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30章 彌勒佛(2)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30章 彌勒佛(2)

830章 彌勒佛(2)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6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這天,他照舊來到田間勞作。他正在忙著平整土地,忽然他驚奇地看到一小孩徐徐向江中飄來……

張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使勁閉了閉,然后再睜開。果然,金蓮花不見了蹤影。可是,在金蓮花消失的地方他又看到了一捆柴草。發洪水的時候,水中經常漂浮著一些大樹、木頭、豬羊、馬牛,所以,一捆柴草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柴草上竟然躺著一個赤條條的男孩!

江水浩蕩,濁浪翻滾,洪峰涌起,旋渦叢生,小小柴捆在洶涌的波浪中無助地逐流沉浮,隨時都有被浪頭吞噬、沉淪江底的危險。然而,面臨滅頂之災的小男孩卻渾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搖籃里呼呼大睡,陶醉在甜蜜的夢鄉……

童心純真,令一切所謂的禍福在他面前黯然失色!君不見有兒歌曰:小小貓兒歡樂多,唱著歌兒上山坡,遇見一只大老虎,揪著胡子叫哥哥……

張重天沒有多想趕緊用耙地的長柄镢頭將柴捆撥拉到跟前,一把將小男孩抱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他剛剛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開了,沉沒了,再也沒有了蹤影,好像它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一樣。而懷中的那個孩子,卻在沖著他咪咪發笑,好像早就知道會被他從洪水中撈起來一樣……

張重天看到這個男孩白白胖胖、圓頭大耳、相貌端莊、天生一副大富大貴的模樣,高興的不知如何是好,連镢頭都忘了拿,一溜青煙向家中跑去。

距離家門老遠,張重天便興奮地忍不住叫了起來:

“老乞婆、老乞婆!”

——張重天生性詼諧,又一直無兒無女,所以平時總愛與自己的老婆開玩笑,戲稱她為“老乞婆”

竇氏正在家中做早飯,忽然聽到丈夫在外面叫喚,而且聲音極為歡快,一邊向院門口迎接,一邊笑著說道:“當家的,你是在路上撿到金子啦,還是從地里挖出銀子啦?看把你樂得!”

張重天推開院門,說道:“既沒拾金,也沒撿銀,卻比金銀珍貴一萬倍!老乞婆,你瞧,你瞧啊!”

一個比年畫里畫得還要可愛的男孩,赫然出現在她的眼前!

“我的天啊!”竇氏慌忙將沾著菜葉的手在衣襟上擦了擦,雙手接過了孩子。這孩子不但不認生,反而像是與竇氏很有緣似的,張開雙臂,一頭扎進她懷里,咯咯地笑了起來。竇氏那個高興啊,差點將自家的房子樂翻了……

半晌,竇氏才想起來問張重天:“當家的,你是從哪里抱來的這個神仙娃娃?”

張重天說:“縣江發了大水,他躺在一捆柴草上漂了過來,我趕緊把他從水里撈了上來。”

竇氏說:“哎呀,洪水連天,這小娃娃居然沒被淹死,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當家的,咱們就收養了他吧。”

張重天膝下無子,心里早就萌生了留下這個孩子的打算,所以想都沒想便點了點頭。

竇氏使勁親了孩子一口,說:“阿彌陀佛,謝天謝地,我們總算有兒子啦!”

張重天見老婆高興得不知東南西北,連做飯都忘了,便調侃說:“老乞婆,你有了兒子,就不要老頭子了?我可是餓得肚皮貼到后背上了。”

竇氏說:“你三四十歲的人啦,又不是沒吃過飯,餓一會怕什么?我要先去找一個小被子,把我兒子包起來,千萬別讓他著了涼。”

竇氏將孩子抱到屋里,放在床上,開始翻箱倒柜,尋找適合孩子穿用、鋪蓋的布料。張重天知道,一時半會吃不上飯了,只好坐在一邊等待。那孩子獨自躺在床上,咿咿呀呀,像是無比快樂。張重天若有所思地說到:“這孩子光著屁股在水里飄了這么久,不但沒凍著,沒嗆著水,而且還能在柴草上睡大覺,真是難以相信。”

竇氏一邊拾掇一邊說:“這個孩子命硬,什么樣的災難也能避開。他不偏不倚恰好飄到你的跟前,倒像是專門來給咱們當兒子的。”

張重天回憶道:“一開始,我明明看到的是一朵金色的蓮花。誰知,一眨眼,就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聽到這里,竇氏像是恍然大悟,忽然想起了什么,輕輕驚叫道:“天哪,這娃娃是觀音菩薩給咱們送來的!”她放下手中的布料,雙手合十,極為虔誠地喃喃念道;“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您終于顯靈了!,,唵嘛呢叭咪吽。南無觀世音菩薩,,,……”

張重天“噗哧”一聲笑了:“不是送子娘娘,而是送子爺爺。”

竇氏一臉的嚴肅,說道;“孩子他爹,你不要胡說八道!”

