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9011章 三世佛學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9011章 三世佛學

9011章 三世佛學


更新時間:2024年08月04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要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處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個條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顯教密教共同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處是念身不凈、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我們普通人只把它當作佛學名詞記住算了,沒有用到功夫上,這就不是學佛。

佛在世時,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證入大阿羅漢?

因為他們基本是修四念處的。四念處怎么修呢?念身不凈,所以要修白骨觀或不凈觀,真正觀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覺,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雖然已不在世間,他的修持法門全都留下來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經典,怎么樣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門,都在經典中,你讀了而用不上,其奈經典何!佛也拿你沒辦法。

《維摩詰經》這里所說的,依然離不開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隨便哪一點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這完全是在講學佛人內心的修養。佛講一切法無相,尤其在《金剛經》中,明確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經》也講“諸法空相”。既然強調無相,為什么又說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

凈土經典也講佛菩薩“相好光明無等倫”,為什么?在解脫道上,一切無相才能空,才能證到形而上本體。

相好莊嚴還是由功德來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學會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討債的面孔。討夫妻債、討兒女債……滿街都是這種不友善的面孔,一個歡喜的相都沒有。有人的相貌是“對面不見耳”,從正面看不到雙耳,相學上說是富貴之相。但這還要其他條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圓滿,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轉莊嚴了。

我在前面提到過,自己在參學經驗中,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小說也寫得對,說入定的人寶相莊嚴,臉相變了。如果打起坐來,滿臉苦相,背還窩著,說入定了,那是絕無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氣脈必然通的,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松開(不是散掉),臉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莊嚴是從功德來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這是必然的。

維摩居士說,“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變化,儒家說變化氣質,自然與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別的打扮。我提醒過同道,不要認為學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儀容還是要端正。

你看,沒有一個佛菩薩像是不裝扮的,身上掛的戴的滿滿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薩,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頭發刮得比鴨蛋還光,也是裝飾。但是過分重視外形也是不對。所以真修行,不裝飾或過分裝飾都不對,因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轉變,一切功德莊嚴就具備了。這要隨時修慚愧心,就是謙虛,就是隨時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就是慚愧心。真正知道慚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慚愧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隨時懺悔反省,改正自己,修到功德圓滿時,身心自然會轉變。雖然沒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一定與眾不同。所以說“慚愧之上佛”。

“深心為華”,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飾。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窮一切智,通萬法之源,所謂天上天下無所不知。等于是中原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真儒者一定學問淵博,無所不知,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裝飾。

“復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對一個修行的人而言,不論在家出家,什么是財富呢?七覺知(信、戒、慚、愧、聞、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財富。但是如果自以為悟了道,有了大財富,不肯與別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

為什么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為成道的人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指導我們修行。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那我們就用不著供養他了,這只是一個沒有道的自私的人,連基本羅漢成就都談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錢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別人能夠有所成就,心中有無比的欣喜。

孔子的學生說他“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難做到了。我們教書久了的人,想想實在很慚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樂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

可是你能放棄愚癡的人嗎?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薩道。雖然罵,雖然生氣,還是要教,這叫作我的媽呀,有時覺得這么叫還不夠深度,應該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來的學生跟自己一樣的程度,老實講,并不快樂。禪宗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乃堪傳授。”可是雖然找不到這樣的人才,還是要教下去,這才是誨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說修行”,這是維摩居士謙虛的話,也是告誡我們學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導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經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但修行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們現在講佛經和在聽佛經,假定有什么功德,都要回向給一切的眾生。有什么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只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拋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轉來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口號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還怕會餓死嗎?就算餓死也好,你的尸體還可以布施給螞蟻、細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禪為床座,從于凈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為基礎,以四禪八定為根本。我們看到近百年來,佛法愈來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證果的太少,空口說理論的愈來愈多。真修四禪八定的人沒有,連初禪定都得不到。維摩居士在此提出來,我們修行人要以四禪定為基本的創作。

為什么修禪定而不能得定?因為沒有得凈命。你要非常注意這個凈命。我們是怎么活著的?有兩個部分,一是身體,一是心念。任誰都想活長久一些,可是我們現在這世界上的命是濁命,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我們的命生來就是濁的,身心內外沒有一樣干凈。能修成白骨觀不凈觀的人,基本上是修得凈命,氣質都變化了,身上的細胞、骨節都變白凈。其實我們死了,骨頭是沒法變得純白的,都會帶黃褐色,就是業重,除非是真修到白凈。密宗講氣脈修成了,這個身轉了,才能夠得凈命。

