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61章品《維摩詰經》(19)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61章品《維摩詰經》(19)

861章品《維摩詰經》(19)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7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羅漢,這一品輪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薩們。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在家眾的首座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這個世界成佛,稱彌勒佛。

有一部經叫《彌勒下生經》,中國的外道如***等,都假借這部經,號稱彌勒佛快要來了。

其實彌勒下生還早得很呢!彌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在安徽的布袋和尚,他涅盤后大家才曉得他是彌勒化身,所以中國后來造彌勒佛的像,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像。

彌勒菩薩的本像,同觀世音菩薩一樣,非常莊嚴。

他現在在哪里呢?在兜率天當天王,在那里享福。

那兒有個彌勒內院,就是禪堂,是清修的地方。

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如此,每一個佛一生補處,在來到這個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天中作天主。

彌勒佛在兜率天說法,無著菩薩夜里入定,去聽法作記錄,早晨出定把記錄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師地論》。

有許多出家法師和居士們發愿,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根據《彌勒下生經》,發愿往生彌勒內院,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在他手下當場悟道,這叫做「螞蝗叮到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虛法師帶領的弟子,都是發愿往生兜率天。

現在佛要彌勒菩薩替他去探維摩居士的病,彌勒菩薩也不敢去,他說,因為彌勒菩薩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里,為天王和他的眷屬,就是天兵天將們,“說不退轉地之行”,為他們說第八地菩薩境界,就是不動地,不退轉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

修道到了第八不動地以上,才不會退轉,第七地之前的菩薩都還是會倒退的,就是會墮落的。

到了第八地的菩薩,住胎出胎還有一點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薩,住胎出胎就不迷了。

否則,即使是大阿羅漢,住胎出胎都有隔陰之迷。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說法時,維摩居士來了。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據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給你授記,盡此一生大徹大悟而證道,我問你,你用哪一生得釋迦牟尼佛受記呢?

授記是佛的規矩,跪著由佛摸著頭頂,宣說你來生會生在什么時代,什么地區,生在什么家庭環境。

佛給彌勒授記,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現在這一生是補處菩薩,當下一生再來到這個世界時,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缽,登上佛位,那時候天下太平,人的壽命為八萬四千歲。

所以彌勒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時候,而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時候。

因此我也說他二位是同參道友,但是彌勒佛做功德善事比釋迦牟尼佛偷懶一點,所以比他慢一步。

佛是難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來吃,比較精進,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到底是用過去生,未來生,還是現在生來得佛受記呢?如果你說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過去了;是未來生的話,未來生還沒有來;如果是現在生的話,現在生也無從把握住。

因為正如佛對一些比丘說過,所謂人生的幾個階段:生、老、滅。這里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個過程,人感冒一次就,胃痛一次也,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這些都是病。生活四大威儀,實際上都是病,這個病算在這里。

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皆是病,是心病。身體的苦痛或是身病,都會使你衰老,最后死亡。生老病死在哪里?

注意!就在這一剎那,《莊子》講的“方生方死”也是這個道理。

當人生下來就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剎那,出娘胎的那個我已經死掉了,不是長大的那個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個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個我,早就變了。

從醫學上說,一個人身上的細胞不斷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陳代謝,每十二年為一周期,全身細胞都換了。

我們自己覺得如生,其實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僧肇法師《物不遷論》說:“回也見新,交臂非故”,這是引用《莊子》里孔子告訴顏回的道理。

兩人對面擦臂而過,就這一剎那,兩人都變去了,你已經不是剛才的你,我也不是剛才的我了,一切皆在生滅變化中。

所以生老只有一時,佛經所以不記時的,只有一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都了不可得;現在的事說現在就過去了,也了不可得。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曾對比丘說,你的生、老、滅都在這一念、這一剎那,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假如懂得這個,悟了這個就叫悟道。

所以禪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證到那個境界,得無生法忍,當下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現在就是,哪里去找得到?

現在是什么?現在是一念轉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來一個空,是第六意識境界。

是它來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過去不可留,未來還沒來,一來變現在,現在也不可留。

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來空你的。

懂了這個,可以得無生法,懂了無生法,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授記。

無生法是真正學佛的正位,不得無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沒有入正位。

所以菩薩在正位中,也無所謂受記,也無所謂得到了什么大徹大悟。

我們上午講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壓在下面去了,這是什么道理?

