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攻略第278章 永樂新政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靖難攻略 >>靖難攻略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8章 永樂新政

第278章 永樂新政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靖難攻略 


作者:北城二千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連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

“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內,當朱棣聽著朱高煦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出“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數目時,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過也就這個數量了。

結果新朝剛剛開始,就要株連那么多人,這讓朱棣有些心里難安了。

他本就沒有那么殘暴,歷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只是讓他們干些洗衣服打掃衛生的活計。

在官妓并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舊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讓方孝孺七八十歲老母接客的野史說法。

同樣也是因為他并沒有那么殘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較殘暴了。

一個株連能株連三十幾萬人,這些事情日后要是史官寫起來,那可都是要寫到他頭上的。

“老二,有點過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著朱高煦,不過朱高煦卻掃了朱棣一眼,然后說道:

“這三十六萬人中還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齊泰、黃子澄等人的親人,他們如此作孽,朝廷只是遷徙他們的親眷前往云南開荒生活,這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如何當得起過分二字?”

他這個人可最討厭浪費了,碗里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干干凈凈。

因此進入京城之后,除了朱棣下令殺死的方孝孺等十數人外,其余人他可一個沒殺,都等著遷徙他們去云南開發當地,促進當地漢化呢。

有了這三十多萬人進入云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將云南的漢化工作一舉推進到二百年的進度。

后續這三十多萬人只要在云南落地生根,那只需要幾十年,云南就會徹底漢化為傳統漢地的一部分。

現在擺在他眼前的問題是,這三十多萬人遷移云南,可云南并沒有那么多耕地來養活他們,所以朱高煦將目光對準了麓川。

不過在說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還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結果。

他低下頭,不等朱棣反駁就念叨道:“查抄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共抄糧二百七十六萬一千四百石,錢三百七十九萬八千余貫,金兩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兩,銀五十六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兩六錢,鈔二百一十五萬六千四百貫,各類宅院古董字畫和古籍價值難以估計,起碼不下三百萬貫。”

“此外,還抄得田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四畝三分。”

說罷,朱高煦合上了文冊,將它放在了朱棣的桌上,同時掃視了一眼瞪大眼睛的朱棣。

“這么多東西?!”朱棣搶起文冊翻閱,他沒想到這群道貌岸然的老蠻子居然有這么多好東西。

朱高煦聽后倒也沒說什么,只是開口道:“這些耕田,在北方的可以劃給武官們,在南方的則是可以交給真正的百姓來耕種。”

“只是這一次查抄,便查出了隱匿的二百余萬畝耕地,朝廷的賦稅又漲了四十萬石。”

“這些老蠻子,著實可恨!”朱棣紅著眼看著那文冊內容,眼睛都快瞪出來了。

天知道他以前過得有多窮,即便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備邊,手里也只有不到二百萬石糧食。

可這群文官武官的家底,哪怕刨除田地和字畫鼓動,單算金銀銅錢和糧食,都夠他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去漠北浪個四五回了。

“這些錢糧你們準備怎么花?”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雙手一攤:“自然要錢生錢,不過在錢生錢之前還得收拾建文留下的爛攤子。”

“寶鈔的價格好不容易被爺爺穩住,這下又被建文敗壞,如今只能我們父子為他擦屁股了。”

“金銀存入朝廷,不過今年繼續實施以鈔抵稅,并且是在整個江南一京二省實施。”

朱高煦要繼續以鈔抵稅惠利江南,不過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鄉紳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濫發寶鈔致使寶鈔價格走低,百姓對寶鈔沒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來一次大規模的寶鈔回收。

“那得浪費多少錢糧?”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鈔抵稅會花多少錢糧。

對此朱高煦輕笑一聲,隨后開口道:“我算過,如果以一石糧食一貫鈔回收,那便能一舉回收七百萬貫。”

朱棣已經下旨對天下賦稅蠲免一半,也就是說今年包括軍屯在內,朝廷的收入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石。

現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鈔抵稅回收七百萬貫寶鈔,雖然百姓肯定吃了虧,但起碼能回本一點,而朝廷也可以借此穩定提升寶鈔價格。

老朱發出去的寶鈔太多了,可以說透支了大明寶鈔的信譽。

朱高煦日后還準備繼續用寶鈔呢,因此必須把信譽補全。

反正在他印象里,接下來幾年大明基本不會發生什么事情,所以沒有必要在意錢糧。

“你都把錢糧花了,怎么錢生錢?”

