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42章 禪文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42章 禪文化

842章 禪文化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9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釋如禪師宏論滔滔不絕,直說到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907年逼迫唐哀帝李柷禪讓,建國后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方才打住。

張柬之耐心地聽完釋如禪師說唐后,忍不住把話題引回到佛教對唐朝社會的影響上來。怎奈還未待張柬之開口,只聽到釋如禪師“咳”了一下,清了一下嗓子,又接著說開了——

唐代是佛教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對唐代社會不同階層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唐代前期以皇帝為首的上層受佛教的影響很大,他們的崇佛行為非常普遍,他們崇佛的原因不是單純的,是很復雜的。

他們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積極地利用佛教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教化民眾,甚至改朝換代的有力思想武器;當然,他們對佛教也有著純粹的精神需求,為自己修功德、為親人祈福、為亡者表達哀思,通過佛教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總體上看,唐朝統治者大多崇尚佛教,這才是佛教在唐能興盛的根本原因所在。

唐朝佛教的進步和發展對經濟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唐朝經濟更加全面、穩定地發展起來。

1、佛教作為佛教本身作為一種經濟實體,尤其是寺院經濟的發展,對封建經濟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大量的農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開墾出來的,寺院農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農業分散、孤立的小農經營格局,這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對社會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佛教特殊的消費形式和消費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因為唐朝的佛教活動需要用到各種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載了佛教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商品的消費;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較為自由,許多人篤信佛教,并不吝錢財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經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費當中。

3、佛教觀念和佛教道德。佛性平等及農禪思想等也都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和意識而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最終促進并加快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文化方面,佛教文化對唐代藝術的發展及影響:佛教的本土化漸趨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筑的大規模興建,佛教繪畫、造像、壁畫等特點顯著,雕刻制作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在佛教禪理的影響下,使唐詩達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充滿佛理的詩歌主要是對佛教和佛教徒的詠頌,或是對佛教禪理的直接傳達。唐詩中除了表現寺廟建筑、佛教壁畫、佛教音樂和梵宇靜境等詩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響,還出現了許多文士與詩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詩》中共收錄此類詩篇2273首。

社會生活方面,佛教與唐代社會生活也密切相關,對于廣大普通民眾來說,他們對佛教近乎癡狂的崇拜主要是基于求福求利的現實目的,佛教更廣泛地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涉及飲食文化、社會救濟、節日習俗及民風等。為滿足佛教僧人飲茶的需要,很多佛教的寺院廟宇大力種茶、制茶,不僅掌握了一些種茶、

制茶的方法與技術,甚至還發現了一些新的茶葉品種;佛教倡導

善行善舉,在日常生活中,僧人們非常認同慈悲為懷的理念,把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作為他們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佛寺廟宇、僧尼們出現的扶貧濟困、施醫治病等善行善舉也就不足為奇。

佛教的一些獨特的節日與中國傳統的節令習俗相結合,并逐漸滲透至民間,廣大民眾受到了較深的影響,唐代前期民間影響較大的節日主要有佛誕節、盂蘭盆會、上元節等;這一時期佛教的繁榮與興盛對民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各階層逐漸認同佛教的慈悲向善、眾生平等、好生惡殺的理念。但對廣大民眾階層來說,也起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聽完釋如禪師對佛教在唐朝的影響后,張柬之突發奇想,兩眼望著釋如禪師,“在唐朝,佛教和道教各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包括統治者、老百姓方面。另外,據說李白是正式入了道教的,白居易和王維等人則是崇尚佛教。”

釋如禪師: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后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弘揚佛法。

公元618年,李淵父子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統一的唐王朝。他們接受隋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穩定民生,鞏固社會秩序的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佛教文化作為唐代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達到了鼎盛階段。在隋代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礎上,入唐后又相繼建立起許多新的宗派。這些宗派有高度發展的寺院經濟作支柱,創造了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代表了當時哲學思維的最高水平,影響著大批士人,左右時代思潮,而佛教的進一步普及化,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使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也變成了大眾的觀念。

唐代諸帝對于佛教的態度,出于真正信仰者較少,普遍地是從政治上考慮,并且集中表現在對于儒釋道三教關系的安排上。從總體看,唐王朝對三教是采取以儒為主體,調和并用的政策,表明在思想統治的方法和手段上開始成熟起來,給佛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自唐太宗李淵登基后,唐朝進入了盛世時期。

唐朝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289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后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圣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并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二百八十九多年來,唐朝社會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各種戰亂連綿不斷,宮廷政變,樹欲靜而風不止。

歷史不再平靜,昔日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戰亂中已經很難找尋。遠古的明月雖然還高高掛在天空,而大地山川已改,唐人記憶之中昔日的牧童吹簫暮靄里,浣婦搓衣山溪旁之悠閑的田園生活,早已被動蕩的戰亂所代替。尤其是朝廷那班文武大臣,個個生活得這般緊張,那般壓抑……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和諧而安定的太平盛世。但明爭暗斗使人際的善意越來越小,每個大臣承受的生存壓力于是越來越大。面對壓力,皇上,文武大臣。

那么,解決這個如同拯救地球一樣的宏觀難題的出路在哪里呢有識人士把目光轉向了“佛教”,轉向了歷久彌新的積淀深厚的禪宗文化。如同拯救地球者提出“只有一個地球”一樣,我們是否可以套用說“只有一個大唐”:那就是使我們生存的和的每一段最微小的時間都充滿和諧和歡樂,這等于問:有沒有辦法使污染的河水重新變得潔凈呢。

張柬之疑惑地望著釋如禪師,不置可否地:“能否?”