是表法,破了人的法執,不但無我執,也沒有法執;有一個佛,有一個法在,你還沒有真解脫。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覺得自己是悟了的。

覺得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他就已經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無我相也就無所得。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維摩居士講了這個道理,然后問彌勒菩薩:你,據說是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你拿什么來受記的啊?

這個問題真是雞蛋里挑骨頭!真是莫名其妙,很簡單嘛!

佛明明告訴他是下一生,卻偏要問受一生計乎?

你們想想看容易懂嗎?不容易!我們不要說前生后世的事情,太麻煩。

在座各位現在在聽經,你知道自己現在聽經的這個心,是昨天的,明天的,還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是將來的?想想看。

在座的各位都有相當的知識,你們這些知識程度,是當初你娘生你下來所帶的那一點呢?還是后來加上許多?

從你有記憶到現在這么多的學問,又有了很多經歷,現在有了這些本事的心靈,和你剛懂事時的心靈,是一個還是兩個?說說看。

佛在《楞嚴經》上為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

王說:“六十二了。”

佛問:“你是幾歲才看到恒河的水?”

王說:“記得是二歲時,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

佛說:“你現在六十二歲,由小孩變成壯年,又變成老年,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么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恒河的水,那個能看的,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

王說:“當然是一個。”

佛說:“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見性是常在的。”

所以,你現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這一念,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啊!要把握這個道理。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說法,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是一生受記嗎?

換句話說,你受記是下一生嗎?

真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嗎?

過去現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為物理世界晝夜的不同,自己劃分出來的。

你昨天知道肚子餓了吃飯,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這個能知之性沒有時間,沒有前生后世,緣起性空。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入滅得受記耶?”

大家現在活著覺得自己是生,實際上是假的,假有之生!世間有偶然暫時的存在,縱然活到一百歲,這一百年從宇宙的觀點來看,一彈指就過去了。

我們活了幾十歲的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樣。

我們走路去某個遠方,向前看覺得還有很遠,等走過去了,再回頭看,非常短,對不對?

人生就是這個道理,走過了幾十年,回頭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輕人看前面,覺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頭看卻覺得很短嘛!

所以我們活著,不管是前看后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暫時的存在。

維摩居士這里講“如生”、“如滅”,要特別注意,我們活著是好像活著,那個真我在哪里?你始終沒有把握到,那么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

那么死了是真死了嗎?也不是的,因為如此。

如生也如滅,如去也如來,所以叫如來,也就是自性。

如來這個翻譯很妙,也可以說來如,好像來了,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

釋迦牟尼佛好像現在不在這個世界上,走了嗎?沒有,無所去,無所不在叫如來。

另外一個高明的翻譯是真如,真如并不是有個真,好像真的,也沒有假的。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維摩居士接著說,當下即是,如沒有生過。

“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如沒有死。就是大家現在坐著,我講,你聽,如生如滅,前一句話過了已經沒有了,空了。

你說空了嗎?再說,還有,你還是會聽見。

但是此中能聽之性不生不滅,緣起性空。要在這個地方體會,那你可以學佛了,可以參禪了。

“一切眾生皆如也”,皆如也,眾生還求什么了生死?本來就無生無滅可言。

你們看,現在我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這就是如如不動,要注意!就是這一刻,誰叫你動啊?可惜你又錯過了,還好像是,哼!也是如此!再叫你就不是了。

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眾生皆如也。

眾生覺得都活著,好像這宇宙中有這一段,有那么多人經過……好像好多人都來過這個世界,也都過去了。一切法亦如也”,不動不搖,求的造的如如不動,它本來是不動而如如,好像來了而沒有來,你活了二三十年,覺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諸法皆如昨夢,皆了不可得。

“眾圣賢亦如也”,觀世音菩薩、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一切圣賢亦如也,好像來過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來。

“至于彌勒亦如也。”就是彌勒你也如也,你覺得存在嗎?只像水上浮萍飄一下,在歷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如果彌勒你受記了,未來成佛,我告訴你,一切眾生也應該受記,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彌勒,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這當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給眾生授記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嘛!”

