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163章、新政的苗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3章、新政的苗頭

第163章、新政的苗頭


更新時間:2024年09月08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縣衙內宅里,翁承俊匯報了這些時日的見聞之后說道:“姑爺,江南剛鬧了偌大風波,今年田賦是不會有大亂子的。如今要緊的,卻是怎么把縣衙上下都收服。”

翁承俊雖出身揚州府,但這么多年卻一直跟著如今十家山西大商之中的常家。

孟希孔成了常家女婿,翁承俊這個常家最得力的助手就來到了孟希孔身邊做師爺。

“收服縣衙上下……這卻不容易。以我如今所知……”

孟希孔介紹著自己初步了解到的一些情況,翁承俊搖了搖頭:“我提前來了樂平,所知更多一些。但過去綁得緊,卻不是沒辦法。治縣先治吏,姑爺,收秋糧時,正是良機……”

兩人一直商議著,到了這天黃昏前,又有一人趕到樂平縣城。

他神情體態都十分疲憊,但還是支撐著問到了縣衙所在。

通傳之后,卻是來給縣尊送信的。

信送到了孟希孔手上,他十分凝重地對這個送信腳夫說道:“你受累了。我這里也缺人手,回頭跟信局里說說,你以后就留在我身邊聽用吧。”

“小的多謝縣尊!”

所謂信局,是民間從永樂年間開始出現的送信商號。驛站只遞軍情公文,民間大量的書信需求,漸漸也催生了這樣的商業。最初只在江南富庶地區有,而晉商們事業做大之后,也開始經營這些業務,同時解決內部的需求。

這個晉商們以東伙制開辦的信局里,今天趕著送到孟希孔手上的信息十分重大。

等那腳夫去歇息了,翁承俊已經看完信件。

“……姑爺,這就更好了!”翁承俊看著孟希孔,“若是先與那陸縣丞、溫主簿交個底,他們自然知道姑爺消息靈通、朝中有人,必定不敢從中作梗!縣里官吏們的勤職獎廉銀由姑爺來考評,從存留里給付,這就好辦了!擴員,縣衙設公辦銀,這對縣衙上下都是好事。人、財都拿住了,縣衙就拿住了!”

信局最優先送到孟希孔這些人手上的,正是中樞正在謀劃的地方財計方略。

孟希孔能在最早一批知道這個消息,確實證明他“非同一般”。

隨后他就喊來陸新義、溫平,開口說道:“剛才有信送到,事關重大。二位后面也會收到消息,如今須得先與二位商議一下,看看樂平如何應對這劇變。”

陸新義和溫平聽他說得嚴肅,心里不由一凜:“縣尊,究竟是什么消息?”

“仍是此前大案余波。”

孟希孔說的話讓兩人更加心驚,不料隨后從孟希孔口中聽到的卻是好消息——至少對官吏們來說是好消息。

怪不得說這消息他們兩人后面也會知道,畢竟是朝會上的旨意,還要經過幾個月商議出方略。

但現在知縣大人顯然言之鑿鑿,仿佛有些舉措是一定會下來的。

他們不由得驚疑不定地看著孟希孔。

“地方實情如何,你我也無須諱言了。”孟希孔嚴肅地說,“朝廷允地方設公辦銀,以后諸多開支倒也不用都要鄉紳大戶捐資。但這銀子從哪里來?朝廷不要地方多解運過去,可以存留地方,但向升斗小民加派肯定是不行的。這事情定下來之后,鄉紳大戶恐怕頗有怨言。”

“……今年之后,地方官那勤職獎廉銀就由公辦銀里列支了?”

孟希孔意味深長地看著他們:“還有胥吏、雜役的津貼。陛下體恤百官,去年拿了內帑給付,結果今年江南出了那么大的案子。朝廷這步棋,是要在吏治上下功夫了。私受改為公辦,地方財計想要寬松些,自然不能收捐助。予了地方之利,若仍舊吃拿卡要,下一步說不定便是嚴辦了。”

陸新義和溫平對視了一眼,好消息里隱藏著壞消息啊。

勤職獎廉銀的數目,與大家私底下拿到的孝敬相差很多。

但對于地方官吏來說,這確實是恩典,畢竟可以合法多拿不少錢、合法用公辦銀。

如果仍然額外收受別人的孝敬,那后面再被查辦的話,可就罪加一等了。

另外,縣衙里能收別人穩定孝敬的,無非就那么幾人。而這公辦銀還牽涉到吏員雜役們的“津貼”。

如果不想辦法把這公辦銀收起來、存留起來,到時候怎么面對他們“鬧餉”?

“縣尊大人,當真不允加派?”

孟希孔立刻搖頭:“想也不要想。二位都是前輩,我也是親聆圣訓過的。地方并非無源可開,如今朝廷就是要看看地方官吏究竟是朝廷的,還是地方鄉紳大戶的。何去何從,大家都要想清楚。”

說罷又深深地看著他們:“恐怕今年賦稅收得如何,收了多少,從哪些人那里收上來的,也是朝廷允地方多少新品官、存留多少公辦銀的依據。勤職獎廉銀考評結果,支出明細,都是要發吏部審允,再于年中發放的。”

“愣頭青”的年輕知縣把話說得直白,陸新義和溫平更感為難。

說到底,最大的一塊肉不就是鄉紳大戶們額外優免的那些嗎?

