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2章品《維摩詰經》(20)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2章品《維摩詰經》(20)

862章品《維摩詰經》(20)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7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

我們的心不跟著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凈,清凈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

《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

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厲害,一切心都是狂心。

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

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

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么了?

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

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們清凈不了?

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

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于行蘊。

譬如你打坐時再清凈,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并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

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蘊清凈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癡慢疑都要斷。

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

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且斷了。

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

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么講離,離什么?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

出離什么地方?

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

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凈,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凈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

你說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里不是廟子啊?有些人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著總可以吧?

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

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愿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清凈,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于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

哪里是本體?意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里,當下就是實際。“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人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

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

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

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

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

我們心里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

最可憐的是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么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

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著。

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

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

于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

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會,但怎么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

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

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

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

同我一樣,看什么書讀什么經?不是本來清凈嗎?

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

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電影,例如現在你們聽我講《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演員,自己也在欣賞這部戲,再過二十分鐘這臺戲也散了。一切是如夢如幻,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

你懂了就悟道了。“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凈,你以為打坐就清凈了嗎?

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

真正靜了就什么都沒有,本來空,也黏不住了。

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凈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善于寂滅,寂滅比凈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著,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于我。

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去不得了。

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

取是十二因緣的一種,取是最麻煩的。

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里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

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凈就無往不至。

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后,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

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

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

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

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么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無處”,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忍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報告到這里,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么講菩提講了這么多?因為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

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里?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

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你們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現在輪到光嚴童子這位菩薩登場,所以童子不見得是小孩,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都稱童子,表示無漏。

開場白也是一樣,光嚴童子推辭了去探病的任務,他有什么理由呢?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他說,“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

這句話有個重點,毗耶離大城是維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據佛經記載是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

光嚴童子同我們一樣,喜歡到處趕道場,他正要出毗耶離大城,大概是覺得城里太鬧,要找個清凈的道場。

那時,維摩居士剛好要進城,他二人一個要離開鬧熱找清凈,一個正要進來鬧熱的地方。

光嚴童子就向維摩居士頂禮,問:“居士從何所來?”

我以前講過,能稱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財、德行的在家菩薩才夠得上。

維摩居士回答:“吾從道場來。”他曉得光嚴童子要去找道場。

光嚴童子就問:“道場者何所是?怎么才能夠稱得上是道場?”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維摩居士開口就一棒打過來,你還想去哪里找道場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凈煩惱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搗鬼。與直心相對的是我們都有的諂曲心,喜歡轉彎的心。譬如我們與人講話前先笑一下再講,這個心態動作就是諂曲,諂媚,怕人不喜歡聽,先給人一個笑臉,很自然地做出來,是眾生的習氣。

當然不是說笑是不對的,是舉例子。直心是很難的,也不是說要罵人就罵,要打人就打。

所謂直心者是無心,無心無念不加任何意識就是道場。換句話說,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識的分別就是道場,心里沒有虛偽。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行是讓心修一切善行,當我們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動了構成行為就是發行。

法性是道場,直發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場,因為能辦事的緣故。

不要學了佛就萬事放下不管,離開家庭社會,找個廟子清凈地方修行,那已經沒有慈悲心了。

學佛要度一切眾生,你的家人不是眾生嗎?你度得了嗎?

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還要度誰啊?

我常說,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類的情況太多了。

什么是真發心善行?能辦事,自己能為眾生盡心做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難,前面已經講過深心,你們做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的偈子:“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膚淺,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覺得唯識就很難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體相,作深刻的分析。

心在哪里?心臟不是心,頭腦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這個心王不可知,禪宗講明心見性,你就見不到。

真明白了深心,這就是道場,因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

大家不要以為捐了錢是做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做,很難啊!

有時幫助一個人,以為是善事,結果是壞事;有時不幫助一個人,看起來是壞事,反而是善事。

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

道場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廟子是道場。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學佛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菩提心也是大悲心,愛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以見道為菩提,是悲智雙運,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真正發了菩提心才沒有錯誤的觀念。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