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39章 無一不是相(1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39章 無一不是相(15)

9039章 無一不是相(15)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28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觀于眾生”,不是理論。

觀眾生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

這些是佛經常對現象界用的比喻,佛學上有所謂“十比喻”,就是這里用的。

《維摩詰經》文字流暢,我們常就這么看過去了。

文學境界正是落在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詩詞歌賦,就不應該被它騙走了,要拿智慧來念。

反而是研究唯識這些智慧的學問,卻要用情感來看。

一切學問成就的巧妙就在這里。

現在維摩居士用比喻的法門,是比方,不是真的。

但是這比喻又是真的,因為是止觀的境界,這個印象真達到了,你的定力就夠了。

他說比如“幻師見所幻人”,幻師是變把戲的。

幻師見所幻人就像是這個心情。

從止觀來說,不管你用什么法門,數息、念佛、觀想,到了這時候,一幕一幕的境界就出來了,乃至看自己的身體也如此。

此時,你不要忘記“譬如幻師見所幻人”,不是真的。

認為是真的就被騙了,入魔了。

說是假的嗎?不是假的,夢幻也是真的。

這個里頭須要般若了,須要解脫了。

菩薩觀一切眾生,乃至觀自己的身心,從四念處開始。

這四念處是大小乘基礎的基礎,不能動搖的。

我們再提一次:“念身不凈、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

要觀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正止觀了。

“如魚者見水中月”,這里要注意“智者”這兩個字。

看水中月是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一種。

禪宗的祖師們常講在水邊林下行道,中國佛教畫觀世音菩薩在南海上打坐,都是水觀或觀水中月,是真實的修法。

不過要修過這個法門的師父指導,否則容易走入幻境。

在水邊或海邊看月亮,很容易就忘掉身體了,忘掉了我,忘掉了一切,好像水中的月與我身心渾為一體。

觀成功后,離開了水月現場,意識上還隨時在水月境界中,心境無比清凈,無比清涼,立刻得到解脫。

但是要注意:譬如幻師見所幻“境”,不要認為自己成功了,那樣馬上很多妄想境界就來了。

書讀得愈多的人幻想愈多,比如王陽明的詩:

險夷原不滯心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揚下天風。

王陽明當時受奸臣劉瑾迫害,要誅殺他。他那時正在學天臺宗的禪,他逃到一處躲起來,故意留下一只鞋在水邊,追殺他的人以為他投水了。

這時他心中平靜,看空了生死,這首詩的氣派極大。

飛錫是講智者大師的典故,大師到了天臺山,在兩山之間,將錫杖一丟,就乘錫杖而飛過。

你看你們個個聽得眼睛發亮,在領受這詩的境界,如果修訂修觀到了這個樣子,就已經是魔障了!

是什么魔障?文字魔障起來了。

你說自己也沒有打妄想,但你這境界一起來就是魔障了。

所以修止觀是不容易的。

你雖然沒有起男女之欲,也沒有求名求利,文字魔也是魔,就障礙住你了。

這里講的水月觀等等都是夢幻觀,是真功夫。

密宗叫作幻網三昧,有專門修這個的法門。

在顯教有《梵網經》,只提這個法門。

“如鏡中見其面像”,密宗也有這種法門,但是不可以多修。

比如在修準提法也偶爾會露一點消息,打坐時坐在鏡子前面,自己看自己,不用半個鐘頭,你身體就沒有了。

你們聽了不要自己去玩啊!玩不好同我沒有關系的。

這種看自己的法門在密法是大戒,不是有大功德的人不能修的,修不好就是精神分裂。

修得好就化身成就,看到鏡中的人變成了我,自己這肉體就丟開了,看一切眾生就如夢幻。

這是提一點影子給你們聽,不是全部的修法,只是證明顯教的佛經,都是實際修法的真事。

“如熱時焰”,你在大熱天時看馬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像是水一樣的的幻像,就是熱時焰。

佛經上有說,我們人類的水,在餓鬼看起來是火,他不敢喝的,在天人看來又是臟的東西。

這就看你從誰的觀點在看,所以物質界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

我們看到的宮廷樓閣,在物理大師的眼中就不一樣,可見世上東西都是熱焰。

你打坐到某個程度會流汗,有時候牙痛,頭發脹,那是里面發炎,不是打坐坐出來的,是你身體內部本來有毛病,因為靜極了,把里面的病逼了出來,這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因為信心不夠,就亂投醫。

