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8章品《維摩詰經》(26)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8章品《維摩詰經》(26)

868章品《維摩詰經》(26)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4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善德菩薩自己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法,就心得清凈。

一個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凈,這很難。

大家學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夠常清凈嗎?

“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薩當時得了利益,心得清凈,就跪下禮拜維摩居士,把身上掛的很貴重的瓔珞珠寶,解下來供養維摩居士。

當時印度規矩,身上掛了許多寶貝,你看菩薩的塑像,身上都掛滿了,中國就不掛,風俗不同。可是維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

再說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師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學問好,相貌莊嚴,樣樣條件具備,才夠得上稱居士。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櫻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見我那么樣懇求,才接受我的供養,拿到手就分成二份。

首先拿一半供養給法會上最窮的窮人。另外這一半,維摩居士把它供養給他方世界的難勝如來,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勝的佛。

當時在場的大眾,馬上看到上方出現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維摩居士供養在佛身上的瓔珞,這時變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寶臺,這宇宙沒有阻礙,大眾都看到了佛國土。

這里不是述說神話,尤其你們出家的人,更要注意這一段。《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是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三部經,你們要去看。

《四十二章經》有講,供養十億個羅漢,還不如供養一個緣覺,供養百億個緣覺,還不如供養一個佛,供養千億個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道人,根據本經我說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還不如供養一個世界上最窮苦的人。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

佛法注重社會的救濟。在本經中,維摩居士在法會**養一個最窮苦的人。

你能供養世界上最窮苦的人,就比得上供養一尊佛。

所以不要搞迷信,為什么要燒什么、化什么東西?這錢為什么不能拿去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

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為你能供養下方世界這樣窮苦的人,就等于供養了上方世界的難勝如來,上下是一樣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會向上供養佛,對于社會貧苦的人理都不理,這根本不是佛法。

這里維摩居士做個榜樣給你看。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維摩居士現神通,給眾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訴與會大眾說,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養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養了佛,是真正種了福田。

我常講,學佛的人決不能起攀緣心,例如看到人時心想,用得著的,可以幫自己忙的,這都是攀緣心,要無條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過年時,有些同道中人想來供養我,名字也不寫,紅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這么做!當然我很感謝你的誠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學佛,真的行菩薩道,乃至把這點錢去社會上做些有意義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錢,我是最需要錢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沒有錢怎么做?

我寧可上課收費,出賣知識而不弘法。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學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錢,還要幫他。

但是對有慳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錢出來不可,即使勉強他,他不高興我也要做,這是為了使他養成布施的習慣。

維摩居士接著說,能這樣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為了求果報才去法布施。

你一求果報,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錯誤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時毗耶離城中有一個最可憐的人,看到維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聽了他的說法,也發起了無上的道心。

要注意,現實的社會中,最富貴的人不會發心學佛學道的,因為他的環境沒有痛苦,沒有這個刺激嘛。

再者,富貴中人沒有時間跟你學佛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的有錢人太忙,可以說他們一分鐘都不得空。不要說富貴的人,像我的忙碌你們就想象不到,有時眼睛在看東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樣地,最下等人也不會發心跟你學佛,因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沒有一秒鐘清凈。

所以一個病到極點的人,你還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話,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脫了,他才有時間和精神念佛。

你們這些佛婆婆佛媽媽去探病,不要亂講外行話,病人痛得要死還能念佛的話,這個人也不用你勸了,他能把病痛丟得開,已經成功解脫一半了,他還要聽你勸?他不勸你念佛已經是客氣了。

記住,布施下等人、困難中的人,同供養佛一樣,這是《維摩詰經》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忍詣彼問疾。”因此,善德菩薩也表示,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其他每一位菩薩也都不敢去。

《維摩詰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是這一部經的全稱。

怎么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我們到最后再作結論。

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

當然并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解脫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樣可以得成就,得解脫,真正得解脫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維摩居士以生病作為說法的因由,一個人有生命一定會有病。

正應了佛學基本的四句話: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后果的關系,不需要等到后果來到才知道。

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動就知道結果了,因里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

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

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結果當然不好。

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聽了。

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后果怎樣有沒有想過?

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古人因為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殺到頭上才知道。

像我剛才要他們關后面的窗子,因為那時你們坐在窗口,風對著背上吹,背上腦后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

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鐘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

你們打坐千萬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注意到這一點。

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么起的。

要是老年人這么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生病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維摩居士因病而說法,菩薩有沒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有沒有病呢?

照樣有病!初禪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免除了火災,可是水災免不掉,還是要進修。

所以菩薩還是有病,不同的病。連佛跟佛見面時,也彼此問候兩句外交詞令:“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生病,還叫阿難去化緣,化到維摩居士家里去,結果給痛罵一頓。

所以我們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調養,我們有的修道朋友認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結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這樣大的本事嗎?

四大法很難弄的,不到成佛階段是轉不了的,能夠轉身,那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一。

第二,有許多人有一點點醫藥常識,結果自己自作聰明亂吃藥,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別注意。

下面講講如何求法。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維摩居士說: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連自己身體性命都可以不要,你還問椅子在哪里!

二祖神光向達摩祖師求法時,把手臂都割下來了,達摩要他手臂干什么?

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氣,為了供養佛法僧,沒有別的可供養,不惜軀命供養。

你們讀密宗密勒日巴祖師的傳記,他是宋元之間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幾年住山洞沒飯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還要苦,一生長出綠毛來。

衣服也沒得穿,后來總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為他化緣得了一些布,才做了個衣套來覆體。

師父要他獨力蓋棟房子來供養,他費了幾年時間挑土石蓋起房子,師父又叫他拆掉重蓋,還不準別人幫他。

拆了又蓋、蓋了又拆,毫無怨言,為法忘軀。

學密宗的人都以他為標榜,但是有幾個人真做到像他一樣?他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煉,但是從未反悔。

看到《維摩諸經》這句“不貪軀命”就要往這里想。

可是我們學佛學打坐的,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

又想通奇經八脈、頭上放光。

十個來的人有五個是為了身體而學佛,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功夫,沒有一個是“不貪軀命”的。

還有的人來向我發牢騷,他學佛二三十年怎么還生這種病,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我只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