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277章 年號永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7章 年號永樂

第277章 年號永樂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臣等聞鋤奸去惡,式揚神圣之謨,附翼攀鱗,幸際風云之會,功光前烈,德振中興。”

“恭維殿下文武英明,寬裕仁孝,為太祖之嫡嗣,實國家之長君,天生不世之資,民仰太平之主,曩因奸惡逞毒鞠兇,禍既覃于宗藩,機欲傾于社稷……”

五月初三,在朱棣再辭再讓后,群臣再三勸進于雞鳴寺。

雖有朱高煦提醒,不過朱棣還是對這次勸進做出了回絕。

直到初五,在被押回京城的周王朱橚率領下,周、齊、谷、岷、遼、代、韓、唐等十一位在京藩王的勸進下,朱棣終于松動了口風。

他從雞鳴寺內走出,瞧著將雞鳴寺里三重外三重包圍的數千位官員和十一位藩王弟弟,臉上露出感嘆:

“昔元運衰微,四海鼎沸,強弱相噬,百姓無主,天命我皇考平定天下,以安生民,勤苦艱難,創造鴻業,封建子孫,維持萬世,豈意棄臣民之未久,而奸邪之臣恣其兇謀,屠滅諸王,將危社稷。”

“予時以病,志耗力疲,惟圖高枕以終余年,一旦起兵見圍,令人震懾,不知所措,國中群臣咸言,太祖皇帝創業艱難,陵土未乾而諸王次第被罪,我輩何辜,寧能束手受戮?”

“予方彷徨,顧望求生,而天下之兵,日集見逼,形勢之危,猶側立于千仞之崖,而推之下也,故不獲己,辛苦百戰,出一生于萬死,志清奸惡以匡少主,吾之本心,如此而已。”

“少主不亮,自絕于天,今諸王群臣交勸予即位,夫天位至艱,近如建文君,弗克負荷,幾墜丕圖,吾豈虛為謙讓?”

“蓋思皇考創業甚難,誠欲推擇諸王中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廟者立之,主幸得人,天下之福,予雖北面,且無憂矣。”

朱棣難得咬文嚼字了一番,說來說去就是自己不是那種貪戀皇位的人,起兵也是無可奈何,如今清除了佞臣也就心滿意足了。

當皇帝,還是得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如果群臣有自己所屬的人選,盡管推薦。

到時候天下有了德主,自己在北邊也會十分高興的。

當然,他這話說出來,群臣壓根不信,禮部尚書李至剛更是再次上前作揖,厚著臉皮四次勸進:“殿下德為圣人,位居嫡長,當承洪業,以安四海,雖謙德有光,復誰與讓?”

“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辭?”

“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神民咸有所依,不宜狗匹夫之謙,以虛天下之望。”

李至剛已經把朱棣夸得天上有地下無了,朱棣本來還想拒絕,不過一想到朱高煦說讓他早早繼承大位,他還是假裝為難。

“若是如此,那我便暫代大位,若是日后天下人不如意我,便再選一個德才兼備的替之。”

“陛下萬福……”李至剛聞言,立馬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下,率領群臣諸王一同山呼萬歲。

享受了片刻,朱棣這才開始說起正事。

他將目光放到了一直守在雞鳴寺的燕府兵卒和丘福、陳武、譚淵等人身上,然后開口說道:

“爾等從朕征討,被堅執銳,萬死一生,勤勞至矣,今朕已即帝位,爾將士之功,豈嘗暫忘?