為什么打坐連初禪都到不了?就是因為肉體氣質沒有轉化。維摩居士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訴你了:凈命而生禪定。由禪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須要多聞、多看、多記,所以說“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自覺就是明心見性,證道了。要先自覺才能覺他。真講修行,就不要輕視世間、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這都屬于多聞增智慧,正是培養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凈心以澡浴,戒品為涂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無根水,甘是形容微帶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

得禪定的人說,是得到諸佛菩薩的甘露灌頂,也可以說自己為自己灌頂,自己的口水都是帶甘味的。

到了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飲食,因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脫,煩惱少了。

即使心中故意想著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煩惱。但是雖然解脫了煩惱,可是離解脫生死還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訴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還不算是解脫,了生死。這只是定力功夫夠了,能解脫分段生死,還沒能解脫變易生死。

學佛有三樣缺一不可的:解脫、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脫,解脫圓滿了才得法身清凈。換言之,不得解脫,般若不會圓滿,法身不會清凈。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沒看到的話,也不會得般若,也不會得解脫。

這里說,有禪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脫的漿液滋潤自己生命。這個時候自然沒有煩惱,自然念念在凈土,凈心洗練自己,用持戒作為抹在身上的熏香。

我常說笑,作菩薩要先會抽煙,否則被人家供奉起來,燒香熏得臉都黑了,不抽煙哪里受得了。尤其中原特別喜歡燒香供佛,有句鄉下話說,“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燒香不放炮,菩薩不知道”,把菩薩講得很勢利,這都是民間迷信。

佛經上所說的香有多種,有燒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們這個禪堂,平常很少燒香,用一種噴的檀香代替。燒香會染污空氣,燒得太多鄰居還會出面去告你,其實真正供養佛菩薩,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凈,這就已經供了香了,這就是心香。所謂心香一般,你在佛前一站,兩手合掌禮拜,心中一念清凈,就是禮拜,是真正的香供養。若你禮拜下去,心中還有一點煩惱,就是不干凈的禮拜。

真正禮拜,心中無所求,無所念,無我相,也無禮拜之相,就是心香供養。所以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剛才講到了心香一瓣,要怎么成就呢?非修訂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間。真得定了,不要講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亂又不昏沈,就無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凈為戒。

起心動念還會有煩惱妄想,縱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干凈的戒。雖然不干凈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受得痛苦,因為是用壓制的。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對于聲色犬馬、錢財富貴是不動心的,看見了等于沒看見,用不著名與利都是沒有憑據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暫,就算活了百歲,也只像是風中的燭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輸給出家人了。

能夠摧滅了煩惱之賊,可以得羅漢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上面講到羅漢證空,定在空性。

何以羅漢還是算小乘呢?

因為只見到性空,而不能起有,雖然勇健無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見地不同了。

雖然知道諸法不生不滅,為了示法(就是為尚未開悟的眾生證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現十方諸佛一切國土,如同日出,沒有看不見的。

天文常識告訴我們,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陽系統。同樣的,諸佛菩薩的國土,也不知有多少。

在念這一句經文的時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多得很,無不現前。乃至在這桌上的洞眼中,都可能有一佛國土,這是沒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華嚴境界是重重無盡的。《維摩詰經》所表現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見方的房間,能容納三萬二千張天一樣高的座位,以及天華著身等等。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這是真講功夫了。我講一下自己的經驗給你們參考。我在讀書時,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剛經》給我,一定要我念。

我這個人在這方面可能與你們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念。我那時住學校宿舍,早上一定四點起床去操場練功夫,練完了有時再鉆回床上,就是有這么一股傻勁。現在早上又要多個活動念《金剛經》,我就一人躲到會客室去念,當然也不希望別人撞見,認為我老土落伍,居然讀起佛經來了。

老實說,剛拿到《金剛經》時,我根本不明白內容,不過心里就生歡喜,管他是般若還是波羅,也不去找佛學字典,就這么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

這樣念到第四天,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就沒有了,經典也沒有了,都空了。

我覺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訴他我把《金剛經》念跑了。他是學禪的,見了我就向我道恭喜。

我說我不再念了,他也說不必念了。

后來我又找到一位師父,問他要怎樣去學佛?他說學佛一定要發愿,然后早晚做功課。

我表示敲木魚誦經我做不到,他給我一本《普賢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養心愿。

你們學密學顯的,有沒有磕滿十萬個大頭,拜十萬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養個三五年不斷?沒有的話,不要求通什么氣脈。還有沒有起碼讀一萬遍《普賢行愿品》?我相信你們在家出家的都沒有做到!