朱棣皺眉看著朱高煦,他雖然也擅長搞錢,但花錢搞錢的事情他還是不熟練。

對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準備組織一次下西洋,并且在西洋設立貿易點,讓大明的貨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國出現。”

“我算過,僅此一筆,朝廷每年起碼能收入價值二三百萬貫的金銀。”

下西洋有多賺錢不用多說,后世詬病的原因是在于下西洋的財貨都進入了皇帝的內帑,盡管朱棣沒有貪戀金銀,并且把它們都投入到了國家上,可對于當時的大臣來說,一個香料折俸讓他們成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為俸祿發到了成化年間才用完。

群臣們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氣,結果一聽說成化也想下西洋,連忙將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讓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們這輩子都別想拿到工資了。

吸取教訓,朱高煦可不準備用香料折俸來惡了文臣,起碼要拉攏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為什么間隔時間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沿海各國土著積攢了幾百年的金銀財貨,你鄭和來一次就被收刮干凈了,不給幾年恢復,他們就算知道金銀銅礦和當地的珍珠珊瑚是好東西,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采。

按照最反對下西洋的劉大夏說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費幾十萬錢糧來看,這個規模對于年入五千多萬錢糧的大明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是劉大夏黑不到點子上,結果他來大明看了造船價格后,他只能說劉大夏已經盡力去黑了。

“我準備讓鄭和、楊展、崔均、鄭峻四人主持這次下西洋,同時在呂宋、巨港設置兩個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確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么抄作業。

朱棣搞了個呂宋總督和舊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還要好。

呂宋那地方別人不知道,朱高煦還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邊的呂宋島還是南邊的棉蘭老島,這些地方充斥著大量的金礦和伴生銅礦,除此之外還有鐵礦和煤炭等東西。

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土著雖然數量近百萬,但他們的文化程度頂多停留在氏族制度時期,唯一一個國家還是十年前蘇門答臘移民遷移過去弄出來的蘇祿國。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們可太簡單了,無非就是恩威并濟。

可是如果真的想要政府當地,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致命的疾病了……瘧疾。

朱高煦除了知道苦蒿可以提取青蒿素外,就只知道金雞納樹皮可以有效治療瘧疾。

前者朱高煦根本不知道怎么提取,后者反而比較簡單,只要有樹皮就可以用來治病。

想到這里,朱高煦倒不奇怪為什么朱棣會讓鄭和冊封呂宋華僑的許柴佬為總督了,說白了他身上已經有了抗體,可以在呂宋待久一點,活久一點。

不過如果是這樣,那把呂宋的華僑武裝起來,讓他們雇傭驅使當地土著挖礦是否可行?

想到這里,朱高煦腦中有了個基礎的計劃,但眼下他還是得先想辦法應對面前發生的事情。

“這東西得耗費不少錢糧吧?”

朱棣聽到朱高煦要主持下西洋,眼前一亮,好奇詢問起來,不過朱高煦卻搖搖頭:

“耗費確實不小,但獲利更多。”

“這幾日我向父親討要鄭和后,帶著他與楊展、崔均、鄭峻等人前往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所造大船,最大者可以達到三千料,不過只要撥錢糧,給時間木料和經驗,他們完全可以建造更大的戰船。”

“我讓那里的船工往大了建造,越大越好,只要能造出五千料的戰船和六千料馬船,如此裝備二百艘的話,沿海倭寇即可蕩清。”

“此外,也可以在下西洋前,先下一次東洋,昭示國力,威懾倭國宵小。”

朱高煦提到了下東洋,而這也是許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

鄭和下西洋前,首先前往的就是東洋的日本,并且奉朱棣旨意教諭足利義滿。

足利義滿眼看鄭和船隊規模龐大,隨即捉了二十多個盜賊說是倭寇,并且用蒸殺的方法把他們處死,以此表示大明近海倭寇與他無關。

鄭和回京報告后,朱棣對足利義滿的做法,還賜給了他九章、冠服、文綺、金銀、瓷器、書畫等物,并允許日本國十年一貢,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

相比較朱棣的做法,朱高煦的做法就要更進一步了。

首先佐渡島的金銀礦他是一定要拿下的,為了方便貿易,他已經準備在修建艦隊之余,讓渤海修建驛道直接通往海參崴,在那里修建港口,方便日后對佐渡島補給。

其次,他肯定不會讓足利幕府來大明朝貢貿易,而是在隱歧群島開埠,以此方便從日本獲取石見地區的銀礦。

佐渡島他可以出兵拿下,反正只是荒島,足利幕府也不會在意。

隱歧群島比較重要,但只要朱高煦不放太多軍隊,加上當地可以面對日本鳥取、京都開埠,足利幕府即便想要拒絕也得考慮麾下大名的態度。

用經濟手段來讓日本人自己在石見挖礦,大明通過紅糖、白糖和布匹綢緞來換走白銀。

這就是朱高煦對日本兩大銀礦的態度,一個經濟掠奪,一個直接占領挖掘。

“二百艘戰船,得花不少錢糧吧?”