“所未行爵賞者,蓋不敢以先郊廟之禮,其各具所建功實來聞,毋妄自增加,以取尤悔。”

話畢,朱棣看向禮部尚書李至剛:“敕令禮部,凡對敵之際沖入敵陣,搴旗斬將者,或遏絕敵陣,眾軍隨之克敵者,或深入敵境得其聲息,眾軍乘之破敵者,或鏖戰之際,勝敗未決能出奇制勝者,或以少擊眾,或別隊為敵所制,而能率眾救援克敵者,皆為奇功,升二級。”

“嚴整隊伍,當先破敵者,不慢功無過者,或出哨殺退敵人得其聲息者,或隨軍殿后者,皆為頭功,升一級。”

“中途養病或罷軟不能入伍隨軍給雜役者,皆為次功不升。”

“凡有大功勞者,由朕欽定功勞爵位,禮部公示天下。”

“臣領旨!”李至剛不卑不亢領旨,朱棣見狀也轉身返回了雞鳴寺內。

不多時,他在群臣的簇擁下住進了紫禁城,李至剛也開始著手安排其登基事宜。

與此同時,朱高煦也在忙碌各種事宜,尤其是對天下兵馬的收權。

西北的宋晟在朱棣的圣旨傳達后,很快放下了手中軍務,往京城而來。

他一動身,便代表西北四四衙門投誠,天下只剩下了滇西和川南的沐春、瞿能兩部。

瞿能還未抵達敘州就被告知朱允炆自焚,因此他率領手下萬余西川兵在敘州等待了大半個月,眼看朱棣都快即位了,他才上表了奏疏,并率兵返回了四川行都司,鎮壓當地干擾礦場工作的啰啰們。

相比較他,沐春的態度則是讓人難以捉摸些。

只是傅氏三兄弟和王家父子三人都投靠了,僅憑他手中五萬人根本翻不起風浪,因此便只能上表奏疏投誠,調轉兵鋒繼續對刀干孟動手。

沒了朱允炆這個顧慮,傅氏三兄弟也沒再阻礙他,反而配合了起來。

在他們的配合下,刀干孟被平也只是時間問題,麓川將會在刀干孟的消失后分裂。

一時間,天下四方兵馬的兵權都通過朱高煦或者朱棣的名義收回,除了地方上五個就藩藩王的十五個護衛外,天下兵權已經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唯一還剩一件事情,便是年號的問題。

“群臣給俺選了一個永清的年號,不過俺不喜歡,太清凈了。”

武英殿里,朱棣坐在那把朱元璋、朱允炆坐過的龍椅上,對著眼前的朱高煦愁眉苦臉。

“那父親喜歡什么?”朱高煦輕笑,他已經猜到朱棣要說什么了。

“俺喜歡永樂,希望百姓能永遠快樂,只不過禮部那群人說這年號用過的人太多,而且沒幾個長壽的。”

朱棣狠狠抓了抓胡子,臉上有些難受。

張重華、方臘、張遇賢、高談德、郭子和……

這群人怎么就把他的年號給提前用了,而且不是割據就是叛亂,一個成事的都沒有。

“父親喜歡就好了,何必在乎他人看法,何況自古而今,年號重復的事情并不算少,只要成就功業,誰會記得前任用過這個年號呢?”

“何況禮法來說,并沒有規定不能重復年號,只要父親自己不覺得,那也不違反禮制。”

朱高煦這話還真的沒說錯,后世提到永樂都只能想到朱棣,少數人頂多想到方臘,至于張重華、張遇賢、高談德幾人,后世都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政權的什么國號。

“你這么說倒也對。”

朱棣眼前一亮,然后轉頭看向了眼下擔任掌印太監的王彥:“狗兒,去告訴李至剛,就說俺就要永樂了!”

