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4章品《維摩詰經》(22)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4章品《維摩詰經》(22)

864章品《維摩詰經》(22)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9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其實在中國也一樣,每一個讀書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斷的上進。

因為禪開始在美國流行了,所以大學里要他把禪宗的東西翻譯出來,他接受了這個任務,翻譯禪宗的《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等。

那時他跑到日本東京去翻,碰到很多問題,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滿足他,最后不知怎么打聽,到了我這兒。

我因為他是中國人,希望翻譯到外國去的東西不要給中國人丟面子,就答應幫忙了。

后來才知道他原來也沒有學佛、學過禪的。

其實現在也很多這樣的人,這些在國外的中國教授,每位都懂禪,唉!真是可笑!

他把翻好的東西寄來要我審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過來,全文一次送來我沒有時間。

那時有位老道友黃居士,他現在都有九十多歲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就是他翻譯的。

我就請他審查,看看翻對了沒有,有問題就來問我。

結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黃老居士很生氣,就講:這種錯誤怎么得了?我不改了!哎呀!我就講,千古以來翻譯的東西各種錯誤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氣了,還是給他改過來吧!何況,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還是有道理的。

什么道理?中國人過去要和尚去墳上放焰口念經,蓋一個棚子,就說做道場了,習慣了。

這教授小時候在國內,大概看過和尚在墳上念經做道場,因此他想道場就是墳墓嘛!但是你們同學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為常識不夠在外頭鬧笑話,你外出弘揚佛教不要變成黑揚佛教了。

過去的鳩摩羅什、達摩祖師,這些大師們到中國來翻譯佛經,翻得那么好,那么準確,可不簡單。

過去因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個翻譯的地方都有千把人,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個名詞、一句話都研究了好幾個月才確定。

不是像你們現在學了幾句外文,中文又只差一點,然后就亂翻一遍,牛頭不對馬嘴!這是講到道場,特別插進這一段。

我們學佛的兩大觀念在這兒了,怎么樣才是道,就是菩提,由彌勒菩薩代表,這講過了。

第二個問題,怎么樣才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場,由光嚴童子代表。

修道的地方不在那里,一切在自己的心中。

前幾年我要閉關,到處看地方,好多老朋友都要我去他們那里,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們說不行。

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還要蓋個房子,等蓋好了,也許我閉關都該改成閉棺了。

忽然想想,自己也傻,還找什么地方,都市里就可以閉關,我住的地方門一關就閉關了嘛!心關了就關了,到哪里才叫閉關啊?所以人家以為我去了一個山頂上,其實我就在都市里關了三年。

自己把門一關,當天就開了。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凈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凈,哪里都不清凈,去哪里都沒有用!道場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去找什么廟子?到廟子里才不妙呢!一樣的煩惱,一樣的痛苦。

你真死了以后,嘿!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場。

注意!這是大乘佛法的要點。

彌勒菩薩代表菩提,把道是什么搞清楚了。

悟了道以后,找個地方行道,道場也搞清楚了。

悟道、行道,地點也有了,現在開始學道。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現在《維摩詰經》的主角換成了持世菩薩。

我們要注意,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同佛法都有密切的關系。

持世是保持這個世界,世間一切法就是佛法,在家在俗是世間,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沒有兩樣。

做到這樣才能夠修持、行道。

佛轉向持世菩薩,要他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持世菩薩向佛表示他沒有資格去,因為他從前住在靜室修道,大概不曉得是在哪個山里,又蓋了個茅棚或修個廟子,廟子里也不清凈,就再找個房間,房間修成關房,什么人都進不來,就清凈了。

要知道,大魔王是所謂的天阿修羅,還是有功德的,有相當的善心,但是嗔心煩惱不斷,一切業習的種子不斷。

磨在古時是寫成磨,就是磨難、折磨的意思。

挫折、煩惱都是磨。你肚子餓沒飯吃,飯就是磨。

夫妻吵架,彼此就是對方的磨。

后世把石改成鬼字變成魔,你就把魔想成鬼了。

實際上修道人都有魔。譬如我常說自己一天到晚還受魔,但是什么天魔、陰魔我都不怕,最怕人是魔。

人找你麻煩,看到真煩死了。

你不要以為看到什么三頭六臂、牙齒露出來的、青面的,那些一點不可怕。

人事魔最可怕了,我覺得人變魔可怕多了,這是真話,你們要注意這個道理。

另一個道理,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

基督教說上帝萬能,但是為什么卻不能降魔?

