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826章 禪宗禪(2)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落難情緣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 826章 禪宗禪(2)

826章 禪宗禪(2)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2日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作者:→

熱門小說

在這里我想提一提有一個和尚,他一生活到100歲,他的一生真是藝術化的生活。他是一個極好的藝術形象,超脫、自由、自在。人家來向他請法,問怎么樣修行。

他說:“你請坐一會,我還有點事要去做。”

去做什么呢?他到洗手間去。從洗手間回來了,他再對那位參訪者說:“你要知道修行這件事,別人是無法代替的,連我要上洗手間這一點小事別人都代替不了。修行這么大的事情,光說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踏實去做。”

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說法。我們沒有修行的人像這樣說法,真這么說人家會說你神經病。但是他這樣說,人家相信,因為他有德望,有攝受力。多瀟灑,多自在!

有一次,參學的人問這個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他把手一指:“庭前柏樹子。”

你說東他答西,你說南他答北,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他是明明白白向你指示了西來意是什么:一切現現成成。

還有一個“吃茶去”的公案。學人來參拜他,他就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第一次來。”和尚說:“吃茶去。”

又有一位學人來參見他,他又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是第二次來。”他說:“吃茶去。”

當時院主站在旁邊不理解,向他發問:“第一次來的叫他吃茶去,賓主相見,有個禮貌,可以吃茶去。第二次來嘛,就不是客人了,為什么還是吃茶去呢?”

和尚叫一聲當家師的名字,當家師就答應了他。他說:“你也吃茶去。”

這是多么高的藝術啊!他就在這樣的一種瀟灑自在當中,向我們指示佛法大意。不是像我這樣坐在這個地方,耽誤大家這么多時間,滔滔不絕地這么講。實際究竟能夠起多少作用?我自己都懷疑。因為我連做那個和尚的學生都不夠資格,所以我講的東西究竟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

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禪師、禪者的生活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禪又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什么呢?一切現成。我們每個人都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這樣,我們不是都在修行嗎?不對。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種種的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這個是酸的這個是辣的,這個是甜的這個是苦的。我們睡覺的時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輾轉反側睡不著,睡不著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覺,那是在掙扎;那不是在吃飯,是在吃分別。這個菜辣的,這是腐竹,這還可以吃,一直在分別。禪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對待一切問題一樣,超越了二元對立,是在無分別中生活。一般來說,禪者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千萬不要去模仿。你去模仿就糟糕了,因為你沒有那種境界,沒有那種受用。你的模仿僅僅是東施效顰而已。總之,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是智者覺者的生活體現,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第六,禪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禪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樂。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禪能夠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我們本身具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等種種功德智慧,三身圓滿具足,為什么顯現不出來?因為被無明妄想的塵埃蓋覆了。我們只要通過禪修的方法、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一種超然體驗,就能夠把我們生命固有的一些能量活力釋放出來,最后就能真正一切無礙,究竟解脫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禪最終的目標與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進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間接地、則一步一步地來做;禪要一步到位,頓超直入。禪與一切言教佛法的區別就在于此。禪要得到這種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間可以做到。根機陋劣的人,不可隨便地來效仿。因為根機利的人也是一種積累,根機鈍的人積累還不夠。就等于做生意一樣,談一個大生意需有很多銀元,腰纏萬貫的人他一下子就答應下來,買下來做成了,他有積累。從表面看來這是頓,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艱苦努力在前,這是過去生中往昔積累的結果。積累不夠的人,資本不夠的人,三二貫的生意要做不容易,只能慢慢來,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培植善根,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使我們的福德因緣不斷積累,不斷擴充,不斷地來培植我們的善因善緣。

天色已晚,今天說“禪是什么”就講到這里吧。最后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與各位分享: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一切都是本來現成的,說來說去,都是過程而已。

再說張柬之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見道詩來結束了他長達一整天的闡釋《六祖壇經》,直聽得臺下大眾如癡如醉,忘卻了時間,忘卻了饑腸碌碌,完全進入了禪宗博大精深的境界之中……

張柬之演講了一整天,這一停下來,才感到唇干舌燥饑腸碌碌。他正想叫杜位前來為大眾準備晚飯,不想杜位已來到臺上,對他耳語了幾句后,然后走到臺中央處,朗聲說:“各位父老鄉親!您們好!我是杜位,大家還記得我嗎?”

