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13章 大乘佛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13章 大乘佛法

9013章 大乘佛法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04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定力夠了,四大就能轉了,到那時靈明之中因緣熟了,要走了,念頭一動,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在空性中一念起,四大的火大一加強,就走了,哪里還需要送去火葬。

所以火中生蓮的境界確實是有的,要真做到了空,真空生妙有,四禪八定功夫到了才有。我很注重四禪八定,不要盡是參話頭,玩弄機鋒轉語,不管你是佛法什么宗派,沒有禪定基礎,什么也不用談。你到了這境界,豈止生蓮而已,觀想虛空法界都是蓮花。而且不只是意識的觀想,而是阿賴耶識的動念,那就變成事實了,真可以讓一切眾生都看到蓮花充滿虛空,那是很大的功能。

你去學密宗,就是學死了也得不到秘訣,我把秘訣告訴你,是心風得自在,心息得自在者,一念觀想就成真實。你再問,怎么樣能心風得自在?我只好說,等哪一天我怎么了再告訴你吧,不要著急。你們有幾位學密宗的小青年,要特別注意我這幾句話,不要去盲目亂練了!

維摩居士說,“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他說火中生蓮華是稀有,而不是沒有。

我們看《維摩詰經》很先進,這樣提出來。《華嚴經》中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道理也是延續火中生蓮華而來的,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大愿,“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段偈子也補充了《普門品》之不足,因為《普門品》只說了三十二應身,其實還有百千億的無量應化。

讀了這個偈子就明白,大乘菩薩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年輕的同道特別要注意,就是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所以彌勒菩薩戒的第一條是“自贊毀他”,輕視人就犯了這條戒。

我對同道們說過,真正的菩薩戒絕對禁傲慢,要絕對謙虛,因為謙虛到了極點,反而是無上的崇高。不輕視任何眾生,這是何等的謙虛啊!這也就是菩薩道。不要因為學了佛法,就看這個行為不對,哪個行為不合佛法,都看不慣,這就犯了根本戒,是沒有資格學佛的。

我們看到別人做了世俗中認為是低下的工作,你怎么知道不是菩薩在火中生蓮華,在度人?你輕視他,你就造了惡業。如果他不是,那更值得我們同情他的墮落,就更不應該輕視他。

前面這三個偈子是相連貫的。接下來的又是一轉。

大乘菩薩的應化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佑利眾生”。這是講入世的,講大乘菩薩的各種應化身不同,隨處都是佛道。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世間法中,境界的人,修行的人,這同三十二應身是一樣道理。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前面四句偈子講權位,這四句講財勢。

大菩薩是要發財的,你們最好多發財。講到發財這個話題,想起我和我的師長意見頗有不同。我老師認為,弘揚佛法還是要走傳統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發心,才可以振興。

我說時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揚,要建立在平民基礎上,推動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國家領導的權位,而是靠資本家的錢財。

幾十年下來,看起來好像還是我的意見對了。然后我還跟我老師提出另一個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會,弘揚佛法不那么簡單了,要真行菩薩道,就得一手拿佛經,另一手抓只老鼠。

為什么抓老鼠?密宗的財神手中都抓著老鼠。要錢財,佛法,就是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才能弘揚得開。后世的年輕人學佛,是要有錢供給他才來,要不然他來學你這個干什么?

我看阿彌陀佛頂上有點紅紅的,好像就是這東西。所以要財法二施才能行,這也意味著未來濁世眾生的業力之重,之可怕。這意見對不對,由諸位評斷吧。

維摩居士在這里講,真要弘法度眾生,大菩薩有時現身成大富人,財法都平等布施,使貧窮的人受到幫助,勸導他們發菩提心。

貢高在佛經上比較少見到,祖師的語錄中常用。

什么叫貢高?貢是形容詞,同拱。貢高是自以為了不起。《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人要做到虛心實腹,這有好幾層意思。

依禪定功夫來說,虛心是沒有雜念,頭腦和心臟部位沒有雜念。實腹是禪定三禪境界的氣住脈停,道家所謂的三丹田充滿(頭腦是上丹田,心口是中丹田,小腹是下丹田)。另一個道理,思想空靈,只要飯吃得飽,沒別的要求,這是凡夫的世間法。與虛心實腹相反的,是禪宗祖師罵人的話“空腹高心”,說人氣往上提,思想不定,多心懷疑,搬弄是非,心氣浮在上面,三丹田空空的,定不住。

