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6章品《維摩詰經》(24)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6章品《維摩詰經》(24)

866章品《維摩詰經》(24)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的觀念,不著教化的相。

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

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眾生而起于空。

諸佛菩薩證到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

如果貪著于定,認為定就是道,是錯誤的。

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

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教化眾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眾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

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么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么都不管。

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

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

所以小乘最后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

小乘人偏于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

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

為什么怕動而專取靜?

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于空”。

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

有為世間法,世間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于有為。

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

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

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

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

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

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

《法華經》云:“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么都不敢動,認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愿力。

大乘的菩薩們發愿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眾生。發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

大乘菩薩了解生死涅盤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家、入世,“示現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回中。

“而起無作”,而離開了無愿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

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布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

所以學佛的人了解三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著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為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大乘菩薩掌握了“空”、“無相”、“無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護持正法,使之在世間永遠流傳下去。

什么是護法?現在出家人客氣地稱呼我們捐獻金錢的在家人為護法,這實在不敢當。

要真正做個護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

譬如佛教、佛法、佛學是一個東西,我們把它分成三塊來講。

現今人類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可以挽回。

為什么沒有辦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勢速”,是社會趨勢的關系。

在這樣的潮流時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薩們,不論是果位上還是因位上的菩薩,都在維持正法,使它住世。

我常跟年輕同道講,佛教的這個教,不跟著時代變是絕對維持不住的,世界的趨勢太厲害。

像我每天不斷地接觸到國內外新的消息數據,所以天天有新的觀念和想法,看見人類社會的轉變太快了。

所以我說,宗教的形式不變的話,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佛法不會跟著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

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正不斷地用各種方法,來追求人生的究竟。

因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價值、佛法的光輝,就會越來越高。

在過去,這個護持正法的擔子,純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眾身上。

但是這幾百年來起了蛻變,擔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這問題是非常非常的嚴重。

至于佛學,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機構里,佛學的課程越來越普遍,但是對于佛教,這個并不是一個好現象。

能夠把佛教、佛法、佛學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維摩居士所講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學問,懂得一切方法。

你光有方法而沒有力量,就像年輕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來沒有力量。

所以要得方便波羅蜜的力,那個方法用出來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做什么用?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這很難了。四攝法大家聽得多了,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樣。

這個“攝”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別人。

我們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來跟你說空話,這就不是愛語的精神,放棄了方便教化的機會。

我雖然跟同道講佛法幾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應該打零分的。

從教育的方法來講,我不夠資格護持正法,因為我沒有耐心。

怎么說呢?假如碰上了學識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輕松地用禪宗的方法,機鋒轉語,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羅蜜,還要在那邊張家長李家短的……我看了就煩,就沒耐性了,可以說是水太清則無魚。

年輕法師學四攝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

現在有好多年長的法師,我看了他們真是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他們有這么大的耐心,能夠包容,這是非常難的。

要聽,要說,要做許多厭煩不愿意做的事,這就是忍辱波羅蜜。

我可一樣做不到。所以你們青年同學有志弘揚佛法,就要做到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們做事就沒有這個精神,事情一多就煩死了,同我一樣。

我的毛病你們都有,我的好處你們一樣沒有。

甚至還學了我罵人的口氣,這只有我能玩,別人可不能玩的。

歷史上有祖師把七佛的名字寫在褲襠里,有徒弟也學了玩,結果下半身就爛死了。

所以你們沒有這個道,沒有這個德,不要學這些。

大家千萬對四攝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讓人家原諒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諒別人,才是第一等人。

學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如此。

布施不只是錢財,要有精神布施。

你們經常學到我的缺點,我的布施你就學不到,我雖然把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錢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學,都學壞的。

“愛語”,我雖然不耐煩說空話,可是還時時在說空話,譬如我講經也在說空話。

我其實連經也不愿意講了,還講個什么?你們老早就應該自己懂了。

可是有什么辦法?不懂只好講了。這種精神布施你要學。

“利行”,有利于別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機會就應該幫助。

“同道”,就是世間法的同道,同道之間相處不易,你去到社會上做事,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廟子,還是道場,都有同道之人,兩個人往往弄成三派。

你看我不慣,我看你討厭,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偉大。

每一個人都這樣,不能與人相處。

所以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道,你自己反省,哪一點做到了?