“是……”王彥笑著應下,隨后派人去通知了禮部。

面對如此如此情況,禮部的李至剛雖然有些語塞,但還是心安理得的將‘永樂’制定為了新朝的年號,并且將朱棣的登基典禮布置在了五月十七日。

眼看時間一點點過去,當時間終于抵達五月十七的時候,整個京城的鐘鼓聲開始齊鳴。

在五千文武官員和十一位諸王簇擁下,身穿冕服的朱棣與朱高煦前往南郊告祀天地。

站在高臺上,穿著帝王冕服的朱棣手執祝文,對天地祭拜過后開始誦讀:

“嗣天子臣棣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季之亂,平定群雄,受天明命,奄有天下,海內又安三十余年……”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于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為萬姓請命……”

“允炆自棄于天,闔宮自焚,臣荷天地眷佑,身命獲全,軍民稍安,宗王大臣推臣以長,臣不敢辭,于五月十七日即皇帝位,謹用今日,敬率臣僚以玉帛、犧齊、梁盛庶品,恭祀于大祀殿,備茲燎瘞。”

“皇考太祖高皇帝配神,臣首膺重器,不遑自寧,簡在帝心,永惟相佑……”

當長長的祝文念完,此次祭告天地也宣告完畢,朱棣下了高臺乘坐大輅,朱高煦乘金輅、諸王乘象輅,群臣乘車馬返回紫禁城,登上奉天殿。

待群臣入班,朱高煦也站在金臺位置上的朱棣身旁后,朱棣便開始了他登基第一日的下詔。

“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字,東抵虞淵,西踰昆侖,南跨南交,北際瀚海,仁風義聲,震蕩六合,忽爽閽昧咸際光明……”

朱棣說了一大堆客套話,簡單理解就是不會對靖難之中的南軍將領有報復行為,也不覺得所有臣子都是蠱惑建文的佞臣,因此大家可以安心的辦事。

不過,自己新君即位,許多事情也需要更變更變,想到這里,朱棣拿出了他與朱高煦詳談過后寫出的圣旨,開始對群臣宣告。

“新朝開始,政策自然不能遵從舊制,因此朕有諸多新政需要頒布……”

“一、改建文元年、二年為洪武三十二、三十三年,并以今年為洪武三十三年紀,其改明年為永樂元年。”

“二、建文以來,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復舊制刑名一依大明律科斷。”

“三、自洪武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本使,謀故殺人,蠱毒魘魅,毒藥殺人及見提奸惡不赦外,其余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四、自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以后,周、齊、湘、代、岷、肅六府被誣陷時,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連累致罪者,官復原職,已故者文官優免其家,差役武官子孫承襲,民充軍者,復還原籍為民,軍發邊遠者仍還原衛,為奴者即放寧家,入官田產照數給還。”

“五、遞年為事煎鹽、買馬、當站及囚充遞運、水夫、皂隸、膳夫人數,一體赦免,各放寧家。”

“六、建文年間上書陳言有干犯之詞者,悉皆勿論所出,一應榜文條例并皆除毀。”

“七、山林隱逸、懷材抱德之士,有司詢訪以禮,敦請赴京,量材擢用,其有志尚閑逸不愿出任者,具名來聞。”

“八、鰥寡孤獨有司依例存恤,毋令失所,民年七十以上及篤廢殘疾者,許令一丁侍養,其有饑寒不能自存者,官為賑給。”

“九,山東、北平、遼東、河南、直隸府州縣人民有被兵不能耕種者,并免三年差稅,不曾被兵者,與直隸鳳陽、淮安、徐州、涂州、揚州今年秋夏稅糧盡行焚免。”

“其余直隸府州、山西、陜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兩廣、四川、云南閥免一半。”

“其有洪武三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以前拖欠一應錢糧、鹽課、畏匹、木植、蘆柴等項,及軍民所養馬、牛、羊等項倒死,并欠孳生者并免,追賠其弓兵,砍辦蘆柴者,優免二年。”

“十,河南、山東、北平、直隸流離失所的百姓,當地縣衙提供口糧,安排遷移遼東,入遼東者開荒三載皆蠲免賦稅,種子牛具皆由官為給付,每人每載口糧五石,也有官府給付。”

“十一,北方學校依舊開設,毋致廢弛。”

“十二……”

“二十六,渤海郡王德才兼備,朕敕其為太子,世子身體羸弱,太祖高皇帝又設其為世子,暫代燕王,待日后就藩再行更改。”

