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444章、勢豈可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4章、勢豈可擋?

第444章、勢豈可擋?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10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朱常洛是要為君主立憲,但自然又不同于他所熟知的那些形式。

既是過渡的需要,也是適應大一統的需要。

毫無疑問這將是他要展開的最大、最難的社會實驗,但眼下的大明仍然是一個皇帝權力極大的帝國,并且已經攜這十幾年勵精圖治的成果轟隆隆地碾向四周。

在外滇,東吁自崛起后,從嘉靖年間便開始了征伐,一度讓大明所設的三宣六尉全部脫離大明控制。萬歷年間大明反攻,又重新清除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地方的東吁勢力。

此后朱常洛登基,大明并未像原本一樣與東吁議和,劉綎出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時又擊退了東吁的再次試探,這一次的出征,外滇地勢上有利的“江心坡”在大明手上。

所謂江心坡,就是伊洛瓦底江的兩條源流流經之處,北高南低。

這地方若拿在東吁手里,對他們來說自然是易守難攻。反之,大明將其掌握在手中,則可沿河谷而下。到了兩條河匯聚之處再往南,便基本上一馬平川。

更何況這次并非從江心坡那個方向的孟養一處發兵。從早已被大明納入實土的麓川一帶、從更東面的車里、孟艮,三路大軍都是由高打低。

只一個旱季的時間,捷報所奏就已經推到了阿瓦北面和東面。

但此刻雨季已經將至。

東吁實則是原先的底兀剌宣尉司,而阿瓦才是緬甸宣尉司。阿瓦王朝被覆滅后,原先的都城阿瓦此刻雖然依舊繁榮,但東吁王朝的都城卻在更南面的東吁。

一時之間,東吁距離北面阿瓦前線和南洋新港分艦隊已經在攻打的沙廉港倒是距離差不多。

但東吁位于錫當河畔,這條河的入海口離沙廉港很近,源頭卻離伊洛瓦底江還有距離。以南洋新港分艦隊的炮火,可能沿著錫當河威脅東吁都城,東吁能趁雨季做點什么?

東邊的對馬島那邊,則是快到了六月才傳來最終結果。

“那宗氏家臣柳川調興打的如意算盤便是背舊主投新主。”已經回到京城的袁可立笑道,“見他和幕府所遣之人裹了對馬島多年之財準備夜遁,那宗氏少主這才知道被利用了,旋即請降。”

朱常洛對結果不意外,對過程挺好奇。

“說島上守備森嚴,江戶還派了援軍,難道不是真要在對馬島先抵御天兵,把時間拖到夏日風暴更頻繁的時候?”

“對馬島只能是棄子,這段海上風暴更強的時節,自然要用來在他們本島沿海構筑防線。”袁可立回答道,“對馬島不敗,那新掌實權之幕府如何節制地方抗御天兵?只是沒料到大明戰艦迅捷,又早有戒備,將那柳川調興堵住了。這下沒人回去講故事了,對馬島竟像是全軍覆沒,他們本島沿海諸夷大概已經人心惶惶。”

“他們慌他們的,大明打大明的。”朱常洛眼神一凝,“朕可不是打著打一仗逼他們低頭稱臣的主意,按既定方略打。”

大明這一個階段的方略,就是把對馬島牢牢握在手里,成為懸于東瀛頭頂隨時會砍下去的刀劍。

宗氏只是區區一個地方藩主,他們那么多地方大名,個個都有自己的地盤和利益。

原先對馬島可以通過地理位置優勢兩頭吃,但也只能積攢那么一些實力。

而現在,田樂既然登上了那個島,背后是大明源源不斷的支持,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必要的整備當然要做,但沿海的搜掠等到夏天過去就能開始。

朱常洛倒要看德川家康的兒子準備怎么應對。

朝鮮已經被大明掌控著,對馬島離兩邊都不遠。大明不像蒙元那么既不熟悉海上氣候又沒有足夠的海軍戰力,更不像蒙元那樣只想著一次性大軍出擊直接掃平。

這個穩固的橋頭堡會讓江戶幕府如鯁在喉,既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島上積蓄的大明力量越來越強,想奪回來又要先與大明拼海戰、冒著大明的槍林彈雨登陸作戰。

“要跟希智說,用宗氏舊人先分化其西面地方固然可行,畢竟彼輩向來是畏威慕強,但宗旨不能變!”朱常洛冷冷說道,“即便是愿降的,將來也都是安置到臺元,大明就近看著,就近把他們都變個根!”

如今的寶島,上面人數很少。

沈有容的東洋艦隊,總部位于福建,但在島上將另設專門軍港。

這個地方不用好,將來的海疆戰略便不完整。

大明即便要在東瀛殺個血流成河,也不可能盡數殺絕,更要講究些方法盡量降低一開始的損失。

必要的招降是肯定要有的,而且也只給第一批就看清了形勢、足夠畏懼的“舔狗”。

他們在東瀛將來的架構里當然還會有一席之地,但那只會是他們的“分家”。而本宗大家,要讓他們帶著一些人口悉數填充到臺元、東北。

與此同時,自然還要給一些鼓勵的政策,讓沿海也遷不少百姓到那島上。

幾代人下來,血和根就都給他們換過來。

大明視野范圍內力量已經可以投射到的率土之濱,必定要到那種都是王臣的地步。

這時朱常洛才對袁可立說道:“此前朕和諸相商議到的那個問題,你要在軍中也留心了。這次提前動東洋,朕確實是急了一些。但也好,趁著有立功機會的這段時間,更好進一步改革軍隊。”

“如今有治安司,還有拓海團練洋行,又有地方官府差役及諸多官辦商行,將卒出路不少。”袁可立回答道,“但眼看著出征將士不費多大力地建立功勛,軍心頗為躁動。救災功勛,與之還是不能比……”

“軍隊得是有學識、有理想,知道為何而戰的軍隊。”朱常洛點著頭,“這件事很難,但一定要去做。過去,都是靠監軍,靠文臣,靠糧餉后勤來控制軍隊。但后面,得有更好的法子。這第一步,先從軍中將領學習開始。你通傳下去,出征的在外廝殺,留守的在內學習、救災。待朕四十歲時,將士們也該大功告成凱旋而歸。屆時,不拘出征與否,朕會一同敘功冊賞!”

袁可立點點頭:“臣明白。只是……讓武將們都學這些,先生們也不夠啊。他們分駐各處。”

朱常洛微笑起來:“這便是你要做的事了。軍紀都察署內,總有不少深明家國大義之人。又或者另選新人,這些都行。先做到每一營都有一個軍政專委。”

“……軍政專委?每一營?”

按大明如今的軍制,這里所說的每一營當然就是最小單位的一個募兵營,人數少于原先一衛。

而大明如今足足有多少營?即便只是如今沒有隨軍出征的,那也不少。

“正是。讓這些人去和每一營的武將上課,教士卒們家國大義,幫他們協調軍務。”朱常洛鄭重地囑咐他,“這些人,很關鍵。軍隊將來能不能聽話,他們就是最開始的引子。另外,若是等到朕這同黨籌建那一天,武將也不例外。不明大義和政治,朕可不能輕授將職。而要能做朕這同黨,則需有人保薦!”

袁可立明白了:這些軍政專員其實變相擁有了影響武將將來升遷的權力。

他一時頭大。

除了已經在開始的戰事,內部還將有這么細致的一件事要安排下去!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