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713章 ,南洲吳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713章 ,南洲吳國

第713章 ,南洲吳國


更新時間:2024年12月29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小說:

對于張辟疆的話徐愛民還是愿意聽的,他當即下旨招大皇子徐紹,二皇子徐晟回大漢,在所有封王當中,就是吳國和西炎國發展的最好,所以他最看好的還是這兩個兒子。

倒也不是徐愛民其他兒子不努力,但耐不住他們兩位兄長都有外掛,一個擁有全球品質最高的鐵礦,一個擁有全球最容易開創的金礦,同樣是發展,在智商和人才都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有資源的自然比沒有資源的要強。

雖然不少皇子都覺得不公平,但徐愛民卻不這樣想,能獲得上天眷顧本就是最大的優勢。

秦末時期,誰能想到強盛的暴秦會被自己父親帶領800刑徒推翻,函谷關這座阻擋戰國無數英雄豪杰的雄關,誰又能想到會忽然出現一條暗道,因為這種事情太神奇,即便徐凡推廣科學幾十年,但在漢人看了他就是得到老天的眷顧,是天命之子。所以大漢開國之后才能一路興旺發達這么多年,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天命論在大漢還是非常市場的。

而在大皇子和二皇子封地上出現巨型鐵礦和金礦,在徐愛民看來這就是他兩個兒子得眷顧的體現,在所有皇子都表現相差無幾的時候,他自然也傾向于得眷顧的皇子了。

大漢歷62年5月25日,南洲吳國,臨安城。

南洲因為受到西風帶的影響,只有東部地區因為山脈阻擋節流水汽出現肥沃的平原,所以在建國之時,徐紹就把自己的都城建立在南洲的東部一個海灣。

一場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給給臨安城帶來了一場秋雨,讓整個臨安城也變得更加寒冷了,因為在不同的半球,現在大漢本土各地快進入盛夏,而南半球的吳國卻已經快要入冬了。

臨安城雖然只是一座只有十幾年歷史的小城市,但因為高品質的鐵礦帶來的財富受益,徐紹每年都要花費幾億乃至十幾億的投入建設這座吳國的都城。

他幾乎是一比一的復刻了長安城的建筑風格,核心的宮殿,華麗的官署,繁華的小區,辯論激烈的學府,百姓休閑的茶館,酒館,圖書館,電影院,足球場等娛樂設施,還有龐大的下水道系統等等。

而這樣大量的投入也是成效卓著,秋雨過后污水被快速排出城市,并沒有出現后世那種污水倒灌城市的景象。

臨安城也成為南洲土著的神國,當地土著統領只要見到這座城市的,無不被這座光明之城折服,而后留在城中,他們的部眾成為了吳國百姓的一部分,現在臨安居住著二十萬百姓,是整個吳國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

徐紹對南洲的征服也沒有抵抗,基本上就是李廣這些將軍帶領的騎兵沖到什么地方,當地的部落看到如同天神一般的大漢騎兵直接跪下求饒了,再看到臨安城的繁華,從身體到心理上都臣服了。

當地的土著也是黃種人,他們甚至是幾萬年前從會稽郡來到這片陌生的大陸,和漢人是有血脈關系的,大漢自然也不用像那些白皮一樣屠戮當地人,而是教化他們,讓他們成為大漢百姓的一部分。

最開始徐紹對這樣的軍事行動還興致勃勃,甚至還親自指揮過幾場戰斗,但當地野人和大漢的差距太大了,一個拿火槍,一個拿木棍,差了兩個層次了,這樣的軍事行動就相當于玩游戲弄了最簡單的難度不說,還開外掛,很快徐紹對這樣乏味的戰斗沒有興趣了。

而是把興趣投入到探索這塊蠻荒之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國家制定一個完善的堪輿圖。

結果第二年,探險隊就給他帶來意外的收獲了,他們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赤鐵礦,而且品質非常高,在大漢根本看不到,還是露天鐵礦。

這種容易開發的情況,如果是在大漢,那就是一座赤色的金礦,但在吳國卻還有一個麻煩,吳國本就是地廣人稀,占據三個中原大小的土地,人口只有上百萬,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東部,西部的人口比大漠高原還要少,基礎設施是一點沒有。以當時吳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根本不足以開發這座鐵礦,為了籌集開發鐵礦的錢財,他去會稽郡股票交易所,制定了一個上市計劃。

當這些鐵礦消息被會稽郡富商知道之后,造成整個會稽郡的轟動,吳國鐵礦公司的股票可謂是一票難求,上市第一天股票的價值就翻了一番,接下來的幾天也是連連上升。

當然徐紹籌集到12億資金之后,立刻購買機器,招募工匠在礦區修碼頭,建鐵路,開發礦山,一年后,吳國的第一批鐵礦登上大漢的土地,受到當地鋼鐵廠的熱烈歡迎。

正好大漢開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像南洲這樣高品質的鐵礦石,這幾乎是大漢沿海郡縣鋼鐵廠追趕陳郡等本土老牌鋼鐵廠的外掛。

