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31章 彌勒佛(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31章 彌勒佛(3)

831章 彌勒佛(3)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7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契此的妹妹覺得十分奇怪,我哥為什么不吃肉?她曾經多次問過哥哥,契此敷衍她說,因為見到過宰殺豬羊雞鴨時那血淋淋的場面,所以見到肉就想嘔吐。秋霞推斷,哥哥從未真正品嘗過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會再厭惡了。于是,她將兔肉撕成一絲一縷,夾在了哥哥最愛吃的糍粑團當中。糍粑系糯米做成,十分粘,所以夾上肉之后粘合的很好,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

一會兒,契此總算回家來了。撒野瘋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餓透了,與舅舅打了一聲招呼,便催著母親快弄吃的來。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親動身,搶先到廚房里將糍粑團端了過來,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只糍粑團就往嘴里塞——

他咬了一口,剛剛咀嚼了幾下,尚未下咽,便覺察到了異樣。然而糍粑很粘,牢牢粘在口腔里,急切之間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小契此漲得臉脖子通紅,頭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后,他像是被堵塞了氣管,脖子一歪,癱倒在地,兩腳蹬了幾蹬,沒氣了……

有一年,釋迦牟尼佛游化到摩伽提國,住在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在與弟子們在森林中經行(近似散步,也是一種修行方式),還有五百名前來請教的梵志(婆羅門教的修行人),亦跟隨在佛陀身邊。

這時從森林外面走進來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彌勒,出身于婆羅門家庭,父親迦波利是婆羅柰國的宰相。彌勒小小年紀,卻與佛祖釋迦牟尼一樣,身軀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神清圣潔,威儀莊嚴,如同金山銀峰一般,渾身放射著金色的光明。

彌勒來到釋迦牟尼佛跟前,五體投地,如銀山崩,成金花聚,眾寶間廁,金花金臺,七寶為果,于臺閣中,有妙音聲而說偈言:

我見牟尼尊,面貌常清靜。

百福相奇特,世間無倫匹。

煩惱垢永盡,智能悉成滿。

一向常歸命,身心無疲倦。

故我以五體,欲得圣安樂。

脫苦無所畏,禮敬釋迦文。

那些梵志,何曾見過如此莊嚴神圣的場面?便向佛陀請教道:“世尊,這個少年神采奕奕,光明無量,與您無異。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備了這等高貴氣質與修養?”

釋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遙遠的過去,有一個世界名叫勝花敷。在那個世界里有佛出世,佛號彌勒。彌勒古佛以慈心教化眾生,他所講解的佛經名為《慈三昧光大悲海云》。這部經功德無量,攝受力極強,若有聽聞者,即能超越無數罪業,得道成佛。

當時,這個國家有一位名叫智光明的大婆羅門,他聰慧多聞,博覽群書,知識極為豐富,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他聽說彌勒古佛聲名卓著,很是不服氣,便前來辯論。然而,他費盡心機想出種種難題,都被彌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面前,發起菩提心,祈禱說:“我現在潛心學佛,持誦《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經》,以此功德,將來必能成佛。我成佛時,佛號也叫彌勒。”

從此,他舍離家園,獨自進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音he

)。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莊乞討一些飯食活命以外,其余時間都用來誦持佛經、坐禪修靜。經過多年的潛修,他已經達到了無欲無求、靈明不昧、一心不亂的境界。

話說張柬之聽到釋如剛才講到禪宗祖師說什么“佛是了事的凡夫,不要執著于佛經上所有的話......”突然想起江湖盛傳六祖惠能一些諸如“不識字”、“無文化”、“目不識丁”、“文盲”乃至“文盲哲學家”等風言風語,于是乎,他見釋如剛說完“隨順法相”,未待他繼續開口講下去,便將這一話題拋了出去,看看這個大和尚怎說。

“請問施主,何謂‘文盲’?‘目不識丁’又怎么解釋?”釋如不愧是個老江湖,西來的和尚,一下子就把這一難題拋回給張柬之。

張柬之自幼飽讀詩書,金榜題名的朝中宰相,釋如這些小兒科豈能難倒他。

只見張柬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引經據典回答釋如的問題:

“文盲”,是指不識字或者不會寫字的成年人。目不識丁,基本釋義:“丁”,最簡單的一個漢字。意為連一個字也不認得,借以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出處:《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張柬之解釋完“文盲”和“目不識丁”后又說,“目不識丁”,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其在句子中構成主謂結構。下面,老朽講講“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的出處: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么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丁財主心里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么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根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里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么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東西”