我慢,慢是佛學名詞,傲慢是人眼睛往上望,目中無人。傲慢不同,是內心的傲慢,外表看不出來,盡管嘴上說人家好,內心覺得還是自己好。

這就想到中國歷史中有許多俠義之人,孔子沒有說他們,但司馬遷寫《史記》,特別為他們列傳,非常之推崇。俠客不是太保流氓,用刀子捅人,這不是俠客行為。因為天下有許多事情,道德解決不了,法律解決不了,阿彌陀佛沒得辦法,觀世音菩薩來也只好掉眼淚。只有俠客來了,格老子,我拳頭大,你這種做法我就拿下你的腦袋。好了,問題解決了。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后令發道心”。這也是俠義道,同前面兩個偈子連成一氣。布施有三種,財施,是外布施;法施,是內布施;無畏布施,沒有幾人做得到,就是這里所說的無畏。你要做無畏布施,自己先要有大乘菩薩的氣派,有些同道聽到個鬼字,就嚇得比老鼠還不如,你怎么布施無畏啊?

我們講這個長偈已經很久了,現在再重提一下,《維摩詰經》的中心是講大乘佛法不離世間,不論出世、入世,在家、出家,只有一乘道,沒有三乘,也沒有五乘。《法華經》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所謂的三乘或五乘的分法,都是方便的法門。《華嚴經》把這些道理說得更完備。這個偈子所講的是全套的佛法,如何不離世間修行,直到出世間的成就。現在繼續下去。

一般人學佛學道,最有興趣的就是神通,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經病。還有的人搞成一臉烏氣,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聽到了什么,以為這就是神通,都不是的。但這些事有沒有靈呢?有時有的。小事非常靈,大事保證不準,因為非正神通也。

神通的生起有修通、報通、依通等。因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因為過去多生累劫的修行,這一生生來就帶來的神通是報通。

年輕人接觸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號,是把古人的兩句加上一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

做到了或許對人生能有些了解。因此我各種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員,專門陪人談話,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開。有時煩起來溜到一個地方關門不見客,不到三個月,又是賓客盈門。譬如我剛來中原時,住在一間旅館中,晝夜不出房門一步,三個月下來,我房間的房門晝夜都是開的,訪客不斷。

妖是佛經上稱非人之類。他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妖通的力量大,但都靠不住,你不要信。

真神通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明心見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種類有五種,是佛法與外道都有的共法。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論練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會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通從定發,你不要認為打坐就是定,打坐是準備修訂的基礎。有了天眼通之后,天耳通就跟著來了。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種,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種。有他心通的人,你心里在想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個人,好幾個人的念頭他都知道。再高層次的神通,連佛在說法都聽到,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已經悟道了,這和悟道是兩回事。宿命通是前生的事都了解,知道自己這一世是什么因果而成為這樣子的。

神足通是最難的,你們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過去翻成《木訥記》,因為密勒日巴祖師就是木訥祖師,既翻了音,又形容他老實誠懇的樣子。密勒日巴最后修成了不是在空中飛嗎?這就是神足通。

佛法除了這五通還有一個第六通:漏盡通,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無法修到漏盡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證得大阿羅漢果了。漏盡通是六根不漏,不來也不去,見思惑煩惱頓斷,一念不生,念念無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離欲,所以比丘、比丘尼戒第一條要戒淫。廣義的欲包括一切的貪嗔癡,狹義的欲只有兩樣東西:飲食、男女。孔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眾生的生命就這么來的。

如何能在欲中離欲?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如“火中生蓮”,是很難的。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別難,要加好幾倍的功力才行。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現前,還要修到慈。守戒很嚴,如果沒有慈心配合,還不是戒。

為什么?戒律講究規規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嚴謹,往往就會動嗔念。

講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惡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實是大嗔心。你說那不要分別善惡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糊涂蛋、大癡人。所以得定必須持戒,而持戒必須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證得五通。

這還沒有證得菩提,因為神通不是道。所以菩薩戒不準表現神通。除非他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給世界上的人見識一下,證明佛法是真的。

為什么不準現神通呢?因為會把眾生搞迷糊了,以為神通是道。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們迷上了錢財,以為錢財就是財富。金錢只是財富的一種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錢多。

所以,有了五神通,是非善惡太清楚而沒有慈忍,不能容眾,就會成為阿修羅,天人都做不成。

阿修羅就是嗔心重,就是魔。男的阿修羅嗔心重,女的阿修羅癡念重,情癡得要死。不過也不要看不起阿修羅,阿修羅還是很有福報的,他和天人一個是仁慈和藹,一個是嗔心癡念重。