朱棣一口氣宣布了二十六條新政,其中大部分是在處理建文年間遺留問題,少量是在處理洪武年間遺留問題,例如各省賦稅調整,以及設立遼東三司衙門和渤海都司,設立北平為行在等等。

在各種問題和解決辦法宣讀出來后,大明成功進化為兩京一十四行省。

對于兩京十四省的賦稅征收情況,朱棣也做出了具體的調整。

首先天下田賦稅額定為三千萬石,其中南直隸夏秋稅糧額定為七百五十萬石,比原先高了四十萬石。

浙江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二十五萬石。

江西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三十五萬石。

湖廣二百五十萬石,比原先規定高出四萬石。

四川一百二十萬石,比原先高出十五萬石。

除此剩下的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分別是兩個一百萬石,一個三十萬石,一個五十萬石,基本都降低十到三十萬石。

至于北方,山西負擔從二百八十萬石降低到了二百五十萬石,山東從二百五十降低到了二百三十萬石,河南維持在二百二十萬石,北直隸控制在一百萬石,陜西一百六十萬石,遼東四十萬石。

以上各種,合計三百萬石,其中江南一京三省的情況是增加,北方總體情況是降低,西南和中南是降低。

此政公布,廟堂之上許多文臣便嘴角抽搐起來,他們已經想到了此次田賦更替過后,下面的壓力會有多大了。

他們會覺得下面壓力大,不是因為擔心百姓,而是朱高煦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

五月十五日,在朱棣登基前兩天,朱高煦設稅務司,隸屬戶部之下,從戶部手中接過了清丈田土的差事。

同日,朱高煦將三千名從九品的渤海官員按照能力高低編入稅務司,并派出三萬馬步兵分成一百隊,護送稅務司官員對直隸開始土地丈量,劃分。

也就是說,直隸要開始劃分土地情況,原本的“上、中、下”戶不再由地方上的里長、糧長負責,而是稅務司官員負責,里長糧長只負責根據稅務司官員劃分田地來分別收糧。

這么做,固然還有一定的空子可以鉆,但誰都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性格。

他敢這么做,就不怕有人鉆空子。

直隸耕地八千萬畝,憑借三萬多人就要丈量劃分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過對于朱高煦來說,他有的是時間和這幫人慢慢耗。

因為在朱棣的政策中,北方的學校開始復設,而朱高煦自然不會忘記自己的遼東。

遼東眼下已經有一百五十余萬人口,在登萊和青州三府的遷移下,東北的人口還會繼續增加。

因此,朱高煦遼東設置了五府二十六縣,渤海設置四府十縣,六城之地每一城專設一縣,大寧則是被吸納進入北平行在,作為大寧府,設五縣。

總的來說,直接掌握他手中的地方,如果不算山東的三個州府,那關外之地合計有十府四十一縣,一百五十余萬人。

因此,他準備設置一百六十四個縣學,三百個鎮學,收容大概三十萬學子就讀。

這事情如果成了,東北會成為僅次于江南的文風大區,但這個‘文風’與江南的文風不同。

朱高煦不需要那么多詩詞歌賦,他甚至連策論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能夠充當稅務官員的基礎官吏。

當然,東北的情況他不準備與外人說,甚至在奏疏中,東北雖然已經設立遼東三司,但當地還是在依照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憋個五六年,他遲早要給江南的鄉紳們一點小小震撼。