丁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句成語便傳開了。

“六祖惠能總不會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都不會寫吧?”一定禪師聽了張柬之所講的目不識丁這個故事后,禁不住問張柬之。“至于六祖惠能學問,那就不用老衲再費唇舌了。”

張柬之想著一定道:“有人說,六祖惠能是個文盲。各位,在未判斷這種說法是否有損六祖惠能形象之前,請看以下發生在六祖故鄉的一件事,看看六祖鄉人對這一說法是怎樣的。”

前幾天,老朽在六祖故居夏盧村,經過講古臺時,臺上一名說書人念念有詞,說“六祖惠能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該說書人話音一出,臺下的聽眾反應甚為強烈。其中,坐在前排有一位聽眾頗為激動,只見他“霍”地站起身,指著臺上那名說書人,“你好說吾說,說六祖惠能系文盲!”欲沖上臺去和那名說書人理論,被身旁幾位聽眾勸住,義憤之情,難以言表。

“從上述幾個事例說明,有關‘六祖惠能目不識丁’、‘文盲’等,老朽認為失之偏頗,甚為不妥。”

張柬之說到這里,故意停了一下,望著禪如一臉的驚異表情,然后又說:“退一萬步來講,即使“六祖惠能目不識丁”,你們,特別是你們嶺南人,也不能不分場合把這些敏感的字眼當“故仔”來講呀?!試想一下,難道這樣說,不會有損六祖惠能的印象嗎?況且“惠能不識字”這句話,是源自惠能在東禪寺南廊求江州大才子張別駕替他寫偈語時說的一句自謙話。”

“對!這位施主說得對。一定禪師雙手擊掌,在旁附和著說。

張柬之追述道:當時,寺中僧人隱隱發覺五祖弘忍將禪宗衣缽傳給了惠能后,別有用心地煽動眾僧說:“咱們這個師父啊,一點兒也不為咱們著想!弄了惠能這樣一個不識字的南蠻子給咱們當祖師爺,今后可怎么辦呢?難道要我們大家都跟著他還俗不成?”你看看,這句貌似為禪宗大業著想的話,實則有意貶低惠能,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個影隱,還煽動200僧人一路追殺惠能。

一定禪師:貧道在前段整理寺中佛經時,從六祖惠能生平事跡和經書中發現:六祖惠能是識字的。

接著,一定禪師有理有據地分析:從惠能的成長環境來看,當時的新州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戰略的重要性,和新州相毗鄰的合浦縣是水路的重要登陸港,商賈往來頻繁,商品經濟很發達。諸多信息表明,惠能幼年成長之地新州,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積淀,惠能應有所耳濡目染。而惠能父親被貶前的官位是范陽知府,其母也是當地大戶老郎中李和祥之家的千金小姐,知書達理,因此,惠能應具有良好的識字環境。

一定禪師更進一步分析:惠能雖然在三歲那年喪父,但其父在世時,還是教惠能知書識字的,惠能的母親李氏,也經常在家教惠能讀書識字,讀《金剛經》。因此,說“六祖惠能不識字”,正如剛才這位施主所言,是失之偏頗、有損六祖惠能形象的。

張柬之接住話題:說到形象,很多人總會提出疑問,誤以為形象就是作秀,就是表面,就是花樣,就是虛無縹緲。事實上,形象是地標,是窗口,是豐碑,更是歷史與現實的見證!

一定禪師:能夠樹立形象的無疑是標桿,是榜樣!

張柬之:也就是說,形象不好拿什么來樹?憑什么樹?有什么資格樹?往小的方面說,你是美女吧,偏偏滿臉的麻子還歪嘴,這樣的形象能樹嗎?你肯接受嗎?往大的方面說,黃河之所以成為母親河,那是因為孕育了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燦爛與文明;長城之所以成為民族的脊梁,那是因為彰顯了華夏兒女鋼鐵般的毅志與堅韌!

一定禪師:六祖惠能悟道求佛的艱辛一生,充分展現出頗具中華禪法特色的一代高僧的品格。在當代,他不僅受到武則天、唐中宗皇帝的敬仰與迎請,并下詔書稱之“以為法信,頓悟上乘,明見佛性,教被東土,代代相傳,至今不絕,萬人敬仰。

大唐三位大文豪王維、柳宗元、劉禹錫也分別為六祖惠能撰寫碑記,贊頌六祖惠能開創人間佛法,樹立一代禪風,對大唐思想文化和哲學的重大貢獻。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