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46章 品《維摩詰經》(4)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46章 品《維摩詰經》(4)

846章 品《維摩詰經》(4)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釋如說,為人師應具備的能力: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菩薩對一切的法門,都完全了解透徹,能領導眾生渡過兇險的大海,好像領航員在導航一樣。好為人師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夠“集眾法寶”,學了無量法門,了解一切眾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眾生的心理,對眾生的起心動念都知道;有了這樣的菩薩境界,才能夠“如海導師”。《維摩詰經》里每一句話,都像是條鞭子抽在我們身上!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這些菩薩近乎佛,等同于佛的無等,但到底還不是佛,沒有過十地、沒有超過等妙二覺而證佛果,所以是近無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備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里不一一解釋這些名詞了,詳細解釋下來,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佛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肄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薩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惡趣的五道中,為度一切眾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我再三強調,《維摩詰經》同《法華經》《藥師經》《地藏經》有密切的關系。但是《維摩詰經》高如陽春白雪,《地藏經》有人不愿意看,認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一般人勉強信了,但求證很難,除非到了三禪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會真相信。

《維摩詰經》里說,唯有真正大菩薩才是大醫王,善于治療眾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給什么藥,物質的精神的藥都有,讓眾生照方子吃藥,得到解脫。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凈”,這里都是打雷的聲音,有如雷震,但眾生聽不見。學佛想證道千萬要抓住這兩句話!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樣開始修福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無量佛土皆嚴凈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會無量佛土皆嚴凈呢?心凈國土凈,要念念清凈。一呼一吸是一念,眾生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念念清凈才能夠證到無量佛土皆嚴凈。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見到聽到這樣菩薩的眾生,沒有不得到益處的。一切所作所為沒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這個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圓滿具備充足。經文到此都是贊嘆菩薩們的功德。下面是在場每一位的名號,如果要一一詳細介紹每位的功德和事跡,是一兩個月也說不完的,那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居士,就老登不了場,所以我只能念一次菩薩們的名號。這里要提一下佛學中的佛土宇宙觀念,是佛學的基本常識。一佛國土有三千個大千世界,一萬億個四天下。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數字之大和天文學不謀而合,天文學認為整個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數的太陽系統,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來如此的宇宙觀了。

《金剛經》,其實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為往生了,其實還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來。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都是講修道的。

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許再食龍,甚至在廟子里,到了中午會將供佛的食物挑些出來,盛入盤子念個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樓羅。這些你當作是神話故事也可以,但有一點是確實的,我們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為了生存,都會傷害別的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都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緊那羅是非人,有時有時不。中國云貴黔山區傳說的山魈,就是這一類,留在地上的腳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來好像是倒退著走路的,他們偶爾會與人類接觸,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善舞。摩睺羅伽則是大蟒神。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這是參加法會佛在人世的弟子們,比丘的原義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師,人天之師之一,是種尊稱,一個廟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稱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稱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來尊稱出家的女尼為阿姑,因此連起來就稱尼姑。原來是尊稱,到現在稱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貶意。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學佛的人。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紹了來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佛、菩薩、天人、眾人,這時,有無量、數不清的大眾非常恭敬地圍繞著佛,聽他說法。經文描述的手法極高明,形容佛站在無量大眾之中,像是最高的須彌大山聳立于大海之中,這是個何其莊嚴壯觀的場面呀!想象一下一個道德學問受萬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眾人擁戴,并不是神話的場面。所謂的名人可能也做得到,但是包圍名人的大眾是受狂熱欲望所驅使的。

“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眾”。佛被大眾供奉到為他而設的寶座,安詳地坐下。這座位是用一切寶物來做成的,只有足以為人天師表的大師才夠資格坐,所以叫師子座。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莊嚴光芒像棵大樹般,遮蔽了一切到來的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毗耶離城是當時中印度的名都。稱長者是年高德劭,學問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長者子就是當地有高度文化教養家族的子弟,為首的長者子名叫寶積。寶積這名字在佛經印度文化中好幾次出現,尤其是在《大寶積經》中是以他為主體,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問題來請佛開示。印度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是個分封諸侯的地方,有兩三百個國家。毗耶離城是當時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用道德自治,維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這次他并沒有到會,由寶積帶領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來到法會,每人拿著一個鑲滿七種珠寶的寶蓋,是像雨傘一樣的東西,晴天可遮陽,雨天可擋雨。中國秦漢之后的帝王出巡時,后面有執寶蓋的,就是外頭傳來的。他們前來參拜佛,依印度禮俗向佛叩拜。頭面禮足,就像我們今日拜佛,雙手向上攤開接住佛的雙足,頭向下叩佛的腳面,這是最高的禮貌。禮拜之后,每人都將自己的寶蓋獻給佛,右繞而轉。釋如說,下面講講“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要注意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不是以出,而是以在,就是這五百個長者子。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為一個蓋子,這蓋子就升空了,蓋住了整個虛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一佛國土,是佛的威力所及。這個世界空間有多廣大,時間有多長,都沒有妨礙,都蓋住了。看起來像是神話,如果我們站在地平面上仰頭看,整個天體就是個寶蓋。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頭上的天頂都不一樣,和個人立場不同的天頂變成一個宇宙的觀念,本來如此,不是神話,就是說明宇宙就是個圓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根據佛經,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世界的邊緣有七金山,藏有無盡的寶藏,鎮住世界的邊緣,使之不裂開。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都同時在講經。佛教并沒有一尊的觀念,宇宙沒有個絕對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張所有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只不過迷失了本性,這與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爾時一切大眾,觀佛神力,嘆未會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當時在場的大眾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嘆從未見過如此場面。“嘆未會有”這四個字用得太好了,我們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當初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眾贊嘆不已,就合掌敬禮。合掌是表示恭敬,將自己的散心收攏起來,同唐人的拱手一樣。大眾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眼光沒有一刻離開,都對著佛。

“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這是印度禮貌,見到長輩用唱誦表示尊敬,歌詞就是偈頌。寶積唱的這一篇偶頌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寫成為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同詩一樣,但是沒有辦法把有押韻的原文翻成中國的詩歌體,而不失其神韻,這在文學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外文詩歌很難翻成中文,就連中文的古詩一翻成白話就走樣了。偈頌成為中國一種特殊的佛經文學體,同詩詞一樣的長短句,可是沒有辦法配合音韻。

“目凈修廣如青蓮”,形容佛的面相,雙眼大而長,黑白分明。好像古書所說,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藍眼,而是講眼睛有神,眼白清澈無瑕。

“心凈已度諸禪定”,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干凈,超過了禪定的境界,無所謂定與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禪定的功夫達到凈的境界。注意,打坐禪定和后世禪宗不同,不要混為一談。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