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再往前推一推,回到1997年5月31日,鹽湖城,西部決賽的最終戰,一場令人窒息的西部冠軍決戰。
那一晚的三角中心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甚至比后來的總決賽還要瘋狂。
球迷不僅在制造噪音,他們更是陷入了集體癲狂狀態。
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的干擾波特蘭開拓者,他們要擊敗阿甘。
一定程度上,這是一個比拿到總冠軍還值得夸耀的榮譽。
第六戰開拓者鼓起士氣將比賽拖入了搶七,但當真正到搶七時,巨大的壓力幾乎將所有人壓垮。
球員們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相對應的,猶他爵士主場作戰,他們等待這一天太久了。
開拓者在心理上沒有受影響的只有三個人:甘國陽,伯德,還有科比。
甘國陽一如既往的發揮穩定,爵士早已預料到這點,對他進行了最瘋狂的包夾和圍剿。
三人包夾起步,四人合圍是常態,到了籃下,五個人全部沖過來不是沒有。
要不是規則不允許,斯隆都想沖上去做些貢獻,至于場邊的球迷都和瘋了一樣怒吼,說垃圾話干擾。
這種情況下,甘國陽肯定要傳球給隊友,外線出現了很多空位,可今晚開拓者外線投籃相當糟糕。
心里、生理的雙重壓力,讓球員們的投籃動作變形——爵士隊這邊的命中率也不高,但他們的進攻點更為分散。
到第四節的時候,開拓者外線除了科比已經沒有人敢拿球出手了。
如果范埃克塞爾在的話,這個瘋子會大膽投籃,雖然不一定進,好歹他敢于承擔責任。
范埃克塞爾的離隊,讓外線持球攻的重任落到了科比身上,老波特持球已經沒有太大威脅。
科比利用甘國陽的防守吸引力和傳球,連續殺入籃下得分,爵士開始重視對他的防守。
杰里斯隆派出布萊恩拉塞爾主防科比,科比到最后階段已經無法突破,只能接球強投。
一個三不沾,甘國陽撿到球,補籃得手。
又一個三不沾,甘國陽又撈到球,勾手命中。
科比的三不沾快要變成籃下助攻,讓人搞不清到底是真的投不準,還是故意假投真傳?
不過到第三次,第三次三不沾出手,甘國陽沒有拿住出界時,人們知道,他是真的投不進,沒那個能力。
阿甘已經竭力兜底了,但沒有辦法,前場籃板本來就很需要運氣,再說爵士隊防守注意力百分百集中,沒有機會的。
開拓者輸掉了比賽,科比從球場離開回更衣室的路上,不停地遭到場邊爵士球迷的辱罵和嘲諷。
不過當甘國陽從球員通道經過時,球迷們馬上換了一副嘴臉,朝著阿甘鼓掌、歡呼、微笑,反正贏了,賣個乖吧。
要是把阿甘惹急了,沖上看臺一拳一個小朋友呀,麻煩可就大了。
回到更衣室,開拓者隊的氛圍很壓抑,他們距離總決賽只有一步之遙。
雖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論硬實力,開拓者整體確實不是爵士的對手。
今晚如果僥幸贏了,進入總決賽也很難和公牛抗衡——但誰不想創造奇跡呢?
可是,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奇跡不是想想就能發生的。
想象中的奇跡總是很容易,投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球,對手再犯一些不可理喻的錯誤。
現實情況往往相反,對手會投中不可思議的球,你自己在犯不可理喻的錯。
爵士為了這一天準備了很多年,打了一個完美的賽季,斯托克頓、馬龍傳了10年的擋拆配合。
而開拓者僅僅在靠著阿甘的托舉,伯德的靈感,以及科比的無畏,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在更衣室里,伯德依舊是關心科比的那個,他問道:“感覺怎么樣?”
伯德顯然在說那三個三不沾,可以想見即將會有一場輿論上的腥風血雨針對科比。
而科比聳了聳肩,道:“挺好的,怎么了?”
他看起來確實很沮喪,但沒有哭泣,沒有抱怨,更沒有惶恐。
“你投丟了三個重要的投籃。”伯德提醒科比。
科比站起身,大聲道:“去他媽的,那是因為除了我沒有人敢出手了!我不投怎么辦?要不你去投,拉里!?”