上帝與魔鬼并存,上帝的本事有多大,魔鬼也有多大,那上帝就不見得萬能了,這個最重要了。

佛法也是同樣道理,佛能夠降伏一切,最后還是降伏不了魔。

在《涅盤經》上說,佛要涅盤了,就問這個魔王波旬,好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你總該高興了吧?

魔王說,差不多,高興,但是也不高興。

佛說,我走了五百年后,還有我的弟子,正法還可以住世,五百年后你還有什么辦法來破壞佛教?

這些在《涅盤經》里都有。

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辦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講你的經。

佛說,啊!你行!你厲害!這是魔破壞佛教的愿力,我們眼看著這個時代都快要來了。

中國老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你大。

做人的道理也一樣,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好事沒有兩樣一起來的,可是壞事一來就好多接著來,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那么痛苦。

魔鬼不稀奇,處處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

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華嚴經》也說過,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薩的轉變,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來磨煉人,看你能不能過關而成道。

所以修行人并不必一定怕魔,經過一番魔障,道理進步一番,過了這一關你就躍進一步。

所以魔王波旬是天人境界,這是看不出來的。他帶了一萬兩千個漂亮的天女,自己變成了帝釋的樣子。

帝釋住在仞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的中心,就是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

持世菩薩正在靜室中修道,當時不曉得是魔王來了,以為是玉皇大帝帶著天人來了,還吹打著音樂。

經上沒有細說,但是一定還帶著五彩祥光從空而降,到了持世菩薩那里。

帝釋率領隨從向持世菩薩恭敬行禮,然后站到旁邊,是那樣的崇拜他。

你看一個人修道到這樣,你們假使打坐或念經時,不要說來了那么多天人,就來個土地公公或城隍爺給你磕頭,我看你不曉得要多高興了。

老師啊!我功夫進步了,那個城隍爺土地公都來拜我了。

你一定高興得發瘋了,不只是發瘋。

你看,修行多難,持世菩薩是大菩薩了都分辨不清,以為是天人玉皇大帝來護法了。

持世菩薩批評他,你雖然福報大,是玉皇大帝,不要太驕傲放恣。

古時中國的帝王權力多大,但是只敢說是天子,祭天時一樣要跪下來,自稱臣,這一套天人觀念看似神話,但它構成了宇宙觀念的制度,所以天人的福報比世間的帝王還要大。

但是,持世菩薩告訴他不要放恣,你看他帶了一萬二千天女,而且又有那么多音樂,排場不得了。

持世菩薩接著對他說法,他教訓玉皇大帝,你還要進一步修行才行。

我們出家修行的人不敢享受五欲的快樂。五欲是修道人要遠離的。

你又有天女,又聽音樂,又唱歌又跳舞。

五欲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的,你雖有善報做了玉皇大帝,這個并非究竟,更應進一步修道向善。

向上修就要走禪定的路線,戒定慧的路線。

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觀身無常。

這個世間的命,欲界的命沒有什么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

就算到了變易生死的命也沒有什么了不起。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證道。

至于財富,古代人間皇帝擁有四海,四海之內莫非王土。

當了玉皇大帝,人世間都屬于他的。

人的生命身體是正報,財產物資是依報。

譬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光壽無量是正報,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琉璃為地,七重行樹等等,是他的依報。

我們世上人有的身體有缺陷,有的特別健康強壯,這是正報。

如果沒有房子沒有錢,那是依報不莊嚴。我們修行人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就要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才能做到。

