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西炎的金礦是徐凡都不知道的金礦,因為這個金礦發現的太早了,中世紀的時候就被發現了,當時馬利帝國靠著金礦稱霸一方,當時的國王帶著黃金去朝圣,居然直接把兩河流域的黃金價格直接打下了三成,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西炎地區金礦豐富和開采便利。
二皇子徐晟去西炎就藩,很快就發現了當地的金礦了,而且產能非常大,開創難度也非常低,徐晟利用這筆黃金,吸引大漢的移民,雇傭迦太基國的勞工,在加上在炎洲本土抓捕的野人開發封國,十年下來,西炎國人口增加了20倍,突破了百萬人,開發出幾千萬畝的田地,當地的經濟種植園可以產出油棕、咖啡、椰棗、劍麻、可可和丁香等經濟作物,成為炎洲有數的農業強國。
當地五小工業發展的不錯,有大量的礦廠,水泥廠,小型鋼鐵廠,機械廠,紡織廠等等基礎的工業體系,當然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小,難以滿足本地的需求,西炎還是要大量從大漢,迦太基,羅馬這些國家購買工業制品。
同時因為有錢財,西炎的福利待遇堪比大漢,當地的工匠最低收入都有5000錢,8小時工作制,養老金,失業救濟金,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都極其完善,當地小孩讀書,中小學都不收錢不說,能考上學府,西炎朝廷包了全年的學費不說,還每年給2萬的獎學金,可以說各種福利制度堪比大漢本土。
以此西炎國的消費能力,比人口千萬的迦太基國和羅馬國都要強一些,迦太基國紡織廠主要輸入到西炎國這樣的富裕地區,勞務輸出更是成為了迦太基國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迦太基的工業發展需要的資金都靠著西炎國。
正是有迦太基人的例子,所以陳買才想要西炎國帶帶希臘這些小國。
徐愛民沉思片刻道:“這倒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可以多招募一些勞工,開發炎洲的土地和特產,以滿足我大漢百姓的需求。”
炎洲這片大陸太蠻荒了,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只是其他諸侯國,沒有西炎國那樣幸運,有一個巨大的金礦可以提供資金,他們只能靠著抓野人,開蠻荒,種田地,賣經濟作物,一點一點的進行原始積累,但給希臘等小國提供一些勞動力市場,讓他們摘棉花,挖花生,放牧當牛仔還是可以的。
大漢要上億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需要的物質是極其龐大的,以最簡單吃為利,現在大漢每年要消耗30斤的各種油料,其中大豆油和花生油是主要的來源,一畝田地一年能出產100斤大豆,大豆出油率是一成五左右,也就是說一畝地只能生產出15斤大豆油,花生出油率比大豆高一倍,但花生的產能卻比大豆少一半,所以在畝產出油率上,雙方相差無幾。而光滿足大漢百姓食用油就需要2億畝的土地,而要是農業技術更差的地區,需要的土地會更多。
兩三億畝土地,這幾乎是一個大國所有的耕地了,即便大漢也占據了十分之一耕地,光為了滿足大漢百姓食用油的需求,大漢就需要幾十個諸侯國來供應。
現在大漢人均肉類食用量是60斤,蛋類30斤,奶類70斤,蔬菜300斤、水果120斤,每年的人均直接農產品消費大約900斤,每天消費兩斤半,可以這樣說,大漢的生產力還沒有追上后世,但生活的品質卻已經追上后世了(數據的抄2020年)。
這些農副產品的需求量極其龐大,即便是大漢本土有發達的農業(相對這個世界),也支撐不住大漢百姓對物資需求,大漢需要從南洋購買各類水果和香料,去大漠和殷洲進口牛肉,羊肉,奶粉,去遼東購買海魚,大豆,去天竺西域購買棉花,葡萄等作物。
所以大漢從上到下才會熱衷于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因為只有海外生產力進步了,才能給大漢本土帶來更多的農產品和工業資源,讓大漢的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而也只有大半個地球的資源,才能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時候,給大漢百姓帶來人均富裕的生活。
但這個時代的人口實在是太少,即便有大漢販賣工業產品,傳播醫療技術,但因為人口基數太少了,幾十年下來,全球的人口大概也只有四五億左右,地廣人稀,原始蠻荒才是這個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的景色。
大漢對這個世界的改造,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幾乎是無窮無盡的,這就造成大漢對勞工的需求也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各國出賣本國的勞動力,換取外匯幾乎成為了他們平衡貿易最重要的砝碼。
張辟疆最后說道:“臣認為,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朝廷需要管理這些國家,最起碼不能讓羅馬和迦太基人繼續這樣競爭下去了,他們競爭工匠沒有得到利益,希臘等國卻受到損失,就目前看來我大漢雖然短暫獲得收益,能得到價格更加低廉的布匹,但這卻也在打擊我大漢的工業根基,對朝廷霸權不利。”
