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47章品《維摩詰經》(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47章品《維摩詰經》(5)

847章品《維摩詰經》(5)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3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釋如說完七品后,稍為停了一下,一定敬上一杯禪茶,他呷了二口,清了清喉頭,然后向著一定,似問非問:“凈業……”

一定也效仿著他的口吻:“凈業是……?”

釋如哈哈一笑,說開來:“久積凈業稱無量”,多生累積的修持,到達無量成就境界而成為佛。凈業不是善業,善與惡是一陰一陽,是相對的。沒有惡業僅有善業還不能算是凈業,凈業是善惡二邊都不著,無著無依,非有非空,連空也空。佛境界是凈業,十方三世諸佛國上皆是凈土,因為心凈所以國土凈。

“導眾以寂故稽首”,作為導師領導一切眾生進入寂滅涅盤,因此向佛叩頭禮拜。寂或涅盤不是死亡,超過了清凈安詳,是在無比混濁、無比動亂中的清凈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頂上,在沒有風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過你到了那里,或在打坐中進入這個境界,可能反而會覺得可怕。

“既見大圣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東西。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質、他的精神與天地宇宙法界的觀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種變化。所以不應該以凡夫境界的意識妄想,隨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看不到呢?譬如太陽永遠在天頂,我們在夜里看不見,并不是太陽不照地球,而是我們所處的地方轉到背對太陽的緣故。所以我們看不到佛的神通,見不到我們的自性,是由于自我的妄想、煩惱、業力阻礙住了。

我發現有些人聽經不看經,自以為記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終不開。文字智能一定是從讀經來的,光靠玩弄聰明,以為耳朵聽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開不了的。釋如看了看似睡非睡,閉目養神的張柬之,搖了搖頭,正待繼續講下去,豈知張柬之心水清醒得很,“經書在那?老夫倒想親目也!”

釋如猛地聽張柬之如此一說,知道遇到了高人,連說“善哉,恕貧僧失言。”

釋如致過歉后,繼續講:“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在十方無量國土中,一切佛任何時間都在說法,眾生法眼清凈、自心清凈了才能見到、聽到,這就回到了前面頭兩句“目凈修廣如青蓮,心凈已度諸禪定”,自然能見聞十方佛在說法。

中國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禪宗,是以《維摩詰經》為最重要的根據,下面要講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別稱,成了佛是一切世間法出世法之王,這個法不要認為是結手印、念咒子、敲木魚或者心里面作些古怪的觀想;真正的法緣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見,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想象的,一切善知識諸佛菩薩都常以法財作布施,注意這個“常”字。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持戒修訂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么做不到?這個問題要仔細參究。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注意這里“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于分別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于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愿)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于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從上課以來雖然聽見了,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里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凈已度諸禪定”。例如我們對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于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之后,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于有,也不著于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是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是,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里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了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系。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思是緣。

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譬如手中這個煙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制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如果當初不叫它作煙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我們相聚在這里,也是一樣。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就是緣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換言之,一切事物的行動,那強有力的是因;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緣。

后世把因緣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識法相學,有四緣。因緣本身是一個因素,例如這次講經,我要講就是因,諸位來聽是緣,但這個因緣本身,叫親因緣。第二因素是增上緣,如泥土之于植物種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家庭、社會的環境,都是種子的增上緣。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緣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向善路上走;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緣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惡緣。

再用剛才講經的比方,我一念一動:講《維摩詰經》吧!這是「親因緣」。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力,發出通知,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就在這里了。

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緣。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么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

前緣變成后因,后因又變成了前緣,所緣之緣連鎖不斷,就是“所緣緣”。由這個關系,有三世因果,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這一生碰到增上緣變得更好,因此繼續下去所緣之緣,他又去弘揚佛法布施功德。這個所緣之緣又經三緣和合,帶到他生來世的善根增長,是“等無間緣”,等是平等的輪轉,無間是因緣無間歇。

凡夫眾生的善惡因緣累積了很多,成佛之后這因緣還不會斷,甚至過去結的冤家仇人都成了這一世的眷屬善緣。有句話說:“未曾成佛,先結人緣”。你得了道要度眾生,如果功德、法緣不夠,還是無法度人。我們要學佛的人也一樣,如果法緣不夠,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識。就算碰到了,自然也會離開,或是有阻礙。所以因緣要自己去培養。

解釋了因緣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無主宰,沒有一個上帝或命運來主宰。有許多迷信的人常說,因為不拜某個菩薩就被降罪了,這不是佛法,因為讓菩薩做了你的主宰。菩薩無論有緣無緣都要度,對壞人更要教化,怎么會因為不拜他就罰你?這哪算是菩薩?不要說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個年紀大的人,或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會包容別人,難道菩薩連這樣的胸襟都比不上嗎?一切法無主宰,那么是自然來的嗎?如果說是自然來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無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緣所生。因緣道理是整個佛法的基礎。

“無我無造無受者”,一切法緣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無我,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無造者,也無受者。無我、無造、無受是佛法講性空的最重要的三個要點。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究,現在大家坐在這兒,如果講無我,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覺得有我坐在這兒,怎么說無我?大家所學各種五花八門的功夫,你打坐時能做得到無我嗎?功夫做得愈好,恐怕這個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認為“我”最了不起。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