杜位話音剛落,臺下歡聲雷動,大眾異口同聲:記得!杜大人好!

“父老鄉親們好!大家聽了一整天《六祖壇經》,想必現在也肚饑了,剛才我巳吩咐了廚子準備了飯菜,食過晚飯后,我們再請先生繼續講好嗎?”

大眾:“好!多謝杜大人!多謝老先生!”

食過晚飯,稍事休息后,張柬之又興致勃勃地根據聽眾提出的問題作答起來——

說到“自修自悟”這個問題,這是惠能修禪的基本原則。《六祖壇經》指出“善知識,見性自凈,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礎上的。

《六祖壇經》還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礎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識”的“示導作用”。

《六祖壇經》又指出“心地含情種,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說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張及揭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過自悟則認為,通過“頓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謂成佛實際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中國禪強調自性是佛。

禪宗開創了通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直覺的辯證法。

其中主要有菩提達摩的知覺真性說;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念心”、“守心”直覺方式;神秀的佛塵看凈說;惠能的頓見本性說等。其中,惠能的頓見本性說則最有代表性。惠能以眾生本性為般若知覺的直接對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頓見本性”的直覺思維特點。

惠能明確地把“本性即佛”作為“頓悟成佛”的理論出發點。他說:“本性是佛性,離性無別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通過“內求于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六祖壇經》還主張唯心凈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惠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惠能大師說:“大眾,世人自己的色身(指人的肉體,佛教認為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要素)組成。(色法)就是一座有門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門,這是外邊的五個門,里邊還有一個門,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國王,國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國王就在,本性離去國王也就沒有了。本性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本性離去了,身體和精神也就毀壞了。佛就在本性里產生,不要向身體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覺悟那你就是佛,慈悲為懷你就是觀音菩薩,樂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心靈純凈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彌陀佛。計較人與我的利害就出來須彌山,產生邪惡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煩惱就是波浪洶涌,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惡龍傷身,滿心虛妄之見就出來鬼神作祟,追逐紅塵名利就有魚鱉橫行,貪婪嗔怒就是地獄,愚昧癡迷就是畜生。善知識們,經常實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與我的利害計較,須彌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惡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煩惱沒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忘卻了,作怪的魚鱉蛟龍也就絕跡了。從自己的心地上覺悟佛性接近如來,就會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這種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凈,把六欲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內照耀,貪、嗔、癡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獄的罪孽也在瞬間被消滅了。達到這樣內和外都光明透徹的境界,和西方凈土毫無差別。如果不這樣修行,又怎么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

惠能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里來。在家里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地潔凈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凈土。”

當時有人問:“在家里怎樣修行呢?希望您再給予教導。”大師說:“我給大家念一首《無相頌》的偈語,只要根據這里面說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樣。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頭發出了家,對于佛道又有什么益處呢!

《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一天,韋刺史為惠能大師準備了聚餐法會,吃完了齋飯,刺史請大師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學士及百姓莊重地向大師行禮,然后叩問:“弟子聽了和尚您講解佛法,感到實在奧妙得不可思議,但還有一些疑問,希望您大發慈悲再給解說一下。”

大師說:“有疑惑就問吧,我應當給你解說。”

韋公說:“和尚您說的,是不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呢?”

大師說:“是。”

韋公說:“弟子聽說達摩開始度化梁武帝時,梁武帝問道:‘我一輩子都在建造寺廟,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財物,布施齋飯,這些善行有什么功德呢?’達摩說:‘其實并沒有功德。’弟子還沒有明白這里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給解說一下。”

大師說:“的確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先輩圣人的話。武帝心懷雜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廟,剃度僧人,布施財物,施舍齋飯,這只能叫希求福報,不能把追求福報當作功德,功德存在于法身中,不在于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報。”

大師又說:“認識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個心念都沒有滯礙,總是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運用,這叫功德。內心謙虛是功,外在的行為有禮是德。憑自己的本性成就萬種佛法是功,自心本體離棄妄念是德。不離開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運用時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據這樣的原則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里從來不輕視別人,經常采取尊重別人的態度。如果心里總是輕視別人,自我的念頭就難以斷絕,就沒有功。自己的本性虛妄不實,就沒有德。這是妄自尊大,老是輕視一切的結果。善知識們,每一個念頭都不離開佛性是功,心思行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識們,功德要從自己的本性中發現,不是靠布施財物供養佛像能求得到的。這就是求福報與功德的區別,武帝不能認識真理,并不是我的祖師說錯了。”

