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被注視的感覺
第957章被注視的感覺
左邊的解脫門,寓意著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意思就是擺脫煩惱和痛苦,避免業障的束縛,從而獲得自身自在。
右邊的般若門代表的意思也很簡單,象征著智慧,進入其中修行佛法,求得真解。
所以基本上所有人進入到寺廟之中,都是要從右邊的般若門進入,求學感悟,然后再從左邊的解脫門出,代表著我們從佛法中求得真理,自此以后出離生死苦海,解脫無數煩惱。
而三門中間的不二門也被稱之為空門,象征著觀無我,無所著,一切諸行不真實,不常,恒空,也指天地眾生一切平等,沒有第二之分,所以稱之為不二。
這扇門隱隱有出家歸塵遠遁俗世之意,所以通常是不會被打開行走的。
李子冀盯著中間的不二門看了一會兒,他當然沒有非要從中間走進去的念頭,畢竟那也并非意味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之所以盯著看是因為他剛剛似乎感受到了有類似目光的感覺透過空門注視著他。
很短暫的一瞬,短暫到讓他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察覺錯了。
“李縣侯先在寺中住上幾日,等佛主回山,自會告知緣由。”
走進般若門,來到了大雄寶殿之前,李子冀最先看到的就是擺放在中央的那尊巨大寶鼎,和剛剛經過的天王殿比較起來,大雄寶殿門前的客人要格外的多。
好在這廟宇群建造的足夠巨大,如此多的人聚在一起,在視線和空間里,竟還顯得有些稀疏。
騎象羅漢對著李子冀輕輕頷首,隨即囑咐一旁的小沙彌引領他們前去客堂居住。
沈自在也跟隨在李子冀身旁一同行走,或許正如李子冀先前所說,在普陀山這樣的地方還能見到一個熟悉的朋友,這很難得。
沈自在也認為這很難得。
他和李子冀也有很多話想要交流,比如修行上的事情和各自的打算等等,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普陀山的客堂有很多,騎象羅漢囑咐的地方名叫上客堂,相較于普通的客堂多了一個上字,顧名思義也是環境更好,招待更周到的地方。
可見即便是佛門的圣地,也是存在著身份高低差異不同的。
就像那扇永遠都不會打開的不二門,這世上畢竟不存在真正的不二。
上客堂的客人要更少,環境更加優雅清凈,會被接引住在這里的,基本都不是一般的大人物,引路的小沙彌一路都沒有說什么話,甚至走路的速度故意加快了不少,似乎是想要有意累一累李子冀幾人。
這倒是讓李子冀忍不住感到好笑。
一個十二三歲尚還不能修行的小和尚,用自己天真且固執地方法去懲罰對佛門不敬和蒙羞的敵人,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王小樹也在眨著眼睛:“師弟,這里四周幽靜清雅,你又何必走的如此之快?而且一路上也不開口為我們講解一下四周環境和普陀山上需要注意的事情,莫不是在和我們慪氣?”
小沙彌繃著臉,反問道:“我乃是慧能師父的弟子,于佛門清修無爭,如何算是你的師弟?”
佛門之中的法號通常都很有講究,一代有一代的字,但普陀山為天下佛門圣地,無數年來傳承分支繁多,按照道理來講是不該出現錯誤的,可偏偏在某一代或數代之中,法號的傳承出現了不同。
以前李子冀還感到奇怪,比如圓空和不語,法號上來看是兩代的僧人,可實際上細細算起來他們卻是同一輩。
后來他逐漸明朗世間真相后便有了猜測,想必應該是某一代收割過程中,分布在世間的佛寺出現了斷層,所以只能重新再起法號。
比如普陀山正宗是玄,虛,智,明,凈,不,慧,空。
而斷層之后分布在外的一些僧人傳承重新排列便又有了靜,禪,妙,戒,了,圓,悟,心。
李子冀排不明白,但佛門中人能夠排的明白,這似乎也是一種術業有專攻的呈現。
王小樹咧嘴一笑,抬手指了指自己:“我是佛子的徒弟,你我同為佛門弟子,如何不能喊你一聲師弟?”
小沙彌聽到這話頓時一驚,連忙停下腳步回頭看去,但眼中還帶著懷疑的神色:“小僧還沒聽說佛子收了徒弟。”
佛門弟子稱呼佛子通常不會去稱呼輩分,佛子這兩個字本身就代表了極高的尊敬。
王小樹伸手釋放出圣佛金蓮的氣息,道:“當初佛子去往積沙寺時,在山腳下收了我做弟子。”
他雖然不用真的出家當和尚,但的確師承佛子沒錯。
小和尚還未曾修行,感受不出具體什么,但他也時常去蓮花峰打掃,能夠感受到那和蓮花峰上的佛光的確如出一轍,當下立刻小臉一苦,然后又認認真真的對著王小樹行了一禮:“弟子空凡,拜見師叔。”
師叔?
王小樹愣了一下,旋即笑了笑:“原來我真不是你的師兄。”
小和尚臉色通紅,沒敢再多說什么,慌亂的應了一聲,繼續轉身帶著他們朝房間里面走去。
王小樹不是一個喜歡刁難人的性子,只是他素來尊敬李子冀,這一路上又眼睜睜見到諸多佛門僧人對于李子冀不假辭色,他這心里也不舒坦,雖然不至于刁難一個小沙彌,但調侃兩句還是忍不住的。
“李縣侯,沈施主,師叔,弟子告退。”
小和尚又對他們介紹了上客堂一些注意事項,用齋時間,和主峰各處的位置之后,便慌亂的離開了。
小和尚倒并不是害怕,只是有些不知所措,因為焚香節結束后,普陀山上除了對李子冀的怨念之外,也有著對佛子選擇立場的不解。
而他又是向來敬重佛子的,或者說年輕一代,更年輕一代的佛門弟子就沒有一人是不敬重佛子的,所以當佛門立場和佛子立場出現爭執的時候,這種矛盾感就會讓他們感到無措。
用修行上的話來講就是道心迷亂。
尤其是現在又親眼看見佛子的弟子和李子冀如此親近走到一起,豈不是更加證明了佛子與李子冀的立場一致?
如果將佛主比作圣皇,那么佛子就一定是太子。
當皇帝和太子之間出現爭執,那無論放到什么地方,都是令無數人感到頭疼的事情。
而此時李子冀又將目光放到了上客堂院子里的一棵松樹上,他剛剛又從那棵松樹上感受到了被注視的感覺,這一次他可以肯定,那不是錯覺。
佛主請他來這里,到底是為了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