我當年學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現在,還是有個自己的佛堂,雖然有同學偶爾會幫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定自己動手。

制心念,看黃金與狗屎一樣。

你們拜佛時還做不到無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觀想到十方三世億萬不計其數一切佛前,都有個我在禮拜供養,這都要能觀想得出來。所以說「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尤其是學密宗的,如果觀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學密了,不如買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如來也在合掌拜我這因地上的佛。我們現在雖然還不是佛,可是都有成佛的因,誰說我們不能成佛!如果連這樣的氣魄都沒有,那也不用學佛了。因此說「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根據《普賢行愿品》,我們供養十方諸佛,也就是供養我們自己。道理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故。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大乘佛法主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體本空。雖然本來是空,可是起行時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實的。

如果修凈土而著凈土之相,則非究竟,因為佛土也空。因為眾生沒有證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來教育眾生。這就是《維摩詰經》所說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與入世。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這句偈子對我們的見地很重要。修行的成就是證到即空即有,妙有真空的境界。用唯識的道理來講,是證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一切眾生的形體、聲音、姿態(行、住、坐、臥是四大威儀)各個不同,現象差別很大。但是一切眾生自性的本體卻是一體的,沒有兩樣。這個“一切”的也是假名,因為在言語上不能不這么說,可不要真當成有具像的東西。譬如同樣是電流。

盡管眾生各類千奇百怪不同,無畏力菩薩可以在一時之間,使他們完全呈現出來。這位菩薩的神力如此之大,但是我們都沒看過他的塑像,對不對?這要了解,佛經上菩薩的名號,代表的是他的功能,學大乘佛法的人,不應在佛菩薩名稱上著相。例如過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水、火等字,就很可能是因為要彌補五行欠缺的緣故。現在比較少人這么做了,但是又流行什么姓名學。也有人非常信風水的,像我就不來這一套,專找所謂不好的地方去住。道理是,在德不在名,在心不在行。所以這些術數之類,你說看起來好像有關系,真有關系嗎?也不一定。懂了道理就能隨遇而安。

說到菩薩的名號,無畏力菩薩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諸位,大家犯戒時好像什么都不忌畏。

有人找你幫忙出點錢,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夠用,這時就成了有壓力了。有畏就有所顧慮,有所計較,有所打算,這就是凡夫。

真修到無畏,就是大解脫。所以無畏力菩薩是等同虛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和萬類眾生同時呈現。

了解這個道理,你們學禪定,想神通,不用來問我,我不會告訴你,我也沒神通。

通從定發,先求定。哪一種定才發得了大通呢?見了自性真空,明心見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們雖然還沒有到達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發愿,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達。

修大乘佛道的菩薩不怕魔,也不怕邪,因為自己精通邪門歪道。如果僅通佛事,而不通魔事,就不叫作佛。僅知有善念,不知有惡念也不叫做佛。就像有人只要在白天看得見東西,到了晚上就看不見東西,那不是健康的人。

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不論什么邪門歪道,光明一照,全都變成了佛道。所以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又譬如一把刀,醫生用來動手術救人,也可以被用來傷人。刀的本身沒有善惡之別,差別在用的動機。

諸佛菩薩要度一切眾生,善人惡人都要度。因為要度惡人,甚至會示現魔行,這就是四攝法,用現代話來說,是教育的方法手段。攝是攝受,就是包容。再重復提一次,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講到愛語,我小時候讀的課外讀物《增廣昔時賢文》,你們應該去讀,其中有一句:“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碰到人總要打個招呼嘛,不要理都不理,這是愛語的表現。另外一種解釋,是自己人生經驗豐富了以后才知道的,也要謝謝當時的先生們不愿意講穿。

說句笑話,這兩句話給情報工作的人來用卻很好。講到利行,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同事就是別人喜歡做的事,就一同去做,用這個方式引領別人,走上正途。

常見有人一定要勉強他人做事,例如找人一起去廟子燒香拜佛,別人不去就說人家業障重。換了我在年輕的時候,恐怕會揍你,怎么可以這樣說人?傷自己口德,況且是不是業障還難講。行菩薩道不應這么做,比方你找人去聽《維摩詰經》,人家想打麻將三缺一。好!我就犧牲,陪你打牌,但是你要下個禮拜陪我去聽經。這四攝法要做到真難,我就做不到,所以我沒資格做佛教徒。有時真是累極了要休息,偏有人要來談話,如果說對不起沒時間,那犯了戒了。能忍著疲乏,陪他坐下來談,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滿口空話,也耐心聽了,這才是菩薩。這真難了,雖然做不到,然而心向往之。

這四攝法是一種誘導教育,像是在哄眾生。所以說“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了解這道理就會明白,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廟堂上,要在魔境中修行。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