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70章品《維摩詰經》(28)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70章品《維摩詰經》(28)

870章品《維摩詰經》(28)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6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什么才是真正在求佛法?

我們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個學佛不是在這五陰里轉夠跳出五跳出五陰就對了。

但是在五陰上求法修行對不對呢?初步是對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個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鋸子、斧頭、釘子這些工具。也

以修行來講,六根、五陰就是工具,所以從行識入門并沒有錯,但是不要被它們所轉,不要執著這些境界。

如果執著在行識的境界,以為這個是佛法,那就錯了。

我們要了解《維摩詰經》所講的,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證得菩薩道的究竟之論,你初步從行識入手沒有錯,到最后應無所住就對了。

剛才說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陰再分析變成十八界。

例如打坐時心中念佛,是在意識界里修,你作觀想也是在意識界里,這在密易讀生起次第,把意識上本沒有的東西使它生起來。

好像觀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繪畫的,每個人要有個小壇場(就是道場或佛堂),或稱壇城或曼達拉(曼荼羅、曼陀羅)。

打坐時佛像要對著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視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記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觀佛眉尖的明珠入定。

傳這樣的修法已經是不得了的,你們該欠我哈達和供養了,我這么隨便講出來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講正經的,我的觀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屬于我的,只要誠心來學的,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來磕頭供養那一套。

我和許多老喇嘛說,有一天我會把密法全部公開的。

他們說要得到我本尊許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薩、佛答應。我說:放心吧!早答應了。

佛要度眾生嘛!有什么秘密呢?為什么一定要磕頭要供養?

但是學人不誠心,也是學不到,學到了也不會修,也等于白學。

總之,觀佛像這個法門是從十八界的眼界來修,必須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無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觀得起來。

你說,這不是著相了嗎?顯教說要斷除一切妄想,不錯的,但是在妄想沒有斷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

所以一心不亂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點上了,他的理論方法是以楔出楔。

中國蓋房子不用鐵釘,用的是木釘,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釘,就再打入一支木釘,把先前的釘子推擠出來,叫作以楔出楔。

我們用功時妄念斷不了,如何清凈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點,叫作系心一緣,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點,念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

以楔出楔還有個比方,面粉灑散了怎么收拾?

就拿一把面粉沾濕了,捏成一團,再用這一團去黏散開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

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緣開始。

用這方法去觀想佛像,觀得起來時,在意境上,身心內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

無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歸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團,然后把這一團丟掉,一點面粉也不剩了。

從有歸到空,叫圓滿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這個原則,沒有第二個原則的,這也就是不二法門了。

所以分析五陰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塵,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塵等等之間。

好了,這兩句經文我們了居士傳懂了,可是到達這個程度是學佛法的成就嗎?沒有。有句成語說,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界是佛家的話,五行是道家的話,這是說修道成仙成佛了。

道家講的五行是從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質來代表,佛家文化從心入手,所以是講色受想行識,道理是一個。

我們學佛的人要隨時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今天去廟上磕頭供養,為自己求福報。名詞

做了好事想得善報,這也是求福報。

因為我修行,三五十好一點,這是人之所想,比做生意還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你看這經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簡略,不要亂翻。煩瑣

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經,去見南陽慧忠國師,忠國師嘉許他能發心,然后讓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擺只筷子,問居士知不知道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

忠國師就說,連我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其他的意思嗎?還想批注佛經?

這里維摩居士再起一段話。

他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時,這一句話會被先生用紅筆給你杠掉的,你重復了。

這要了解佛經是對話錄,這是表情,是個層次,是個階段。

維摩居士講到這兒,其他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沒有,然后說:唯!舍利弗,我再告訴你。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上面說真正佛講在五陰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

再進一步說,也不在佛、法、僧三才。

這里要注意這個“著”字,是黏著的意思。

“自己是指僧伽、僧眾,也可以是單一個僧,一個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來一切十方三世圣賢僧。

真正的求法,執著佛、執著法、執著僧也錯了。

但是你不要讀了這一句,就不皈依三寶了,那是妄語,你沒有到這個境界。

這里講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門,真正的解脫道。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執著了苦做滅道四諦法門就是戲論,就不是佛法。這很嚴重了,《維摩詰經》所批駁的苦集滅道,是小乘佛學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要上維摩居士的當了,告訴你:戲論也是佛法。

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門。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質,都是誘導法,都是用哄的。

誘導就是佛不太的方便法門,固然從無上佛道觀點批駁戲論,但戲論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門。