有人這一生雖然生得端正,一切很好,就是沒有錢,因為前生不布施的關系。

有人這一生功業大,錢也有,但是身體有缺陷,,一輩子治不好,沒有辦法。這就是前生持戒不清凈所致。

又比方常用花供養佛,可能他生來世會長得莊嚴漂亮,像花一樣好看。

不過你小心,好看也會招來很多麻煩,因果要注意!供養在不要發求好看的愿,這個因一不對,果就不對了。

供養花的時候要求一切為眾生的福報,就是使人一見起恭敬心,不要只為自己。

回過來說,生命是正報,財物是依報。

持世菩薩勸魔王波旬假扮的玉皇大帝,當然他不知道這是魔王,魔王的威力同玉皇大帝一樣的,天人魔王,魔王天人。

我們這個亂世,在佛經上來說是劫數,這是三界里天人和魔王在作戰,佛經上描寫開始時天人容易失敗,最后天人反攻,魔王敗了,就帶領了無數的魔兵魔將,躲到蓮藕的一個洞里。

魔王用他的神通,把蓮藕的一個小洞變成了另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天帝就找不到他了。

這蓮藕的洞在哪里?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房里也有個蓮藕的洞,這是表法的道理。

像持世菩薩這樣的大菩薩,事前都看不出來這是魔王,他對魔王般的玉皇大帝說,你應該看空了,“而修堅法”,堅就是修訂,再進步上進,堅固。

假如持世菩薩看出是魔王的話,他會不會還坐得住,會不會起恐怖心,這還是個問題。所以這魔王對他還留了一手,化成帝釋,正面來誘導。

魔對膽子小的來嚇唬他,對膽子大的,像菩薩境界的嚇不住,他就現出可愛的面貌。

這持世菩薩對魔王的說法,是正法,講得都很對,是善的一面。

修行人行善業道,一切清凈放下。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

菩薩覺悟什么?覺悟是悟道,有情是利他,自利利他是為菩薩。

菩提薩埵在中國文化就是道人,有道的人。

菩薩在中國有幾種翻譯名稱,又叫開士、正士、大士。開士是開悟者。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

魔王化身的玉皇大帝就勸持世菩薩,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作供養,可以幫你掃地啊、燒水啊、抹桌子啊。中國后來送人丫寰說是“可備掃灑”,就是引用自鳩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詰經》。

持世菩薩持戒很嚴謹,尤其出家沙門是比丘,修苦行(頭陀行)的比丘衣服不超過三件。

所謂三件不是說天氣冷了,你穿百件不可以,三件是以袈裟為標準,披上袈裟還要露出膀子,在印度天氣熱可以,到了中國,尤其在天冷的地方,你怎么能只披一件呢?

所以就有了海青,海青是漢朝衣冠,大袖。頭陀日中一食,零碎的東西都沒有了,只帶個缽和凈水瓶,凈水瓶的梵文音譯為軍持。中國有一句名詩:“空街夜雨注軍持”,就是夜里下雨,拿個凈水瓶在外面接雨水。

天落雨在中醫學上叫無根水,醫書上寫熬藥用無根水,就是下雨時半空中接來未落地的水叫無根水。這些都是常識,不告訴你們將來書都讀不懂。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擾故汝耳。”

持世菩薩責怪魔王的話還沒講完,維摩居士這老兄就出現了,對他說,“這不是玉皇大帝,是魔王,來擾亂你的!”連是不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維摩居士第一句話就罵了他。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維摩居士氣派大,就對魔王說,你怎么把這一萬二千天女送給和尚?他怎么行?統統送給我才對!他照單全收了。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魔王一看到是維摩居士來了,就嚇死了,心想,糟糕,碰到他了,這下完了,魔王這下要忘本了,就像《三國演義》說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魔王當時就想隱形,不靈,又把所有的神通使出來,仍然逃不掉。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當時空中有個大聲音就來了:波旬!叫魔王的名字,你趕快聽話,把一萬二千天女給他,你才走得了。

“魔以畏故”,魔王聽到了空中聲音的警告,大概是魔王老祖警告他,沒有辦法,害怕了。

“俛仰而與。”這個文字用得非常美,俛仰是形容低下頭又抬起頭想了半天,舍不得,又不得不給的樣子,最后只好把天女給了維摩居士。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維摩居士就對這些天女說,你們的老板把你們送給了我,就屬于我的了,第一個條件,給我聽話,先要發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下了第一道命令,然后維摩居士當場把一萬二千天女作了處理,教育他們。一萬二千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維摩居士用大神通力,根據每一個人過去的業力,現在的個性,對每一個人分別作不同的教育說法,每一個天女都覺得維摩居士在自己面前作單獨教育,使得一萬二千天女,每一個人都發心修菩提正道。這兩句話可不要隨便看過去了。

