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44章 品《維摩詰經》(2)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44章 品《維摩詰經》(2)

844章 品《維摩詰經》(2)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31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于是佛以食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當佛現此國土嚴凈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釋如一如誦經般品到這里,停了停,“以上乃一品矣!不知二位可有高見?”

一定似懂非懂,似答非答,向著釋如點了點頭,“極品也!”

釋如看著坐在一定旁邊閉目養神的張柬之,正待開言,豈料張柬之道:“老夫倒有一問,大師剛才所說的‘一品’、‘佛國’等,乃是?……”

經此一問,釋如不禁在心里暗暗稱奇:剛才看他那表情,還以為他是睡著了呢。于是,他說,貧僧所說的,印度與中國固有文化稍有差別,剛才所說過的“品”,是表示段落而不用“篇、章”表述也。只有漢朝時所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是例外。

“佛國品”的意思,就是先讓我們認識什么是佛的國土,這國不是一個國家的國,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

“如是我聞”的詳細意義就不多說了,是記載經文者負責任的表述。

釋如深怕解釋還不夠清楚,畫蛇添足地,下面,再補說一下: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對歷史時間比較不重視,和中國極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時”或“一時”,卻也有深刻的意義,因為時間是人為假定的,宇宙是沒有分方向,沒有分現在、過去、未來的。一萬年猶如一彈指,不要被人為的時間觀念所限制。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球時間與月球時間,以及其他星球的時間都不同,時間是相對的概念。佛經說“一時”,就是沒有時間,那時就是這時。

“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地點。

“毗耶離”是維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廣嚴城”,是廣大莊嚴之地,也就是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

“與大比丘眾八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藥師經》與《維摩詰經》所記載佛的出家眾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剛經》《阿彌陀經》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聽此經的菩薩有三萬二千,在《藥師經》中卻是三萬六千菩薩。這些數字不是隨便說的,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與我們的修持有關,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奧秘。

說到菩薩,我們都是菩薩,不過我們只是因位上的菩薩,也就是具有菩薩候選人的資格,能否最終成為果位上的菩薩,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1.02佛菩薩的德行成就

釋如:下面的經文是說菩薩的各種德行成就,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薩道。

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人所知、所景仰,因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盤,活活潑潑的。

我們學佛,不但要通達佛經,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會是真正有貢獻的人,這樣才可以算學佛。

能說法像獅子吼,因為菩薩有了這樣的成就,百獸妖邪聽而腦裂。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世人都求名和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但名利往往難兩全,得此失彼,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多少人求名,當今能記得幾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你們能數得出幾個歷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薩為何要名呢?這就要參了。這個名不是菩薩去追求得來的,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都是因果。大菩薩所以能名聞十方,是因為他們濟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瘋狂的程度,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我們做得到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幫忙,他卻自己獻身于眾生,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不要說做到與朋友眾生能夠安然相處,不生厭惡之情。為什么我們會讓人討厭呢?因為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煩惱成天掛在臉上,怎能與人“友而安之”?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要用心,要反思,這才是真念經。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有如此修養的菩薩,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寶的重擔,不使佛法斷絕。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義深刻。魔有四種:煩惱魔(欲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人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禪宗祖師也曾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或起不起,根本無明也。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癡、慢、疑都是。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做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

“悉已清凈,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修行的菩薩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纏(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為五蓋:慚、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共為十纏),心才能安,還要能常住,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纏,偶爾的清凈是算不了數的。禪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可見心安實在難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欲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請一定要留心。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對于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有許多人基于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

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于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前面說過,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后者是昏沉。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凈,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后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這都是搞不清楚定、無念的真義,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

佛法處處講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再如凈土講念佛,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念是意識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薩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而是不起思惟分別,念念常住清凈自在,永遠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念清凈以后,才可以入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為何不能得定?因為第一:對念沒有正確認識:第二:念不能定,凈念認不到,因此雜念紛飛。自己反省,當你坐不住的時候,究竟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呢?你認為是身體的感覺熬不下去了,其實講到底還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問題。不信,如果用刀劍指著你,坐不住就殺了你,保證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凈念得定以后,才能得總持法門,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總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聽聞、見聞過了就不忘,如阿難得總持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后來才補寫出來。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這就是不懂念、定、總持,修完法仍是枉然。有天才能過目不忘,博聞強記,這是因為過去生修煉、定稍有成就。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那是自欺欺人,毫無功德可言。嘴念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多念一次,記誦就熟練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所知道的沒有忘失。第三個是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這樣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不成就,才算總持。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不是強辯,因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菩薩必須具備念、定、總持,修到了遠行地,才能辯才無礙。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就不用學佛了。佛法講愿、行,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真是可悲。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其他門也都會貫通了,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就是因為無法形成力量,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修行有成就的菩薩,因為有了方便力,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薩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無不具足,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

七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無時無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別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這就是無所得,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煩惱妄念頓斷不生,有如截斷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斷。到了無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兒。

這些菩薩們善于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能為人解答一切問題。注意,這里法相不單是指唯識的學問而已,又要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積功累德是不可能轉變的,這是業和果報的問題。

覆蓋諸眾生,得四無畏,心不生怯。第一,法無不通達,無所畏。第二,說了就能做到,也是無畏。凡夫遇事推諉,因為怕這樣,顧忌那樣,就是有所畏。

接著,釋如著重指出,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看可真難了。這里要注意了!《維摩詰經》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只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這個功也沒有了。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哪有福報?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凈念上,然后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氣感!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身氣脈自然轉變。這里經文又隱藏著秘密哦!試試看,若做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臉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修善根結善緣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結人緣,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踰于須彌,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譬如歷代圣賢,他們的成就、功德、作為永遠流傳,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說空,要真證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例如禪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次,小悟無數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堅固,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要到了深信堅固,才不退轉,才稱得上猶若金剛。

《維摩詰經》的序品,在敘說贊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學佛要求證、要到達的境界,這境界也就是佛土。從修持的因上來講,叫做境界;從修持的果上來講,稱為佛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形容解脫成就之法寶普照世間,慈云法雨,普惠眾生。

于眾言音,微妙第一,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這是一種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經典都贊嘆音聲法門,眾生心地清凈,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應菩薩言音的微妙。這是信、解、行、證的道理。此處的解不同于世間做學問的理解,是要有止觀的因,得定慧的果,自然可以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其中的道理要向觀音法門去體證,必須做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能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聽世間一切噪音,都成清凈的音聲:否則,即使是松風或是潺潺溪流都會成為煩惱的音聲。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