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55章品《維摩詰經》(1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55章品《維摩詰經》(13)

855章品《維摩詰經》(13)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這是講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上文都是在述說維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業是這樣深。接著是說明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佛法所謂的長者,在過去印度是四種姓之首婆羅門階級中,年高德劭之人稱為長者。后來佛教傳入中國,長者居士要具備十種德行,年高、有學、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稱長者,我們現在有時也依佛教的習慣,寫信給前輩時尊稱對方為長者。維摩居士即使在眾多婆羅門階級長者眾中,也受長者們尊重,為長者們開導說教更高的出世法門。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這里的居士不是指長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學佛的。維摩居士在居士眾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對世法、世間的因緣還有貪著,不能完全解脫。維摩居士對居士說法,可以斷了居士的貪著習氣。以下的敘述句子都差不多,我們就不詳細講了。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種階級之一,是帝王將相等人世間的統治者,僅次于婆羅門,釋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階級。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會忍辱的,無勇之人能忍讓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窩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婆羅門是教士階級,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歷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貴之家,就愈沒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殘,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內官是太監,中國歷史上也稱黃門或中宮,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黃門,是非男非女之人。看中國歷史就覺得內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變態心理。得勢的內官連皇帝的性命,挑選繼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將,一點辦法也沒有。看了《維摩詰經》可以了解,印度歷史也一樣。化正宮女是使后宮能夠清凈。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梵天是初禪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經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們有定而無最高的智慧。維摩居士還是可以教誨他們,不能得解脫。如何是解脫?能做到愛山林清潔同豬圈廁所一樣就解脫了。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帝釋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還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這不是第三十三層天的意思,而是那個天界的名稱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個區域組成的,勉強比方說等于是天上的聯合國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舉出來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們一樣,貪戀五欲之樂。大的五欲是色、聲、香、味、觸,小的五欲是笑、視、交、抱、觸。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過帝釋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來的,不像人世間孩子是向下生出來的。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護世是天神,廟里的四大金剛就是護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層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們這個地球世界就受他們的保護。譬如韋馱菩薩,相傳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門毘沙門天王的一名天將,他是在中國唐朝時始為人所知。當時有位禪師在終南山上坐禪,一時陷入昏沈跌下山崖,被護法天神托住而沒摔死。禪師叩謝,請求天神現身。天神現身自稱是韋馱,禪師把韋陀相貌描真繪下,才流傳于世。在我們這一個賢劫中,一共會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韋馱菩薩是發了愿,將會是賢劫一千尊佛當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說了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無論他處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夠領導他人。他是我們在家出家的人,也是儒家所講的「化民成俗」,教化民眾而變成社會的一股風氣。維摩居士不但做到對世間人「化民成俗」,還能教化天人。我常用一句俗話來說笑,人家問我多大歲數?我說“逢人大一歲”,地位呢?是“逢官高一級”,至于作人,則是“見人矮一輩”,作到了這樣,就是維摩居士了。下面開始是進入《維摩詰經》的正題了。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維摩居士修成了前面所說的,以無量無數的方便法門,充分地利益一切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但是維摩居士生病了。佛為了解脫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維摩居士這樣一位居士如來,雖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結果還是有病,這佛法怎么去學?不但維摩居士,連釋迦牟尼佛到八十一歲入涅槃,寒風發背,生病而死。怎么寒風發背?佛年輕的時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現在要你們打坐時身上披蓋好,佛當年可沒有這樣的設備,所以成了宿疾。佛有一次這老毛病發了,叫弟弟阿難去化緣,要酥油來熬藥。阿難去到家里化緣,被罵了一頓,本經后面會講到。我們眾生有病,為什么諸佛菩薩也不能離開病?這是個大問題,是個話頭,要去參。

我們看佛經,佛與佛見面時會彼此問詢;“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可見,成了佛在現身時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眾生的煩惱。眾生不容易度是當然的,有時度得佛都要生煩惱。有些人寫信問候我:“少病少惱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因為維摩居士有病,消息傳來,從國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幾千人,都去探視。那個時候整個印度沒有多少人口,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轟動了全國。可以看到維摩居士道德學識的威風之大。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對前來探病的眾人,維摩居士以生病作機會教育、教化大眾。下面,講講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維摩居士怎樣說法呢?我們可以想象他躺在病床上,向來探病的人說,諸位,我們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是不會永恒存在的,而且不堅固,脆弱,很快就會壞掉了,不要信賴這個身體。

由這句話我們反省一下,大家打坐修道搞氣脈,求健康長壽,都是在信賴這個身體。以為是在修道,已經錯了,非正見也。“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看看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那個你、三年前的你、去年的你,早就死了。我們覺得活著,其實那個你一天一天都過去了。這個肉體的我,不是真我。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痛苦的根本,煩惱的根本。我們所有一切身心的痛苦,都是因為這個肉身而來。佛經上說過,我們一生當中所可能患的痛,以大類算,有四百零四種,因為地、水、火、風這四大,每一大所發生的痛,各有一百零一種。同樣的意思,老子的表達是:“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他說,諸位,真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憐惜愛護這個身體。失掉父親叫無怙,失掉母親叫無恃。這不是叫你自虐身體,而是不要姑息它。我們對身體愈不姑息,它愈健康,聽起來很奇怪,但確實是如此。

接下來一段話,是維摩居士講這個身體的,文字很好,如果把它當文學境界看過去就可惜了。這每句話都是方法,是修止觀修密宗的觀法!觀就是上面講的“明智”,把自己觀察清楚。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我們這個身體,等于水面上浮聚了一堆的泡沫,我們的細胞、血液、血球堆在一起,外面罩上一層皮,就成個人樣。這層皮剝開來,泡沫一流走就完了。所以講泡沫是真的,不是文學上的形容。「不可搓摩」,是捏不得,抓不住的。身體像泡沫,水泡不會持久,一下子就散掉了,就像文學上說的“百年一瞬”。中國文人的文章好,多因通了佛學的緣故。你能悟到佛學的境界,即使寫白話文,照樣可以寫得優美。

講到一瞬,曹操的兒子曹植,是個才子。當時他寫了首詩

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東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是諷喻父親不要想當皇帝,不要爭了,光陰似白駒過隙,人生一瞬即逝,不要再做夢了,夜都已到三更了。真是好詩,外表不像是佛法,真實里子有佛法,等于是引用了《維摩詰經》“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