《涅盤經》上說: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

小孩子哭了,就拿個黃葉哄他,說是黃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

就是用誘導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這個煩惱。

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廟里閉關時,第一天入關,在大殿至少要到了初禪得這個字之好,是一氣連下來的。

這對子不但字好,對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犢返

風颯颯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

真高明極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講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這里牽涉到對佛法認識最基本的問題。根據本經,真正佛法是自性寂滅的。

涅盤有時也翻成寂滅,還有一個翻法叫圓寂,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個涅盤的意義只表達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盤或是寂滅,普通人就聯想到死亡,什么都沒有了。

其實涅盤真正的意義包括了:常、樂、我、凈,四個要點。

涅盤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語,婆羅門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盤,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議、無上安樂、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盤翻成圓寂,現在來看,實在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圓”有圓滿、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實又空靈,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沒有,是代表干凈、寧靜、安詳。

涅盤有時又被翻成無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辭。

《老子》講無為并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動,所謂“無為者無不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變成無為者無“所”不為就糟了。

用而不用、動而不動是無為。

但是無為還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盤的意義,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師,就分開成“有余依涅盤”和“無余依涅盤”(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盤”、“無余涅盤”)。

在無為的觀念再加上有、無,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證得涅盤,不是學死亡。

小乘所證得的道偏向于空,認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動,這在佛法是屬于有余依涅盤。

比方說人睡著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在睡眠時,身心內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雖然在睡眠時說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徹底休息。

有余依涅盤,就是用來形容小乘的證果境界,還是有剩余的,還有連帶的。

大乘的佛果是無余依的,畢竟空的。

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說,“法名寂滅”,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寂滅是圓滿清凈安詳安樂的,有時這個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凈土。

可是一般人學佛,對這第一義諦沒有認清楚,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

嚴格說來,不論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動念,用念頭在念。

思想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念滅了,后一念就接上來了。

譬如我們在講話,在聽話,也都是生滅法,當你聽到這聲音,這個觀念就過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為),以及知覺狀態,完全是生滅法。

念佛、念咒、觀想法門,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抓住了這種方便,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盤之果。

天臺宗有數息法門,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收、視、返、聽”。

把眼神回轉來,內觀、內照,耳朵聽呼吸。

后來到了西藏密宗,就演變成修氣脈,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若行生滅,是求生滅”,與求佛法背道而馳。

《楞嚴經》上佛說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你動機、觀念不正確的話,你用各種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這個“法”用當下的話來說,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華經》這句話說,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它的本來是清凈的(所以是“自”),用不著你去求個清凈。

用《法華經》來對照《維摩詰經》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我岔進一個禪宗故事,你們參參看。

有位禪師讀到《法華經》這里就悟了,他告訴一同參禪的道友說,佛講的這句話只講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只講了法身的清凈面,沒有講法身的起用,是留給我們去參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他就說:“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他露了消息嗎?有的,涅盤境界是生機活潑的。

“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盤,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真正佛法本來就沒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來涅盤清凈,不是凡夫善惡業果所能染污上去。

假使你認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證得涅盤,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凈。

雖然去了惡念,又被善念蓋上,也是染污。

就比如我們的眼睛進不得沙塵,縱然是名貴的黃金粉,放進眼睛也是受不了。

《維摩詰經》這里是破除小乘觀點,小乘要去惡念染污,要斷惑證真。

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惡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眾生,自已一無所留,善惡兩頭都不取,用不著斷惑,自性本來清凈。

“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維摩詰經》這里,每一句話的層次愈來愈高了。

他告訴舍利弗,自性本來寂滅的,不要以生滅心求寂滅之果,會走錯路。

又因為自性本來寂滅,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惡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

這是兩個層次。

現在是第三個層次,真難懂了。

“行”有三種讀法,有讀如“形”,有讀如“杭”,也有讀如“恒”。

像《普賢行愿品》,就有人堅持要讀成“恒愿”。

其實,每種讀法都是對的。大多數的佛經是唐朝年間翻譯的,唐朝的中文發音,比較接近客家話或廣東話,“行”字就是讀如“杭”。不論怎么讀,意義是一樣的,這是順便提到。

中國文化講五行,《易經》也講“天行健”,行代表著運動的觀念。

佛法的行是很難了解的,前面講五陰時稍為提過行,用當下話講是本能的活動,這樣你會比較容易了解。

身體的本能也會恢復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藥,硬熬一熬有時也會熬過去了,因為我們身體的本能是新陳代謝、血液和氣脈運行,這就是行陰的作用,永遠在轉。

