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716章 ,全球化的弊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716章 ,全球化的弊端

第716章 ,全球化的弊端


更新時間:2024年12月31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小說:

大漢歷63年1月7日,九原郡,臨沃縣。

雪后天晴,整個臨沃縣都被妝點的銀裝素裹。朱買臣則帶著陳舍,徐紹等人下鄉。

開車的路上,朱買臣提前抱歉道:“臨沃是大漢的貧困縣,鄉下沒有通水泥馬路,道路難行,還請大司農和大司農丞見諒。

徐紹奇怪道:“我看這臨沃縣建筑并不輸給大漢的富裕地區,百姓的穿著打扮也不差,臨沃真有縣令你說的這么窮?”

他這一路看過來,縣城的街道,雖然以馬車牛車居多,但汽車,卡車,拖拉機數量也不少,自行車更是組成長龍,道路兩旁的建筑也是以高樓居多,這一路上的體育館,茶樓,酒店,戲院等服務市民的設施并不少,雖然比起大漢腹地算不得富裕,但完全看不出是貧困縣的樣子,在他吳國也就是比臨安差一點。

而且他跟著陳舍也去關中鄉村視察過,那些地方的漢吏都是當地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現出來,像這位朱縣令這樣自暴其短的還是第一次遇到。

朱買臣苦笑道:“這只是表面光鮮,整個臨沃有六萬百姓,這其中吃財皇糧的就有6000人,縣鄉村三級漢吏近千人,夫子,大夫,護士等八百人余下的都是巡山員,這6000多人著里我的經濟繁榮,再加上有這條鐵路,才有縣城的這般景象。”

徐凡是這個世界上最講環保意識的人,大漢剛建立的時候,財政還不算太寬裕,但他卻撥出了一部分錢,在北方建立了一支巡山隊,他們主要的職能就是植樹造林,用方格草固定沙漠。

這個時代大漢的科技自然遠遠不如后世,但大漢也有大漢的優勢,一就是這個時代的自然環境比后世要好的多,戈壁沙漠的面積要少很多,二就是大漢土地廣大,能夠大范圍的遷移百姓到大漢的內地和海外,大漠有一些退化的草場,戈壁,只要把人牽移走,不養只牛羊,不開墾土地,自然環境也會緩慢恢復這片地區的生態,更不要說現在大漢還在主動做這事了。

這六千吃財政飯的人,巡山員有自己的田地,屬于兼職所以俸祿只有三千,夫子和大夫的收入普遍在5000以上,漢吏也差不多是這個收入,大漢每年要向臨沃3億錢左右。

這對北方的貧困縣來說也是雙重利好,一方面他們改善了自己生活的環境,另外一方面他們可以在家鄉找到一份收入不差的差事。

靠著這份財政轉移的收入,臨沃的縣城還算是比較繁華的。

朱買臣繼續道:“但這只是朝廷的輸血,臨沃自己的造血能力有限,縣里的支柱產業是畜牧業和其配套的相關產業,收入來源不但單一,而且也不算高。”

這筆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維持臨沃的顏面還是可以,但想要本地的財政收入,修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就比較艱難了。

“這兩年海外諸侯國輸入我大漢的糧食,牛羊肉越來越多,本土的毛紡也因也因為海外部的沖擊變得蕭條,這要不是有朝廷的,臨沃連現在這個面子也維持不住。”

全球化對大漢有利有弊,而且是利大于弊,但得利的都是那些沿海郡縣,吃虧的自然是九原這些內陸郡縣了,他們不但沒有吃到紅利,還增加了競爭對手,日子也變得更加艱難了。

好在九原郡有貧困郡的身份,大漢朝廷每年向九原郡轉移支付超過三十億錢,才維持了當地的經濟循環。

這也是朱買臣會自暴其短的原因,臨沃越慘,朝廷支援自然就多了。

果然他們的車隊剛出了臨沃縣城十幾里的范圍,道路就變成了碎石路,路上坑坑洼洼,都是那種半凝固的污雪水,他們的汽車都被弄的污濁不堪,人也是晃來晃去,稍有不慎甚至會撞到頭。

這種經歷對徐紹來說太難受了,要不是他坐慣了海船,就這樣的道路他絕對會暈車。

紅日鄉,鄉署廣場。

徐紹一下子就蹲在地下,他現在覺得自己五臟移位,整個人都是暈乎乎的,有生以來他還是第一次如此難受。

半天后,他恢復過來才對朱買臣道:“這路的確是要修一修,回到長安城我就去軌道司說一聲,這路不修,這里還怎么富裕?”

