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49章品《維摩詰經》(7)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49章品《維摩詰經》(7)

849章品《維摩詰經》(7)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5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稽首十力大精進,這些都是寶積贊嘆佛的話,世上哪一個人最精進?只有佛。學佛的人不論在什么環境,什么地方,快樂中,煩惱中,晝夜時中,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成了佛還修不修?我可以告訴你,永遠是在修,虛空有盡我愿無窮啊!學佛的人要對自己不姑息、不馬虎,才是學佛根器,大精進之人。

“稽首已得無所畏”,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世上還有什么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檢討自己為什么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還會怕鬼嗎?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于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禪定,是共法,連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盤腿而已。以前我在CD認識一位法國神父,他在一間像電話亭那么大的地方靜坐,二十分鐘就下座。他打坐的時候會懸空,但是他說只要一動念,知道自己在懸空,咚,就掉下來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導師”,佛是世上一切眾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為這個結,才使你苦惱、輪回。

“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你們可能以為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因為佛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如果這樣發心的話,就永遠不能了生死,因為見地不正,連小乘道都談不上。我們學佛就要先學會《普賢行愿品》的十大愿,生生世世度一切眾生,而且要去苦難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獄都敢去,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為逃避這個世界,哪是學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吾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連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佛了生死,把眾生來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于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得了解脫,乃至外道魔法無所不知。佛法在哪里?佛法在世間,真正的凈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佛法的標記是蓮花,是生長在最臟的污泥中才開花的,如果是干凈的土中,反而生不出蓮花,這就是學佛的精神。要在愈苦難的地方修持才會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一個人去到清凈地方修持,是不會成功的。這是正統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于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滅涅盤;并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無掛礙,所以空無所依。你說空了所以不來了,這是空而不靈活。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惡法都是。如果心中認為空是對的,不空是錯的,那你還有掛礙,不是真的空。最重要的是,空還要無所依。打坐禪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坐著覺得熱,想打開冷氣,已經有所依了。你說什么都沒有,空了,還是依了個空,空的境界是心里出來。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聞得佛國土清凈,唯愿世尊,說諸菩薩凈土之行。”長者子寶積說了上面這一段贊嘆之辭,就對佛說,他們這五百位長者子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譯,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勉強的講等于是中國人說的“大徹大悟”。但大徹大悟還不能完全包括,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意義。學佛第一要發心就是發這個心,如果只是為自己逃避現實,圖個清凈,那叫阿耨多羅自私自利心。這些長者弟子們發了心只是動機,還沒得到成果,所以現在希望能聽聞到世尊說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國土的清凈境界,以及諸大菩薩們怎么修行凈土。寶積在這里問了兩個問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聞于如來凈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稱贊了寶積能為自己和諸位菩薩們提問怎么是成佛之路,要他們仔細地聽,好好地思惟,佛將為他們說。在這里,佛將寶積提的問題二合為一,因為菩薩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薩,所以就為他講成佛之路,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修持的。下面講凈土之行。看到凈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凈土宗,念佛法門。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凈土,但是不要把凈土看成是一個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國家,大乘佛法中凈土的觀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凈土,什么是佛國,不要被兩個字帶引到了形相的觀念,那就是埋沒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人們很容易把它想象成一個帝王統治國土的觀念。佛土、凈土換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

眾生與菩薩是相對,眾生是沒有悟道,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因地上的菩薩。菩薩是已經明心見性,正在修持而還沒有完全到家的眾生。比如,我們今天精神很好,身體沒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凈,自己覺得平安幸福。但這平安幸福是相對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來講的。所以轉眾生境界就是,的根在于一切眾生。如果沒有了眾生,就沒有成佛的事,也不需要成佛。沒有煩惱也就不須要求解脫。眾生有貪瞋癡慢疑,有聰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樣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薩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緣相契而隨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有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緣不相契,可能會選擇東方琉璃光佛土。一切眾生根性不同,諸佛菩薩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陀的境界也就不同。

一切菩薩自己成就的境界是無執著、無主觀、無成見、絕對無我的。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人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調伏是調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喜、笑、怒、罵等都是。

看眾生該入哪一種佛國的境界,而引導他、教化他進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實證功夫。《法華經》講開、示、悟、入四法門,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個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沒有哪個先哪個后呢?我認為都不是問題,但是歷來都有佛學的學者們,就先后次序起爭論,把佛法修持搞成思維的學問了。