“娃娃本來就是我抱回來的呀!”

竇氏問:“他為什么能在大洪水中安然無恙?”

“這……”

“他為什么偏偏漂到你眼前?”

“這……”

竇氏連珠炮似的發問,張重天吭吭哧哧,無法應對。

最后,竇氏說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前些天到岳林寺燒香拜佛,在觀音菩薩面前許了愿,所以今天靈驗了。他爹,咱們得盡快找個時間,到岳林寺還愿去。”

與長汀村一江之隔,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叢林——岳林禪寺。這里,亭臺樓閣,高大巍峨;飛檐斗拱,巧奪天工;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岳池拱橋,天上人間……

岳林寺的前身,系三百年前南北朝時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所創建的崇福院。入唐之后,六祖惠能呼嘯出世,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開創了禪宗狂飆突進的嶄新局面,蔚然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觀。晚唐,恰恰是禪宗發展的鼎盛時期,天下寺院,十有其九歸宗為禪,所以,崇福院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座禪僧寺院。

有一天,崇福院來了一位氣度不凡的游人。他就是著名詩人當朝宰相李坤(公元772846)。李坤與好友元稹、白居易交往甚密,所以,他不但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寫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流傳千古的詩篇,而且受他倆的影響,也虔信佛教,與一些著名禪師成為了至交。這一年,他回老家(無錫)省親之后,順便游覽江南山川寺院,尋友訪禪。在崇福院,他與幾位禪僧相談甚歡,雅興所致,欣然命筆,寫下了一方龍飛鳳舞的匾額。

然而,數年之后,會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開始了一場大規模滅佛運動。崇福院被拆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李坤的墨寶自然也一同化成了灰燼——不是么,連它的主人李坤,也于一年前被唐武宗一腳踢出京城,充任了淮南(總部揚州)節度使。

僅僅一年多之后,唐武宗演完了最后的瘋狂,因服用道士的“仙丹”而中毒身亡,曾經出家做過沙彌的唐宣宗即位,開創了大唐王朝最后一段太平盛世——大中之治。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閑曠禪師云游來到奉化,看到崇福院的斷壁殘垣,不禁傷感噓嘆,淚流滿面。他悲愿萌生,放下缽盂,掛起行囊,發心重建這座古老的寺院。閑曠是一位明心見性的大禪師,悟道宏深,慧眼通天。當天夜晚,他在崇福院廢墟之中跏趺而坐,進入了靈明奇妙的禪定狀態,于是,他敏銳地感覺到,隔水相望的縣江東岸,佛光閃閃,徹地照天——在這佛光出現的地方建寺安僧,必將有圣賢出世,菩薩過化。于是閑曠禪師將新寺院遷建于縣江之東,更名為“岳林禪寺”。因其是唐朝大中年間所建,后世稱之為“大中岳林禪寺”。

這一天清晨,岳林寺主持閑曠禪師正在方丈之中的禪床上打坐,忽然聽得寺院前面的什么地方一聲悶響,好像重物墜地一般。他徐徐睜開眼睛,喚來侍者,讓他去天王殿察看一番。片刻之后,侍者慌慌張張的跑回來,尚未進門便嚷嚷道:“大和尚,禍事了!大和尚,禍事了!”

閑曠禪師從禪床上站立起來,問道;“有何禍事,你慢慢講來。”

侍者說:“天王殿里的天冠彌勒,從蓮花座上跌了下來,摔得冠也掉了,頭也破了。”

閑曠禪師一笑,輕輕松松說道:“一個泥塑的菩薩,從高處跌下來,自然要摔壞的。”

侍者一愣,滿臉疑惑地問道:“菩薩像怎么會自己倒下呢?是不是預示著寺里有什么災難?”

“到了該倒的時候,它自然就倒了。它連自身都保不住,還能預示什么災難!”

閑曠禪師的話里蘊藏著無限禪機,可惜侍者懵懂,尚未參透禪關,無法領會其中奧妙。這時從天王殿方向隱隱傳來一陣話語聲。一定是禪僧們聽到響聲,看到菩薩像莫名其妙倒地,正在議論紛紛。閑曠禪師拿起禪杖,走了出去。

天王殿內,一尊前些年流行的天冠彌勒——確切地說,應該是頭戴皇冠的武則天塑像,砰然倒下,前額碰癟了,冠冕滾落了老遠。正在不知所措的眾僧看到大和尚到來,便自動閃到兩邊。閑曠禪師看了看已經嚴重損壞的彌勒塑像,對弟子們說道:“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心中坐。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諸位,你們都看到了吧?外在的佛像,總有損壞的一天,所以,你們要參拜自己的自性真佛,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永不敗壞。”

寺里的監院師說出了大家的疑惑:“可是,師父,那會兒無風無雨,更無地震,這尊重達幾百斤的佛像,怎么會平白無故地倒下來呢?”