修持到行陰停了,那就是禪定得到了氣住脈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環。

那是三禪定以上的境界,不過這時識陰還沒停,雖然呼吸停止了,脈也停了,腦還沒有死,腦神經還有微波的,這都是醫學可以證明的。

維摩居士講“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這是什么行?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行,但有連帶關系。

這里是講行愿的行。

一般人講自己在修行,認為修行就有功德,這就像講自己念了一百萬次往生咒,是這樣的心理。

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沒錯,是人天乘果的修行。

但是依《維摩詰經》所講的第一義諦菩提大道,執著于修行為修行,就錯了。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隨時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給一切眾生,實際上一切眾生也會施舍給你,這就是常用的標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盡管去布施,布施完了,這個力量會回轉給你。

如果執著了行愿為究竟,就被修行法門(行法)所綁住,是不會證得徹底的涅盤之果。

所以大乘菩薩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沒有,是舍、放下。因此,維摩居士說“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這個問題就出在執著了。

行處法也是意識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問,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點成果都沒有?

我告訴他,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時間來計算。見地觀念到了,也許剎那之間你就悟道了;見地觀念不到,八萬劫也沒有用啊!這是第三層的說明。接下來是第四層。

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

剛才講“法無行處”,雖然在修行中,也不以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薩雖然在作六度萬行,心理沒有自己在作菩薩行的觀念。

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就著了相,非菩薩道。

但是,我們聽到這里就會產生一個觀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學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舍,這豈不是又落入一邊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觀。

因此維摩居士更進一步說:“法無取舍”,他對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嚀,一層一層上來。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學佛的人,常常對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執著凈土,大罵禪宗、密宗。

學禪宗的人說,凈土是愚夫愚婦笨人學的,我要學最高的。

執著密宗的又說,只有密宗才是至高無上的。

這種觀念都是功利主義,也像是去買菜,專挑又好又便宜的。

結果常常忙著趕道場,學了密又學禪,好忙啊!我過去也是這么忙過來的,后來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當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趕得太辛苦,干脆萬緣放下,我還是我,多安詳呢!

所以“法無取舍”,你們記住這句話,少走冤枉路。

《金剛經》也告訴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只拜佛也會悟道。

我小時喜歡作詩,我父親就給我一本書,要我背里面的詩。

我一讀很歡喜,父親說,這是附近一間廟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師父是打漁出身,一個大字不識。

他不知什么因緣,忽然出家了,經也不會讀,就整天拜佛。

那廟子地面是石塊鋪的,他拜了九年,石塊都拜出印坑來了。

后來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覺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間有時連睡幾個月動都不動的。

他師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沒翻掉,還以為他死了,好在他師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詩都會。

這是我親身見到的,說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誠懇、專心一致、系心一緣,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你搞凈土、又參禪、又學密,到處找能讓自己快一點成就的法門,好像在買股票一樣,是一無所成的。

一門深入的話,誠懇拜佛也會悟道的。

佛法其實很簡單,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經”啊!

記得《金剛經》告訴過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現在再上一層。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沒有固定地點的,這個“處所”,小而言之指身體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竅,三脈四輪,都在身體上搞,這成了法有處所。

如果氣脈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體沒了,感受沒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嗎?

這個生意不能做啊!大的處所,例如密宗觀虛空,觀藍天,觀日輪,這些都是方便法門,非究竟。

如果認為這是第一義諦,那就犯了法有取舍,犯了法有行處,犯了法著處所。

佛法是活潑潑的,你著了處所是呆板的。

“處”是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念佛是意處在念,觀想也是。無上大法是無處所,用有處所之心求佛法,已經被處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討論,學佛很多年了。他說現在什么都對,就是覺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沒有多大進步。

我說:“這個問題正是現在講的,剛才不是聽過了嗎?所以你聽經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無取舍”,你覺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這就有了取舍,本來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說自己的心無法空靈,你們現在專心聽我講話正是空靈嘛!否則你怎么聽得進去,對不對?

本來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個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滅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為你認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沒有染污的,自性本來寂滅。

這位道友問:“那么該怎樣呢?”

