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25章 無一不是相(1)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9025章 無一不是相(1)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16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著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凈,清凈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么了?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凈不了?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于行蘊。譬如你打坐時再清凈,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并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凈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癡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么講離,離什么?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么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凈,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凈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里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著總可以吧?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愿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凈,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于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里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里,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我們心里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么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著。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于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會,但怎么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么書讀什么經?不是本來清凈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

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現在聽《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聽眾,自己也在欣賞這部經書,再過一段講完了。一切是如夢如幻,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凈,你以為打坐就清凈了嗎?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真正靜了就什么都沒有,本來空,也黏不住了。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凈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善于寂滅,寂滅比凈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著,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去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種,取是最麻煩的。

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里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

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凈就無往不至。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后,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

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們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

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么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無處”,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彌勒菩薩報告到這里,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么講菩提講了這么多?

因為彌勒菩薩他們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

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里?

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

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你們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下一個是迦旃延,他也推辭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當中學習小乘佛法的講師級的人物。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礎所在。無常,簡單的講就是不會永恒的,會變去的。苦是說沒有真正快樂,人世把輕微的痛苦當作快樂,因為受苦慣了,偶爾給你減輕一些苦的壓力,就高興了。

迦旃延回憶有一次,佛給比丘們講了小乘法的基礎,其后他就替比丘們演繹自己的心得。不料維摩居士到來,指責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滅心,給比丘們說法。思想、理論、學問都是生滅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思想生了隨即又滅了。

《禮記》中的《學記》也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文章典故知識盡管淵博,沒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見解,還不夠格做人師。

這里維摩居士說,迦旃延還沒有悟到實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實相就是無相,所以般若無知,如果還有一個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學問的人,常覺得自己沒有學問。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識之境,沒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維摩居士對須菩提說;“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對目犍連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之后,先說的法是小乘的無常、苦、空、不凈、無我、寂滅,度人無數,證得阿羅漢果,這些都記錄在中文翻譯的《四阿含經》中,有憑有據。為什么佛到了八十一歲臨終前所講的《涅槃經》,卻提出常、樂、我、凈?

佛學講無常,萬物不會永恒存在,是對現象而言。中國《易經》講變化,萬物萬事無時無地不在變化,講的是原則;所以通其變者是圣人,凡夫為其所變。用我們上課作比方,所講的每一句話,一生一滅都過去了,的確是無常。是真無常嗎?

我們能知之性卻常在,不隨時間過去蒼老死亡。昨天的事是過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過去了的這個,是不變的。所以維摩居士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生滅只是現象,你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

你看了一本書或懂了什么道理,這不是感覺狀態。但感覺狀態的舒服、高興、快樂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識所生,這個一剎那的作用其體性是空的,也是生滅作用。

大家若被我罵是神經病,一定生氣。其實這一句話講過就過去了,你生氣是自生氣。你打坐要求空就是個傻瓜,你空得了嗎?空是它來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諸法究竟無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為這個題目作了一次演講,就感嘆為什么這許多人要為“我”、“無我”爭辯不已。

什么是無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須處處要有我,例如寫文章無我是寫不好的。有我中間就是無我,是證入形而上時,放棄了我見,才達到無我。

其實無我才是個大我,這個我與無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這個不二就是佛教文學的妙用。《金剛經》講無我多加一個相字,無我相,要你不著相,不要被現象所騙。

你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意思參通了,不二法門就懂了。

什么是涅盤?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來清凈,所以自性本來就是涅盤。

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生,但不說絕對,一說絕對就落入相對了,這個絕對是沒有的。這是佛法的邏輯,法本不然,你不能說它是肯定還是否定。本來沒有生過,所以現在也沒有滅去,這樣叫做寂滅。

聽了維摩居士的說法,所有當場的比丘都得到解脫了。所以迦旃延也說沒資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養出來的弟子,一個個都吃了維摩居士的悶棍,實在對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個話頭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