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32章 無一不是相(8)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32章 無一不是相(8)

9032章 無一不是相(8)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2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學佛,要真正做到三十七道品之法。

《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居士所講的,只列舉了一小部分的法樂,還不是全體。

全體是三藏十二部,小乘、大乘、佛道、外道、魔道等等,一切的修持轉成菩提的境界,叫作菩薩道的法樂。

總結這一段,維摩居士是給落在魔境界人說法,魔境界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他勸他們放棄,轉修出世的法樂。

“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講到這里,這個魔王波旬就對魔女們說,“我們可以回去了。”

大家要注意!天人也還是魔,佛學里頭的魔并不是壞的,凡是貪著身心愛樂的都是魔。

所以有感情是情魔,有愛魔,還有更大的欲魔,這三樣是人世間大魔。

天人境界就是魔,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

我們是不是呢?我們也是,我們就是魔,而且彼此相磨。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意思是:魔女說,對不起了,現在我們同維摩居士一起,得到了法樂境界,不想要世間的五欲之樂。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

這魔王看到他的一萬二千天女眷屬,被維摩居士一個人哄走了,就請維摩居士行個好,放棄天女。還說,一切東西可以布施給別人的,才叫作菩薩。你怎么占有我這些眷屬呢?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維摩居士說,“我本來沒有執著抓住他們,早就布施啦!你就帶回去吧!”

“令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這句話就是菩薩境界,學菩薩道的人要能滿足一切眾生合理的欲望。

于是一班魔女問維摩居士:我們跟著魔王回去了,今后怎么樣在魔的境界里修行菩薩道?

要注意!這是代表我們問,不管在家出家,在這個世界上就還在欲界中,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病了要吃藥的,一切都是魔境界。

人怎么樣在魔境界里修行?

不在魔境界內修行,不叫修行。

維摩詰言:諸佛!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維摩居士回答:“有一個法門叫作無盡燈,你們要學。”

什么叫無盡燈呢?譬如一盞燈,一支蠟燭,可以點亮千百支蠟燭,一千一萬支都點得亮。

只要點亮了,光明永遠不盡。這個道理就是無盡燈。

維摩居士繼續說,“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宮里修法,就是修無盡燈法門。”

這個道理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思,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不一定要出世,在這個世間留著一點佛法種子的光明,影響更大。

所謂一燈可以點亮千萬燈,“心燈無盡”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意義是內在做功夫的,只要我們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場,這個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還去哪里找個清凈道場?這里就是了。

所以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燈,只要一點靈光不昧,隨處都是道場,魔宮里正好修行。

沒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沒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對不對?

沒有魔哪需要修行?

譬如夫妻相處,互相是對方的魔,在這里受得了、控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

家庭中各份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

有好魔的,大家相親愛的,這個魔是看不見的。

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為止。

修行在魔宮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過,才是成就。

修道人經過一層魔障,就跳過一層道業。

俗話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能跳得過一丈,就更厲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誰磨你,算什么修行?

有年輕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但是我都告訴他們,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

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

尤其我這個大惡魔,天天罵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到了這里挨老師罵就受不了,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

《維摩詰經》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受得了魔才是道。

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對子:

能受天磨真鐵漢

不遭人忌是庸才維摩詰言:諸位!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維摩居士回答:“有一個法門叫作無盡燈,你們要學。”

什么叫無盡燈呢?譬如一盞燈,一支蠟燭,可以點亮千百支蠟燭,一千一萬支都點得亮。

只要點亮了,光明永遠不盡。這個道理就是無盡燈。

維摩居士繼續說,“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宮里修法,就是修無盡燈法門。”

這個道理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思,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不一定要出世,在這個世間留著一點佛法種子的光明,影響更大。

所謂一燈可以點亮千萬燈,“心燈無盡”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意義是內在做功夫的,只要我們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場,這個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還去哪里找個清凈道場?這里就是了。

所以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燈,只要一點靈光不昧,隨處都是道場,魔宮里正好修行。

沒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沒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對不對?

沒有魔哪需要修行?

譬如夫妻相處,互相是對方的魔,在這里受得了、控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

家庭中各份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

有好魔的,大家相親愛的,這個魔是看不見的。

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為止。

修行在魔宮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過,才是成就。

修道人經過一層魔障,就跳過一層道業。

俗話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能跳得過一丈,就更厲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誰磨你,算什么修行?