釋如禪師肯定地:“能!”

張柬之問:“用什么方法?”

釋如禪師答道:“只要方法得當。這方法之一,便是佛教的禪宗文化,一種使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變得寧靜和諧的中國傳統智慧。

接著,釋如禪師對禪宗文化作了進一步的分析——

六祖惠能,其禪學思想精華是啟迪智慧,凈化人心。禪學的豁達是通向內心和人際和諧的坦途。

禪學是這樣一種“大道”,它教導每一個人:世界便是我,我便是世界,世界美好我也美好,世界痛苦我也痛苦,人人都應該寧靜地生活,自自然然地生活,如魚在清水里,如云在藍天上,如花盛開在陽春三月,如雪飄落在寒冬,順乎自然、寧靜地生活,與天空、與大地、與人、與動物、與靜物和諧相處,和諧得如同魚與水、云與天。

如果人人心如明鏡般通透,如湖水般平和,如高山般安詳,那么,上面所說的戰亂、困擾唐朝歷代帝皇的皇位之爭,宮廷政變之類的禍國引發的戰亂等事,也就會被不知不覺地消除于每一個尚未萌發根芽的初始狀態之中了。

釋如禪師這一番分析,直聽得張柬之連連點頭稱是。“歷代朝中權力競爭激烈,文武大臣的幻想執著也很強烈,如何能做到和諧相處?”

釋如禪師見張柬之提出這么一個千古難題,雙手合十,連說“善哉,善哉!施主說的是大話題,恕貧僧才疏見識少,不能直剖要義。”

張柬之道:“此乃涉及心念所思所想之事。說易容易,說難亦難也……”

釋如禪師經張柬之如此一點,腦子里豁然一亮,興奮地說:“對!施主說得對!此乃人心一念之間,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兩種天地啊!”釋如禪師說到這里,意味深長地舉了一例子:

早些年,有一位才華出眾的鄉間青年,由于他自尊心很強,性格內向,幾次鄉試都中不了秀才,因此,難以避免遭人議論,說他才疏學淺,爛泥扶不上墻,等等。于是他抑郁、悲憤、消沉頹廢。為消愁解悶,他只身外出游覽了幾處名山大川。但游客們的談笑風生沒能激發他的興致,反而更令他落寞感嘆;青山綠水,在他的眼里全無靈氣與生機。他萬念俱灰,決定最后去一座偶爾聽知卻不大出名的大山,不是為了觀賞,只為選擇一個不為親朋所知的地方結束生命。

當他到達那座山時,他驚呆了:光禿禿的山,只有一座簡樸的古寺,哪有風光!卻見游人如織,一律虔誠地頂禮膜拜。他從未到過佛門,覺得這些人的行為不可思議,便好奇地問他們為何來此山。盡管答說不一,但都表達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他既震驚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卻萬念俱灰……我應該怎么辦?

后來,他無意中在那座古寺看到一本《六祖壇經》,于是,身不由己地翻開看了一遍。出乎他的意料,他竟然從中幡然頓悟,毅然重新回到私塾,投入到認真學習功課之中。他說:“是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使我明白“看破、放下、自在”的禪機妙理,助我越過滿目蒼涼,轉入了一片充滿生機的新天地!”。

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詩人在國破親離中的悲愴。因為感時傷世,所以詩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覺得“濺淚”,聽到鳥鳴也覺得驚心。從心理生發機制上說,這和上例那位鄉間青年因萬念俱灰而滿目蒼涼是一致的。

眾生因妄想執著,為種種境所迷,心為追逐而流轉。因貪、瞋、癡不斷,就有喜、怒、哀、樂,迷時境轉人,悟時人轉境,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說明了人心的難以調治。

禪文化則正是療救人心的一劑良方。有的人“一葉悲秋”,因為恐懼生命的短暫,憂慮人生中的失落;而禪宗文化可以從一片落葉中感悟出生命無常、萬法皆空的真諦。有人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實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無奈;有人“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則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實、胸懷豁達的智者豪邁的情懷。所以說,迷時境轉人,悟時人轉境。

對此,處于失意、迷茫中的人們,應該多抽點時間學習領導一下《六祖壇經》,從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中去感悟、頓悟人生真諦,從而去把握自己。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人不論高貴或貧寒,只要脫卻俗念,保持一顆平常的“真心”,以恬靜、祥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做到“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就可以領悟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六祖慧能說過:“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我們相信,超越“滿目蒼涼”的境地,人人都可以進入“一片生機”的新境界!

這便是禪宗六祖文化,對世人的有用之所在。釋如禪師一口氣說完禪宗文化的有用之所在后,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神色。須知道,上述他所說的禪宗文化,這可是他披瀝十載的嘔心瀝血之作啊!他正待征詢張柬之的意見,不料猛地聽到門外一陣叫“好”聲。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