這個時候的用藥,同一般的用法是兩樣的,一般醫生不知道,藥吃下去更不對,打坐就變成病了。

熱時焰是講有時你打坐看見了什么境界,自以為得了天眼通,認為看見的都是真實的。

當然不是的,是你身體內部所存的熱焰,由于后腦神經的氣脈不通所引起的。

所謂氣脈不是空氣之氣,是屬于血液循環的流行。

因為流星不通透,就發出這些光影。

有人修止觀的,到了眼睛,眼睛發紅,到了耳朵,耳朵發炎。

這是修止觀的熱時之焰,是假相,你一概不理就進一步了,就可以得如幻三昧,進去了。

“如呼聲響”,是空谷回音,聲音一出就回過來是響。

空谷回音,你們去到山野中,如果要躲雨時,不要隨便入山洞,佛門規矩是要先拍掌,如果山洞有回音,立刻就要退出來。

古代是說這代表了洞中有妖怪,實際上,山洞或是一間房中有回聲,代表著空氣不能對流。

如果有對流,就沒有回聲,這是科學道理。

空氣不能對流當然不好,廢氣容易積聚,容易被悶死,聲響的作用在于此。

念佛、修觀音法門的人,碰到這個境界就要返聞聞自性,許多又學念咒子、又學止觀、又學聽呼吸的人,甚至從印度傳過來的,現在全世界流行的超覺靜坐,念咒子念慣了,到了相當程度,耳朵里經常聽到有人跟你講話,很多人就這樣變神經了,例子特別多。

事實上,呼聲響的幻觀法門是修行的必經之路。

搞錯了以為是神通,耳朵里聽到跟你講的事都很靈驗,有的人就出來玩神通、賣錢了。

了解的話,就要掌握《維摩詰經》這一段:

譬如幻師見所幻人,智者觀之皆如夢幻空花。

那樣你可以修正止觀了,那聲音也馬上就沒有了,就會進到自性真空的境界。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就被幻相的聲音迷住了,這就是小說講的走火入魔,這魔都是你自己變的,哪里有什么魔!

“如空中云”,這個觀法在普通地方不能修持,要住山頂的人才能修,要在孤峰上打坐,也不能跏趺坐,要用獅子坐,手撐著,觀云海而入定。

慢慢自己的身體化作一片云,受陰就空了,很容易進入空幻三昧。

“如水聚沫”,這修法也真有的,同上面說的水邊林下修法不同。

據我了解,水聚沫的法門是不大肯傳的,因為據佛經上說,這法門是龍宮的修法。

不過這消息在《楞嚴經》也露了一點,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中,就有一位菩薩是修水觀的。

中原有位比丘尼是修水觀的,在《比丘尼傳》上有記載。

這比丘尼在房中作水觀,徒弟來叫她吃飯,看不到人,但是整個房中都是水,徒弟就撿了顆小石子投入水中。

師父出定之后,覺得胸中痛,像有個東西在里面。

等叫來徒弟了解了事情經過之后,就吩咐徒弟,等一下再回去房中,從水中把石子撿出來。

于是比丘尼重回房中作水觀入定,徒弟撿走了石子,她再出定就好了。

你們聽了笑,這不是小說啊!是真功夫,你修成了就到了如來三昧。

“如水上泡”,這同水聚沫是兩個特殊修法,是龍宮的修法,是水族眾生修行的法門。

“如芭蕉堅”,我告訴你們一個經驗,我可算是個笨人,但是又可以說是很聰明。

為什么這么講?我常說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最聰明的人走最笨的路,一定成功的。

聰明的人走聰明的路,百分百失敗的,你們很多青年同學都犯這個錯誤。

我當年讀佛經,講芭蕉,當然我是看過芭蕉樹的,但是不懂佛經的比喻,就去砍了株芭蕉樹,然后硬把它扒開,才看到中間是空的。

豈止是芭蕉樹,世界上萬物的中心都是空的。

比如桃子的核,你把它敲開左右兩半,中間也是空的;我們吃的米粒,中間也是空的;我們頭發的中心也是空的;這就是佛法。

有一句罵人的話“空心大佬倌”,是說人空洞不實在。

如芭蕉堅的修法在哪里呢?修氣脈色身成就的人,就到這個境界,他覺得身體是個皮囊,中間是空的,隨時都在無念的境界,身子也空了。

一切紅教、白教、花教,走氣脈修法的法門,就是這個法門。

“如電久住”,芭蕉不是堅的,電也不是住的,這里鳩摩羅什法師他翻得妙啊!電閃一下就沒了,但是它真的是有,你不要看一剎那,一剎那就是千秋,千秋就是一剎那。

這種修法是看光,修到了光與我都合一了,進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如幻三昧。

《維摩詰經》這里用佛經中的十種比喻,既很秘密、也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菩薩如何觀眾生,而達到如夢如幻真實的三昧境界。

為什么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時,把十種比喻作了哪些變化?

