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31章 無一不是相(7)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31章 無一不是相(7)

9031章 無一不是相(7)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2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諸位,有沒有利益眾生的思想呢?

理論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會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薩道,幫忙了人。

告訴你,越是書讀得多、佛法聽得多、佛學了解深的人,計較心就越大,簡直沒辦法收拾。

中外都一樣,知識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婦更壞,因為有了知識,計較心也大,就容易意見相爭,認為只有我的才對。

沒有知識的幫忙,人對于是非善惡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時候不用菩薩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識學問反而墮落得越快。這是講樂饒益眾生之難,也是戒行。

“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于恭敬供養師長,這很難。

中國的孔孟之道講,但是社會對做得是不夠的。

現在還有些中原的讀書人,想保留過去的文化,要求別人尊師重道,真是笑話。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變成了學堂制度了,不是從個人來師承學習,而像去到集市的商業行為,老師上課是販賣知識,學生念書是選購進貨知識。

有兩點要注意,第一點,尊師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識學問本身。

所以佛學里對于傳法的老師視為法身父母,給人慧命,智慧的壽命。肉身父母給的肉體,壽命只有幾十年,慧命可是永遠的不生不滅。

例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學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為學生要到這個世界來成佛,就來幫忙,應化成為釋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薩,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樂敬養師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識。

第二點,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師重道最嚴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嚴重是密宗。密教對于敬養師父,有馬鳴菩薩著的“事師五十頌”,講如何對老師敬養。

照那個規矩,我們一般做弟子的沒有一個夠資格。

那規矩非常嚴重,幾乎可以說比盲目迷信還嚴重。

東西是白的,如果老師說是黑的,就跟著老師當成是黑的,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頭再說“樂敬養師,樂廣行施”,于上而言要樂于敬養師,于下而言要廣行布施一切眾生。

這里尤其要注意這個廣字,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們偶爾有點善心,都是像俗語說的:強盜發善心。大家像強盜土匪,偶爾發一點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為什么這一篇都要抓個樂字?但是對魔境界而言,與世俗追求的快樂享受不同。

學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樂,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這就是佛法。

“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學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沒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說呢?它是個生活的規范,生活的藝術。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范、道德、藝術,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

因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范,這個集團怎么樣帶領?除了根本戒律是屬于道德性質的規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律。

能堅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難了。

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定的,你知道嗎?例如兒女或丈夫、妻子,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么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

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眾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藝術,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錢了,不懂事。對老師也好,對團體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矩,給人家做榜樣,聰明的領導人一看,心里有數,知道這個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團體里,不要人家告訴他戒條,自己處處嚴謹,保持道德規范,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

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是: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

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

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

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

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

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在,又應該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過去叢林和尚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給人家好看,認為這樣才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困難,和就更難。

我常觀察一些人,一有什么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

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還要樂于,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

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做布施,先結人緣,然后結一切眾生緣。

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家看他也討厭。為什么不得人緣?

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

心性能夠修養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

要樂于在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

前面講過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

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做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

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里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里點一點,然后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

我小時候家里請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家是東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

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里我才聞著香。

我后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

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里讀過經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著,就跪著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罵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

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

《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在都還保存著。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這是善根沒有成就,所以修道不會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這就是人們經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頭特別注重這東西,可惜你們只把它當作佛學的名詞。

修道學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圓滿,功德如何圓滿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禪定。

有的經文本子把這兩句圈點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們修道打坐為什么不能到達禪定的境界呢?

因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長的,所以你們打坐做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進一步退三步。

有時好個幾天就不得了,窮人得寶,“抖”起來了,結果窮人抖起來進了精神病院,因為善根不深啊!

必須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禪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

實際上什么是禪定呢?

行善就是禪定。

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沒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

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禪定以后,“樂離垢明慧”,才能發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離一切心理,唯識學心所都離開了,心中明凈。

這明凈不是理論,是功夫,內外光明清凈。

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動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

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慈大悲。

這里為什么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

所以我這一次講的,要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開廣人們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大慈悲心。

“樂降伏眾魔,了斷諸煩惱。”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煩惱就是魔,一切眾生心中皆有煩惱。

我常說佛學比一切學問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煩惱二個字,或者翻譯成煩惑,每人每天沒有哪個時候不在煩,惱是討厭。

煩惱不是痛苦,痛苦就很嚴重了。

沒有一個人不煩惱,《維摩詰經》說“煩惱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煩惱轉過來,煩惱轉了,就清凈了,就大徹大悟了,就離垢明慧了。

煩惱就是塵垢染污,一切心態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煩惱也,所以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呼吸一進一出叫一念,這一念之間就有那么多煩惱,自己沒有檢查出來。

你們可以體會,當你拿著筆在寫字的時候,你觀察一下(這就要有定力了),我們的思想來得快,筆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過去了。

你想記錄自己一剎那之間有多少思想,是沒有辦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

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寫東西的時候,要擺三支筆在那,寫得快起來都來不及再找筆,過去了就懶得動了。

你就發現,如果寫不快的話,你最好的觀念一下就溜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啊。

這里告訴你什么?不要當熱鬧聽了,這是叫你檢查自己的意念。

你從這里走下山去,不用多久就到了,可是你在下山過程里想了多少事了?