閑曠禪師莫名其妙地說道:“真菩薩就要到來,泥菩薩自然要讓位了。”監院師問道:“師父,怎么處理這尊佛像呢?是不是將它扶回原位,然后修補重繪?”

閑曠禪師用禪杖指著倒在地上的彌勒塑像說偈曰:

塵歸塵、土歸土,哪里來、哪里去。

彌勒菩薩離兜率,瘋癲和尚背布袋。

說完,閑曠禪師揚長而去。

監院雖然沒有聽懂師父的后兩句偈子,但他明白什么叫塵歸塵,土歸土,所以指揮大家將泥像抬了出來,挖了一個深坑,掩埋起來——

泥土所造,重歸泥土。

禪僧們剛剛將天王殿打掃干凈,張重天夫婦便抱著從江中撈起的那個男孩來到寺院,他們繞過天王殿,大雄寶殿,直奔寺院最后面的大悲閣——供奉觀音菩薩的大殿。

張重天與竇氏在大悲閣觀音菩薩面前的香案上了香,然后三跪九拜,虔誠禱告,表達對觀音送子的感激之情。等得他們叩拜完畢,直起腰來,發現身后居然站著方丈和尚——閑曠禪師。

現況像是未卜先知,主動合十說道:“張檀越喜得貴子,可喜可賀。“

張重天天性詼諧,又與閑曠禪師是老相識,便故意說道:“好你個方丈和尚,怎么口無遮攔?我親生的兒子,你如何說是撿來的?”

閑曠禪師淡淡一笑,道:“天河一只如意船,優曇化現皆是緣。”說罷,閑曠禪師又問道:“貴子可曾有了姓名?”

竇氏說:“本來我們夫婦今天來寺里,一是為了燒香還愿,感謝觀音菩薩;二來就是想請您給他取個名字,以便養大成人。現在巧遇了大和尚,那就請您看看他的相貌,費心想一個好名字吧。”

閑曠禪師也不推辭,掀開襁褓一角,只見這孩子面若圓月,明眸如星,雙耳垂肩,天生一副貴人之相。更奇特的是,這孩子竟然沖著閑曠微微一笑,活像與他是舊相識似的。閑曠禪師說道:“圣賢乘愿,慎防隔陰;塵世俗情,切莫貪戀;契悟此性,真如宛然。那就叫做“契此”吧。

張重天與竇氏夫婦早就聽說這位高僧深不可測,他取的名字一定寄托著某種神秘的愿望。所以,雖然感到這個名字有些拗口,照樣欣然接受了。竇氏再次請求閑曠禪師,讓他預測一下孩子的命運。閑曠禪師隨口吟偈道:

這個娃娃非常人,游州走縣和光塵。

了卻一段舊公案,身歸本位影長存。

小契此不但長得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這個從水里撈上來的孩子與村里的其他娃娃沒什么不同,一樣上樹爬墻,一樣下河戲水,一樣因為過分頑皮搗蛋被老爹打屁股。唯一區別的是,契此從小不沾葷腥,不管什么魚蝦雞鴨、牛羊豬肉,入口便吐,一點也不肯咽下。雖然如此,小契此卻長得又胖又壯,十分健康,所以父母也就沒有把他的這個毛病放在心上。

更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未曾孕育的竇氏,第二年秋天便生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取名“秋霞”。鄉親們都說,這如同新母雞產蛋之前必須先在窩里放一個引蛋一樣,引逗著她產卵、下蛋。當然,人們也說,這是張重天、竇氏反復行善積德的結果。

轉眼之間,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比肩長大,契此七歲,秋霞六歲,十分招人喜愛。人們都說,這兩個孩子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界。羨慕得眾人也直想到縣江里去打撈個寶貝孩子上來。

這一天,張重天的內弟從田野里套了一只野兔,煮熟之后自己舍不得吃,得得地跑了好幾里路,專門給外甥、外甥女送了過來。那天,鬼知道小契此與伙伴們到哪里瘋跑去了,臨近中午也沒回來。張重天說:“孩子們玩起來,早把吃飯的事忘到腦后了。再說,契此從來不吃肉,不用等他了。”

于是,竇氏燙了兩壺紹興花雕,連同兔肉端上桌來。張重天與內弟吃著兔肉,喝著老酒,猜拳行令,不亦樂乎。小秋霞人小鬼大,趁著大人喝酒不注意,悄悄將一條兔子后腿藏了起來——她從來沒吃過這么鮮美的肉食,所以要留給哥哥嘗一嘗。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