朱棣不知道朱高煦在謀求日本的銀礦,因此覺得花費這么大有些心疼。

“此舉大約花費百萬貫,后續維持這支海軍每年大概六十萬貫。”

“不過這支海軍成立之后,我大明乃至南洋都難以見到海盜倭寇,同時這支海軍能為我大明帶來的利益起碼三百萬貫。”

朱高煦一開口,朱棣就倒吸一口涼氣:“那我的宮城?”

“京城的宮城是肯定要修建的,我準備分十五年修完,每年撥錢二百萬貫。”

朱高煦提到了朱棣關心的事情,可朱棣聽后卻覺得有些不夠,商量道:“三百萬貫,十年如何?”

“父親別難為我了。”朱高煦無奈搖頭:“修建宮城所需的金磚、楠木都需要從西南大山之中采運,所需耗費人力物力無算,恐怕死傷也不會少,寧愿慢工出細活,也不愿意快工簡陋。”

“倒也是如此……”朱棣點點頭,倒是認可朱高煦的說法。

不過在他點頭之后,他又開口說道:“云南的沐春三日前平定了刀干孟的叛亂,詢問是否要趁勝追擊,俺尋思伱了解云南,由你來看。”

“拿下允姐木了?”朱高煦倒不覺得奇怪,畢竟歷史上沐春幾個月就把刀干孟打服,后來他病逝,即便何福繼任,也才花了半年就把他平定。

眼下刀干孟能挺這么久,主要還是傅茂、王瑄他們拖后腿,拉著沐春不讓他盡情施展手腳。

現在傅茂和王瑄撒手,沐春打不死刀干孟才奇怪。

不過就朱棣話里的意思來看,刀干孟應該是跑去三宣六慰去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信任朱棣歷史上拆分麓川的手段,因此便開口道:“麓川的事情,父親覺得應該如何做?”

“俺覺得……”朱棣敢詢問朱高煦,肯定是他心中已經有了腹稿,如今見朱高煦回問,他也摸著大胡子將腹中稿子讀出。

“麓川的危害太大,眼下必須讓沐春繼續深入,直到抓住刀干孟為止。”

“趁著抓住刀干孟的威勢,朝廷得在勐蓬、勐養、勐定、勐佑、勐底這五地設立五個府。”

“然后再在勐赫、勐雅、勐連、景野四地設立長官司,為朝廷建立更加直接的統治。”

“這么一來,麓川的轄地就僅剩勐卯、勐宛等地,翻不起風浪了。”

朱棣這么說著,朱高煦聽后也點頭認可。

他說的這九個地方,有的在后世的云南,有的在后世的緬甸,不過不管怎么說,如今都算是大明的疆域,就連三宣六慰也是大明疆域。

“既然這樣,那就設木邦、孟養、孟定、大侯、南甸為府,設潞江、灣甸、孟連、者樂甸為長官司。”

由于西南戰事打了兩年,因此原本的木邦、孟養、孟定、大侯、南甸等府土司已經名存實亡,根本不用像歷史上一樣還設個土司知府,完全可以移民過去漢化當地。

倒是南邊的四個長官司因為距離戰場過遠,土司力量依舊還存在,以云南的情況,根本吃不下它們。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開口道:“這次的三十余萬罪民,三成遷移臨安府(蒙自),三成遷往大理、麗江、永昌等地,剩下的四成遷往這五個府吧。”

“不錯不錯。”朱棣聽到自家老二支持自己,臉上立馬露出笑意。

他現在越看朱高煦越喜歡,原因則是在得知他要定北平為行在后,朱高熾特意寫信給他希望不要那么做,定都南京有利于控制江南。

一想到老大不想遷都,朱棣就十分不滿,相反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基本都是與自己路線一致,自然看他也看得順眼了。

“你大哥不希望俺們遷都北平,你知道這件事嗎?”