朱買臣喜道:“多謝大司農丞。”

大漢經過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漢吏當中也有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了。

在那些一線的郡縣,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次一等的中原河北地帶,雖然達不到村村通公路的標準,但鄉鄉通公路還是能做到的。

但在九原郡財政低,人口少,縣公路都是靠著朝廷轉移支付才修起來的。

“紅日鄉薔夫楊育拜見大司農,大司農丞。”一個斷了一支手老漢行禮道,大漢的電話網絡已經取到了電報網絡,哪怕是北方九原郡這樣貧困的郡縣也能做到村村通一條電話線。

而后朱買臣解釋道:“老楊是我九原郡的戰斗英雄,當年跟著初代漠北國公遠征過匈奴,要不是斷了一只手,以他的資歷怎么也能當太守。”

陳舍和徐紹看向楊育頓時尊敬了三分。

楊雄道:“縣令高看老朽了,老朽只在軍中學了幾百個大字,這等學歷放在我大漢連人才都算不上,能當薔夫已經是老朽的極限了。”

幾人寒暄一陣進入了鄉縣署,比起臨沃縣,紅日鄉就更加落后了,整個鄉就一南一北兩條街道相對繁華,普遍有兩層的小樓房,一旁還有一個小的集貿市場,四周鄉村的農作物,牲口在此匯聚,而后運輸到縣城販賣。

鄉署的格局也有大漢歷三十年代的風格,兩層的平樓加中心的一個小操場,樓房外面貼的是馬賽克瓷磚,因為年久失修,有不少地方已經破敗了。

當陳舍他們進入鄉署,大司農的小吏已經在巡查紅日鄉的農業數據了。

而陳舍則找楊雄閑聊,問村里的人口,土地,鄉村農戶的經濟情況,以及鄉里的可能。

而楊雄則滔滔不絕的訴苦:“上面的漢吏拍腦袋制定政策,也不管這政策是不是適合就要我們做。就像前兩年,朝廷要集村并鄉。”

“這是好事啊,只有集中的資源,朝廷才能給你們通水,通電,通電話,通路,紅日鄉要是通路了,你們的糧食和牲口也好賣,日子也會好過。要是這個村幾十人,那個村幾十人,朝廷即便是有一座金山也不夠修路把你們聯系起來。”陳舍道。

在減免了農業的田賦之后,大漢對繼續增加農戶收入新道路就是集村并鄉,集中資源提升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人口集中了才能更好的生產,也方便大漢朝廷用最少的資源,把大漢的鄉村聯通在全國大市場當中,這個政策在關中,中原施展的都不差,朝廷整平土地,聯系工程隊,以最低廉的價格幫助農戶建設三層的樓房,有庭有院,甚至還可以在陽臺上晾曬糧食,完成四通,同時一些福利設施也可以集中建設,小學,體育館,醫館,廣播站都可以建設,關中和中原已經開始大量興起這種300戶到500戶之間的大型村落。

楊育道:“但我們這里不是中原,土地沒有中原富裕,這里是河套,地形復雜,又是高山又是谷地的,哪來那么大的田地集中種地。

最重要的是放牧也是我們的主業,三五百戶牧民居中在一起,這要多大的草場,多大的牧場,下官向上級匯報了這里的情況,但上面的人根本不理會啊,就抓住我們鄉,說我們不執行朝廷的政策,年年給我們下等的評級,這上官也不能不講實際,不講道理吧,做不到的事情硬要下官來做。”

“還有我們的上級太多,本以為裝了電話方便聯系,結果卻成了抓包的了,什么上級都要我們執行政策,哪個官署都能管到我們,但朝廷又要我們精兵簡政,整個鄉家老朽就十幾號人,而且我等還不屬于脫產官吏,本身自己家里就一堆農活,哪里忙的過來。”

楊育的苦水很多,整整倒了一天。陳舍仔細聆聽,不時用筆記本記錄楊育說的話。

而徐紹他們則在查看紅日鄉各項數據。看完這些資料他算是大開眼界了,沒想到小小一個鄉村會議竟然如此之多。

除了一月沒有什么會議之外,二月的春耕準備會,三月春耕動員會,四月講衛生動員會,五月講文明動員會,六月夏收動員會,七月知識下鄉會議,八月鄉村體育會~~~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重要的會議通知,要紅日鄉開會動員,要他們有發言。

他隨意翻了幾本會議紀要,發言都是一個模板,明顯都是套路。

接下來十天,陳舍他們連著逛了十幾個鄉村,這些鄉村的道路甚至連十字路都沒多少,大部分都是泥巴土路,在這種冰雪季節有多難行走是可想而知了,徐紹他們有時候都得下車推車。

而后到了鄉村之后,陳舍和徐紹他們代表朝廷送一些實物衣服給村里的三老和貧困戶,同時也聽取他們在生活當中的困難。

農村的三老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甚至感恩戴德,知道陳舍他們是朝廷下來的大官,不少老人都對陳舍下跪道:“這個世道也就是朝廷看中我的老朽,每個月給我的米面糧油,還發福利,這兩年俸祿還翻了翻,1000錢太多了,根本花不完。”

錢是英雄膽,大漢老人的地位明顯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了,他們的養老金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養活家人,于是在大漢普通百姓也能孝順父母。越是底層的百姓越是把他們的父母照顧的妥妥當當的,希望他們能多領幾年的養老金。

