾,幕府又會通過“易封”來協調:分割領地,把一個地方的大名遷到別的地方。

實際上最終也確實成效極大,到了后來一共只留下了一百五十座城左右。他們所謂戰國時代大量修筑的堡壘山城,絕大部分全部被拆除。

柳川調興明白田樂問這個問題的用意。

他想了想之后就回答:“會拆下去,而且會拆得更快!”

“哦?你說說看。”

柳川調興現在要爭取活命,而且心里還有更大的念頭。

因此他很認真地說道:“天兵既至,僅憑地方大名,即便是薩摩這樣的雄藩也無力獨自抵御。幕府要西國諸藩都一心抗御,自然需要采取策略。許多城已經拆了,既然無法再構筑更嚴密的防線,那就不如集中力量。最終被保留下來的,都是真正堅城。西國藩領們失了城就等同于失了藩,怎能不聽幕府號令?”

田樂點了點頭:“繼續說。”

“另外,即便天兵英勇,確實能輕易破城。但深入遠征,僅憑奪下的城池,要以一城控一國之地,總會顧及不過來。留著更多支城,既有分兵卻難守的弊端,又能幫助天兵憑更多支城控制所奪藩國。因此,不如把那些支城都拆掉。幕府將來一能誘天兵深入,二來可憑借熟悉山川襲擾遲滯天兵。上國……畢竟是勞師遠征。”

田樂知道他是在表現他自己有用處。

他確實有用處,不是年少的宗義成和他那些眼界只在對馬的家臣能比。

于是他笑了起來:“你既然去見過那德川秀忠,本督且問你:江戶對大明遠征,是什么判斷?那德川秀忠認為大明遠征的目標是什么?”

“……自是要彰顯上國之威,再定宗藩名分……”

“是嗎?”田樂似笑非笑。

這家伙這樣說,也不奇怪。

若翻翻史冊,那就知道這東瀛自從有了所謂皇室、稱皇之后,其實就不愿向中原稱臣。

隋時,他們在國書里就明確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到唐時,東瀛更是自認為“天朝上國”。但發兵當時的新羅時,在白江口被大唐教做人了。此后,他們就正式對大唐稱臣,派出大量遣唐使。

但趙宋只能向遼金稱臣,東瀛又豈會再向趙宋稱臣?

蒙元入主中原后,鐮倉幕府強硬拒絕稱臣的要求,而后有蒙元東征。讓不可一世的蒙元無功而返,他們自然更加倨傲了。

甚至足利義滿出于“戰國”利益需要向大明稱臣貢貿,也被視為“叛國”。

江戶開府,德川家的首要目標是控制住內部,因此才有了“禁教鎖國”。他們既不曾嘗試與大明建立新的關系,又擔憂海貿只會更加增強西部地方雄藩的實力。

如今大明大兵壓境,他們的第一判斷是大明為彰顯上國天威、讓他們稱臣而來,這一點也不奇怪。

田樂覺得這樣就好。

“你還有些用處。”田樂說道,“既然熟知地方詳情,你便先在金將軍帳下聽用。先下去吧。”

等幾個“外人”都不在了,麻承訓立刻急不可耐地說道:“督帥,機不可失……”

“麻將軍莫急。”田樂抬手壓了壓,“沒聽他說嗎,城還會拆下去。”

“但這廝說得也有道理。若是寨堡都被拆完了,此后……”

“寨堡拆完了,屆時不正是草原各部最熟悉的嗎?只搜掠,不攻城。”田樂搖了搖頭,“就按既定大略來辦。那幕府既然以為大明只為彰顯天威而來,那就只會借力收攝地方權力。仗還是要打的,不過嘛……既然他們已經開始有易封之制,難道不能借大明之手先打殘西部邊陲雄藩,再把姻親家臣改封至此?到時候嘛……”

到時候恐怕就會跟大明談判。

一方面確實抗御住了明軍,得來了和平。另一方面,雖然可能被迫稱臣,但這實際上也沒什么大不了,反而能把與大明的貢貿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至于其他地方大名的不滿?有外敵在的時候,其實更有利于幕府進一步掌控地方。

誰能反抗?

既然大明官兵未至之前他們都已經拆掉了大半城池,足見此時與那足利義滿還在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況且他們還有什么勞什子皇嘛。稱臣的是皇,與幕府大將軍有什么關系?