同樣煉鐵,用南洲鐵礦即便是技術上差一些,但依舊可以煉制出物美價廉的鋼鐵,這就是原材料上的碾壓,有了南洲鐵礦供應,會稽郡幾乎是以每年增長兩三成的速度增加煉鋼鐵的產能。

甚至為了增加優質鐵礦的供應量,以會稽郡,臨淄郡為首的沿海六郡,派遣大匠考察南洲鐵礦,聯合投入三十億給吳國用來擴張南洲鐵礦的產能。

于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南洲鐵礦的產能就突破到千萬噸的級別,大量優質低廉的鐵礦進入大漢本土,直接讓大漢鋼鐵由西北轉向東南,霸上鋼鐵廠甚至為了生存更是直接遷出了關中。

鐵礦給吳國帶來財富,而吳王徐紹則把這筆財富用在建設吳國的港口,鐵路,公路,城鎮,十年下來吳國已經有15座城鎮,當然這些城鎮大部分都在沿海,以海運溝通,吳國的人口達到了150萬,只可惜分散在龐大的南洲也只是星星點點幾個小城。

吳國的各種福利待遇也是直接拉滿,為了解決醫療問題,吳王徐紹高價聘請優秀的大夫來吳國建設醫館和醫學院,十幾年高投入下來,吳國每個鄉都能配上一個赤腳大夫等級的醫生,能給當地的百姓帶來最基礎的醫療和教育他們衛生知識,減少病癥。

吳國的教育也是非常完善的,每個鄉鎮都有一所小學,每個城市都有兩三所中學,當初貶到吳國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學問的,所以在吳國并不缺少基礎教育的人才。

吳國雖然立國時間短,但因為地大物博,又有巨型鐵礦的外掛,每年出口的貨物達到了300億,讓吳國快速成為了富裕之國,當地的百姓過得富足安康,即便當地的土著也很少反抗吳王的統治,在吳王沒有來之前,他們過的茹毛飲血,在野外和野獸拼殺的生活。

但現在住上房屋,穿上衣服,吃上熱騰騰食物,雖然要每天勞作,但卻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對當地土著來說,能吃飽飯就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而能做到這點的吳王就是一個天神一樣的族長,所以徐紹在吳國土著心中威望極其高。徐紹甚至在這些土著眼神看到了,大漢百姓看待自己祖父的神情,這讓他很自得。

因為下雨的關系,臨安城內的百姓也有點懶散,大部分人都躲在茶館,酒館,戲院等地,邊躲雨邊聽戲。

其中有幾個穿金戴銀卻是一身儒服打扮壯漢抱怨道:“本土的土著太懶散了,南洲有這么好的草場,他們也不肯用心打理,每次都是俸祿剛剛發完,就找不到人,而是幾天后一個人醉醺醺的跑回來,躺在馬廄當中睡覺,要不是南洲人少,某是不愿意雇傭這些土著的。”

這種怪異打扮的是匈奴人,儒家在大漠是宗教領袖的地位,有能力的匈奴人都喜歡穿儒服,穿金戴銀則是他們在草原當中帶領的習俗,他們習慣把自己的財產穿在自己身上,這個習慣即便是融入大漢之后也沒有改變,兩種文化一融合就形成了現在這種怪異的模樣。

另外一個匈奴人惱火道:“吳王上次說了,土著不聽話,教育一番就好了,不能打罵體罰,更加不能把人打傷,但這些土著是不但不聽話,連最簡單的放養都會出錯,剪羊毛又剪的亂七八糟,老話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罵,這些土著還怎么成才?這要是在我大漢,他們就是廢物,在大漠一場雪下來,他們就得凍成冰棍,也就是我吳國富裕,吳王仁慈才給他們一口飯吃。”

吳國150萬人口當中,有上百萬都是當地的土著,身為吳王也必須照顧當地土著的利益,教化就教化,打罵體罰就過了,最起碼不要在人多的地方這樣做了。

年長的匈奴人金尚嘿嘿一笑,這話要提前幾十年,用在他們身上也不為過,不過他內心也在感嘆自己趕上了好時代了。

在他童年記憶當中,家中是非常貧困的,后面日子才漸漸好了一些,他也能上小學,他父親經常感激的對他說,這都是圣天子帶來的好生活,他要記得感恩。當時他年紀還小,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但這句話他是記住了。

每年秋收之后,他的父親就會趕走牲口去大漢販賣,而后就會帶著各種食物和好吃的回家,雖然天氣寒冷,但家里有土炕,身上穿著棉衣,便不覺得寒冷了,家里還有美食。對他來說,那是一年當中最幸福的時光。

但隨著家中弟弟越來越多,父母生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五個兄弟姐妹,光靠他們家的牧場已經很難維持相對富裕的生活了,尤其是他四弟,五弟居然還是讀書種子,夫子都說他們有可能考上大漢的學府,要重點培養。

他父母思考三天后,他們就開始分家,他大哥成年去了唐國闖蕩,幾年后回信,說大哥在唐國的日子過得很好,已經是擁有一塊5萬畝牧場主了,二姐嫁個漢人,而他成年的時候,聽說南洲有金礦,于是就帶著父母給了5000錢和一把劍踏上了南洲的海船。