但相對而言,村中青壯就對現在的生活不滿了。

~~~太現實了,~~~~~~~~~~~改了~~~~~~。

大漢歷63年1月7日,九原郡,臨沃縣火車站。

陳舍他們結束了在臨沃的巡視繼續去往云中郡。

臨走前朱買臣送給他們一些,鹵制好的板鴨,雞肉道:“這是下官在臨沃辦的養殖場的產出,這雞是純天然的走地雞,餓了吃蚱蜢,渴了喝山泉水,是一等一的優質家禽,和那種關在籠子里,只會下蛋的雞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司農你們嘗一嘗。”

朱買臣在臨沃能做的事情真不多,農業不能墾荒,工業不能建立工廠,紡織業也受到沖擊,甚至發展農社,因為當地的人才不夠,他都沒辦法推廣。

朱買成想了幾個月,發現自己也只能干回自己的老本行了,找人把幾座荒山給圍了起來,辦了一個家禽場,他自己擔任廠長,指導當地的農戶,建設蚯蚓田,孵化房,養殖雞鴨鵝,去年的蝗災雖然給九原郡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但對養殖場來說,這就是老天賞賜的飼料,雖然蝗蟲成蟲之后有毒素,但經過高溫蒸煮消毒之后可以去除這些毒素,把這些蝗蟲當飼料,就是高蛋白的飼料,家禽吃了長肉快產蛋高。

很快朱買臣就發現,家禽養殖業還是大有可為的,尤其是高品質的家禽,現在大漢富裕,對各種食物質量要求非常高,普通的貨色已經很難進關中的市場了,而這對九原來說就是有事,當地人口雖然少,面積卻不小,包下幾座山做養殖場都可以,加上草原各種昆蟲數量眾多,很多時候連喂養的飼料都不需要,可以極大降低喂養的成本。

九原郡有一條直通關中的鐵路,生產出來的雞鴨鵝等家禽,都可以快速銷往關中這個大漢最富裕的市場。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遇到問題,本地的家禽是新生力量,難以在關中打開市場。

要知道關中是整個大漢最富裕的地區,其市場競爭也是整個大漢最激烈的,整個大漢的貨物,甚至可以說全天下的貨物都涌先向關中,和全球的貨物競爭,其壓力可想而知。

人家其他地方的貨物動不動就是幾十年的老品牌,有行業協會做保證,有幾十年的老顧客。而他們什么都沒有,所以他才想到了用大農令幫忙打。

其實在內心當中朱買臣還是感到非常可惜的大司農他們來的不是時候,要是他們在夏天的時候來,他一定會拉一車九原瓜過來。

九原這個地區風沙大,土地貧瘠,不是沙漠就是戈壁,即便是大漢圍沙造林多年,戈壁地沙漠地還有大量的存在,加上晝夜溫差大又干旱,對其他地區的人來說是一個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

但就是這樣惡劣的地方卻能車產優質的西瓜,九原瓜,個頭大,甜份足,味道鮮,在大漢各種品牌瓜當中都是第一等的,唯一可惜的是就是沒有形成品牌優勢,大部分只能在本地賣,一個大瓜也就三錢十錢的樣子,農戶根本賺不到多少錢。

朱買臣可是見過世面的,當年他去長安學習的時候,長安冬季一個西瓜賣上千錢以上,嚇得他連西瓜都不敢多吃兩片。

但現在當縣令了,發現自己自下還有這么優質價格低廉的西瓜,自然想到把這西瓜賣到關中,當地就支柱產業了,他的政績也就來了。

現在他的西瓜示范田才剛剛建立,加上季節不對,所以才沒有帶過來,但是今年夏天,朱買臣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拉一車皮的西瓜去長安城,哪怕親自叫賣也要打開市場,臨沃能不能實現富裕就真靠這些西瓜了。

陳舍接過這些家禽笑道:“那老夫就嘗嘗,要是味道真像你說的那樣好,老夫就在長安城給你打打,希望你這個走地雞也能成為當地的特產。”

陳舍對朱買臣這個農家的后輩是有好感的,現在不比大漢的開國時期人心變得復雜,做了縣令還辦養雞場的,甚至親自帶頭喂養雞鴨鵝,基本上沒有幾個,農家上次做這樣事情的人,還是他師祖商農。

朱買臣大喜,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大漢很多特產都是上層推動的,像聞香下馬的煌上煌板鴨,能延年益壽的冬蟲夏草等等,因為徐凡的帶頭,大漢的高層,文人雅士也喜歡用自己的名頭幫助地方推動他們的本體特產,這在大漢算是雙贏,地方上得利,那些高官也可以得名。

上火車之后,徐紹拿著一個咸鴨蛋道:“這位朱縣令倒是有幾分淳樸。”

徐紹也算是大開眼界了,一個縣里拿的一堆板鴨,咸鴨蛋來送禮,這場景他也是第一次見到。

陳舍笑道:“他是農家的先進代表,一直都是在農村做事,為官不足三年。”

農家這些年有點勢微,農家巨頭內心也很著急,他們對能看到的人才能扶持就扶持,能攜帶就攜帶,朱買臣顯然是一個優秀的后輩。

徐紹道:“父親的先進代表制度倒是一等一的良法,能選拔出如此淳樸的漢吏。”

汲黯吃了一個咸鴨蛋豎起大拇指道:“味道不錯,味道香醇,倒是一等一的美食。”

(本章完)

相關

__其他小說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