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5章品《維摩詰經》(2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5章品《維摩詰經》(23)

865章品《維摩詰經》(23)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2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你們都是信佛的,但是嚴格來說,諸位都不夠資格。要隨時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啊!

樂于研究、聽經、聽說法。你說佛已經不在了,那我聽誰說法呢?

我們這里有五六部大藏經呢!你們要看啊!我書房案頭上也堆著好幾本大藏經,我每天有問題就抽出來看,隨時研究。

你們沒有我這樣用功吧!可見你們不樂于聽法。

你說讀書、看經沒時間,好苦,那就不樂了。讀書求學問是樂趣,談何容易!

最近好多人勸我,你不能這樣搞啊!算算一個禮拜有十幾堂課,老命不能這樣拼啦!完了以后你還要看書、做事,每天能睡上幾個鐘頭呢?怎么得了!

我說,放心吧!我的業報還沒完,死不了的。我看東西處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擔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學問、研究佛法是一種快樂,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

你們看書讀經記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遠方來,如果家里沒錢買菜招待,不亦慘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這樣我寧可作小人。

大家要反省,這就是戒律,你們供養眾生做到了嗎?你處在團體中,滿臉的怨氣,滿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這就沒有守樂供養眾的戒律。據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應為人家講《莊子》,講了之后大家頗有怨言,認為他好高騖遠,好為人師。

你們沒弄懂《莊子》,人家幫你們弄懂,是好事,是法供養,你們竟然這么小器。

這個就要罵你們!這是犯了沒有樂供養眾。

假如別人也有過錯的話,應該勸導,或者觀過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這個過錯。

因為別人犯過,就吱吱喳喳的,這是犯了口業。

因為講了供養眾,觸動我對這件事的感想,才告訴你們。

你們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學佛人的心理。

自古文人相輕,千古以來文人都看不起別人。

老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這是中國人的通病。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評這個法師那個居士不對,甚至罵人。

佛教怎么會興起來?都不團結。

所以你們問我,某某人這么講的,對不對?我從不回答。你不提人名,說有件事這么說對不對,我或許會答復你。

文人千古相輕,我說,宗教是千古相仇。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還厲害。

越是信教的,那個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結果宗教團體的人我是非特別多,我聽了就煩。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隔。

文人千古相輕,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這幾句把世故人情都說完了。

你們在這里號稱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

一個學者的胸襟氣派一定要大,能夠包羅萬象,對的就對,不對就不對,這種小事有什么了不起。

話說回來,聽了這些閑言閑語心中煩惱,也太沒有程度了。

叫你們讀的《昔時賢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歲時就背了:“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哪個人背后沒有人批評啊?兩個人碰到了,不講別人的事,講什么啊?這就是人。老夫妻倆在房中講媳婦怎樣、兒子怎樣,也是在講人。

所以把人世間這些東西看通了,聽了那些話都是狗屁不如,這樣你就胸襟大了。我們這里都標榜是學佛的人,有沒有利益眾生的思想呢?理論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會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薩道,幫忙了人。

告訴你,越是書讀得多、佛法聽得多、佛學了解深的人,計較心就越大,簡直沒辦法收拾。

中外都一樣,知識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婦更壞,因為有了知識,計較心也大,就容易意見相爭,認為只有我的才對。

沒有知識的幫忙,人對于是非善惡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時候不用菩薩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識學問反而墮落得越快。這是講樂饒益眾生之難,也是戒行。

“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于恭敬供養師長,這很難。

中國的孔孟之道講,但是社會對做得是不夠的。

現在還有些中原的讀書人,想保留過去的文化,要求別人尊師重道,真是笑話。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變成了學堂制度了,不是從個人來師承學習,而像去到集市的商業行為,老師上課是販賣知識,學生念書是選購進貨知識。

有兩點要注意,第一點,尊師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識學問本身。

所以佛學里對于傳法的老師視為法身父母,給人慧命,智慧的壽命。肉身父母給的肉體,壽命只有幾十年,慧命可是永遠的不生不滅。

例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學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為學生要到這個世界來成佛,就來幫忙,應化成為釋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薩,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樂敬養師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識。

第二點,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師重道最嚴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嚴重是密宗。密教對于敬養師父,有馬鳴菩薩著的“事師五十頌”,講如何對老師敬養。

照那個規矩,我們一般作弟子的沒有一個夠資格。

那規矩非常嚴重,幾乎可以說比盲目迷信還嚴重。

東西是白的,如果老師說是黑的,就跟著老師當成是黑的,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頭再說“樂敬養師,樂廣行施”,于上而言要樂于敬養師,于下而言要廣行布施一切眾生。

這里尤其要注意這個廣字,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們偶爾有點善心,都是像俗語說的:強盜發善心。大家像強盜土匪,偶爾發一點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為什么這一篇都要抓個樂字?但是對魔境界而言,與世俗追求的快樂享受不同。

學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樂,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這就是佛法。

“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學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沒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說呢?它是個生活的規范,生活的藝術。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范、道德、藝術,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

因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范,這個集團怎么樣帶領?除了根本戒律是屬于道德性質的規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律。

能堅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難了。

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定的,你知道嗎?例如兒女或丈夫、妻子,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么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

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眾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藝術,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錢了,不懂事。對老師也好,對團體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矩,給人家作榜樣,聰明的領導人一看,心里有數,知道這個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團體里,不要人家告訴他戒條,自己處處嚴謹,保持道德規范,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

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是: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

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

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

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

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

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在,又應該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過去叢林和尚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給人家好看,認為這樣才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困難,和就更難。

我常觀察一些人,一有什么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

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還要樂于,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

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作布施,先結人緣,然后結一切眾生緣。

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家看他也討厭。為什么不得人緣?

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

心性能夠修養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

要樂于在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

前面講過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

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做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

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里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里點一點,然后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

我小時候家里請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家是東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

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里我才聞著香。

我后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

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里讀過經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著,就跪著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罵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

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

《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在都還保存著。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這是善根沒有成就,所以修道不會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這就是人們經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頭特別注重這東西,可惜你們只把它當作佛學的名詞。

修道學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圓滿,功德如何圓滿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禪定。

有的經文本子把這兩句圈點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們修道打坐為什么不能到達禪定的境界呢?

因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長的,所以你們打坐做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進一步退三步。

有時好個幾天就不得了,窮人得寶,“抖”起來了,結果窮人抖起來進了精神病院,因為善根不深啊!

必須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禪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

實際上什么是禪定呢?

行善就是禪定。

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沒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

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禪定以后,“樂離垢明慧”,才能發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離一切心理,唯識學心所都離開了,心中明凈。

這明凈不是理論,是功夫,內外光明清凈。

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動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

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慈大悲。

這里為什么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

所以我這一次講的,要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開廣人們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大慈悲心。

“樂降伏眾魔,了斷諸煩惱。”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煩惱就是魔,一切眾生心中皆有煩惱。

我常說佛學比一切學問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煩惱二個字,或者翻譯成煩惑,每人每天沒有哪個時候不在煩,惱是討厭。

煩惱不是痛苦,痛苦就很嚴重了。

沒有一個人不煩惱,《維摩詰經》說“煩惱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煩惱轉過來,煩惱轉了,就清凈了,就大徹大悟了,就離垢明慧了。

煩惱就是塵垢染污,一切心態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煩惱也,所以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呼吸一進一出叫一念,這一念之間就有那么多煩惱,自己沒有檢查出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