而后他向眾人說會稽郡墨家上報的事情,會稽郡的江南紡織廠主,大規模的關閉工廠,把紡織機轉移到天竺。這導致天竺的紡織業發展極其快,每年都能增加3~4成的規模,現在大漢商賈已經發現天竺勞動力是一種廉價資源。
在劉啟的整頓下,在天竺開工廠終于可以賺錢,而且越是那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賺的錢反而更多,在天竺紡織業的利潤甚至追上了鋼鐵行業,對大漢的商家來說,去天竺開紡織廠和撿錢沒什么兩樣,于是天竺吸引外貿投資年年增長,紡織業的規模也在快速擴張。
天竺布,天竺生產的服裝,鞋帽,箱包等也大量出口到大漢本土。這導致大漢本土的紡織廠數量銳減,已經影響到底層百姓的生活了。
他敏銳發現,繼續讓天竺,羅馬和迦太基無序競爭,他們可能最開始只是搭便車,但等他們的工業規模越來越大,他們會摧毀大漢現在搭建的全球貿易體系。
大漢如此辛辛苦苦搭建全球貿易體系,為了能實現貨物全球暢通無阻,還花大代價修建蘇伊士運河和殷洲運河,就是因為這套體系對大漢是最有利的,同時也是對工業國家最有利。
就以最簡單的鐵礦石貿易為例,品質最高的南洲鐵礦,鐵礦含量達到七成,生銹的鐵含鐵量也不過如此,這幾乎能放入轉爐當中煉鋼了,但這樣高品質的鐵礦價格卻只要300錢一噸,但經過大漢高爐冶煉成為鐵,可以賣六千錢,再經過一道轉爐煉制,成為鋼,就可以賣上萬錢一噸,高品質合金鋼鐵,更是可以賣到十萬錢,乃至百萬錢。鋼鐵產業鏈上九成的利潤都被大漢獲取。
大漢制定的這套貿易制度對工業國是極其友好的,可以讓大漢大賺特賺,所以這些年大漢的鋼鐵產能是在向沿海轉移,霸上鋼鐵廠甚至轉移到臨淄郡了,會稽郡的鋼鐵產能年年增長,東海郡,臨淄郡,瑯琊郡,漁陽等郡縣也成為新的鋼鐵中心,而這些鋼鐵廠的建立都是因為海外有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可以極大的減少鏈子鋼鐵的成本。
還有現在全球的石油價格是一桶40錢,其中25錢還是油桶的成本,而這些油桶還是大漢生產的,而經過大漢的化工廠煉制,一升汽油一錢,即便已經這么低了,但價格比起原油依舊提升了幾倍。
至于小麥,水稻,大豆等農產品,棉花,棕櫚油,橡膠等經濟作物更加不用說,這些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在大漢建立全球貿易體系的十幾年時間,不但沒有增加價格,反而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出來,各種農產品的產能提升,它們的價格還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且因為各國缺外匯,為了爭搶大漢市場的份額。還出現補貼大漢的模式。
這個時代的大漢不會出現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的局面,這就是控制產業鏈的優勢。
大漢掌握的產業鏈理論上的分配權,把利潤往工業方面遷動,全球工業體系的利潤就暴漲,而大漢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工業產值占據全球大半,自然也就占據天下財富的大半了。
但這套體制不單單是對大漢有利,對其他工業國也是有利的,因為原材料便宜,工業產品價格高,天竺,羅馬人,迦太基人也可以用工農業剪刀差,來收割大漢一眾以農業和礦業為主的諸侯國,而天竺,羅馬,迦太基人人工便宜,只要他們的工業規模上來了,甚至會威脅到大漢,這是張辟疆難以接受的事情。
徐愛民聽完有種恍然大悟之感,這幾年大漢的工業產值屢創新高,而且還是在規模本就極其龐大的情況下,工業增加值,每年還能一年增長12成,當時他還只是認為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原因。
但聽完張辟疆的話,他才意識到,大漢建立了一個全球大市場,天下各國都在農產品和原材料上激烈競爭,所以價格下降,而在工業產品上大漢可以提供6成以上的貨物,造成了工業利潤提升,在有錢賺的情況下,不管是朝廷控制的少府,地方官員,還是工廠主都加大了對工業的投入。
但因為工業高額的利潤,其他各國只要有志氣的,想賺錢的,也在想辦法產業鏈的下游,擠進工業市場當中,獲得產業鏈上最高的利潤。
徐愛民有些擔憂問道:“我大漢該如何改變局面?”
張辟疆道:“自然是高舉大同之治的旗幟,斥責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強迫勞動,陛下身為全球聯盟國的皇帝,羅馬和迦太基的百姓也是您治下之民,您應當解放他們,改善他們面臨的處境。要求羅馬,迦太基元老院,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提供養老金,失業金等最基礎的福利待遇。”
“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名正言順的減緩各國積累工業的速度,還可以擴大全球市場,為我大漢的工業產品制造更廣大的消費市場。”
“我大漢不管是高舉大同世界的旗幟,還是從經濟利益上,都要在全球推廣8小時工作制,提高工匠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我大漢對各國也不能不管不顧,要輔助他們建立上計,少府,大司農等部門,把各國的工農業生產也納入我國的統計當中,這樣我大漢能更好的規劃和調節全球的產能。”
袁盎遲疑道:“且不說這種事情即便是陛下也不好管,即便陛下管了,難道朝廷還派遣官員去監督羅馬人是不是真實行了8小時工作制,養老金等福利待遇給了沒給?”