維摩居士繼續說,“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異。”你看他專門在“如”上面做文章。什么叫如?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不異就是沒有變,沒有二樣。如來的“如”字你懂了,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

你今天證得菩提了,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等無差別,他悟的是這個,你悟的也是這個。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如果彌勒你大徹大悟了,一切眾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個個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覺悟也。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

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誰也沒有迷過,哪一個不悟啊!哼!可惜你彌勒不悟。

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么不出家,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從哪里出啊?一出一入只是眾生自己的分別而已。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如果彌勒你將來得了涅盤,一切眾生同你一樣,也可以得涅盤。

“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里?

涅盤是這個道的果,你現在正在涅盤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體現,萬念皆生也全體現,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

一切眾生從出生到現在,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哪里還要求一個涅盤滅度呢?學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證得涅盤。

涅盤很難翻譯正確,所以不翻,普通解釋成圓寂、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極樂世界,極樂、光明、清凈也都是涅盤境界。

涅盤是本來清凈,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滅度或寂滅,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當作涅盤。

死是生死,不算涅盤。人死了,自性沒有死啊!《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涅盤。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維摩居士就罵彌勒,你在這里給天人說什么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個個都是佛,你不要在這里誘騙天人了,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實在無心可發,一切眾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哪有退掉道心的人?

但是我補充一點,他這是講心性的體,至于我們這些眾生,并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就不要吹了。

發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才真叫發心,是發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的出錢心。

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講到這里,我特別要插進來一個話題,你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像是禪觀、唯識,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為什么《維摩詰經》說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然都搞錯了。

《維摩詰經》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代話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種,等于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

在這部經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挨了罵,道理在哪里?是見地的問題。

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思惑是思想的結使,是障礙迷惑我們的,有貪、嗔、癡、慢、疑。

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漸修而斷的。

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就是見解上、理上不透徹,不是修所能斷的,是要靠慧來斷。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萬劫,只有智慧、見地不到,是沒有用的,所以見思二惑怎么才能斷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學佛也學得很誠懇,都很對,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為見惑沒有斷,智慧沒有成就,就不可能證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斷的,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禪定。縱然修到四禪八定,境界之好,當然是很不簡單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進一層來說,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幾乎是超出了三界,但還非究竟,最后還要回轉過來,回身向大乘再學。

所以大乘的經典,像《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等等,多半的記載是偏向于見地方面的事。

見地要高是可以,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

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要想進入菩薩地,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貪、嗔、癡、慢、疑結使根根,一點沒動搖,那是一點用都沒有,依舊在六道輪回打滾。

甚至更慘的,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見所斷的沒有到,不要談修所斷。

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住!那種四大分離的痛苦,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為都懂了,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

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要求證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

《維摩詰經》是對已經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了。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不如走個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免得自己在輪回中迷了路。到極樂世界并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學,在那個環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也不要交學費,也無需風吹雨打,多好多方便。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否則聽了《維摩詰經》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學禪的人離不開《維摩詰經》,但是一兩千年來,多少學禪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后還是要入輪回。我特別提出這一點,要注意!現在回到《維摩詰經》原文。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維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線,你要教他們舍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之見,什么是?我們大家總認為自己是凡夫,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好像窮人想得寶,一直苦到老,也沒看見個寶。

寶在哪兒啊?寶在你自己那里,并沒有掉,個個都有寶的。

《法華經》比喻為“貧子衣中之珠”,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里。

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所以維摩居士說要舍于分別菩提之見,當下即是菩提。

煩惱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煩惱,煩惱就變清涼了。

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舉起來了,心里想,不對,手就放下來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這里是關鍵之處,你打坐時閑著眼睛在那里,禪宗祖師罵你是在鬼窟里做活計!你感到黑洞洞的,沒有念頭,晃啊晃的,很清凈,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

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都在身體里找到。

維摩居士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體上。

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搞氣脈守竅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

內道還是食道?他又說“不可以心得”,這一下完了,在哪里啊?

維摩居士留了一手,說了一半,他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我給他補充另一半:菩提也不離身,也不離心,都不在也都在。

他罵彌勒菩薩,我還要罵他呢!你為什么只講一半?你罵彌勒菩薩騙人,你自己也騙人,不過手段高點罷了。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相關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