刺史又問:“弟子經常見僧人和俗家信眾們口念阿彌陀佛,希望來生能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請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兒嗎?請您解除我的疑惑。”

大師說:“使君請聽,惠能給你講,當世尊在舍衛城的時候,就講說過引度眾生往生西方凈土的經文,經文里說得清楚,西方離這兒并不遠。但如果一般地計算里程,那就有十萬八千里那么遠,這是指眾生身上的十惡八邪,因此說遠。說遠是針對根性低下的人,說近是針對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為兩種,但佛法并沒有兩樣。人或執迷或覺悟有分別,所以認識也就有遲鈍和快捷的不同。執迷的人靠口里念誦佛號希望來生能在西方,覺悟的人則重視讓自己的心靈潔凈。所以佛這樣說:‘只要心念純潔了,也就是到了清凈的佛土了。’使君你是東方人,但只要你心靈純潔,就沒有罪過;即使是西方凈土的人,心靈不純潔也會有罪過。東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過念誦佛號以托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號又希望托生到什么國土呢?凡夫愚眾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認識自己身中的凈土,只是想東方想西方,而覺悟了的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凈土,所以佛說隨便在哪里都能獲得安樂。使君你只要心里沒有不善的念頭,西方離這兒并不遙遠;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誦佛號投生極樂世界那是難以實現的。現在我奉勸各位善知識,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惡,那就已經走過十萬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個念頭都能認識自己的佛性,保持行為公平正直,那么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立刻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須乞愿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斷除十惡之心,又有哪一位佛會來迎請你呢?如果覺悟了‘無生無滅’的頓教佛法,看見西方凈土就在一剎那間;如果不能覺悟道理,想靠念誦佛號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遙遠得很,怎么能到達!惠能可以給大家把西方在剎那間移來,目前就能看見,大家愿意見嗎?”

眾人都禮拜說:“如果能在這兒就看見西方凈土,又何須乞愿來世投生,請求和尚大發慈悲,就把西方顯現在眼前,讓我們都看一看。”

大師說:“大眾,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有門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門,這是外邊的五個門,里邊還有一個門,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國王,國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國王就在,本性離去國王也就沒有了。本性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本性離去了,身體和精神也就毀壞了。佛就在本性里產生,不要向身體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覺悟那你就是佛,慈悲為懷你就是觀音菩薩,樂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心靈純凈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彌陀佛。計較人與我的利害就出來須彌山,產生邪惡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煩惱就是波浪洶涌,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惡龍傷身,滿心虛妄之見就出來鬼神作祟,追逐紅塵名利就有魚鱉橫行,貪婪嗔怒就是地獄,愚昧癡迷就是畜牲。善知識們,經常實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與我的利害計較,須彌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惡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煩惱沒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意忘卻了,作怪的魚鱉蛟龍也就絕跡了。從自己的心地上覺悟佛性接近如來,就會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這種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凈,把六欲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內照耀,貪、嗔、癡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獄的罪孽也在瞬間被消滅了。達到這樣內和外都光明透徹的境界,和西方凈土毫無差別。如果不這樣修行,又怎么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大家聽了大師如此講解,都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佛性,一起向大師禮拜,感嘆叫好,齊聲贊美:“但愿法界眾生,凡聽到大師講解的都能立刻覺悟。”

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里來。在家里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底潔凈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凈土。”

韋公又問:“在家里怎樣修行呢?希望您再給予教導。”

大師說:“我給大家念一首《無相頌》的偈語,只要根據這里面說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樣。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頭發出了家,對于佛道又有什么益處呢!

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夜半逾城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大家一定要按照這篇偈語來修行,認識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直接成就佛道。修佛法是不能遲延的,大家先散會歸去吧,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果還有什么疑惑,再來問我吧。”

當時,韋刺史,各位官僚,參加聚會的善男信女們,各自都獲得開悟,信仰,接受,照偈語去修行。


上一章  |  落難情緣目錄  |  下一章