你看有人坐在那里觀看,你以為是觀看風景,其實在搞煩惱,腦子里都在想別的,心都是散亂的,不得禪定。

很多年輕人看書根本看不進去,你們都有這種經驗了。

如果你每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讀下來,中間沒有岔過別的思想,那就叫讀書了。

能這樣專一的話,修行也能夠專一。

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動,這叫煩惱。

所以禪定,智慧。

定就要在這個地方體會,否則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屬什么?亥屬豬,要注意啊!

“樂凈佛國土。”煩惱清凈了,就一念之間煩惱不生,叫無生法忍,離染污心而明凈,此心就是凈土,凈土就是佛土。

《維摩詰經》說“心凈則佛土凈”,內心一凈了,佛土境界就清凈了。

道家張紫陽真人講過: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頂后有光猶是幻云生足下未為仙

不需要往生,已經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

西方就在你心田中。

你縱然修禪定到全身放光,也還是幻境界。

你身體可以飄起來,站在白云上,還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來的,并不稀奇。

換句話說,你心還沒有清凈,還在著相。

不著相煩惱就轉菩提了,就達到了凈佛國土。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這是修大乘道學佛之路,為什么要修諸功德,修一切功德?

我們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極的修善,沒有積極的修功德。

大乘菩薩戒除了消極的為善,還要積極的修功德。

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做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

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

福德怎么來的?

修功德來的。

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

大家學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沒有修到,聽了又忘了就是沒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讀書的博聞強記,也都是修得的。

有的人上課老是靠筆記,腦子永遠是空白的,我最反對。

我有時也靠筆記,這是因為腦子暫時先管下面重要的,臨時拜托這筆記本先幫忙記下來,等下我還是要把它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心田里的,這樣可以拿起來就用。

我不相信年紀大的記憶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現在這年紀還否認,記憶力反而比以前還好。

為什么?年紀大了功力越來越深,頭腦就越冷靜,記憶力就越強。

所以年輕人談不上,年輕人能博聞強記,除非他修訂力有成就,或者是過去生的定力帶來的。歷史上講白居易生下來就能認字,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那都是真的。

這是講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

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神通,善根。

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幾年前我就講,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

這個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值錢,只有知識不值錢,但是知識的代價,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

一篇文章寫下來,沒值幾個錢,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積了許多時間,收集攏來許多智能,不過寫一千幾百字,那個成本的確很高。

十年前我有個不識字的老鄉,發了財,找我幫他寫一封家書。

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邊等,等急了要催我快點,就說:“求你真難啊!你這寫信不過就拿起筆畫個兩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為難他。

這一下我有點火了,也想教訓他,就說:“寫信就拿起筆畫個兩下,那你來畫!”

他說:“我就是不會寫才求你嘛!”

我說:“你曉得我給你寫封信,成本多少錢嗎?”

他說:“這就一張紙有多少錢?”

我說:“告訴你,從我媽媽懷胎那一天算起,生下來,從小養大,又讀了幾十年書,現在不過會替你寫信,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讀書的,你怎么不會寫!”

他被我罵得只好說:“是啊,我小時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錢,但是財富再大你買得到智慧嗎?

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錢請人替你去打坐嗎?你可以悟道嗎?所以要想悟道,還要修諸功德。

不要以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現在有好多人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子。

我真要罵人了,你能修得好我頭都給你!我同你賭這個頭。

我不要打坐嗎?我這個老道一天到晚為你們忙得要死,什么事,連草紙,天氣冷了,還要提醒你們把窗子關好,不要著涼。

我這是什么禪定功夫啊!我在當你們的孫子啊!這是干什么?修諸功德啊!

你為什么不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呢?光會在那里自己當老太爺,要讀書寫文章打坐,你那個文章,哼!叫作文章!

打坐叫作打墮!學佛注意啊!要修諸功德啊!

能修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樂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來的?

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來的,如果這樣可以成佛太簡單了,不行的啊!

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莊嚴。這不是我講的,是維摩居士對魔女們說的,我不過是個傳話的。現在繼續講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樂、求享受、求快感。

維摩居士一連串說下來,說明世間的快樂并非究竟,那究竟的快樂是什么?現在繼續:

“樂莊嚴道場。”剛才講的是個人的莊嚴體相,現在講到道場。

我們的身體是正報,我們長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況,都是因果報應問題,這是正報。

時代社會的環境、有沒有財產、住的環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報。

例如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他的正報莊嚴。

因為他的四十八個大愿,愿一切眾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場是西方極樂國土,依報也莊嚴。

我們人也一樣,有人一生正報莊嚴,現在看到這種人很少。

過去在大陸上,地廣人多,我看過很多例子,許多叫花子相貌蠻好的,臉孔長得像佛像,有的幾乎兩耳垂肩,如果他去演戲一定是一流的。

但他是個討飯的,什么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長壽相,但長壽不一定好。

如果看相的說你可以看到曾孫子,你先不要高興,你可能很孤苦,兒子活得沒你那么長。

人要靠兒女過生活已經不是味道了,養兒女是責任,不要有做買賣心理,期望他們還你債來養你。

現實不同了,這觀念要改了。

我常講,兒女向父母拿錢用,是躺著拿的,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錢用,是站著拿的,要想向兒女拿錢用,就要跪著拿了。