有年輕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但是我都告訴他們,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

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

尤其我這個大惡魔,天天罵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到了這里挨老師罵就受不了,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

《維摩詰經》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受得了魔才是道。

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對子:

能受天磨真鐵漢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一個人出來做事如果沒人嫉妒你,那這人是個笨蛋。

又能干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討厭,在團體里沒有人討厭妒忌的,就曉得這家伙一定是無用的東西。

有你不多,沒你也不少,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個閑家伙。

人做到這樣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

你不要以為這兩句話簡單,我是一輩子拿來當咒子念的。

年輕時我風頭之健,各方面要打擊我的很多,心里很煩,一想到這兩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脫了很多痛苦。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給你們說笑話,你以為一定要什么咒語,這就是好咒語。

你哪天夜里碰到鬼,把這兩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來迷你,證明你這個人還有點好處。

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這個人還有什么用處!對吧?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你們在魔境中修法,要把自己點亮,把智慧打開,你就是一盞心燈,在這個世間可以開導教化一切眾生,可以影響多少人,都能夠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一盞燈點亮了,可以分成千百萬盞。一個菩薩自己悟道了,可以教化人家,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越增加,這個道理就叫無盡燈,你們就要學。

我這里給你們講明,因為你們不亮,你們雖然也是燈,是熄滅的燈。

我從上個禮拜起,喉嚨不舒服,發聲困難,好多人就勸我休息一陣子不要講課了。

但是我不肯停,因為同學們要學啊!還管它有沒有聲音,照樣要它講出來,這要點本事的啊!我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一點用也沒有,只有不理。

學佛的人,犧牲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我不肯停,還不是降下來了!這是告訴你們,不要自私,不要為名,不要為利,只有一顆弘揚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講死了嘛!假如在這里就是講死了也蠻好的,你們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劑,就算肉身不爛,還可以給你們賣門票收點錢,也不錯,對不對?

不要當笑話,就要下這個決心,無私無我,傾你所有布施出去,沒有什么艱難的。

學佛修道就是這么一條路子,這就是無盡燈。

我看你們來學佛學道,年紀輕輕,非常照顧自己,又懶,又不肯助人,但要求別人卻非常嚴格,看看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覺得別人都不是圣賢,難道你就是圣賢嗎?

我看你是剩閑,是剩下來沒有用的閑人,有你也不多,沒你也不少的人。

你們在家里、在社會都要幫助別人,犧牲自我沒有要求,就是無盡的道理。當然要點亮了自己,這也重要。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所以維摩居士對魔女說:“你們回魔宮去,以這個道理去修持,自己作一個照亮的明燈,影響無數天人天女都發無上菩提道心,這樣才是報佛的恩。”

什么是報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講到這里,這些天女頂禮維摩居士,就跟隨魔王回去了。

持世菩薩本來在道場入定,天魔就帶了魔女來玩了這個花樣,他的處理方式就是對魔王說,我們是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這樣。

這就是一般學佛修道人的做法,鐵青著面孔教訓人。

維摩居士就在魔境界里游戲人間,你們千萬不要帶著一個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薩道要度一切眾生,魔就不是眾生了嗎?外道就不是眾生了嗎?你就度不了嗎?

你把他們排開了,那你還算是菩薩道嗎?

他是壞人更要照亮他,你這個燈就要點啊!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間,不在出世間,就在魔道里修佛道,成就了才是真佛道。

既然持世菩薩也吃癟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薩。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長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顧名思義,這菩薩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

佛要他代表去問候維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薩同諸位菩薩一樣,表示自己也沒有資格去。

什么理由?

“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善德菩薩向佛報告,以前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要做功德,就設了一個大布施的法會,供養一切出家人、婆羅門貴族、外道、下賤階級的人、孤獨的人、討飯的,布施了七天。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那時維摩居士來了,他對我說,公子,真開一個大布施會,不應該像你這樣辦的,只拿錢和食物來布施是不夠的,真布施是法布施。

佛法講法布施,教育就。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這是叫出賣。

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犧牲自己,不論是什么人你硬是要教化他。

連迦葉尊者、須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

迦葉尊者只教化貧窮的人,富貴人他不理,須菩提正好相反。

所以我說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無遮大會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

菩薩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是十地菩薩的法云地,說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灑下來,等于古代所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夠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薩,我們只算是開始在學習而已。

所謂法布施有時也稱法供養,但是嚴格講來,這兩個名詞是有差別的。

法布施是已經有成就的菩薩,自利而后利他,為人說法,度一切眾生,是布施的精神。

供養是以下對上而言,例如供養諸佛菩薩。

但是一切眾生皆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都具有佛菩薩的種性,只不過是善根沒有發現。

所以用謙和的大菩薩境界心理來說,法布施就是法供養。

學佛的人必須要修供養,在修持法門里,供養不光是理論而已。

一個學佛的人隨時要起供養心,也可以說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實際的布施,還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觀念來講法布施,是看不見的,好像不花本錢,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

如果是這樣,就變成戲論了。

法供養、法布施要隨時隨地培養自己的心田,以清凈法,供養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圣賢、有成就的僧伽、眾生。