我說,“就是這樣,沒有那樣,這樣就是這樣。如果你真到了這樣就是這樣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凈,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個名稱,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為你有一個求放下之心,這個念頭擋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問,我這么坐在那邊豈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蠻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聰明了,所以找了許多煩惱,真求傻而不可得。

所以我說這一位道友是現身說法的菩薩,我們藉這個機會,給大家再把《維摩詰經》這一段講了一次。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第一義諦、真正佛法是無相的。

我常說,一般人以有所得心來學佛,想求無所得果,是背道而馳。

所謂“相”,是佛學名辭,用現在的話講,普通人都想求一個境界,尤其是學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個性如此,這種人來找我,我就說:你不要跟我談,最好去學密宗。

他一聽,眼睛都亮了,還問我為什么。

我說:因為你腦子里充滿了神秘主義。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觀念,打坐修道就想求個境界,若是沒有境界,還要埋怨為什么沒見放光、沒這沒那。

他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無相的,非境界。

有個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無上大法是“法名無相”的。

“若隨相識”,你以為境界是佛法,“是則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錯誤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這更要注意了!

剛才講無相的道理,大家研究過《金剛經》,其中談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

現在很流行禪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識一個,聽到別人念《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當然后來見了五祖,所謂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徹大悟。這里《維摩詰經》也是說“法不可住”。

講到這里,我要告訴你們,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近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內。

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而是最好讀原經。

這不只是研究佛學,做其它學問也應該讀原典。

原典讀熟了之后,可以“以經注經”,會融匯貫通。像我們讀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這里了,或也可以用《維摩詰經》這句話去注《金剛經》,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變多余了。

一位同道洗說他平日修行不錯,有一次就很不對勁,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

這是不在一起的好處,常在老師身邊會依賴性太重,一有問題就找老師問。

那位同道忽然想到,白骨觀中講過要“易觀”,修行做功夫要“知時知量”最重要。

同吃飯一樣,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

譬如做數息觀,你不要老數下去,只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馬上就要放掉數息,跟著就要用隨息了。

隨到心息相依,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觀,馬上變更方法。

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么時間要換,知量是知道夠了。

你練氣功盡練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練脾氣愈大。

《大學》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數,滿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個境界,抓住某一點,“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也不是佛法,法無定處。

佛也告訴過我們,“諸法不定”。不論你學哪一宗的,對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對了,這一宗就暫時擺一擺,后天又拿來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取佛道,不被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學法。

接下來維摩居士快要作結論了,你看他說法是有層次的,不要把他當作平面的一篇讀過去了。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佛經分類中,《維摩詰經》在《大藏經》中不歸在般若類。

《維摩詰經》這一段內容的要點,在《大寶積經》里也有。

《大寶積經》就是大雜燴,像百貨雜鋪,什么都有,不能歸般若,也不能歸法相唯識。

真要研究佛學,大寶積部的經典應該多看,所謂凈土三經,也包含在大寶積部的。

像這樣的佛經分類,很合現代人的用處,把人生用見、聞、覺、知四個字概括了。

見是眼睛所見的,聞是耳朵聽到的,覺是感覺狀態,身上感受,知是知覺狀態,思想觀念。

打坐時覺得腿麻、氣脈發動了,是感覺狀態的范圍。

看到光是見的范圍。

觀音法門是聽的范圍。

《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見聞覺知去求的。

大家反省一下,不論你學哪一宗,都是在用見聞覺知求佛法。

常有人告訴我他做了個什么夢,我一開口就罵他,又來癡人說夢,本來是夢幻空花,還沒有睡醒。

見聞覺知就是在夢中,你求個境界,看見什么了,聽見菩薩給你說法,都是在做夢。

真正佛法不在見聞覺知上求,假使在見聞覺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

凡夫都在見聞覺知中轉,各位現在號稱聽經,我冒充講經,都在見聞覺知境界中。

修行還在這上面轉,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這個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見聞覺知為是,也不須要放下見聞覺知,不以見聞覺如為非。現在結論來了。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開頭講自性本來寂滅,最后講自性本來無為。

是不是很有層次?這就是以經注經的辦法,你不要靠老師了,就把本經讀熟就好了。

釋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訴你了,為什么不去求呢?

這里的結論是無為法,以有所求心,求無為無所得之果,是顛倒眾生。

一切修行都是在有為當中求,是求有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學佛。

我們形容維摩居士說法,如銀瓶瀉水,嘩啦啦就倒出來,停都停不了。

他說法的氣概像莊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來,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最后吩咐舍利弗這一句,同《金剛經》一模一樣。

真做到一無所求,就是如來大定境界,像我家鄉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來只覺得是彈指間事,因為他完全靜止了,無所求了。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凈。”什么叫法眼凈?

《金剛經》提到五種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臉上長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當怪物不可,不會認他作菩薩。

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眾生,不一定長得像我們這樣的,密宗畫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

天人看我們可能覺得我們臭美,難看的要死。

我們認為是美食的,天人連聞都不敢聞的,好像我們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

我們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備了五眼,這是真的,《法華經》上說:“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會有。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