這每一點拿來寫文章的話,都可以寫成一部書了。

中國前人所說的敬業樂群,就是菩薩道的四攝法,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專心一致,沒有推諉、沒有煩惱地做到底,是敬業。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詞,是說我們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要隨時恭敬。

恭敬不只是心里的,是對任何一件事認真去做,非常謹慎、慎重,謂之敬。

要敬重自己,把自己當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當人看。

譬如讀書,總想把學問搞好,可是一讀書就東想西想,不專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時間把問題研究清楚,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之外還要敬重別人,與人相處不尊重人,就是不敬。

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嗎?

幾時心中有佛?學佛的人心中隨時隨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著相,隨時把佛法的精神擺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動詞,一切的作為行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惡法、不善不惡法,世法、出世法。學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沒有我,也可以說,一切人、一切事都變成我,我應該替大家服務的。

大家學佛那么久,我慢慢的心理可能還檢查不出來。

連一個白癡都有我慢,但是知識低的人,我慢心還差一點,學識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為了不起,自己就算錯了,也還是對的。

所以學菩薩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驕傲,慢在內心你看不出來,人的慢心擋住了自己不能成道。

我幾十年經驗看人,有的人對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沒有真的學法?

沒有,都在我慢中,總找一個理由解釋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進、心行錯誤。

“于身命財,起三堅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樣東西,叫做三堅,就是身命財。

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體還不要緊,命最要緊,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則就會沒命,那你只有割了,身體不如命要緊。財也一樣要緊,要割的時候,趕快去繳費,割完以后會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錢。

這三樣東西,一切眾生都抓得很牢。

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堅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門十個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念,請問我們有念念在這中間嗎?才沒有。

就坐在這里聽經,心中也沒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別的事,沒有在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敬是我們在團體中最重要的相處之道。

和尚是僧,有時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

僧伽就是僧團,出家人謂之僧,修道的謂之伽,出家的團體總稱叫僧伽。

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

僧團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發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團。

僧團相處有六和敬,就是六個條件,彼此和平相處,沒有鬧意見,互相尊重。

這個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

我們從經驗知道,只要幾個人相處,乃至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別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個好蛋。

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擴充到這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

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解釋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沒有一個生病的,四大調和,每人都精神飽滿,無病無痛,彼此客客氣氣。

身也包括面孔,沒有壞臉色給人看也是身和。

中國的大廟子一進山門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笑臉,學佛就先學拉開嘴巴笑,先學假笑也好,慢慢神經拉開了,看到人就笑,總比哭好看嘛!

我最怕看到人們整個人繃在那兒,這是學佛的樣子嗎?

一點都不能使人喜歡,我看了就討厭,笑臉總可以吧?

學佛第一步先學中國的彌勒菩薩,肚子大包容大,臉在笑。

這個都學不會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

身體還要注意衣冠整齊,生活整潔,自己生理行為每一點都要搞得干干凈凈,不使人家討厭我。

最難的是,即使別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納他,能做到就不得了。

不但學佛,與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才行。人與人之間就是相處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學六和敬。

居士也一樣,自己既然曉得缺點,就自己找一個山頭,孤峰頂上,氣吞諸方,不要說人來不到,就連鬼也來不到,那連八和敬都做得到,要發脾氣可以一個人對著樹發,那氣地出了,多舒服啊。

這樣你也做不到!我那時一個人住峨嵋山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那個境界就是如此,連一和尚他不用。

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們誰做到了?