張辟疆笑道:“這個時候就需要墨家出馬了,他們不應該只局限在大漢境內,而是應該在其他各國也發展分部,羅馬人工廠主殘酷壓榨工匠,這種行為不但傷害了羅馬的工匠,也傷害到亞細亞各國工匠的利益,要是不禁止他們的做法,要不了多久就會傷害到我大漢工匠的利益了。”
“其實已經是傷害到了,因為羅馬工廠主底線太低了,而我大漢的工廠主即便是在羅馬城建立工廠,但因為他們按照我大漢的法令做事情,執行八小時工作制,結果卻競爭不過羅馬本土的工廠,只能倒閉了,而現在迦太基布和羅馬布已經進入大漢的市場,有不少小紡織廠已經受到沖擊,工匠失業。”
“要是不限制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的行為,我大漢失業的工匠將會越來越多,大漢的工匠想要保住自己的飯碗,就必須解放羅馬的工匠,保住他們的飯碗。”
陳買笑道:“臣有想法了,朝廷可以先在報紙上斥責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強迫勞動,讓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的名聲臭掉,而后再專門制定一個法令,只要是羅馬和迦太基沒有執行8小時工作制的工廠生產出來的貨物,都屬于強迫勞動,我大漢不會進口。羅馬人,迦太基人只要想賺我大漢的錢,就要按照我大漢的要求去改進。”
袁盎擔憂道:“只怕這個政策也會影響到我大漢的諸侯,這些諸侯的利益受損,必定會怨恨朝廷,這于朝廷不利。”
袁盎有殷洲都督府的經驗,加上他長袖善舞,每年諸侯大會都會和大量的諸侯打交道,所以他更加了解大漢諸侯的情況,大漢諸侯國工匠的福利待遇遠遠不如大漢本土不說,比起羅馬,迦太基等國家也沒有強太多。
張辟疆鄙夷道:“無需擔心大漢的諸侯,就是因為他們苛待工匠,這才導致諸侯本土大部分沒有多少工業產能,對他們影響極其有限。”
大漢諸侯國有成套工業體系的可謂是寥寥無幾,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諸侯國的國人不愿意成為工匠,做工辛勞還賺不到幾個錢,而他們在諸侯國開荒種植經濟作物就可以輕輕松松年入幾萬錢。
不少諸侯王雖然有建立工業體系的雄心壯志,但他們卻很難解決農戶和工匠收入的差距,工匠收入差了,人家情愿做農戶,工匠收入高了,工廠又承受不住成本,生產的產品沒有辦法和大漢的工業產品競爭,要不了多久工廠就會破產。
這里不得不承認一句,在這個時代,即便是大漢工廠也是一個非常惡劣的環境,也只有像天竺這種人口稠密,沒有足夠土地的國家,才有豐富的且廉價的勞動資源進工廠
在大漢的諸侯當中,也就是天竺,匈奴,唐國,遼東地區,西域地區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而像南洋,就是因為太富饒,本地的經濟作物太發達了,擠壓了工業的投入,工業一直發展不起來。
徐愛民想了想堅定道:“名正才能言順,是時候召開一場新的全球聯盟國會議了,在全球推廣8小時工作制養老金,失業金救濟金等福利政策,我大漢成為全球的盟主,有責任給全球的百姓帶來更好的生活,在消滅奴隸制度之后,改善工匠生活狀態就成為了全球大同黨人的新目標。”
定下了決策之后,徐愛民準備給劉如意下達命令,但張辟疆臨走之前小聲道:“陛下,各位皇子就藩已經快十年了,各藩國有很大進步,各位皇子也都是才干出眾,您應當選出一位太子了。”
雖然徐愛民有十七位皇子,但全部都在海外就藩,這種情況讓朝廷內部也是有些擔心的,害怕大漢繼承出現問題,已經有不少臣子上書天子,要冊封太子,以固國本。
但徐愛民覺得要多看看自己兒子們的表現,尤其是后面冊封的皇子,他們就藩的時間短,位置也不好,需要更多時間發展時間,而且他也認為自己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觀察找到一位合格的繼承人。
但再過兩年徐愛民都快六十歲了,即便是在后世,這也到了退休養老的年紀了,徐愛民覺得自己年輕,但大漢的文武百官卻沒有一個覺得皇帝年輕,他們對于國家沒有法定的繼承人,內心還是有一絲惶恐,沒辦法只有張辟疆這個丞相來勸說天子要準備選拔出一位太子,定下國本。
(本章完)
相關
__其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