“我倒是想。”伯德嘟囔道。
甘國陽正在外面接受采訪,更衣室里其他人沒有一個敢反駁科比,因為確實除了他沒有人敢站出來頂缸了。
科比敢于頂缸,也敢于在頂缸后把委屈說出來,他才18歲,他的性格就是這樣,不加粉飾,孩子氣很重,但也自有一股英雄氣。
甘國陽在賽后自然將責任都攬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夸獎了科比,說在那樣的情況下,科比還敢于出手,是非常了不起的。
不過輿論是很殘酷的,球迷、媒體是不會去管出手前每個人心路歷程,很多人只會看結果,進就是英雄,不進就是狗熊。
像科比這樣連著三個不進,還是三不沾,自然遭到了方方面面的口誅筆伐,冷嘲熱諷。
對他最大的批判,或者說科比遭遇的最大危機不是這三個球沒投進,而是這三個球不中帶來的信任危機。
很多人開始不相信科比未來會有所成就,認為他或許將泯然眾人,因為真正的超級巨星,很早就會顯露出贏家的氣質。
賈巴爾、約翰遜、喬丹、阿甘,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過重大勝利,而科比似乎缺乏這樣的能力。
籃球界也是三歲看老的,贏家很小的時候就是贏家,如果不能很早成為贏家,很可能一輩子無法成為贏家。
過去的科比一直生活在一種少年的成功幻夢中,他喜歡讀書,看動畫片,看科幻故事,喜歡那些超級英雄,并把自己想象成超級英雄。
1993年在彼得洛維奇和劉易斯相繼意外離世時,科比見證了阿甘力挽狂瀾拿下總冠軍,那是他見過的最偉大的籃球英雄表演。
1994年12月,當甘國陽決定退役時,得到消息的科比竟然和姐姐一起抱頭哭泣,他認為自己的英雄美夢結束了。
然后,1996年阿甘的復出,自己來到開拓者,美夢得以延續,一切都很美妙,從替補到輪換,第一次進球,第一次扣籃,第一次絕殺,扣籃大賽冠軍……
可這個賽季的故事沒有一個很好的結尾,雖然科比在賽后說“去他媽的”,雖然阿甘夸贊了勇氣,雖然科比知道沒有人敢出手只有他敢。
但這三次三不沾還是成為了科比整個夏天最大的夢魘,幾乎所有關于他的文章都在圍繞這件事做文章,采訪、活動、電視節目,大家都在談論這個球。
從一開始大家也夸贊科比的勇氣,到:
“為什么連筐都不沾?”
“為什么一次兩次不中,你還敢投三次?”
“如果不是阿甘補籃,你根本不敢出手吧。”
“科比布萊恩特想當英雄想瘋了。”
“喬丹大學時就絕殺拿到ncaa冠軍了,同樣的年齡,科比根本做不到。”
隨著時間推移和事情發酵,尤其是總冠軍歸屬確定后,NBA進入漫長的長草期,大家需要一個話題去打發時間。
“甘vs喬”的話題已經說爛了,況且這次阿甘又沒打進總決賽。
爵士在輸掉總決賽后,很快離開大眾視線,就像被超級英雄擊敗的反派雪怪,及時退場。
這時候大家發現,投出三個三不沾導致開拓者輸掉搶七的科比是最好的話題集火點。
雖然他背后也有資本在,可他還缺少成就,沒有勢力,更缺少足夠的球迷群體擁躉。
所以這時候批判和調侃科比是一件相對容易,低風險,高收益的事,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其中。
包括一些球員,像猛龍前鋒沃爾特威廉姆斯就說:“從高中直接跳入NBA,就像是一個處男和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40歲中年婦女同床共枕,你最好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球技,要不然你就會被羞辱。”
科比高中生球員的身份依舊會被拿出來說事,很長時間里這都會成為批評者攻擊他的理由。
而科比回應的方式很簡單:瘋狂訓練。
搶七結束后第二天,科比就回到波特蘭開始訓練。
他沒有找球隊幫忙,而是自己找了所學校,租下球館開始練習投籃。
對于媒體上的攻擊、批判,科比沒有做任何言語上的回擊,始終保持沉默。
到了7月份,開拓者接連得到薩博尼斯、穆林、布雷洛克,人們意識到那支實力超群的開拓者很可能要回來了。
而科比,科比還能在新的開拓者中找到位置嗎?他還有機會連續三次出手不中,阿甘還給他傳球嗎?
等到訓練營開始的時候,科比會不會還在輪換陣容中?這一切都是人們的疑問,很多人在等著看笑話。
很多球迷喜歡科比,但不喜歡他的大有人在,這小子總是一副拽拽的,目中無人的樣子,確實不討人喜歡。
夏天,科比參加阿迪達斯為他舉辦的球鞋發布活動,在19歲這個年紀,他擁有了自己的一雙簽名球鞋:KB8。
這雙黑白配色的球鞋在外觀上非常超前,早已不是當年匡威的帆布鞋制式,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科比由此成為最年輕的擁有專屬簽名球鞋的籃球運動員,這為科比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益和大量宣傳,同時還帶來了不小的爭議和針對。
因為聯盟很多老將都沒有自己的簽名球鞋,他們在聯盟多多少少功成名就,論數據、榮譽,都遠超科比這個愣頭青。
結果科比這個在西決搶七投出三個三不沾的家伙,竟然能有自己的簽名球鞋?這個世界真是不公平。
于是,針對的科比的批判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尖銳——據說這些都和阿迪達斯的競爭對手耐克以及Avia有關。
NBA的競爭無處不在,因為經濟利益越來越大,到處都是明爭暗斗,商業因素經常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
像這次開拓者成功簽約薩博尼斯,就遭到了很多球隊的反對,認為開拓者明明已經工資超帽,怎么還能簽自由球員?