而這也是他一生當中最恐怖的經歷了,他在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吐的死去活來,好幾次他都以為自己會死在船上,不過他最終還是活著踏上了南洲的土地。

而后他靠著匈奴人的狠勁,在激烈的淘金拼殺當中,活下來不說,還賺到他人生第一個百萬,而后他用這筆錢在臨安外的荒野購買了一塊十萬畝的草場,娶了一個漂亮的老婆,雇傭了20戶土人牧民,過上了小部落首領的生活,很快他就時來運轉了,十年前吳王就藩,都城就定在臨安城,他的牧場值錢了,現在他光靠著為臨安百姓提供牛奶,鮮牛羊肉,每年收入可以達到30萬錢,成為了吳國富裕人群之一,還被選舉為吳國賢者。代表牧民來爭取他們的利益。

匈奴人在吳國勢力是極其龐大,幾乎可以和漢人平分秋色,原因也很簡單,大漠是大漢本土最貧苦的地區,歷來移民當中,匈奴人的比例就非常多,而吳國地廣人稀,甚至缺乏農戶,而當地的土著傳統上以打獵和采集為生,他們屬于游牧人口,漢人教他們種地非常艱難,但匈奴人教他們放牧,他們卻可以很快上手,成為一個合格的牧民。

于是在吳國移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漠的匈奴人和高原上的羌人,他們組建一個個牧場為吳國提供肉食,現在吳國已經成為了整個南洋最大的牛羊肉提供者,吳國的牧民經濟富裕,又是教化土著的中層管理者,徐紹也必須給他們一定的政治地位。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隊騎士從街道上走向吳王宮。

金山驚訝道:“這是李廣將軍?”

其他幾個匈奴人聽到這話方法探出腦袋看向李廣的騎兵隊,而后羨慕道:“真乃偉丈夫。”

李廣身材高大,魁梧有力,劍眉星目,神情沉穩威嚴,不管是身材還是相貌,李廣都長在吳國百姓的點上了,符合主流審美,認為他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當然李廣本身也是軍功卓著,這十年來他平定了南洲大大小小上百部落,是整個南洲出戰最多的將軍,而且每次都可以給他們帶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本就身材相貌好,每次出戰還能給他們帶來財富,李廣在吳國的聲望自然好,受到吳國百姓的崇拜了。

沒多久他們又看到一輛輛馬車緩緩駛向吳王宮,幾乎都是吳國高層的馬車,這下所有人都震驚了,吳國是要發生什么大事情嗎?

臨安城,吳王宮。

吳國高層來齊之后,吳王徐紹才進入議事廳,坐上首座。

而后他看向自己的心腹激動道:“朝廷來電報了,父皇要孤回大漢了。十年了,孤終于等到了今日了。”

臨安城雖然好,但也只是一個山寨品,徐紹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命名為臨安,就是想要表達這里只是暫時歇腳之地,也是向自己的心腹表達,他以后還是要回到長安,以此來安定人心,南洲太荒僻了,要是沒有一個目標,人心很容易安逸,很容易散。

而吳國的高層聽到這個消息也是激動異常,他們起聲向徐紹賀道:“恭喜大王,得償所愿。”

同時他們也在為自己歡喜,十年時間,誰他們這十年是怎么過來的嗎?

要開拓蠻荒,在這里建立城池,鄉鎮,把一塊塊蠻荒之地,變成文明之所,南洲的毒蟲,野獸,疾病都會要他們的命,諸侯開拓之艱難他們算是嘗遍了。

一直在蠻荒的南洲和野人打交道,他們覺得自己都快變成野人了,這些野人愚笨不堪,連最簡單的種地都不會,還要他們手把手的教,禮義廉恥也沒有,他們還要教這些土著,三綱五常,家庭倫理,為此吳國還專門從匈奴國引進了一批專門教化的儒生。

雖然他們都知道此行艱難,但他們卻沒有想到會如此艱難,時間會如此長,十年時間讓所有皇子在大漢本土之外就藩,這也就是我大漢才有這樣的事情。

好在這一切終于結束了,他們收獲了最豐厚的報酬,吳王回大漢必定會登上太子之位,而后繼任天子,他們可以成為大漢新一代的高官,這樣一想,十年的艱苦也是值得的。

吳國丞相衛綰遲疑問道:“電報上沒有其他信息,比如給大王安排一個內史令的職位?”

徐紹這才反應過來道:“沒有?”

這就有的不合常理了,當初他父親也是先成為右內史令,管理內史積累經驗,而他不說成為太子,也不說成為內史令,的確不合理。

臨安城令汲黯道:“還請大王發個電報詢問一番,臣等也好有個準備回大漢。”

徐紹在大漢本土也是有人脈的,很快他苦笑著回來道:“父皇也叫了二弟回大漢。”

“嗨!”一時間大廳當中的氣氛明顯弱下來了,本以為自己已經勝利了,卻沒有想到裁判忽然響起哨子說還要進行一場加時賽,這個打擊有的大了。

(本章完)

相關

__其他小說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