教育完了,維摩居士說,“你們現在肯修道了,有佛法清凈的法樂可以享受,再不要去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了。”

有學佛的道友說:“這個或那個是種享受。”我一聽,這還在魔境界里,說是信佛修道,老實講,資格不夠,只能說像那個樣子。講一句話你們出家人不要多心,大陸江浙一帶,在家人有時故意稱和尚為和樣,和尚的樣子,南方話尚、樣同音。

和尚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為人師可以讓弟子道力生起,叫人和尚是真正尊敬的稱呼。你們不懂,看我叫住持法師為和尚,還以為我不尊重他。

天女即問:“何為法樂?”

能夠懂得什么是法樂的,才夠資格稱作居士。這里天女就問維摩居士,什么叫法樂?注意!這里正題來了。

答言:“樂常信佛。”

維摩居士回答:常常處處要恭敬佛,不是只有到了佛堂才如此,自己內心恭敬,才是信佛。

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

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薩,那是表法。

真正的佛在哪里?在你心中。

佛經告訴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位是一體的。

佛是化身,心是法身,眾生是報身。

也可以說,佛是報身,眾生變成化身,這個無定位的。

怎么叫常信佛,怎么是真正信佛?你現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廟子燒香磕頭,你自己的心,一切眾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才是信佛。

所以說,佛以佛,以慈,不是以怨恨輕視的眼光看別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我以前做過領導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講什么都喊得很大聲,背著我可就有花樣了。

任何人對你越恭維得厲害,越靠不住。

我經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說,絕對不服從的人問題最大。

有些翹頭翹腦的,你吩咐他就這么辦,他不同意,真是討厭,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對的。

這時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樣,把自己這個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來。桌子一拍,好!就照你的辦!這樣才可以做上面的人,很痛苦啊!

本來上佛法課不跟你們講這些的,這些課不是跟你們上的,把你們教會了也沒有用。

這些是給真要為人上者,或者將來能當師父的時候就有用了,作師父也要包容徒弟啊!

不要說徒弟了,你的兒女也是有自己意見的,都是乖的嗎?兒女、徒弟都一樣,只好包容,該罵的罵兩句,好的要獎勵,過后呢?講句不好聽的,管他媽的!反正我要死的。

你曉得自己總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沒得氣了嘛!你不要以為我這不是佛法,這就是咒,即說咒曰:管他媽的!就好了。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笑話,你真學了這一法就行了。

“樂觀五陰如怨賊。”五陰是受想行識,若這個身體像冤家一樣,不迷戀它,把它放下。

你們在理論上可以看出這個身體像冤家,在情感上可親得很,這個身體你能空得了嗎?

空不了的。

眾生享受的都是屬于五欲之樂,佛享受的是清凈涅盤之樂,但是如果貪圖清凈,被享受困住了,一樣是魔境。

要搞清楚這個道理,才能明白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的道理。

什么叫魔女?

貪圖享受之樂。

什么叫魔境?

貪圖享受之樂,凡有所著,所執著、所貪著的,統統是魔。

了解這個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義。

魔女悟到了這個道理,能轉過來,煩惱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稱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

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如同留形住世,身體永久存在,隨時來去。

但是這可不是隨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沒有程度,算不準修來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樂觀四大如毒蛇。”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

這四大如毒蛇一樣在咬我們,在吞噬我們的生命。

生命的本身不是這個肉體,我們每天,為了這個身體忙碌、為了身體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時間,三頓吃飯,大小便,穿衣脫衣,睡覺等事,都不是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體所需要。

這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的,中國俗語說學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這身體不是我,我現在只是有幾十年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我不可能擁有身體的,它隨時變去。

雖然是暫時使用,這四大的身體還是很麻煩。

菩提不能證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擾。各位每天晝夜二十四小時中,大部分是被身體困擾,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餓了冷了,或者是身體的變化,荷爾蒙分泌失調引起情緒好壞,所以要觀四大如毒蛇。

可是誰能做到“樂”觀四大如毒蛇?