開拓者給出的理由是,薩博尼斯過去是開拓者的球員,最近四年他雖然離開了開拓者,但他并沒有簽約NBA其它球隊。
所以,開拓者手里還握有薩博尼斯的伯德權,可以在超帽的情況下簽約,不受工資帽的限制。
這一解釋遭到了包括公牛在內諸多球隊的抗議,杰里克勞斯等人一路鬧到了紐約大衛斯特恩那里。
結果大衛斯特恩卻說,勞資協議里對這方面的規定確實沒有詳細說明,會加入備忘錄,在新的勞資談判中完善。
然后?沒有然后了,對于開拓者這次簽薩博尼斯自然是算了,都說了以后再完善了。
求告無門,薩博尼斯的回歸無可阻擋。
斯特恩讓薩博尼斯回來,一是出于商業考慮,加強開拓者,讓他們在總決賽和公牛相遇,收視率絕對爆炸。
二來當然是踐行承諾,在甘國陽多方工作下,勞資大談判前經紀人群體的躁動情緒得到安撫,超級大合同沒有誕生。
以凱文加內特為首年輕球員得到了超額的收益,總體在可控和可理解的范圍內,NBA自由市場安定、繁榮。
所以,大衛斯特恩自然要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協讓步,不追究開拓者鉆勞資協議的漏洞。
還有像穆林、布雷洛克的交易,細究的話都有一定的瑕疵。
但聯盟辦公室都不予追究,快速批準、通過了交易,讓開拓者組建新陣容。
開拓者這種“耍賴”的行為引起了眾多球隊不滿,但凡了解四連冠開拓者的都清楚,這個立陶宛巨人對阿甘有多重要。
作為阿甘的影子武士,有薩博尼斯在側的甘國陽才是最強的。
更不必說,開拓者又接連拿下了穆林和布雷洛克。
穆林彌補了開拓者鋒線的問題,開拓者一直缺少一個鋒線的投手和組織者。
而布雷洛克則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后場防守和外線三分。
布雷洛克本賽季入選了防守第二陣容,并且他是聯盟防擋拆最好的控球后衛。
這無疑就是沖著約翰斯托克頓去的,西決開拓者外線被斯托克頓打得太狼狽了。
而老鷹之所以放走布雷洛克,主要是布雷洛克的進攻效率太低,他的兩分球命中率一直在45左右徘徊。
老鷹這個球隊太貧攻了,他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攻擊手,以及在二號位有一個可靠的年輕人。
范埃克塞爾和阿隆麥基正好符合老鷹的需求,一個布雷洛克換來兩個,老鷹覺得這筆交易合算。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布雷洛克本人的意愿,他想到開拓者來,他希望爭取一枚總冠軍戒指。
在集齊了后衛、前鋒、中鋒三位實力老將后,開拓者的新賽季令人充滿期待。
反倒是科比、小奧尼爾這樣的年輕球員,被認為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如果開拓者不在96年選中他們,今年的總決賽就是開拓者vs公牛。”
“開拓者及時糾錯,老將們才能拼湊出冠軍陣容,新賽季開拓者應該改一改他們的策略。”
“高中生球員令人感到失望,除了耍帥、賣鞋,他們在球場上看不到籃球的成功要素。”
類似的批判反復在紙質媒體和新聞節目中出現,尤其是在科比參加了今年的夏季聯賽后。
里克卡萊爾作為夏季聯賽開拓者隊的教練,帶著科比和一些年輕球員參賽,他要求科比打得更加團隊一些。
但科比根本不聽卡萊爾的勸說,在夏季聯賽中他釋放了自己壓抑了一陣個賽季的單打欲望。
科比用他超強的身體和超越同齡人的球技,以及積攢了一個賽季的經驗,橫掃夏季聯賽。
他場均拿下33分11個籃板球外加……1.8次助攻,這家伙根本不想傳球,只想自己拿球打。
雖然開拓者贏下了大部分比賽,可是卡萊爾對科比獨來獨往的表現很不滿意。
他以為科比經過西部決賽的教訓,在這個夏天會有重大改變,沒想到他竟一意孤行。
卡萊爾沒有公開批判科比,開拓者隊內一向有不在公開場合批評隊友的規矩。
不過卡萊爾還是如實向教練組和管理層匯報了科比的情況,并作出自己的評價:“他還是像過去一樣打球,這是個不知悔改的家伙。”
