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熱門小說
“如滅度者受身”,這嚴重了。
完全得到滅盡定的人,他死后色身被火化了,你說他能不能再投胎?
諸佛菩薩都是三界再來人,他們悲不入涅盤,智不住三有。
他們的再來如滅度者受身,需要色身再來人間,隨時隨地在夢幻觀中。
“如無煙之火”,這是最后的結論,無煙之火是有的,行雷閃電都是無煙的。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菩薩觀一切眾生,乃至觀自己在世間,一切如夢如幻。
其中內容包括了幻觀、空觀、中觀,得到空觀以后才能得到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的觀法。
現在《維摩詰經》的中心問題來了,從現在開始,是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居士對話,問到佛教中心的慈悲喜舍。
經文的原文說得最多的是慈,悲喜舍都沒有多談。
這里是一個大問題。
“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
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后,貪嗔癡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貪嗔癡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證果不是功夫,不是修養,是般若見地。
貪嗔癡慢疑等等是屬于小乘的思惑。
你縱然貪嗔癡(慢疑還不算)薄了,還不見得證果。
我們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貪嗔癡了。
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位,貪嗔癡也很少了,但你只在這一個鐘頭里沒有。
不要認為我這一句話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鐘里保持沒有,已經了不起了,這就是功德。
但是這不能算證果,你的見地不到,見惑沒有去。
見惑是什么?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觀念是最難去除的。
雖然你心中沒有動貪嗔癡之念,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就是止觀的觀不到,就不能證果。
所以須陀洹能證果,不論他修白骨觀、不凈觀、念佛,他的貪嗔癡已經伏下去了(還沒有斷),破了身見。
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身見真空了,可以證須陀洹果,這是正面。
《維摩詰經》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他說“如須陀洹身見”。
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見的,對不對?
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羅漢不還果,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
但是三果羅漢還有沒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來講是化身,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死,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沒有徹底了生死。
不要認為不入胎就了生死,這僅是對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必須要證到三果、三禪天的境界。
禪定功夫到了,貪嗔癡慢疑才能夠伏下去,但是如果見地不透,還是不行的。
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結使。
配合教理與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
《維摩詰經》還是用反面,襯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
“如阿羅漢三毒”,貪嗔癡叫三毒,到四果羅漢的境界,貪嗔癡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嗎?
沒有。
本經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羅漢沒有大解脫的一面露出來了,余習未斷,習氣沒有斷。
貪嗔癡三毒還是暫時伏下去而已。要把余習完全斷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薩道,入世來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斷不了的。
十幾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打坐,沒有人供養,經人介紹給我,我就供養他。
他每個月要下山來我這里,拿些米和日用品帶回去。
過了近一年,我就告訴他,你這樣修是不會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為你是修行人,我供養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說:“老師,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我在山頂上已經是無欲境界。”
我說:“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帶你去聲色場所,你還能保持在山頂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統統垮了。”
他問我是怎么看出來的,我說你來到我家中,書架上都是佛經,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廳看茶幾下面的畫報,就憑這一點我就看穿你了。
他當場懺悔,后來還俗結婚生子。
所以說,三毒縱然到阿羅漢境界被伏了下去,不會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爐里鍛煉,是過不了關的!
哪有這么容易!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鍛煉。
禪宗祖師的偈語你們要記得:
劍樹刀山為寶座
龍潭虎穴作禪床
道人活計原如此
劫火燒來也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