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27章 禪宗禪(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27章 禪宗禪(3)

827章 禪宗禪(3)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4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六祖壇經》還主張唯心凈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惠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惠能大師說:“大眾,世人自己的色身(指人的肉體,佛教認為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要素)組成。(色法)就是一座有門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門,這是外邊的五個門,里邊還有一個門,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國王,國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國王就在,本性離去國王也就沒有了。本性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本性離去了,身體和精神也就毀壞了。佛就在本性里產生,不要向身體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覺悟那你就是佛,慈悲為懷你就是觀音菩薩,樂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心靈純凈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彌陀佛。計較人與我的利害就出來須彌山,產生邪惡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煩惱就是波浪洶涌,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惡龍傷身,滿心虛妄之見就出來鬼神作祟,追逐紅塵名利就有魚鱉橫行,貪婪嗔怒就是地獄,愚昧癡迷就是畜生。善知識們,經常實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與我的利害計較,須彌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惡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煩惱沒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忘卻了,作怪的魚鱉蛟龍也就絕跡了。從自己的心地上覺悟佛性接近如來,就會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這種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凈,把六欲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內照耀,貪、嗔、癡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獄的罪孽也在瞬間被消滅了。達到這樣內和外都光明透徹的境界,和西方凈土毫無差別。如果不這樣修行,又怎么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

惠能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里來。在家里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地潔凈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凈土。”

當時有人問:“在家里怎樣修行呢?希望您再給予教導。”大師說:“我給大家念一首《無相頌》的偈語,只要根據這里面說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樣。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頭發出了家,對于佛道又有什么益處呢!

《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仁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佛陀談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于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可是禪宗在印度逐漸沒了市場。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只身逃離,坐上商船漂泊到廣州。輾轉來到中岳嵩山。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并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并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并不落人之后。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后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于提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墻上。這偈語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坐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時機。

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禪宗六祖。

“禪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禪修的目的是修心,禪修的過程也是修心。中國禪宗宣揚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中國禪屬于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認為當世可成佛。中國禪講究主觀能動性,由我不由師。中國禪不觀想佛像,不專研經律論,不做法事沒有儀軌。有人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愿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象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張柬之說到這里,按聽眾本意也應該是他們在聽他說《六祖壇經》說得如此透切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也該要宣布結束了。

但是,他正想起來說“今天所說《六祖壇經》到此結束,謝謝各位”時,不想合當有事,此時,只見臺下有人高聲說道:“老先生!聽說我們的六祖惠能,當朝女皇武則天也很敬重他,對佛法特別喜愛,您能為我們說說女皇與佛法嗎?”

張柬之見此一問,本可以現夜巳深,有時間再講一推了知的。但他就是有一個“知無不言,有問必說”的毛病,他在臺上見問,竟不顧夜深,滔滔不絕地說起了鮮為人知的“武則天與佛”的宮廷秘事來——

話說武則天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九月,大唐國發生了一件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奇事:長安豐新縣(今陜西臨潼)東南方向,一夜風雷霹靂之后,平地起骨堆,忽然從地下冒出了一座山峰!更不可思議的是,就在人們驚奇、驚詫、驚訝、驚異、驚悸、驚駭的目光注視之,那座神奇的山峰依然在驚天動地的崛起、崛起、崛起,迅速增長到了三百多尺高。與此同時,山峰一側塌陷了一個三百畝寬廣的大湖,清泉噴涌,碧波蕩漾。湖中有三兩塊未沉降的陸地,此時儼然若天生的小島,芳草茵茵,綠樹婆娑。幾株高大的柿子樹掛滿了鮮紅的果實,宛如通紅的燈籠,將天空染得幾許生動,幾許喜慶。一片菊花凌寒開放,朔風強勁,益見其花朵燦爛,白霜降臨,更顯其風骨高傲……

高峰起平地,石破天驚,舊山河從此改顏;

瑤池降人間,萬民同慶,新氣象而今瑞祥。

京洛(長安、洛陽)民諺曰:驪山崩,換朝廷;新峰現,改江山。這一很難令人置信、卻又不得不信的神奇現象,是不是預示著大唐江山將要更姓換名?要知道,武則天從皇后到皇太后,三十年來把大唐朝政玩于股掌之中,翻手云,覆手雨,連皇帝都已經被她換了兩個……

地方官員不敢怠慢,快馬加鞭趕到洛陽,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武則天皇太后。善于察言觀色、看風使舵的各色人士,聽到這個消息,爭相涌到洛陽,向武后祝賀這空前絕后的瑞兆,并且上表奉勸皇太后廢掉名義上的皇帝李旦,名正言順地君臨天下。

然而,武則天并沒有代唐而立,僅僅下詔將新出現的山峰命名為慶山,而它所在的新豐縣亦更名為慶山縣。

如此而已。兩年之后,垂拱四年四月的一天,京畿居民唐同泰,到洛水之中去摸魚。他從岸上一個猛水(潛水)扎進了滔滔河水之中,無意之中觸摸到了一塊方方正正的東西。他順便將之撈了起來,帶到了岸邊。天哪,這是一塊通體潔白、毫無瑕疵的白玉!黃金有價玉無價。這最最上等的和田美玉,比洛水之中所有的玉加起來都值錢,該著唐同泰發大財了。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