這句經文等于是《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自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本無方所。一切眾生業力不同,知見不同,形成了眾生種種的思想、情感、個性、根器不同,本體是一樣的,所有的差別都是眾生自我的差別。等于一桶水,酒,醋,但水性都是一樣的。因為眾生有這些差別,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隨諸眾生應以何因入佛智慧”,佛隨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的方便波羅蜜成就的佛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有緣的眾生該往生那里而成立的佛土。東方世界,是為了根器相應的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界上教化眾生也是“隨眾生心”,根據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于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連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樹的根器大,狂風大雨之下巋然不動,反而受滋潤后枝葉更茂盛。所以一切眾生根器不同,“應以何國”,以什么佛土的境界,教化培養他的善根,生起菩薩的根,而取佛土。教化眾生是非常苦的,有些眾生是顯教的根器,就只限于顯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說顯教他聽都不愿聽;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無法信入佛法,必須用外道來誘惑。教育就是誘導,使他培養善根,讓他在外道里轉回來。這就是菩薩教化的方便,難怪諸佛見面都彼此問候:“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那么,學佛修持,要從哪里下手?哪里立根?從哪里找凈土呢?要想成佛,離不開一切眾生,所以要先學會做人。與人都處不好,還想度眾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這是種善根嗎?簡直是魔道了。你說自己瞋心大是阿修羅,你有阿修羅的本事和功德嗎?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嗎?佛在《維摩詰經》說的這一段經文,看起來經意很明顯,其實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再誦一次:“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學佛是離不開眾生的,一個眾生也不能舍離。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你不要說眾生沒有隨你之所化,是你連化緣──教化的因緣,都結不上,因為你自己與眾生隔離了。造隔離之業,以造仇恨之業,惡言刺眾生,惡語傷眾生,尤其是四種口業: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還有心中貪瞋癡意業,你說,怎么結化緣?當然得不到成果。所以,一切菩薩“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自己心中的眾生更要調伏,眾生就是心中的念。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起菩薩根而取佛土。”這一層道理是大乘佛法,不是談空,是說有,是“而取佛土”。所以發了愿就要執著你的愿,要你不執著,是開佛知見,開示你先能夠了“妄念空”的一面,然后再起而修“勝義有”的一面,畢竟是有的,不是空。但是這個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執著假有。沒有真愿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個人做學問,就得真發心,晝夜孜孜為此,才能有成就。就連練毛筆字,如果沒有幾十年苦功夫練字,絕成不了書法家。所以要成佛就要發愿,而且是發利他的愿,否則不能成就,千萬記住。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凈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者,非于空也。”這是大乘佛法的要義。諸佛菩薩皆為一件大事因緣出世,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出世,示現了脫自己的生死,這是佛法的精神。我們學佛都是為別人而學,不是為自己。沒有這個認識,就不算佛子。標準的凡夫,統統打算,辯解,一點菩薩的氣息都沒有。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宮殿,這是可能做得到的。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宮殿,是不可能的。這里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跟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白居易的詩: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諸佛菩薩發愿成就佛土凈境,不是光講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后才能修緣起妙有。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棟千萬億年的老房子,房子里面有毒蛇猛獸,還有糞便,各種塵垢都有。你必須要先清理干凈,甚至把房子全部鏟平,重新蓋個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頑空。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起念,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最后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凈了,空與清凈是一體的兩面。

諸佛菩薩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而建立的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這里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點告訴了我們。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一切菩薩起心動念是直心的,什么是直心呢?是心直口快嗎?不是的,直心是無諂曲之心。學佛要研究眾生心理學,《百法明門論》非研究不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諂曲心,諂是諂媚拍馬屁的意思。例如我們日常穿衣服就有諂曲心,怕難看,拍眾生馬屁,化妝也是為了讓別人覺得好看。你說你不化妝,不洗臉了,還正是在諂曲你自己,將就自己。所以我們處處都有諂曲心,除非悟了道,明心見性了,才是直心。

直心就如《易經》講坤卦的三個字,直、方、大。《華嚴經》的全名是《大方廣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廣大,包容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佛說直心是菩薩凈土,心地真正清凈了,修戒、修訂、修慧就是為了達到直心,達到菩薩凈土。因為菩薩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識的凈土,所以每一位菩薩成佛時,不會妄語,不會諂曲眾生來生其國,如果照此緣他也,其實不是不要你來,是你自己不要來。凈土宗講阿彌陀佛如父母憶念子女般地希望眾生來歸,可是啊!子女偏要遠走他方,不念父母。父母想念兒女是無限的,佛經教我們用父母憶念子女般的心來念佛,那樣沒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深心與淺心相對。一個窮人如果在路上撿了三十貫錢,當天晚上一定樂得睡不著。有錢的人,一筆生意賺了幾十貫錢,可能只笑笑說還可以,這是心量深淺的問題。學佛的人打坐有一點點境界就很高興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飛掉了,這就是心淺。做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偈子: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什么是深心呢?深信是菩薩凈土,一切功德,萬善莊嚴,沒有哪一點不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馬上就想為什么找我,為什么不找別人?這樣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具足功德”?就是萬善莊嚴。大家喜歡講禪,什么青蛙跳水撲通一聲,荷花開了,真是發瘋了。什么是禪?禪宗祖師們說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你修得到嗎?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