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9章品《維摩詰經》(27)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9章品《維摩詰經》(27)

869章品《維摩詰經》(27)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4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所以《維摩諸經》還是沒看懂嘛!真為學佛法,求個,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長壽上、不在內外中間,能不貪軀命的,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

對佛法的認識,首先一定要正確,所以禪宗講見地。

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眼正是講見地,就是觀念要正確,行履是功夫。如果觀念不正確,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沒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會過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見地對了,行履也有,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但是比較少病少惱。

要想做到無病不死,是要有特別法門的,但是連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與佛相見,還要互問“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你們年輕法師學了這一句,將來彼此寫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講“信徒”易讀否,那是神權用語。佛教用的是“信眾”,眾生平等,順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識之求。”受想行識是五蘊,我們都知道的。

簡單地為新來的同道講一下:受想包括物質、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覺方面,身體和心理有感覺謂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體與心理內在的思想,還包括外在的空間和時間,行是一種動轉,宇宙萬象隨時在動,分秒不停。

打坐雖然入定了,心臟還會跳,血液在循環,就是行陰沒有停,到三禪以上氣住脈停了,行陰還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暫時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斷而已。

這就要了解唯識的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換言之,生命的原動力是行陰。

識,八識都屬于識的范圍,這里有專門的課程研究《成唯識論》,現在不多解釋了。

所謂五蘊,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包括知覺與感覺,這樣講就比較容易懂了。

五蘊,是五個區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體。

維摩居士說,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識上面去求,也就是說,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剛才也說“不貪軀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學名辭,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種機能的六根,聲香味觸法,是外在與生理機能相對的六塵,六根與六塵中間有界限嗎?

沒有的,眼睛看著手表,馬上就看見了。

眼睛與手表之間真沒有界限嗎?

絕對有的,用中文說是“間不容發”,連根頭發那么細微的距離都談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這中間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論上的差別,是有實際上、科學性的差別。

所以,六根六塵、加上中間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這個界限中又有個秘密,佛法為什么說有十八層地獄?

這個屬于數理哲學的范圍,與易經的數也有關聯,佛法說的各種名辭數目,七覺支、八正道等,這數目字都不是亂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學過數理哲學的人,學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時又叫六入,但六塵和六入又不一樣,古代大師翻譯時非常痛苦,用盡心機,不過用六塵比較文學化,用六入則科學化。

你看著手,究竟是手進入,還是到手這兒?

這是個問題。人要這么問,學佛的人要參就得這么參。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進入我的視覺,然后視覺神經到腦,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嗎?

還是眼神經放射視覺到手,才覺知到手?有人可能覺得,這么參太啰嗦,看見就看見了嘛!

但是真學佛的人,應該要在這里參究。翻譯成六入就有根塵進入的作用。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真好,這里六個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塵,我們表面對佛學名詞熟練,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維摩詰經》翻成外文還是這樣翻的話,是絕對不通的,將來一定會有用外文翻譯中文佛典的,現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淺。

我可以預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經的時代,如果照鳩摩羅什法師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樣,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鳩摩羅什法師,曉得中國文化怕煩瑣,就濃縮成一句話帶過去了。

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非常長,其實濃縮成中文二卷也夠了,可是玄裝法師不敢濃縮,就成了六百卷。

根據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所謂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們打坐看到光,不要覺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經過的境界。

記住《楞嚴經》的話:“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認為自己進步了,得道了,這才是好事、才是進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氣脈動了、或者見到佛菩薩現前,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問題解決不了,氣脈通不過,坐著馬車自己人都不見了,就害怕了。

這是個感受,是一定的過程,中國儒家講變化氣質,不只是理論講的,是在做功夫上,氣是氣機,質是身體物質,修養好了的人身體硬是會變化,脫胎換骨。

道家講就是氣脈變動,到某個階段才會如此。

修行用功,膽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經驗,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動了,現在人可能會認為是心臟病發作了,或中風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動就死在這兒,萬一被車子輾過去都無所謂。

有時甚至走著走著,覺得身子倒過來了,頭在下腳上,我都不理。

碰到這情形,我把身體一丟,“不貪軀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這些事說明,我們做功夫都被身體感覺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覺上打滾,這就要注意了。

應該照見五蘊皆空,不要搞受陰境界。

我們參禪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陰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種觀想都是意識境界,在想陰里。這種路線對不對?

不能說不對,理由等一下再討論。

至于行陰就不太容易懂了。

舉個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書的,他一邊學道家,一邊學佛,走無為路線。

他喜歡讀《大般若經》,他說有時念著念著就到了一個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講不出來,那時他經也不念了,這一舒服真萬緣放下,空靈境界可以維持好幾天,他就怕自己走錯了路。

我說這很好,就這么走下去。

這還是行陰境界,不過他不作圣解是對的。

識陰境界更難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禪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禪,慢慢可以討論識陰的問題,我在此不再詳談。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