每個人身體都不調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別人照應你,你照應不了別人。

所以佛說多拿醫藥布施,他生他去世就無病無痛。

我就有這種同道人,活了七八十歲,從來不知道什么叫傷風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學佛學道,不知道多值得羨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無諍”,不講傷害人的話,即使罵人也要有罵人的藝術,而且還要看對象。

舉過例說:像我罵陸居士罵了幾十年,可他從來不生氣,再怎么大聲罵他,還是一張笑臉,我真佩服他。

他對我是口和無諍,這難啰!你觀察這世界上很多人的長處是值得學習的。

在同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來很好聽的話,他講的就不好聽,真奇怪了。

再不然,那最厲害的故意找些好聽的話說,但是那些話一聽就曉得,很討厭。

這口要和是要會講話,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見調和了,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是很難的。

但是這個口業也是修來的,你前生沒有修口業,口德不好,你越勸,人家越要打官司。

有的人一來,罵了兩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樣子!吵個屁!我請你們吃飯去”,別人就不吵了,毫無道理的幾句話,也就解決了。

這就是他前生修口業,有威德。

所以要修口德啊!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來吵去沒有什么事,一句話空的嘛,卻抓得好緊,心里生氣好幾天,不只把臉氣綠了,還氣烏了。

尤其兩夫妻之間的爭吵,到我這兒來訴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數了,兩個都不是好東西。

為什么?口和就無爭論嘛!

不過你們在勸夫妻不和的時候要注意,他們講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們回頭和好了,就會說起你這個中間人的不是了,這是實際的例子。

口要和才無諍,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為是空話,你只會南無有什么用?

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幾個人是隨和的?

同我一樣,一開口就使人討厭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們處在日常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還容易,有時口里說點假話,唉呀!我對不起,抱歉……

可是肚子里卻梗著,這會梗出病來的,真的喲!病癥就是與生悶氣有關的。

非常內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個屁的人,然后臉上發青發烏,在里面生氣,將來百分百得病癥。

另一種是脾氣非常大的,也有肝病的嫌疑。

中國人肝病特別多,就是喜歡在心里頭生悶氣。

因為這個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個假面孔的,裝作沒事,心里卻生悶氣。

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與人同事,能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意見會相同嗎?絕對不會。

現在講代溝就是意不合,意和就沒有代溝了。第四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習慣。

譬如愛干凈的和不愛干凈的,就不容易處在一起。

像我是非常愛干凈的,而且愛整齊,我的東西不喜歡別人亂動亂放,有人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討厭,這就是一種不和。

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樣呢?

真把我東西搞亂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這東西最后是會壞、會沒有的,就沒有事了。

所以戒和才能夠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釋是大家的戒律一樣的好,這怎么可能嗎?

好,差一點。

差一點好一點要能和最難,你看六和敬除了和還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這樣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見和同解”,見就是意見觀念,人與人之間意見會不同。

不要講別的,沒有一對夫妻的意見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為兩人的面貌不同、個性不同,才能結婚,完全一樣是不能結婚的,結了婚會早死一個。

吵吵鬧鬧的反而可以吵一輩子,吵完了又沒事了。

這種情況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個沒有吵的對象也就差不多了。

見和是見解相同,如何溝通來達到見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錢,連睡上下鋪的人之間也有利的問題,這是個比方。

利害關系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是同均,平等平等。

發揮起來也包括社會問題,這六和敬在佛經中是應用在僧團的生活上,實際上你們想想看,擴充起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

你們天天要寫佛法的文章,就不曉得發揮,把六和敬這么偉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團中,太可惜了,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現在問你們一下,六和敬從哪里做起?……

還是算了,我幫你們答吧!

六和敬有兩層意思,要先從內心做起,身、口、意從個人自我做起,戒、見、利從行為擴大,由內而到外,人人自動自發,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

這些大文章不去寫,一天到晚鉆牛角尖,做什么學問?

世界不能和平,主要問題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學術文化,而是在每個人內心能不能和平。

因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家、天下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這是人類文化的大問題,所謂人類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學、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館的古書,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習慣。

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許這個世界就能夠太平。

但是很難,坦白地說,連所有的宗教團體,人與人之間相處,都做不到六和敬。

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

《維摩詰經》上告訴我們:“于六和敬,起質直心”。

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

《維摩詰經》說:“起質直心”,質是樸實,老老實實,不虛偽不作假。

直,是不轉彎,不整人,不害人。

質直心就是樸實、不彎曲的心。

有些同道講話常挨我的罵,他說起事情來不直,轉了半天的彎,本題都沒說到,我又忙,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歡講些討好的話,有彎曲心,我一聽就知道。

不需要向上討好,因為要討好,常常會做錯了事。

什么是質直心?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