所有的供養中,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是佛經歸納為四種供養。

學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場是最好了,如果沒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

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場,念念有佛、法、僧三寶在心中道場。

開始你觀想一個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道場,用這個理想的道場,隨時修供養法。

講飲食的供養,像我們當年學佛,不論如何,身邊總想辦法有個佛,因此就弄個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畫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論吃任何東西,沒吃之前都先拿起來供養佛,然后才自己吃。

據說有位同道中人,他買回來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論他是不是學過,以此發心就是對的。

實際上諸佛菩薩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養自己的恭敬心,上供養一切三世諸佛,同樣地也是供養你的父母。

我看過很多信宗教的人,對于他們的教主,不論是佛還是上帝,很有恭敬供養心,對于自己的父母卻好像是冤家一樣。

你對一切眾生都要供養,何況是父母?很多學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處不好,覺得家人是拖累,覺得煩。

這些人連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來,還說什么要度一切眾生,簡直是犯罪!

佛經上說,事父母如佛一樣的人,必定得福報的。

飲食的供養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雖窮得沒有辦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養。

你們佛堂泡的茶葉,每天也要換幾次,心情要像佛菩薩就在這里似的,不要以為今天已經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這是自欺。

衣服也是供養,乃至己買了一塊布作新衣服都要供養。

供養不只是供佛菩薩,連善知識、上師也要同樣供養的,當年我們學佛都是這樣做的。

現在有點變了,我早就說過,現在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上師了,是我們要供養眾生。

不是他們來求法,是我們要跪著,求他們接受法。各位,現在有這樣的環境供養諸位,吃住學一切都不需要顧慮,是何等的福報啊!

我常對同道的人講,你們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養?所以我常常講戒律有一句:

存己功德,量彼來處。

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接受人家的供養,要反省檢查自己所作所為有什么功德,要估計這個人對我的布施供養,該不該接受。

這些地方你們不是沒有榜樣,活的榜樣都有,但是你們不知道。

有時候高興起來要罵他們,不高興只有感嘆,此乃佛所說,至可憐憫者,愚癡得可憐。

如果他們的福德智慧資糧夠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

上乘大法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剛才講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還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養?

就是人本身悟道啊,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就是法供養,也是真正的法布施。

有人用世俗的話講,法供養是精神供養,但是這樣說并不對。

最好的法供養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時中無雜念、妄想、煩惱。

是不是做得到,這是個問題。

所以維摩居士對長者子善德,講法供養的道理,他說開布施大會最重要的,不是拿財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長者子善德就問維摩居士,“怎么樣叫做法布施的法會呢?”

“法施會者,無前無后,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過去了。

所以后人叫念經是背書,背書并沒有錯,我已經講過了,現在你們年輕人讀書都是靠筆記,哪一個背得來?書背不來智慧啟發不了。

佛教的背書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誦經,誦就是讀,嘴里念出來。

念經為什么敲木魚呢?

木魚是作什么用的?

古人認為魚是不睡覺的,其實魚也是會睡覺的,但是因為魚始終不閉眼,所以木魚是提醒我們晝夜要清醒,不要無明,不要昏沈,不要糊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

敲木魚為的是,念經時每一個字都不散亂,念念清楚,這叫念誦。

維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講,法布施的法會,連在宇宙中過去和將來生存的人都要布施,這是無前無后,同一個時間就供養了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

這樣講你們聽懂了嗎?哼,全不懂!這叫作“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只照著文字解釋經典的意思,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

下面還有兩句:

離經一字,允為魔說。

如果你說,那我不照著經典來說,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說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說的和經律論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說,不是佛說。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經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還要到,樣樣要俱到。

再嚴格講,內明要通,自己內在要得道,外學也要通,世間一切學問要通,才夠得上是學佛。

如果你只管自己一個人,那學佛干什么?真正學佛的人不會只管自己一個人,一定隨時作利益他人之想。

現在寫佛學論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義,抓住一個題目,東一條西一條兜攏來,再寫一些批注引證,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維摩居士講的法布施,在同一時間供養一切眾生,沒有前沒有后,你做得到嗎?

可能嗎?就算你是神經病會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來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證你幻想成就菩薩。你絕對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間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養人而已。

所以你以為文字看懂了,這不算佛法,還沒有深入懂得內義。

“無前無后”,是要你前后際斷。

我們把起心動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際,譬如我一講話,你們一聽到就沒有了,這是前際,下面要講的你還沒聽到,這是后際。

前念已滅,后念不生,當體即空。

這是《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能把自己的身心煩惱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際斷,無前無后,當下即空嗎?