若四大能夠觀空,再進一步,進入妙樂境界,那才是觀四大如空而得定。

得定的人在定中是樂,是享受。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個絕大的享受。

不過,如果大乘菩薩“耽著禪悅”,貪著禪定的境界是犯菩薩戒的,因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萬行的布施法門。

話雖這么說,你們年輕同學沒得到禪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這句話來講,自稱走大乘路子,不耽著禪悅,看不起這小乘法門。

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夠修到禪定,才發大心而舍棄禪悅,那才可以談菩薩戒,否則不能談的。

所以說觀四大如毒蛇,然后達到四大皆空,在這個境界得妙樂,得享受。

據我所知,有的已有很久的修持經驗,你聽了這個話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因為你坐起來非常舒服。其實你還是在四大中,你感覺到的是身體受陰的快感。要四大完全觀到空,沒有身體存在,沒有受陰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樂,這才是觀四大空以后的妙樂。

維摩居士告訴這些魔女,你們所貪圖的身體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

要得到究竟的享受與快樂,必須能樂觀四大如毒蛇。

“樂觀內入如空聚。”什么叫內入?

我們身體外面有六根,大概我們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體上,不過在身體表層以內。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見了。有人說意根所在,是從心臟連到腦的部分,他們不知《成唯識論》說“第六意識不住身,又偏寄身中”。

我們一接觸到外界的東西,內在就會有反應,所以叫做內入,這就是六入。

六入進入到身體內部,便產生了思想、情緒各種的變化。

我們閉上眼睛,好像自己內部有個東西,在想,在作用,就把這個東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這里搞。

其實你覺得很清凈、很空,那是外法塵進入內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們覺得內在有個思想,來來往往,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塵的影像,就是所謂六入進到內部來。但是一般人沒有觀察到,現在維摩居士提出來,教他們觀,所謂止觀,你要觀察清楚,一切六入進入內部,你以為內部有個東西能夠思想,維摩居士告訴你,如空聚,假的。

看起來有個東西住在里面,好像有個生命的東西,實際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聲光變化,到內部來,一下就過去了。假使我們死了,六入不能內聚,就是人體的死亡,我們活著時是六入內聚。但是這個六入內聚有沒有這個東西呢?畢竟沒有東西的,是空的,假的。

我們身體四大也是這樣,感覺死人比活人重,我們抱起一個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較難,為什么?

他四大中的風大沒有了,所以就感覺重了。

譬如氣球充了氣比重就輕了,如果扁了的話,這氣球比重就比較沉重了。

所以這身體內部是空的,空空洞洞的。

我們或者覺得內部有個思想,有個感受,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騙。

上一句“樂觀四大如毒蛇”觀身空,

下一句“樂觀六入如空聚”觀心空。

身心皆空,達到樂的境界,得禪定的妙樂,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這里每一句話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門,我們要好好觀察牢記。

“樂隨護道意。”怎么樣能隨時隨地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我經常講,上課時不要打坐,要看經本,不然自己在自欺。為什么?你說喜歡聽課,心很清凈,那同玩弄聽其他東西是一樣的。

你們自己不觀察,喜歡聽其他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你心以為在打坐,其實是大散亂,結果用這個時間好像在聽課,也不看書本,在那兒打坐,聽得很有意思,這叫作秋風過驢耳,秋天風吹過驢子,驢子同豬一樣的,這個耳朵吹進來,那個耳朵吹出去了。

所以智慧永遠不能成就,結果這個經典也聽了,那個道理也聽了,一問他,講都講不出來,記也記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過去未來,是靠“隨護道意”這一念。

要看《華嚴經》凈行品,依著意思做到就是道意。

所以為什么一直要依《華嚴經》凈行品來修行,可是誰做到了?

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統統在顛倒中。

“樂饒益眾生。”這更難了,是菩薩行,樂于在一切做人做事中修菩薩道,處處是利益他人。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