夏季聯賽結束后,科比繼續聽從阿迪達斯的安排,在歐洲,中國,洛杉磯,波特蘭等地做球鞋宣傳活動。
同時他還在波特蘭大學進修他的經濟學和意大利語課程,完成自己的學業。
8月份的一天,阿迪達斯宣布簽約湖人隊的1號小前鋒特雷西麥克格雷迪。
簽約地點選在了波特蘭,當晚經紀人把麥迪帶到了科比家中,兩個高中天才互相見面認識,從此他們都是阿迪達斯旗下的球星了。
科比的母親非常歡迎麥迪的到來,還允許他留宿家中。
要知道,科比母親對科比一直管教很嚴,不允許他隨便和朋友出去,也不會隨便留人住家。
他怕那些出身貧苦,生活混亂的黑人小子會帶壞他的寶貝兒子。
麥迪顯然不在科比母親的黑名單中,麥迪在科比家一住就是兩個禮拜。
這段時間他們吃住在一起,科比還叫上小奧尼爾,三個人一道在訓練館切磋、訓練。
三人小伙子面對外界持續不斷的質疑,沒有做任何口頭上的回應,而是不停的用汗水和訓練來武裝自己。
充滿朝氣和希望的年輕一代在一起訓練,效果要比自己訓練加倍很多,因為會互相競爭,互相督促。
科比喜歡麥迪,欣賞麥迪,同樣,在和麥迪訓練時,他也感受到強大的危機感——這家伙的天賦是真的好。
麥迪的身高、臂展極為出眾,速度、爆發力也非常強大,而且麥迪身上總有一種隨意自如的感覺,有時候會讓科比想到阿甘。
和科比不同,麥迪小時候并不喜歡打籃球,因為他總是被籃球場上的兄弟們欺負,他更喜歡打棒球。
直到15歲,在球探的指引下他選擇了籃球,放棄了棒球和橄欖球,并參加了阿迪達斯的訓練營。
那是1996年的夏天,科比剛剛被波特蘭開拓者選中,麥迪和埃爾頓布蘭德、昆汀理查德森、阿爾哈林頓等人一同出現在阿迪訓練營里。
過去這樣的高中訓練營沒有太多人關注,但自從加內特、科比、小奧尼爾等人成功進入NBA,現場的NBA球探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
麥迪是訓練營中最默默無聞的之一,和他對位的球員有斯蒂芬馬布里的弟弟扎克馬布里,還有號稱左手魔術師的拉馬爾奧多姆,他們都是全國聞名的星級高中生。
但身穿175號的麥迪很快用自己的表現征服了訓練營所有人。
他睡眼惺忪,在場上一副懶懶散散無所謂的樣子,可是在防守奧多姆時讓左手魔術師連連吃癟。
他迎著奧多姆的防守連續命中三分,并用控制悠悠球一樣的運球過掉奧多姆,輕松殺入禁區。
在訓練營最后的對抗賽上,麥迪拿下一個籃板球發動快攻,后面有訓練營最好的大個子內線詹姆斯菲爾頓緊追不舍。
麥迪根本沒有在意,他輕松躍起,在空中完成了一個大風車扣籃,直接把菲爾德扣翻在地。
他也扣翻了整個訓練營,讓自己一下子成為了全美炙手可熱的高中生明星球員。
“沒有留下錄像,不然我一定給你看,讓你好好欣賞欣賞。”
在被科比問到這個扣籃時,麥迪只能語言描述,無法提供錄像。
科比搖了搖頭,道:“我肯定也可以,我可是扣籃王。”
“得了吧,你在扣籃大賽上的扣籃真的不怎么樣,你說是不是杰梅因?”
“不可能,要不要我們來比一場?杰梅因,你來做裁判!”
小奧尼爾原本在一旁不做聲,他不想卷入這兩個家伙的爭論中。
但科比執意要進行比拼,那肯定是沒完了,他只能站出來做裁判。
在幾輪較量后,小奧尼爾很精明的給了兩個人平分的結果,結束了這場比試。
但并沒有結束兩人的爭論和拼斗,科比堅持:“我是貨真價實的扣籃大賽冠軍!官方認證!”
麥迪笑了笑,道:“你真的算了吧。對了,我有一個表親戚,還在上大學,他的扣籃絕對比你強,而且要強的多。當然,也比我強。”
“噢,你比不過我,就拿親戚來充數,你算了吧…”
“真的,我說的是真的!信不信隨你,他也會進NBA的,很快的事。”
年輕人們,正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登場,留給老家伙們的時間,不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