他沒有提“如夢”、“如幻”,因為這里本身是幻觀,而沒有提如夢。

這是否梵文原文如此,我就不知道了。

馬祖的弟子南泉禪師說:“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中相似。”這都是真實境界,你必須修持到這個境界才行,不是把鼻子一扭就悟了,你縱然把鼻子割了也是不行的。

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這些是空話,以佛學本身的名辭,被一切修佛法的執著。

比方他說第五大,佛學只有講到四大。

只有五陰,沒有第六陰。

只有六情,沒有第七情。

有十二入,沒有十三入。

有十八界,沒有十九界。

這些都是空觀,是沒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這個話很妙,我們學佛的人專門搞幻想,大家參禪打坐,心里有個幻想,以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頭都沒有了,一般初學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這是佛告訴你的嗎?

真是這樣的話,何必學佛呢?

佛也沒有告訴我們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聽到什么。

他只告訴我們修訂。

修訂是個什么境界?

修訂是證空觀。

還有人看了六祖在《壇經》中說:“無念為宗”,搞了很多年也找不到無念。

也不想想就算是無念了,充其量也不過是無想定。

無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經修到了無想定再把它丟掉了,為什么你現在要去求無想定呢?

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說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個第四界?

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賢界,那是個假定的名稱。

諸佛菩薩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隨時解脫三界。

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沒說第四界在哪里。

教理上的圣賢皆只是名稱,例如特別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還是人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

大家修訂,千萬要把握修止觀。

如何是止?系心一緣,才是正止正念。

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臥中都要凈念相繼,方是正念。

如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必是魔說。

維摩居士說的第五大、第六陰、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眾生空活著,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

如果般若慧觀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

再下來又不同了,講的是真實境界,要特別注意。

前面那幾句第五大、第六陰都是沒有的,下面講的都是有的。“如燋谷芽”,焦了的谷的還會發芽?

嘿,就會發芽!

禪宗有句話說:“冷灰里爆豆”,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

《法華經》說的焦芽敗種好像永遠沒辦法,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后,那法身就種起來了。

在物理上,焦芽只要有一點生機存在,它還是會發芽。

比如說,煤炭已是燒焦了的東西,它怎么還會生火呢?

又比如,垃圾堆也可以發電。

這些道理在《楞嚴經》也露了消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你有修持功夫,它就出來了。

眾生有著妄想的業力,它也引發了。

溈山隨侍百丈很久,《指月錄》記載,一日百丈在打坐,當時應該是很冷的天氣,溈山雖然站在旁邊也自己在用功。

百丈看機緣到了,就要溈山把火撥一下,火可能要熄了。

溈山就去撥,撥了一下,就回報百丈說,已經沒有火了,他心里可能還埋怨,百丈為什么不早吩咐。

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撥,居然找到了一點火星,就指給溈山看,這一下,溈山開悟了。

后人因此作了個偈子:“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深深撥是要好好用功,去參透、去觀透。

有些子是這個消息才會來。就是這么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沒有的東西,你不要以為《維摩詰經》這一路下來,都是在講沒有的東西,他可是有幾個轉接的。

上面十種比喻是講“幻”,修夢幻觀。

接下來,從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觀。

再下來是講真空妙有,用天臺宗的止觀來講,中觀的境界出來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實的事。

何以見得?下面經文告訴你們。“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

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后,貪嗔癡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貪嗔癡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證果不是功夫,不是修養,是般若見地。

貪嗔癡慢疑等等是屬于小乘的思惑。

你縱然貪嗔癡(慢疑還不算)薄了,還不見得證果。

我們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貪嗔癡了。

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位,貪嗔癡也很少了,但你只在這一個鐘頭里沒有。

不要認為我這一句話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鐘里保持沒有,已經了不起了,這就是功德。

但是這不能算證果,你的見地不到,見惑沒有去。

見惑是什么?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觀念是最難去除的。

雖然你心中沒有動貪嗔癡之念,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就是止觀的觀不到,就不能證果。

所以須陀洹能證果,不論他修白骨觀、不凈觀、念佛,他的貪嗔癡已經伏下去了(還沒有斷),破了身見。

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身見真空了,可以證須陀洹果,這是正面。

《維摩詰經》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他說“如須陀洹身見”。

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見的,對不對?

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羅漢不還果,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

但是三果羅漢還有沒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來講是化身,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死,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沒有徹底了生死。

不要認為不入胎就了生死,這僅是對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必須要證到三果、三禪天的境界。

禪定功夫到了,貪嗔癡慢疑才能夠伏下去,但是如果見地不透,還是不行的。

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結使。

配合教理與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

《維摩詰經》還是用反面,襯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

“如阿羅漢三毒”,貪嗔癡叫三毒,到四果羅漢的境界,貪嗔癡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嗎?

沒有。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