“縣尊大人,這只怕極難。”管錢糧的主簿溫平說道,“本縣魚鱗冊和黃冊,縣尊大人想必也看過了。民田之中,小民不可加派,鄉紳大戶名下田土大多都恰好在優免之內。這要害是官田,縣里為防麻煩,自然是由鄉紳大戶來耕作,官田的田賦也比民田高,也可以說就是鄉紳大戶每年交了大部分田賦。”

所謂官田,是繼承了前朝官地,又通過多年來各種查抄、沒收而漸漸越來越多的田,所有權在官府手上。

但官府自己自然不會去耕種,于是就又佃租出去。官田規定的田賦征收比例,要比民田高一些。但只要勤快,終歸還是收益不少。

國初時還有普通百姓能耕種到官田,到現在,地方為了便于管理,基本都是把官田分給鄉紳大戶,讓他們來組織耕種。

而溫平所說的鄉紳大戶名下田土恰好符合優免政策的規定,這也是實情。只不過民田之中,很多田都是一田二主。田底權給了鄉紳大戶,田面權仍在百姓手上。要征收田賦時,便說是鄉紳之田,在優免之列;百姓則給鄉紳大戶交上一份“租”,由此來規避賦役負擔,這就是投獻。

關鍵只不過在于地方官吏愿不愿詳細去分辨,愿不愿在收了鄉紳大戶好處之后仍舊去分辨,能不能承擔起他們所租種的官田出現大面積退種的風險。

陸新義也說道:“即便嚴查額外優免,無非仍是那些投獻之民逃不過賦役了。難道要徹查鄉紳大戶家的實丁,把該攤的役銀也攤過去?”

孟希孔看著他們:“和過去又有什么不同呢?這筆銀子,難道比他們過去每年要拿出來孝敬的更多?只要不是攤牌之余,仍要像過去一樣孝敬那么多,那么就不過是把這些銀錢擺在明處罷了,其余并無不同。”

陸新義和溫平沉默不語。

按規矩攤牌銀子,和私底下孝敬所積累的人情,那哪能一樣?

無非一份銀子有兩個回報,既維持了地方官衙的運轉,又把地方官吏變成了自己人。

如今要嚴格遵循優免政策的話,鄉紳大戶既損失了一份投獻之民的田租,又要像普通百姓一樣攤牌役銀,還得不到地方官的私人交情。

“只怕是大勢所趨,想想清楚吧。萬事開頭難,但這個局面只要打開了,以后縣衙上下都是寬裕的,在地方也能一言九鼎。陛下在朝會上是震怒異常的,如今若給了地方這么大的好處,地方若仍舊畏首畏尾,只怕定有以儆效尤的。二位若猶豫不決,不妨先去信樂平出身在職為官的那幾位,也問問他們的意見。”

陸新義和溫平心中一動,這倒確實是個法子。

他們在別處為官,也會面臨這樣的壓力;他們老家的族人、田地,這次愿不愿意配合?

“左右還有一段時日,讓你們提前知道,是我一片好心。”孟希孔作了作揖,“后面若能和衷共濟,本官不吝美言保舉你們。縣里都要增品官,府里、省里自然也一樣。只要這公辦銀能收得起來,地方就能養更多品官,實俸較過去也多不少。地方鄉紳若能俯首聽命,難道地方官的日子比過去更差?二位三思。”

“縣尊大人美意,我們記下了。”陸新義和溫平看著孟希孔,“我們二人沒那么大的能耐,這事能不能辦成,還要靠縣尊大人。”

孟希孔只笑了笑:“這事自然能辦成,二位說靠我,我靠的卻是陛下。”

他這話說得兩人心頭一震,似乎這批南下的新官都帶著天子的特別囑咐和信重。

也許其他仍由舊官管著的州縣不會被盯著,但他們樂平肯定會被盯著。

地方官吏究竟是朝廷的,還是地方鄉紳大戶的,這句話很重啊。

何去何從?

江南大案只掀起了地方賦稅實情的一角,皇帝分財權于地方,福禍難料。

京城里再不以所謂浙黨、蘇黨、北黨來劃分,人人都看到了新政的苗頭。

于是自然而然要演變成為“新黨”、“舊黨”。

內閣、吏部、戶部、都察院仍然要花大力氣商議出皇帝要求的方略,這些商議沒有一次是容易的。

朝野的議論非常多,財權下放之后的割據之憂被反復提起。

這個時候,皇帝再次出宮了,他要去巡閱剛剛編整出來的京營。

似乎也是向朝野傳遞一個信號:就因為這財權下放有割據之憂,所以皇帝提前就著意了兵權。

割據一下看看?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