再說有的人正報莊嚴,但是依報不好,環境不好,窮苦一生。

何以依報不莊嚴呢?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不做善事。

所以真正之樂,前面講要正報莊嚴,現在講依報也莊嚴是人生最樂,是菩薩之樂,樂莊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喜歡聽聞高深的佛法而不怕。

為什么要怕?聽起來很奇怪,如果你從事教育時間夠久,就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從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時間夠久了,這一點不奇怪。

一班上課有幾十個學生,其中那個笨的,你真想跪下來叫他爸爸,希望他聰明一點都沒得辦法。

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

樂聞深法而不怕,還肯追求是很難得的。你拿真正好東西教人家,人家不一定肯接受。

所以我上課能有這么多學生肯來聽課,真想給他們跪下謝謝。

能真正聞深法而不畏,并不容易。

譬如你們想悟道,悟道并不難啊!真的!

為什么人不能悟道呢?因為有一天真有那個道來到你面前,你會怕的。

我上午告訴你們,我實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禪》一書的作者,以一個在國外定居的七十歲老太太,沒有一個老師在身邊,能夠自己有這么高境界,不單是了解,而且都過得去,不斷地有進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

她說打坐時突然好像碰到了臺風境界,風聲極大,但是她曉得是自己里面的風動。

風一過了就覺得大水來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動,她曉得是水大動了。

總而言之,地、水、火、風都經歷過了,最后不只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了,她早有這個境界了,而是氣從每個毛孔出去了,充滿了虛空,大得很,萬物皆無,自己這個人沒有了,什么都是云、氣,自己覺得在若有若無之間,好像只有一點靈光在虛無縹緲中。

我們講得很容易,她一個人在國外家中做功夫,家里人都不在,碰到這些境界沒人可問,也沒有人可商量,自己會曉得這是什么,不恐懼,真是非常難。

這是“樂聞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況還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禪,有時候說入魔了,哪里有魔啊?

不過是自己害怕畏懼,或者是一念貪著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

想起來這位《外婆禪》老太太提到,她的鄰居住的是位美國人,有一天從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

一個人進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獄,那是不可想象的,你們沒參觀過,不知道的。

所以你們想學佛修道,千萬不要把自己弄神經了,被送進了那個地方就不好辦了。

什么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

不只是學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輕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沒有正知見是很可怕的。

這是所謂樂聞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聽到高深的佛法變成了十善道,變成快樂。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三解脫門之樂是貪、嗔、癡都轉了,聲聞、緣覺菩薩到這個境界,就不樂非時之樂,是正樂。

“樂近同窗。”樂于親近同道修行的同窗,過團體生活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真要做到也很難。

在團體中一起修行久了,同窗在一起是會不舒服的,不但環境不舒服,而且天天會有煩惱是非的。

“樂于非同窗中,心無罣礙。”能夠走近同窗已經不容易了,而能夠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見的人相處,心里面卻沒有煩惱。

不要說別的,即使是家里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處,都會心里罣礙,隨時會起煩惱,何況團體中的同窗!個人意見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障礙就更大。

“樂將護惡知識。”惡知識與善知識是對立的,佛法講善知識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導我們不會走錯路的人。

即使學問好道德高,如果使我們走錯路,就不是善知識,是惡知識。

惡知識是壞人,但是為什么仍然要保護壞人?

這就是菩薩道,即使是壞的,還要保護他、照顧他。

“樂。”當然是應該的。

“樂心喜清凈。”維摩居士為什么在這兒講這一句話?我們會覺得奇怪了。

我們學佛修道就是想求個心清凈,大家都這么想。

事實上,真正到達心念空了、心清凈的時候,你就不會干了。

剛才講過,其實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盤境界,到那個時候恐怕你就不干了。

我們天天要求清凈,真到清凈了,不做了。

前些日子跟老朋友們談話,談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對學佛幾十年的夫妻,在家**養一位禪宗的老師跟著他學,過去很多學佛的人是這么學的。

這老師最后在他家里面涅盤了,他還親自給老師打點辦后事。

他道家、密宗都學的,現在年紀也到了古稀的七十開外,正報依報都不錯,子孫滿堂。

這位太太在大陸上的妹妹最近過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沒有立刻對太太講,怕她心情不好,現在當到我在場才對太太說了。

我就說他,“這個也看不開!生來死去普通得很。別人可以,你學佛一生,修道一生,這個情字舍不掉,什么都不要談。”

這話是說,講理論容易,勸人的時候好聽得很,臨到自己頭上,鼻子就變成眼淚了,就受不了了。

講心清凈,人到了老年清凈很容易,什么都沒有了,返老還童了,像當小孩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光屁股來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個光光的境界去了。

修道的人到了什么都沒有的境界,嘿!還正好享受。

寂寞,在一般人叫凄涼,你如果一知道這個寂寞是享受,就變成真清凈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