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50章品《維摩詰經》(8)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50章品《維摩詰經》(8)

850章品《維摩詰經》(8)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7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就是把生生世世的業力習氣煩惱一概丟盡,實際理地是實相般若,不受一塵。一起心動念就是修行,修行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就是萬善莊嚴。所以我常常看到人們的行為動輒為己,自私心重,不發心,成了楊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如果這樣能夠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學了,我不是上當了嗎?佛法絕不是這樣的!

我再誦一次,“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薩成立佛土的時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才能往生佛國啊!不要以為光叫幾聲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憶子女那樣的念。這只是修的功德而已,你還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凈土經》上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轉的菩薩,那已經深心具足一切功德,豈有不往生之理,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眾生,以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國,是何其狂妄而愚癡啊!

“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的行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菩提心,真正禪宗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不發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般若智慧,愿力發不出來,敢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是絕無是處的。這句話我可以負責,講錯了下地獄,永不翻身。你以為坐起來得一點點清凈,了解了某一點道理就是禪,規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無知,那不是開悟,那是地獄種子。

菩提心是徹悟之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開悟的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起心動念,做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狹小的人變寬大了,窩囊的人變頂天立地了,習氣結使全改了。有些年輕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說,要跟我談禪,還要我給他印證,狂妄之極。唉!我只好說我不懂禪。要學禪,先讀好《維摩詰經》《般若經》《法華經》《楞伽經》《楞嚴經》再來吧!先從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薩凈土,所以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大乘眾生沒有不發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眾生才來生佛國凈土。

“布施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真能布施是菩薩的凈土,一切能舍的眾生才有資格往生佛土。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講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給自己,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哪一點給人家了?“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錢布施了就是布施,這是外布施;還有內布施,要把一切煩惱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眾生,是絕對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的菩薩,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資格來生佛國。

“持戒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愿眾生來生其國。”真正戒行清凈了,就是菩薩的凈土。講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有多少?《維摩詰經》沒有講得這么可怕,你只把十善業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圓滿了。身三業:殺、盜、淫;心三業:貪、嗔、癡;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十個修行圓滿了,戒行自然清凈。我們曉得佛法細分為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學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沒作好,基礎是沒有的。人沒做好,還想做到阿羅漢、得菩薩果?人,甚至全部五,都建立在十善業道。能做到十善業道,然后以善果回向一切眾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標準,然后可以往生佛國。“忍辱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人們看到忍辱就以為是受人打罵,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真正的忍辱是八個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我們這個世界翻譯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這個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質環境痛苦的能力特別強,因為世界并不圓滿。夏天那么熱,像我現在就在修忍辱,張口講課涼氣吃進去喉嚨干燥,背上在流汗,并不舒服。只有一個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見的告訴別人,聽不聽是你們的事,這是忍辱行之一。晝夜那么多事情,不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薩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剛經》上說過,佛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還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樣被人割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發心的菩薩都是犧牲自己。忍辱是擔負一切,擔負不起來的還是要擔負;做不到的,還是在做。我們到佛堂念佛還要找個好地方坐下,還要爭取這樣那樣的,這樣的心性就成問題了。忍辱是一切菩薩的凈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莊嚴是怎么來的?是忍辱功德成就出來的,不是像有人講的,供花給佛,來生就長得漂亮,那樣就變成做生意了。

“精進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什么是真精進?一句話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經典皆是戒律。我們看《維摩詰經》,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條都是戒條,我們做到哪一條?我們學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有幾分鐘、幾小時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貪舒服,養自己這幾十斤大肉之外,并沒有勤修一切功德。這樣怎么是佛法的修行?這些經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為什么我要說得這樣嚴重呢?要大家不要以為容易懂,其實統統沒有懂進去。那不是在念經,是在造業,造無記業,得什么果報?白癡!得愚癡的果報。你沒有聞思修,果報是很嚴重的。所以我處處提醒你們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學而深思之。

《維摩詰經》所講的凈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凈土,不像阿彌陀經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所不同的只是這一點,但原理原則都是相同的。

“禪定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這里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禪定的原則就是“攝心不亂”四個字,也就是制心一處,把雜念、妄想制于一處。比如修凈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攝心一處,攝心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觀,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攝心不亂是修訂的一個原則,我們打坐貪圖一個清凈舒適安詳,看起來是定,其實沒有一念專一,不算是真修訂。真修訂初步是有心定,不是無心定。一般人好高騖遠,上來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著很舒服,以為這就是修訂。這是細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腦子愈空白,愈修身體愈不好。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