田樂在東征大軍之中有絕對的話語權,麻承訓只是貪功,但不敢無令冒進。

大明就先在對馬島上安頓著,開始構筑海上、陸上防線,同時也開始建設這對馬島。

島上百姓本身就沒多少,此刻開始要被全面替代。

他們被運回朝鮮,也可以看做是“戰利品”。

替換過來的,是匠人、文武官員、士卒。

江戶那邊會怎么做,田樂只關注著,但并不在意。

他們誤判有誤判的好。

心里認為談判稱臣是最壞結局,那么又怎么能夠同仇敵愾?何況這個過程里還有他們與地方大名的矛盾。

而大明則確實需要時間,需要更強大的東洋艦隊籌建完備。

幕府心里盤算的,大概是依靠這狹長的地勢爭取足夠的時間。正常的勞師遠征,若遇到這樣縱深的地勢,自然是越來越難。

到時候既能讓大明愿意談,而幕府可能也并不用丟掉太多尊嚴。玩點文字花樣,但得到的則是牢牢掌握住的西部地方。

前線?棋盤罷了。

但田樂心里盤算的,是雷霆萬鈞。

看來還是要等沈有容和東洋艦隊。

到時候艦隊直插江戶。大明,剿的是幕府,是東瀛實權之首。

其余西國地方大名,只看哪些人最后是聰明的。

從泰昌十六年底和泰昌十七年初開始,大明開始了雙線作戰,但這兩場遠征對大明財計的消耗卻神奇地可控起來。

因為打得很有節奏,因為是早就積蓄頗豐的黔國公、潞王及諸多文武、土司及地方大族為自己將來的權位而戰。

而與此同時,新的十年期國債開始發售。要的是現銀,給的是利息和更多拓海團練洋行、北疆各部大明官辦工廠的參股權。

新港宣尉司正在設立,整個南洋局面為之一新。

大明對外滇的態度已然明確,而南洋除了交趾、暹羅等寥寥數國,其他大多都還很原始。

對海商們已經頗為熟悉的瓜哇、呂宋等諸島,其上已經有一些蘇丹國、佛國,大明鼓勵拓海團練洋行與那里的權貴合作、通婚,幫助他們治理得更規范一些。

但皇帝又給出了一個巨大的誘惑:南洋以南,尚有巨島,其廣不遜大明一京三都九邊十八省。勇于開拓至彼處者,無不可允!

這事靠譜嗎?

靠譜。三百年前生人江西南昌汪大淵留了《島夷志略》一書,此人足跡之遠,駭人聽聞。

年僅二十歲時,他就隨當時泉州的商船一直輾轉到了地中海一帶。

他在書中記載了一個叫麻那里的地方,皇帝說那就是南洋以南的巨島。

管它是不是真的。汪大淵生活于疆域遼闊無比的蒙元時,得益于蒙元當時橫跨大陸的疆域,他能到處晃。

所以就拿他的書作為憑據,再加上皇帝本人學究天人的普遍認識。

那么一個廣袤不遜于大明的巨島,還無不可允……

朱常洛不怕他們去那里搞什么。

去吧,反正遲早也被發現。那么遠,與其將來被此刻被迫又要去尋找其他財源的西洋人找到,不如讓他們去。

從那里再到新港,那就不算太遠了。等他們過去發現那里的牧場,那里的鐵礦。

總要有些什么激勵已經越來越亢奮的明人。

大明有什么不能去的?

此刻,由于東洋艦隊的籌建提上日程,大明沿海除了諸多官辦船廠,民間船廠同樣忙碌異常。

但他們得把樞密院兵備堂下的威遠戰艦排在前頭,而非其他大族訂的貨船。

至于浙江和福建的官辦船廠,剛被補選為博研院院士的鄒瑾已經過來了。

讓他只做煤廠的總工程師,有些大材小用。

現在他的身份是:龍王級蒸汽戰艦總工程師。

干塢之內,一個怪獸已經初具雛形。

“……煙囪,定要這么大?”沈有容很擔憂,“會不會把帆燒著?”

“故而要造這么大,離得遠一些。”

“……那不是遲緩如龜?”

鄒瑾不樂意了:“沈侯爺,您懂這蒸汽機,還是我懂?”

“……我這座艦,勞煩鄒總工了。”

鄒瑾并不懂造船,但造船已經有很熟練的人。

他只負責為這龍王級蒸汽戰艦添上新的心臟。

等它入海之日,就是大明海師又煥然一新之時。

沈有容已經接到了樞密院的新命令:田老太師說,屆時可由他親率艦隊,直搗東瀛江戶。

誰讓他們把這幕府實都就建于海邊?

那可是一戰滅國之功!

北疆各部的精騎已經開拔。大明已經把東瀛一島奪了下來,坐上大明的船,接下來都可以去那東瀛肆意擄掠了。

林丹巴圖爾目露寒光:擄不了大明了,還擄不了東瀛?

他已經憋了快十年的火!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