天、阿修羅、人還算是上三道,佛教有許多護法的大神,都是阿修羅,他也不是一天到晚發脾氣,有時是很有善心的。

你得罪他,他就發脾氣了。可是菩薩不同,不論你對他如何,他始終都是好好對你。

所以維摩居士教化人,不是只用一種方式,是看人的根器而定。對于想成為五通仙人的,以此開導眾生,使他立于戒、忍、慈。

忍辱不是說忍受侮辱,你不要曲解,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修訂時起了妄念,能切斷它就是忍。中原有句話說“慧劍斬情絲”、“提得起,放得下”,都是忍辱。

這一句偈子透露了一個消息,你想修神通的話,就要修戒、忍、慈,能得五神通正定,就成為仙道。仙道不容易的,修成了要去哪里,心念一動就去了。

“見須供事者,先為作僮仆,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幫忙別人就是供養,只供養佛菩薩,而不供養眾生,也犯了戒,犯了拍馬屁戒。

學佛有這種心理就不對了。所以,看到有人需要幫忙,就現身做僮仆去幫忙。別人自然高興,也可勸他學佛,是教育誘導的方法之一。

我經常鼓勵青年人去教書,真教育家要犧牲自己,是很痛苦的,與職業教書匠不一樣。我難道不想在家睡覺,為什么到這里來和你們賣弄嘴皮子?

就是因為這是個責任,不是針對任何一個人的責任,只要是應該做的,再累都要做。

“隨彼之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行菩薩道的人,不論出家、在家,出世、入世都一樣,看他的需要,引導他進入佛道。

做好事也需要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要靠般若,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不容易,我們一般只講方便,方便就是方法。度人就是教化人,你度人要使他到哪里去?是要影響他,要教化他人就要有善巧,要懂得方法,才使他能得到滿足。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現在這首偈子快要到作結論的時候了。我們在上面講了好幾個禮拜,接下來的內容,是講學佛就要這個樣子,這個“道”不是菩提道,是講各種原則。各種的道、各種的法門無量無邊,大乘菩薩道所定的路,所應該做的事,是無邊無涯,沒有一定的范圍。

你說非要怎么樣才是佛道,就已經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圓融無礙的。所以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

總而言之,學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修一切善法之功德。功德是修佛道必備的資糧,成就是由智慧而來。因此更具備無邊無際的智能,要善巧應用各種的方法,才能解脫無數眾生。

“假令一切佛,于無量億劫,贊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縱使讓一切佛(還不是菩薩),經過無量劫數,贊嘆一個大乘道的菩薩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說不盡的。

前段有位道友問我,他要送一份禮給泰國國王,準備了一尊名貴的觀音菩薩像,但是又擔心泰國是小乘佛教的國家,可能不合適。

我說送觀音菩薩在東南亞都是可以的,但是要他先數一下菩薩像有幾只手,他先算十六只,后來再數一次,是十八只。

我說,你搞錯了,這應該是準提菩薩像,不是觀音菩薩。

我當時沒法和他細說。到了晚上,他到我家里,我正巧有一本剛買的五百羅漢像,就順手交給他,用這個送泰王好了。再一想,這樣的禮怕太薄了,就又找了一本中文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于恭維一下泰王是仁王。這樣一配,剛好。

就是這么樣的一樁小事,也要應用智能。學佛不要學成漿糊,整天昏頭昏腦的誦經拜佛,那些只是佛法的加行而已。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你講話、做人、處世,用心,盡心而為,都要用到善巧方便。

《維摩詰經》說“如是道無量”,你們每天念“法門無量誓愿學”,外道魔道你都應該要學、要會,你才能教化外道、教化魔。大乘菩薩道是不要走上一條窄路。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因此維摩居士講了那么長的偈子,他下結論說,誰聽了這樣的道理,還不發菩提心的話,那真是不像人了。

你寫信給父母要自稱不孝,千萬不要寫成不孝,那是父母親去世了的人的自稱。

自稱不孝是形容自己沒有父母親那么好,不配作他們子女之意。

你寫信給老師也可以自稱不肖生。《維摩詰經》這里寫不像人,就是說不像人,那不像人像什么?就不用答了。這種人也是冥頑無智慧的可憐人,對他要起慈悲,并不是放棄他。

這個長偈到此結束,這是《維摩詰經》的中心所在,要多注意。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