“知道。”朱高煦點頭,自己抬了一張椅子坐到朱棣的龍案一側。

朱棣看著他,眼里滿是怨念:“你大哥就是小家子氣,不明白俺的想法。”

“大哥確實小氣。”朱高煦輕笑,隨后開口道:“因為小家子氣,所以成不了大事。”

朱高煦倒不是刻意貶低朱高熾,而是朱高熾和朱瞻基歷史上做的確實不怎么樣。

北平是顧成守的,永樂年間財政無憂是郁新、夏原吉在操持,朱高熾有功勞是一定的,但沒有江南文人們吹噓的那么大。

永樂年間的整體方向,依舊是在走朱棣制定的路子,朱高熾只能按照朱棣的想法去操持國事,就如朱元璋在時,朱允炆得按朱元璋想法操持國事一樣。

可到了他們自己執政的時候,態度立馬就發生了轉變。

朱高煦可以抓住朱棣的心思,朱棣的心思無非就是下西洋、遷都北京、北征蒙古、疏通運河。

現在朱高煦進行的這些事情,都是按照他想要進行的方向進行的。

發展遼東和渤海,是為了日后拿下漠東,為了從漠東進攻漠北。

遷都北京已經開始選址,北平已經成為北直隸,北平府也成為順天府,北平城也成為行在。

現在下西洋已經開始了,朱高煦接著要說的就是疏通運河了。

“北平日后若是為國都,肯定需要從抽調遼東,遼東想要滿足北平是一個漫長過程,因此運河的疏通迫在眉睫。”

朱高煦與朱棣說起了運河的事情,朱棣聽后也點頭:“我南下看過了,當年黃河決口的事情確實糟糕,黃河奪淮入海也讓運河容易淤泥,理當疏通。”

“對!”朱高煦點頭:“疏通運河的前提是治理黃河,而治理黃河的辦法我也想好了,束水沖沙法就是對付它的好辦法之一。”

“束水沖沙法?”朱棣好奇探了探身子,朱高煦也借機將這個明代嘉靖年間才出現的治水辦法給解釋了清楚。

束水沖沙法是明代潘季馴提出的治理黃河辦法,其理念從明代開始影響清代,乃至后世都是在這個辦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簡單來說,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沖力,沖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到清康熙年間,經靳輔、陳潢在明潘季馴治河基礎上的發展與完善,黃河上形成了以縷堤束水攻沙,遙堤防洪,結合隔堤、滾水壩、減水壩等利用洪水刷槽淤灘的治河防洪體系。

如今朱高煦將完善的它拿到明代,不僅拿到了明代,他還要撥款把這套體系建立起來。

只要這個工程修建好,黃河決口的次數將會得到控制,范圍也是同樣。

僅這一個工程,就可以讓兩淮、黃河、山東等地數百萬百姓不用再擔心黃泛,這就是朱高煦將工部討要來的原因。

“你這個辦法好!俺信任你,交給你放心去辦!”

對于朱高煦的‘束水沖沙法’,朱棣眼前一亮,畢竟他在任皇帝的時候,什么工程不管誰修建的,到了最后始終會記在他的頭上。

他造反起身當了皇帝,現在最渴望證明自己比朱允炆強。

從宋代三易回河開始,黃河就沒消停過,連忽必烈都拿它沒辦法。

朱高煦的這個“束水沖沙工程”一旦成功,那他朱棣的功績絕對要添一筆,

“你要調動多少錢糧?”

朱棣目光如炬,朱高煦卻輕笑:“我怎么調動,父親不用管,反正絕不會耽擱北京營造和開發遼東的事情。”

“那就好。”朱棣抓抓大胡子,然后頓了頓:“俺那兒媳婦什么時候到京城?”

“應該比娘她們晚半個月。”提起郭琰,朱高煦臉上也掛上一抹笑意。

不過對此,朱棣卻欲言又止,最后才道:“近來不少人在說郭英的事情,你最好在兒媳婦到來前把郭英的事情解決。”

朱棣所說的事情,無非就是郭英諫言朱允炆的事情,甚至對于朱棣這位新君,他也以年老而沒有入外廷朝拜。

這樣的做法,自然引得不少渤海、燕府的老班底不滿,不過對此,朱高煦卻又把握將老郭頭治理的服服帖帖。

“父親放心,過兩日我就去。”

朱高煦瞇了瞇眼睛,不知道想出了什么辦法。

(本章完)


上一章  |  靖難攻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