想到這里,朱高煦在冕旒之后的雙目不斷掃視群臣,威懾十足。

他被敕封為太子,這是所有人都預料到的事情,不過朱高熾這個原世子居然被敕封為燕王,這倒是讓人驚掉下巴。

如果不是朱棣說日后更改封地后再行更改封號,那恐怕就是小宗與大宗之間的爭斗了。

這點,就連朱高煦也是剛知道的,顯然這是朱棣臨時更改的。

想想也是正常,朱高熾受封燕王,那是朱元璋的意思,這肯定沒人敢反駁。

不過受封燕王不代表不能更改,況且朱棣這一脈本身就是燕王,如果繼續讓朱高熾做燕王,就難免扯上禮法之爭了。

所以暫代燕王,等同承認朱元璋的想法,不過后續需要更改,這問題不是很大。

群臣與諸王想清楚后,便繼續眼觀鼻、鼻觀心。

畢竟是登基大典,加上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都是馬上出身,倒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忤逆。

因此,朱棣的新政得以頒布,但具體怎么施行,還得看地方行省配不配合。

“退朝……”

伴隨著鴻臚寺卿高唱,群臣也紛紛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禮,朱棣、朱高煦二人轉身離去。

父子二人在后殿換回了常服,朱棣一身盤領窄袖袍,朱高煦雖然也是一樣,不過二人的花紋區分高低。

換上盤領窄袖袍,戴上翼善冠后,朱棣給朱高煦的印象,就與后世那幅畫像沒什么區別了。

父子二人各自乘坐大輅、金輅前往武英殿,待抵達后下車進殿。

與此同時,禮部擬定的功臣封賞也在武英殿進行著。

受了功勞的合計一萬六千六百五十七名武官,不過能進入外廷的只有三百四十五人。

在這三百四十五人里,渤海占據三分之二,燕府三分之一。

他們依舊穿著原來品級的五官袍服,直到禮部將現場布置完畢,一張金臺才被抬出武英殿門口。

朱棣走出坐下,朱高煦則是拿著圣旨走上前。

“啪!!”

錦衣衛的凈鞭聲炸響,武官們好似收到了訊息,紛紛跪下作揖。

“以下七人,共獲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

朱高煦拿著圣旨唱禮,同時念出七人名字。

“英國公張玉,左軍都督府右都督。”

“成國公朱能,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淇國公丘福,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越國公楊展,后軍都督府右都督。”

“遼國公孟章,后軍都督府左都督。”

“沈國公王義,前軍都督府右都督。”

“寧國公陳亨,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對于受封公爵的七人,所有人都沒有太大意外,畢竟這次靖難之役中,他們七人功勞最偉。

只是功臣們畢竟屬于燕府和渤海兩派,因此都對對方的功績有些質疑。

這種質疑,主要還是以渤海質疑燕府為主,畢竟渤海打下的地盤最大,還直接拿下了京城。

相比較之下,燕府雖然也殺敵近十萬,但始終難以壓過渤海。

好在目前眾人還沒有什么利益沖突,所以他們都將目光放到了接下來的冊封之上。

在接下來的冊封之中,燕府張武、陳圭、鄭亨、孟善、火真、王忠、徐忠、張信、李遠、譚淵等十人受封侯爵。

渤海的崔均、陳昶、徐晟、塔失、多爾和齊、尼瑪察、塔剌赤、房寬、陳瑄、楊俅等十人受封侯爵。

再往下,燕府的郭亮、房勝、譚忠……等十五人受封伯爵,渤海的鄭峻、陳懋、孫鋮、胡綸等十五人受封伯爵。

很快,七個國公、二十個侯爵、三十個伯爵的冊封結束。

對于靖難之役功臣和兵卒的封賞,也在朱高煦旨意宣讀結束后發放。

面對那一件件賜服和爵位的金印,所有人都目光灼熱。

瞧著他們,朱高煦想到了南邊錯過這次功勞的傅讓、張純、林粟等人,不過很快他又嘴角勾勒笑容。

因為他很清楚,靖難之役結束并不代表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要在提升生產力的情況下,將大明的版圖擴大到極致!

《明太宗實錄》:“五月壬寅,上于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年號永樂。”

《明世宗實錄》:“五月壬寅,帝敕上為皇太子,敕世子為燕王,三子尚幼,故不敕。”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