不空,怎么不空呢?無前無后沒有說中間啊!中間非空非不空。

說空的,前面念頭過去了,沒有了,后面念頭沒有來,中間一定是空。

這個空的就是自性現前,正是有。

這個有不是世間的有,所以唯識法相叫這是勝義有。

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門。能做到一切煩惱妄念前后際斷,無前無后,念念當下即是,當現前的一念清凈空念,就是供養一切眾生,這叫作法布施。

我們做得到嗎?

我們作個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圍。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世界,身體上有很多眾生,因為身體內部和皮膚上,有很多寄生蟲和細菌。

身上的細胞是不是一個單獨有靈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學還不敢斷定不是。

假使你念念之間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當體皆空,一時之間至少供養了身上所有眾生得清凈、安樂,這也是法供養、法布施。

我們過去學佛的,進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個禮,不只行禮而已,五體投地之后要站起來,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頭,還要有響聲,表示額頭碰到佛的腳了,這些你們沒有看過。

當然我現在也自然了,不過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凈。

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擺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論是修觀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不屬于自己的。

這個愿發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開始念佛。

要隨時隨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養、法布施,一個人幾十年當中能夠念念如此,才算是學佛。

我們做得到嗎?恐怕法供養做不到,倒是在氣供養,氣人家擾亂你打坐,這個那個的。

“曰:何謂也?”

維摩居士講的,善德菩薩聽不懂,就請維摩居士解釋。

“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

你們看,維摩居士一講就又是一大堆,如銀瓶瀉水一般,嘩……就下來,你接都來不及接。

難怪十地菩薩叫法云地,說法如云如雨,蓋滿虛空。

維摩居士是在家佛,超過十地境界,他說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這里他開始為善德菩薩說,什么叫法布施。

他說,“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

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

普通經典說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這里怎么說不同呢?

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覺悟,換句話是悟道,是明心見性。

悟了道以后從內心起慈悲心,看一切眾生如子女一樣,如慈父愛護一切眾生,這個,的一種。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隨時隨地心里上念念之間在如何救眾生,眾生有煩惱,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這個大悲心,這樣叫做法供養。

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時候想過要救眾生?很多人對我說,“你發愿在度人哪!”

我說,“去你的!什么發愿?我為了吃飯!我不愿度眾生,現在是反被眾生度。”

你們聽謙虛話聽不懂,其實是罵人的話,你們學什么佛!哪里想度眾生,你度了誰啊!念念想眾生來度你,裝個學佛的樣子。

所以外邊人問我信什么教,我就說信睡覺,因為跟他們講不通嘛,省得啰嗦。

你說我不慈悲嗎?我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

我是看對方什么人,毫無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來這個,你拒之越遠,他求之越切。

你如果拉著要教他,跪下來叫他祖宗,他也不聽的,人就是這樣的,這是方便法門。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隨時有救人的心?不要說救人了,就連肯幫助人的心有沒有啊?

只要人家一點不肯幫你,只要眾生不供養你,就起了大瞋心。

所以讀經典不是容易的,你看這文字很容易,我們幾時做到隨時隨地以救助一切眾生的心情來發起大悲心?

這不是要你起個念頭:“我要慈悲去救助這些眾生”,你有個“我”就錯了,要忘我,以救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養。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來生起喜心,這里都是講菩薩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是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培養的心情,也就是我們必須培養的情操。

我們讀佛經真應該一邊研究,一邊掉眼淚,自己感到很難過。

為什么?就拿喜心來說,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煩,別人看到你也煩死了,臉孔像討債的冤家,一點喜心都沒有,你還能度眾生?

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來。

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悅之心,真學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個神情,臉上的細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歡的,即使他在罵人打人的樣子都是慈愛的。

喜心怎么起呢?維摩居士說要持正法。

問題來了,什么是正法?哪個法不正啊?尤其現在末法時代,每個老師每個善知識都說自己是正統的,別人都是旁門左道。

前些日子,同道中人和我談起這個問題,他有一陣子沒有來我這兒了,他說最近參加了很多這位法師那位居士的法會,本來以為去聽一些法,結果光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也有批評我的。

他就問我,這是怎么搞的?我說:“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是正法,譬如這本《維摩詰經》,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學習正法,末法時代哪里去找明師呢?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兒啊!他的經教都在,都是正法,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為信不過人。

我們后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依經不依論”,一切道理以佛經為標準,乃至《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現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為他有沒有修證到,都有問題。

其次,“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研究大乘了義經典。

譬如《楞嚴經》,是徹底的經典,有些佛說的經典是不了義,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是不了義教。

“依法不依人”,你們常常說我這個老道很難辦,脾氣又大,拍馬屁拍不上,的確是的。

講到佛法,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我始終保持一個態度,“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

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不然怕走錯了路。這個四不依,在本經最后也會提到,就不先詳細說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